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教育學課程體系合理化思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課程體系是教學內容和完成教學內容需要的課程組成的知識體系。教師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主要是教育學課程,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課程體系。教育學課程體系應該是教師根據教育學專業的目標及課程要求決定的,在根據時代的發展,跟上發展的潮流,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優化課程結構體系,將公共課和專業課結合起來,使它們的聯系更加緊密。
關鍵詞:教育學;課程;課程體系;教學
課程是具有一定的目標及內容的,與教學內容和教學流程有著密切聯系的體系。不同的教育目標有著不同的體系,不同課程的參與也會產生不同的體系。教育學課程體系的主要構成部分是教育學專業,其中也包括其他的專業內容,以教育教學為主的知識體系。
1教育學類專業課程體系的課程要素、結構和不同課程的地位、作用
1.1政治、外語等公共課的公共基礎性地位和作用
由于中國的教育性質,中國大學的基礎課程都大致相同,像英語、體育、計算機等基礎課程是每個大學,每個專業都必須要學習的,這些課程涉及的知識是每一位大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都必須要具備的。在藝術院校中,繪畫和音樂都是必須要學習的課程。公共基礎課程在教育的過程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對于教育類專業來說,這類專業對專業素養的要求更高,在教育學課程體系中,基礎課程占據了整體教學時間的四分之一,這類課程的教學時間大都集中在剛開學時期,專業課則是集中在大學的后半時間,在大學剛開始的前兩年是系統的進行教學,這樣學生們會更好地掌握專業課。
1.2《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和《現代教育技術》老三門課的專業基礎性地位和作用
在經過改革開放和新課標改革之后,教學內容和教學理念都有了很大的改變的,但是其基礎課程的幾大部分并沒有變化,如《教育學》《教育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這三門課程,這三門課程是對教育理念的總結,是對教育的定義,包含了教育教學的基本過程和基本方式,也是以往的教育觀念的發展歷程和目前的教育現狀。如果你想要從事教育專業,就需要進行這三門基礎課程的學習。這三門課程的教學占據了整個大學課程的一半時間,課程設置從大一到大四都有它的身影。教師在進行這方面的授課時,要結合教學時間和教學體系,,將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相結合,創造出適應教學的新的課程內容。這三個專業基礎課不僅在教育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有著非比尋常的作用,在教育學課程體系中也有很大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學好這三個基礎課程,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1.3外教育史、教育哲學、普通課程與教學論等教育學專業課程的專業性地位和作用
教育活動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它涉及生活的各個方面,涉及各個領域,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國家社會等。教育學學科氛圍很多專業,研究各個方面和領域的教育,針對不同的專業設計不同的課程結構。舉例說明,學前教育專業有學前教育史、幼兒園管理、學前教育學,必要的還有鋼琴、舞蹈教學。學前教育是一個孩子進行知識增加的初始過程,是一個孩子性格形成的基礎,會影響孩子的一生。特殊的教育專業有特殊的課程體系,像教育學課程體系一樣,這種特殊教育也需要專業的知識體系。它們包含特殊教育學、特殊教育管理學、盲文、特殊兒童的能力測評。對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來說,其主要課程就是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結合,教育技術專業的必修課程分為幾種,科學技術、教學理論與實踐。計算機基礎、多媒體應用和制作等,小學教育有專業的課程體系,如數學、語文、科學等,根據教學改革,小學教育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教育,新增加的有中外教育史、教育哲學等高程度教育才會學習的知識。不同的知識有不同的學習方法,要針對不同的課程要求學習不同的教育理論,普通課程和教育學課程在教育史上有著重要的作用,要重視專業性教育的發展,完善教育學課程體系。
2現當代中國教育學課程體系的問題和合理建構
2.1確立教育學課程和知識的本體地位,解決教育學自身及其與其他課程聯系松散問題
教育是比較復雜的現象,它存在于社會生活中。教育學根據不同的概念會有不同的分類。但是教育主要目的都是一樣的,培養出適應社會的全面發展型人才。教育分為不同的學科,數學跟語文就是兩個例子。語文教育注重的是知識體系的培養,從單個的字到詞組,從詞組到句子,這樣一個系統下來,學生需要具備的語文知識會特別多,不是簡單的幾天就可以學會的。而對于數學來說,數學課程注重的是規律的發現,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清醒的頭腦,對數學教育規律進行找尋,找到解題思路,數學這種學科的教育是需要經驗的積累。教育首先是要學常識,然后形成特定時代下的教育理念,成為具有數學思維、語文知識的人。教育心理學研究的是人們的智力及心理的發展規律在教育改革之后,教育心理學也應該研究人們在德智體美勞五方面的發展規律,引導學生健康的發展。在當代社會中,學生的發展是多元化的,多元化的發展是社會進步必須要進行的歷程,也是社會發展趨勢。人們追求的變與不變都是相對的,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不變的,人們永遠都是追求創新與發展,教育學的不斷發展就是一個體現,人們從剛開始就是對文明的追求,教育就是通過人類發展的文明對人們進行系統的教育,塑造人們的思想。不同層面的教育需要找尋不同的規律,教育都具有共同的理想和合理的理念。中國傳統的教育大部分是應試教育,這種教育對于學生來說是固定的,缺乏創新力,對于思想上也沒有太大的提升,很難真正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由于各行各業接觸的范圍不一樣,對于教育的理解也不一樣,有的行業對于教育的理解甚至是相互矛盾的,這種情況就不利于教育的創新,人們對于教育的不同看法導致了教育存在的不同種類,但是應試教育的存在打破了人們的不同看法,教師對學生采取統一式的教學管理,極大地打壓了學生對于學習的自主創新,創新型教育的實施也就不太可能了。
