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化學課堂教學的激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化學基本概念與理論可分為直觀型、簡單理解型和抽象型。但無論哪一類型,對學生來說都是理論性較強而缺乏趣味的。如果在教學中只注重記憶和思考,或分析或推理,一堂課下來可能氣氛會比較沉悶,當學生遇到思維上的困難,就會慢慢地失去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在教學中,要積極尋找合適的方法,去激活化學課堂教學。其中之一,就是采用“課堂引入”的方法,來激活課堂教學。
1化學基本概念與理論的分類
1.1直觀型:它有固定的模式,學生只需經過感知、記憶就能掌握。例如:元素的名稱及符號、原子序數、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緩沖溶液的概念、烴的概念等。
1.2簡單理解型:這部分的概念需要經過對概念的簡單加工和理解才能真正掌握。例如: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要從“完全”和“部分”上理解和區分;同系物和同分異構體、離子鍵和共價鍵等都要根據概念上的關鍵詞才能理解和區分;而各種有機物的判斷都要根據各自概念,找出其結構特征,才能識別區分。
1.3抽象型概念:這部分的概念和理論大都是高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而且大都比較復雜和多變,因此需要從本質上理解方可掌握。例如:氧化還原反應、化學平衡的移動、鹽類水解的本質、緩沖作用原理、醇的脫水反應等等都是屬于這一類型。
2創設課堂引入———激活課堂教學
課堂引入最常用的方法是“問題引入”、“銜接引入”、“懸念引入”、“情境引入”、“實例引入”、“溫故知新”引入法“、化學實驗”引入法等等,教師根據具體教學內容,采用相應的引入方法。
2.1在課堂教學的最初,通過“引入”捉住學生的心課堂的最初引入影響著課堂氣氛,是上好這一堂課的前提,所以要創設一個合理的探究情境,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例如:在學習“鹽的水解”這節之前,基于學生已經學習了“溶液的酸堿性”,筆者采用了“銜接引入法”,即首先提出問題:NaCl、NH4Cl、KHCO3等這些鹽是酸性,是堿性,還是中性呢?然后采用“化學實驗引入法”,讓學生觀察實驗,當學生通過實驗發現這些鹽分別顯中性、酸性、堿性時,學生的探究愿望、學習興趣就被激發了起來,從而激活了課堂教學,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學生能積極思考、勇于發表自己的見解,表現出較好的學習狀態,并且能正確判斷出鹽的酸性或堿性。
2.2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引入”抓住學生的心新課程標準認為“學習過程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思維、實踐、探索、理解、應用的過程”,由于學生思維能力和生活經驗的局限,所以在學習化學基本理論與概念時的過程往往進行得不太順利。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例如:在胺的化學性質“仲胺和亞硝酸反應生成N-亞硝基胺”的教學中,如果直接介紹反應式,學生對著這種結構復雜的反應式本能地有些害怕、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故我采用了“懸念引入法”,先設問:你知道N-亞硝基胺是一種致癌物嗎?你知道這種致癌物是如何通過化學反應產生的嗎?再采用“實例引入法”,提問:在日常飲食中你知道如何防止這種物質產生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立即被調動了起來,學生不但理解了這個反應、學會了正確書寫相應的反應式,而且獲得了新的生活常識。又如:在胺的化學性質“酰化反應”的教學中,由于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觀察能力較差,所以常常會寫錯反應式,對此,我采用了“實例引入法”,先讓學生觀察某一個“酰化反應”動畫過程,同時采用“問題引入法”,提問:“何處的鍵斷裂,取代對象是什么,被取代對象是什么,如何鏈接?”,如此激活了課堂教學,學生專心地觀察反應過程、反應結果,思考反應機理,從而能順利正確地寫出相應的反應式。
2.3在課堂教學的最后,通過“引入”穩住學生的心學習化學基本理論與概念時,學生的思維不可能在整堂課上都保持在活躍狀態,特別是在課堂的最后,學生往往會注意力分散,不善于歸納總結。因此,教學中要注意引導,既避免課堂教學的虎頭蛇尾、又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例如:在引導學生分析理解了“鹽的水解”原理、學會判斷鹽溶液的酸堿性后,學生的思維可能已經比較疲憊了,但對這個知識點的歸納,特別是應用還沒有涉及到。此時,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重新調動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時采用了“實例引入法”,設問:為什么家庭中常用純堿代替燒堿洗滌油污?為什么臨床上用小蘇打治療胃酸過多?用乳酸鈉治療酸中毒?為什么臨床上用氯化銨治療堿中毒?這時候的設問,不但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課堂教學,而且還引導學生歸納總結了鹽類水解的本質和規律,達到了鞏固相關知識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幫助、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將化學知識應用到了醫學理論知識和生活常識之中,從而取得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3結語
化學的課堂教學,一定要注意知識點和方法的結合,創設課堂引入,及時激活課堂教學,活躍課堂氣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才能使學生能輕松愉快地掌握化學基本概念與理論,從而確確實實達到“一個學生親自參與的思維、實踐、探索、理解、應用”的學習過程。
作者:匡煜華 單位:江蘇省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