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能力不足。首先,思想教育工作重形式、輕內容。很多學校的管理者對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不夠重視,甚至有一部分領導認為思想政治工作可有可無。其次,學校管理各部門之間缺乏配合。校園管理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學校各部門乃至家庭、社會的密切配合。但當前很多高校的管理思路存在孤立僵化的現象,如安全問題歸于保衛部門,學生問題屬于學工系統等等。第三,脫離學生的實際需求。很多學校管理工作沒能充分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服務不到位,學生所反映的問題也沒有得到及時解決,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2.高校對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建設重視程度不夠。在大學校園中,輔導員與學生接觸時間最久、接觸面最廣,是對學生的學習、生活甚或是情感了解最多的人。因此,輔導員的素質將直接影響到高校學生的素質。但部分高校沒有充分重視輔導員的作用。首先,高校輔導員普遍職業歸屬感不強,人才流失嚴重。調查顯示,高校輔導員平均職業壽命不超過5年,輔導員轉崗現象普遍。其次,高校輔導員群體中普遍存在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缺失問題。此外,部分大學生輔導員業務素質不高、理論知識掌握不夠扎實、服務意識不強等,沒有切實起到服務、引導和管理的作用。據調查,在學生對班主任、政工干事等思想教育工作者的評價中,認為深入了解學生實際、熱心、細致、因人施教的教育者只占22.5%,而平時不管、出了問題才管、不了解學生、方法簡單的教育者卻占74.8%。[1]
3.大學生價值觀出現偏差。目前,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和網絡信息傳遞的飛速化、多元化,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產生了巨大的沖擊。首先,大學生心理上困惑較大,人生理想和信念迷茫、道德價值取向模糊。其次,部分大學生心理不夠成熟,免疫力不強。部分學生由于西方不良文化的沖擊以及社會上的一些不良風氣的影響,本位意識嚴重,缺乏集體主義等傳統的優良思想。此外,應試教育導致了部分大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以及法制觀念等方面不足。
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
1.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課堂教學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都是不可替代的。要抓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做到以下幾點:第一,必須改變過去傳統、單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全面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科建設、教材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推動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大學生頭腦的工作。第二,加強形勢教育,努力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在增強教育方法的新穎性、多樣性、生動性、時代性和時效性上下功夫。要積極探索既適合市場經濟要求又適應大學生特點和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新路。應在互相平等的基礎上實行雙向溝通,采用討論乃至爭論的教學形式,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滲透力。第三,堅持引導和服務的原則,關注和解決大學生中的熱點問題及思想問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要把解決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針對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就業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加以疏導和解決。通過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等實踐活動,增強大學生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要貼近、尊重、關心學生,引導他們進行自我啟發和自我教育。
2.堅持“三個結合”原則。第一,把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與日常管理工作相結合。只有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才能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鞏固教育效果。但離開思想政治工作而單純靠行政管理手段,僅依靠校規校紀去解決一切問題,也無法真正實現管理的效能。所以,只有把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與日常管理工作密切結合才能使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對剛入大學的低年級學生而言,由于生活環境的變化、生活經驗的缺乏以及學習動力的暫時消失,會使他們感到不適應,甚至產生各種不同程度的焦慮。對這些剛入大學校門的學生而言,以日常行為規范管理為切入點,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自我教育相結合。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過程中,既要發揮教師對大學生管理的作用,又要引導和培養大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修養能力。因為在教育教學這一師生互動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于主體地位。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各方面素質,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質,充分認識自己神圣而光榮的職責,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了解學生成長規律,掌握管理藝術,把教育管理轉換為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過程中,要培養好學生干部并充分發揮他們的帶頭模范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實到學生工作當中。要善于發現和推廣學生中自我管理的各種有效形式,讓學生在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過程中經受鍛煉、培養能力、增長才干、發展智能,促進其全面發展。第三,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與社會教育及家庭教育相結合。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指出:“加強和改進教育工作,不只是學校和教育部門的事,家庭、社會各個方面都要一起關心和支持。”[2]在當今現實條件下,如何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多元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學生做出正確選擇,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務。高校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社會的各種有利因素和積極影響,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同時,要建立各種形式的學生家庭聯系制度,爭取家庭及家庭成員的積極配合與支持,發揮家庭協同教育的作用。
3.重視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處于主導地位,其自身的認識水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思維方式等直接關系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理論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導師、專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這支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各司其職,切實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理論課教師要充分發揮其課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真正承擔起對學生進行思想理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人文素質教育的責任;輔導員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角色定位及職能要明確,高校要保證其有足夠的時間和充沛的精力履行其政治輔導員的職責;專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黨委的正確領導下,切實發揮其在思想政治理論、時政熱點等方面應有的引領作用。
4.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以學生為本的原則,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和黨中央國務院16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精神的內在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學生為基本點,把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幸福、自由、尊嚴和終極價值聯系起來,關注學生的生存、發展和根本利益。教育者要尊重學生的人格、權利和自由,關注學生的實際需要和精神世界的變化。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努力形成一個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考慮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接受需求、接受能力和個性差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關注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要兼顧學生個體成長和發展過程中的合理需求,充分尊重學生對利益的追求,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利益觀,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統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以學生為目的,著眼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以人為本”的核心,人既是社會發展的出發點,也是社會發展根本目的,同時又是社會進步的主體。因此,做好人的工作,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長遠目標,也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設的既定任務。
5.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條件。在科學技術發展的今天,仍然依靠形式呆板、缺乏創新性的“一支筆、一張嘴、一本書、一人講、大家聽”的單一說教方式已不能適應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要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和條件,充分發揮互聯網在培養人、塑造人中的新型載體和重要手段作用,將有意識的注入和無意識的熏陶相結合,開展隱性教育。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網絡最大限度地實現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個別化教育。同時,還可以利用網絡系統開展網絡化思想教育、思想狀況調查和咨詢活動。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對學生進行調查,研究學生喜愛的書刊、影視劇,剖析各種社會思潮,與學生就其關心的各項問題展開討論等等。除了利用網絡技術,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與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