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目的探討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現狀。方法采用自編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問卷對714名在校大學生進行相關調查分析。結果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在積極進取的主流中呈現多元化趨勢;男生生命價值觀問卷的狹隘、消極宿命因子分顯著高于女生(P<0.05或0.01);獨生子女拼搏進取、珍愛生命因子分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P<0.01),而消極宿命因子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P<0.01);與父母生活時間較短的大學生拼搏進取、珍愛生命、積極樂觀因子分顯著低于生活時間較長的大學生,而悲觀困惑因子分顯著高于生活時間較長的大學生(P均<0.05);與父母、同學關系親密的大學生的拼搏進取、珍愛生命、積極樂觀因子分均高于不冷不熱型和比較冷淡型,而消極宿命、悲觀困惑、狹隘因子分均顯著低于不冷不熱型(P均<0.05);生活體驗滿意的大學生的拼搏進取、珍愛生命、積極樂觀因子分均顯著高于不滿意組與不清楚組(P均<0.05);消極宿命、悲觀困惑因子分均顯著低于不滿意組與不清楚組(P均<0.05)。結論大學生生命價值觀與眾多因素有關,應針對不同的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工作,以提高大學生整體生命價值觀水平。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價值觀;人生態度;行為方式
大學階段正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是最為迫切、最為關注人生態度、生命價值、生命意義等一系列問題的時期。近年來許多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進行了研究,取得一些有益成果。但大部分的研究只局限于哲學思辯和現象描述,很少有從心理學的角度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結構進行實證研究。為此,我們在廣泛查閱國內外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自編問卷,從大學生對生命的認識、生命價值、實現生命價值手段以及人生態度等方面評估其生命價值觀[2],以期對中國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現狀做出科學的評價,為做好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質、激發生命潛能、提升生命品質、實現生命價值提供科學的依據和教育方法[3]。1.1對象樣本選自宜春學院、南昌大學、東華理工大學、景德鎮高等專科學校、南京農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6所高校的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共發放問卷768份,回收有效問卷714份,回收率為92.97%。在714份有效問卷中,男生301名,女生413名;理工類225名,文史類196名、外語類142名、醫農類95名、藝術體育類56名;平均年齡(20.62±1.33)a。
1.方法
1.2.1一般資料包括被試年齡、性別、專業、家庭居住地、家庭收入、與父母關系、與同學關系、學習成績、生活學習壓力、與父母生長史等。
1.2.2調查工具采用本課題組自行編制的生命價值觀問卷對入組大學生進行調查,該問卷包括拼搏進取、珍愛生命、消極宿命、悲觀困惑、狹隘、積極樂觀等6個因子共27個條目,用來評估個體的生命價值觀。問卷采用1(非常不符合)~5(非常符合)級評分法。總量表及6個分量表的α系數分別為0.824、0.704、0.743、0.682、0.650、0.662、0.681,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采用驗證性因子分析考察量表的結構效度(2/df=4.482,RMR=0.065,RMSEA=0.067,NFI=0.89,NNFI=0.90,RFI=0.87,CFI=0.91),統計結果表明該量表的結構效度比較理想。量表的統計指標為因子分,平均分為3分,某項目的因子分>4分,說明傾向于此價值觀,反之則傾向于此項價值觀取向的程度較弱。
1.2.3調查方法由心理學教師統一施測,在統一指導語下,按班級進行集體測驗。
1.2.4統計方法所有數據應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處理,并進行F檢驗,t檢驗,2檢驗。
2結果
2.1生命價值觀問卷總體測評結果714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問卷各因子分分別為:積極樂觀(4.34±0.61)、拼搏進取(4.31±0.58)、珍愛生命(4.07±0.55)、狹隘(2.75±0.97)、悲觀困惑(2.33±0.72)、消極宿命(2.06±0.77)。因子分>4分的占有率分別為:積極樂觀86.6%、拼搏進取81%、珍愛生命64.4%、狹隘14.8%、悲觀困惑3.2%、消極宿命1.8%。