2.2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既要重視學術知識和宏觀知識,更要重視教育教學實踐知識
教育中關鍵性的因素就是教學,離開了教學,教育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實現人才的培養。在現在的國際之間的競爭就是人才之間的競爭,也就是教育之間的競爭。教育的競爭從根本上來看,就是課堂之間的競爭,課堂上的教育不僅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也可以影響國家的命運。對于教育發展而言,能否進行實踐是最重要的,對此,國家出臺了許多政策,倡導教育公平,進行教育投資,實現高科技教育管理等。教師在教育學發展也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進行教學研究,將新的研究方案投入使用,尋找出最適合學生教育的方案,為國家培養人才。教育學專業發展的目標有兩個,一個是做好宏觀和教學研究,另一個是培養出專業素養高教師,同時進行兩個目標的實現有點困難,所以我們應選擇一個著重發展。在現在的這個時代,教育學類專業發展應該加強學科專業教育,實行專業分類,同時,增加各專業學科的招生數量。在過去的教育里面,學校大多重視學科的專業分類,而忽略了行業的專業分類,這就導致了學科所學跟從事行業需要的有所矛盾。教育最應該重視的就是實踐。對于理論來說,只要從事過教育專業的人都可以進行理論教學,但是對于實踐教學來說,卻是只有少數人才能做好。所以教育學專業發展應多培育從事實驗式教學研究的教育性人才,把教學研究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教師也應該把教學研究當作教學生涯中的重點,政府也可以推行相關政策對實踐教學進行鼓勵,改變教育中不重視實踐教學的現狀。學者們也可以從宏觀和微觀的角度進行分析,研究出適合當代教育的教育學體系,為教育學課程的實現提供借鑒。教育學知識體系不僅應該重視基礎課程的理論教學,還應重視專業課課程的教學,除此之外,教育還應站在社會發展的最頂端,了解課程教學的最新成果,這些都為教育學研究提供了經驗,為教師提供了良好的借鑒。
2.3重視哲學認識論到教學認識論的升華研究和應用,解決教學實踐的科學依據貧乏問題
盡管教學研究的發展備受人們的關注,但是仍存在嚴重問題:輕視教學認識研究。從目前來看,學科教學不存在于教育學的分類,這就說明學科教育沒有受到人們的關注。認識是人們發展不可或缺的,提高認識能力也是教育應該重視的內容。為了讓人們對于認識論有更深的了解,人們把認識論分為自然認識論和社會認識論,當然根據不同的標準,認識論的劃分也不一樣,根據專業和學科進行分類,它可以分為普通課程和教學論。只有對于認識論的理解足夠深入,人們才會利用認識論解決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研究教學認識論,幫助教育學學者開展科學的教育學實踐,培養更多的社會型人才。
2.4根據不同層面教育對象組織教學內容,充分發揮教師實施課程和應用教育理論的作用
科學合理的教育學課程體系才能發揮教師作用的最大化。不同知識層面的人對于教育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能理解到的水平也是有限的。在做教師研究時,研究者要深入實驗教學,加強合作,改變以往教學內容的千篇一律,從教學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打造一個盡可能完美的實驗教學體系。如何提升教學研究水平,這個問題是所有教學研究者特別關注的問題,根據實驗表明,進行教學實驗是最有效的辦法。首次對教育對象進行劃分,確定他們屬于哪個層面,再根據各個層面的教育水平進行教育實踐,在研究和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提升教學研究水平。
2.5改造《教育學》,提高《教育學》科學化水平
教育學發展至今,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某些方面,教育學依然存在不足之處。傳統的教育學重視理論教學,輕視實踐教學,重視智力教學,輕視品德教學,還缺乏對學生思維創新力的開發。這些都是教育學的不足之處,以前的教育學理論形成的過程不太規范,我們需要建造一個科學的教育學,改變一些不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老舊思想,建立一個適合現代教育的教育學課程體系。
3結語
教育學課程體系在教育學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形成一個完善的教育系課程對我國教育人才的培養十分重要。目前,我國的教育學還存在許多問題,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解決現有的問題,確立教育學在教學的地位,改善其教育的松散體系,將教育學變得更加科學化,真正達到教育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楊玉良.關于學科和學科建設有關問題的認識[J].中國高等教育,2009(19):4-7,19.
[2]亞里士多德.亞里士多德全集:第1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3]W•布雷岑卡,李其龍.教育學知識的哲學———分析、批判、建議(特約稿)[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5(4):1-14.
[4]李醒民.愛因斯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作者:王海燕 單位:朔州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