2.2不同性別及是否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問卷評分結果比較,見表1。表1不同性別及是否獨生子女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問卷評分表1顯示,大學生男生生命價值觀問卷的狹隘、消極宿命因子分顯著高于女生(P<0.01);獨生子女拼搏進取、珍愛生命因子分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P<0.01),而消極宿命因子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P<0.01),其它因子得分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
2.3與父母生活時間不同的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問卷測評結果比較,見表2。表2與父母生活時間不同的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問卷評分表2顯示,與父母生活時間不同的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問卷拼搏進取、珍愛生命、悲觀困惑、積極樂觀因子分有顯著或極顯著性差異(P<0.05或0.01)。與父母生活時間較短的大學生拼搏進取、珍愛生命、積極樂觀因子分顯著低于生活時間較長的大學生,而悲觀困惑因子分顯著高于生活時間較長的大學生(P均<0.05)。
2.4不同親子關系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問卷評分比較,見表3。表3不同親子關系中生命價值觀問卷評分注:*P<0.05,**P<0.01;親密組與其他組兩兩比較△P<0.05,不冷不熱組與比較冷淡組比較▲P<0.05。
表3顯示,不同親子關系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問卷各因子評分均有顯著或極顯著性差異(P<0.05或0.01)。各因子分進行多重比較發現:親密型親子關系的大學生的拼搏進取、珍愛生命、積極樂觀因子分均高于不冷不熱型和比較冷淡型,而消極宿命、悲觀困惑、狹隘因子分均顯著低于不冷不熱型(P均<0.05)。
2.5不同同學關系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問卷評分比較,見表4。表4不同同學關系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問卷評分表4顯示,不同同學關系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問卷評分,除狹隘因子分外的其它各因子分均有極顯著性差異(P均<0.01)。親密型同學關系大學生的拼搏進取、珍愛生命、積極樂觀因子分均顯著高于不冷不熱型和比較冷淡型大學生(P均<0.05),而消極宿命、悲觀困惑因子分均顯著低于不冷不熱型和比較冷淡型大學生(P均<0.05)。
2.6不同生活滿意度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問卷評分比較,見表5。表5不同生活滿意度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問卷評分注:三組間比較**P<0.01;滿意組與不滿意組及不清楚組兩兩比較▲P<0.05。表5顯示,不同生活體驗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問卷評分,除狹隘因子分外的其它各因子分均有極顯著性差異(P均<0.01)。生活體驗滿意組大學生的拼搏進取、珍愛生命、積極樂觀因子分均顯著高于不滿意組與不清楚組(P均<0.05);消極宿命、悲觀困惑型因子分均顯著低于不滿意組與不清楚組(P均<0.05)。
3討論
大學生游戲生命、否定生命、傷害生命作為近年來凸顯的一種現象已經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缺乏正確的生命價值觀是其根本原因[1]。生命價值觀不同,對生命的認識、生命的價值、生存的意義、人生態度就不同,當他們遭遇挫折、面對困難時在行為方式上會產生巨大的差別。
本研究顯示,被調查大學生的生命價值觀總體上是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積極樂觀、拼搏進取、珍愛生命價值觀。他們大多能較好地認識生命、尊重不同形式生命,自信樂觀地看待生命,并以拼搏進取的態度努力實現生命的價值。這是我國高校多年來在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但也有部分學生持消極宿命、悲觀困惑、狹隘等消極、功利化生命價值觀,表現出對生命的懷疑、不滿和回避,滿意度偏低,對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持消極的態度,這一結果與國內外許多相關研究結果一致[4,5]。究其原因可能與學習緊張、生活環境不適應、注重實際、追求物質利益、競爭性強、敢冒風險、心理壓力大、理想與現實相矛盾等因素有關,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高度關注。
本研究還顯示,性別因素影響到大學生生命價值取向。男生的狹隘、消極宿命因子分顯著高于女生(P<0.05或0.01)。可能與社會生活中男女兩性被賦予了不同性別角色和社會責任有關。男性承擔賺錢養家、建立事業等與社會生產緊密相連的工作,而女性在這方面的要求并不高。因此男女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也受其影響并逐漸內化,以社會的要求來指導個體的行為,男大學生更傾向于金錢物質、工作成就以及榮譽地位的獲得,并以此作為人生的追求目標。在追求目標過程中遇到一些不可預測的因素導致挫敗,轉而對生命的看法與體驗充滿消極情緒,對生命充滿宿命論調。獨生子女拼搏進取、珍愛生命因子分顯著低于非獨生子女(P<0.01),而消極宿命因子分顯著高于非獨生子女(P<0.01)。獨生子女家境往往要比非獨生子女好,父母文化水平也更高,他們良好的生存環境與生俱來,不需要個人努力爭取。與此對應的是父母對他們期望過高、教育也嚴,承受的壓力相對較大,導致他們易出現壓抑、煩惱、空虛、宿命、頹廢等消極心態,對生命體驗偏低現象[3。4]。而非獨生子女家庭中孩子存在較多比較,經濟條件不允許每一個孩子都接受高等教育,要想在兄弟姐妹中脫穎而出必須在各方面表現優秀才可能獲得進一步升學機會。當他獲得升學機會后更需要通過自身努力獲取好成績為將來就業、報答家人打好良好的基礎,這樣就可以養成非獨生子女的拼搏進取、珍愛生命的意識。
本研究還發現,人際關系也是影響大學生生命價值觀取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與父母關系的好壞,對拼搏進取、珍愛生命、消極宿命、悲觀困惑、狹隘、積極樂觀6個因子均有顯著影響。與父母、同學關系良好的大學生,當他們遇到困難時會采取積極的心理防御機制客觀評價危機,有效化解心理危機,更容易形成積極樂觀、拼搏進取、珍愛生命的價值觀;與父母、同學相處不好的大學生可能曲解危機,夸大危機對自身發展的消極作用,容易形成消極宿命、悲觀困惑的價值觀[6]。此結果提示高校應加強大學生這方面的訓練,開設一些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方面的課程供學生選修。還要積極引導大學生參加各項文體活動,盡可能多地利用社會資源,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同時,學校既要鼓勵他們從親人那里獲得心理支持,又要引導他們善于從知心朋友那里獲得心理支持,密切大學生的人際關系,形成健康向上、友好互助、和諧的人際氛圍[7]。
與父母生活時間長短對生命價值觀的取向也有重要影響。在生命的早期,個體需要父母提供全方位地照顧、關注,無條件的接受和愛,在積極互動過程中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獲得安全感。同時這些正向經驗也使個體發展出有效處理壓力的能力,并在需要的時候積極向外界尋求幫助[7]。如果與父母生活較長時間,且親子關系融洽,大學生更易形成積極的生命價值觀。過早地離開父母與他人生活,從早年不安全感經驗中發展出的消極的自我工作模式,使他們在面對困難時容易夸大困難的威脅程度,認為人生無法改變、無法控制。對自我的無力感、無助感,以及對命運的迷茫會使他們無法將困難擱置一邊,從而更易形成悲觀困惑的生命價值觀[8]。
每個人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以自己的標準對體驗到的生活質量進行總體評價,這就構成了生活滿意度。當個體對自己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狀況滿意時,他們較多體驗積極情緒,往往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對生活充滿激情,對生命充滿信心充滿感激,也相信命運能夠掌握在自己手中,形成積極、樂觀、進取的生命價值觀;而對生活滿意度體驗低的人往往對生活、生命悲觀失望,缺乏積極心態,不能主動面對現實生活,自怨自艾。
綜上所述,大學生生命價值觀與眾多因素有關,要對大學生們進行生命價值觀教育,必須考慮上述多種因素,針對不同的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學校要與社會、家庭形成合力,通力協作地進行教育。新晨:
【參考文獻】
[1]莫文斌.高校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異化與關懷[J].高教探索,2008,14(5):158
[2]梅萍.當代大學生生命意識與價值取向的實證分析[J].高教探索,2007,13(3):108
[3]邢瑞清.當代青少年的生命價值觀的思考[J].現代教育科學索,2008,15(2):4.
[4]孫瑩.家庭生命價值觀教育與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相關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7.5
[5]辛志勇,金盛華.新時期大學生價值取向與價值觀教育[J].教育研究,2005,27(10):22
[6]耿靜怡,周嬋,賈晴,等.大學生依戀模式與生活壓力感、應對方式和負性情緒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8,22(5):348
[7]方雪暉,陳娟,蘇虹.某軍校男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相差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7,2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