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信息技術開放性教學范式剖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必將對各門學科的教育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信息技術課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極富創造性、開放性特點的新型課程,并未提出具體的標準。但在教學觀、學生觀、教師行為的轉變和學習方式的變革等很多方面與其他學科是有共性的。開放性教學以聯系的眼光指導教學行為,以人為本,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促使學生全面的生動活潑的主動個性化的發展。其三大基本特征,其中以聯系性為基礎,以主體性為核心,以創新性為歸宿。這種方式在一定層面上體現了信息技術課的宗旨。那么,如何在信息技術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本文就上述問題進行了討論。
關鍵詞:信息技術;開放性教學
引言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將引發教育方式、教育模式、教育內容乃至教育觀念、教育體制的重大變革。信息學科教師應把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為教學根本目標;把自主、作、探究式學習作為教學主要手段;把作品制作和課題研究作為教學單元的基本內容;把課程整合作為教學的根本發展方向。在教學中,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適時總結教育經驗,探索出一條信息課堂教學的新思路,使信息課堂教學煥發出應有的生命活力。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全新的學科,是一項開拓性的新興事業,學科教學理論仍未構建,國內外可以借鑒的經驗不多。如何在信息課堂教學中發揮本學科的優勢,探索出一條信息課堂教學的新思路,讓信息課堂教學煥發出應有的生命活力,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實施開放性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非常重要。
一、信息知識的開放性
在信息技術全球化的今天,信息技術已經延伸到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為了激發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及主動參與意識,還學生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課前利用幾分鐘進行“信息共享”很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自主學習探索的精神。例如:在講授計算機病毒及其防治時,可以先講一下當前計算機病毒的發展,有什么新的病毒,可以和學生共同探討,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短短的幾分鐘,激發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彌補了信息技術學科課內容相對穩定、相對獨立的不足,而且給學生提供了多樣的、具有吸引力和挑戰性的研究課題,充分滿足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培養了學生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教學內容的主體是作為教科書的教材。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材內容就是教學內容,強調教師的教學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不能“脫離教材”、“超越教材”,這種把教學內容絕對教材化的觀念,陷入了“本本主義”的泥潭。因此,教學內容突破教材的限制向教材以外的方面適度拓寬是十分必要的。
教學內容向教材以外拓寬的方面我想有三:一是在重難點上拓寬,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重難點,適當補充一些與此內容相關的知識,以開拓學生視野。二是在學科間拓寬,教師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它學科之間的課程整合。三是在信息上拓寬,教師要適時引入充分體現本學科時代性的最新IT信息,使學生及時了解IT動態,教師要成為最新IT信息的獲得者和者。
二、教學目標的開放
開放性的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不再受“知識中心”的束縛而是知識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標的完美整合,由過去只重視認知領域目標,擴展到技能目標、能力目標、學法目標、德育目標、情感目標等多個方面。這種開放性的目標具有更高的靈活性,進而也就成為連接學科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以及學生個性發展的樞紐,體現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目標要求。
三、研究結果的開放性
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形成相互學習的良好氛圍,雖然大部分同學通過自己的學習實現了自己的“愿望”,但對于那些不是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難免在操作上出現困難。
為了再次發揮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以及相互合作的精神,教師可以通過“同學之間互相匯報,遇到困難互相合作”的形式來鞏固學生所學的新知識。
通過這一環節,那些在操作中遇到困難的同學得到了幫助,不僅鞏固了所學的新知,而且培養了學生求異精神、探索精神和創造能力。此外,處理信息、應用信息以及相互合作的能力在這里也得到了很好的加強。
四、教學策略的開放性
教學策略是以一定的教學觀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為完成特定的教學目標或教學任務,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對影響教學的各個要素進行系統化的總體研究,并最終形成可以具體操作的整體化實施方案。
傳統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一面上,從而導致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這是學習觀的根本變革,學習不是一種異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種發自內在的精神解放運動。基于此,本次課程改革提倡以弘揚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為宗旨的自主學習。
與傳統教學相比,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策略應該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教學優勢,新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在自己的探索過程中主動學習,學習如何組織和建構自己的想法,思考問題,提出假設,尋找資料,這個學習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正也是教學策略的開放設計。
4.1任務驅動式教學策略
“任務驅動”原則是計算機教學中的一條基本原則,知識及技能的傳授應以完成典型“任務”為主。這個原則突出了“在‘做’中‘學’”的思想。任務驅動教學策略對主體性教學,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創造性能力具有積極性作用。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當注意針對學習內容明確相應的任務。例如:為讓學生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可設置一些具體的任務,規定一定樣式的墻紙、屏保程序、機器日期等讓學生設置;學習字處理軟件時,組織學生結合環保宣傳活動,制作一份電子報刊,讓學生在制作的活動中,掌握和熟悉文字處理軟件的編輯、排版功能及圖像、表格的處理技術。
4.2研究式教學策略
研究式教學策略更能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復雜的現實問題,發展學生的信息能力,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進行工作和探索。如:學習Word中的美化文檔內容時,讓學生研究對文字進行不同的字體、字形、字號、字色等設置方法,研究各種效果的差異,發現、歸納出“設置文字格式”這一操作的具體方法,從而掌握處理信息的技巧。
研究式教學策略也可以“個案研究”的形式進行,如學習Excel時,讓每個學生統計自己在本年度歷次考試的各科成績,結合圖表分析成績的波動情況,研究過程中不強調必須掌握哪些知識,而是讓每個同學在分析的過程中,根據具體的需求進而研究具體的方法,結果分析出來了,表格的處理方法也探索出來了,培養了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同時又將信息技術學科應用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中,發現自己各學科學習的變化情況,從而調整學習狀態。
4.3個別化自主學習教學策略
在信息技術課中,學生的個體能力差異往往造成好學生“吃不飽”,差學生“吃不了”的現象。豐富的信息資源是學生開展個別化自主學習的基礎,學生可利用網絡或多媒體等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
自主學習的途徑有多種,既可以通過教師制作的CAI課件進行個別化學習,也可以利用網絡自己查閱有用的學習資源,根據需求進行自主學習。
五、師生關系的開放
開放的師生關系,以及在此基礎上營造出活潑、生動、和諧的教學氛圍,是學生主體發展的前提。由于教師的特殊身份、地位以及專業知識的相對豐富,往往在學生心目中就成為知識“權威”和課堂教學的“權威”,而這一印象的形成恰恰成了師生進行對話的障礙。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勇于暴露學習的思維過程,就可為實現這一位置的轉變奠定良好的基礎。其次,教師大膽揭示教學過程會有過的錯誤認識。這樣做不但沒有削弱自己在學生面前應有的地位,反而會贏得學生的信任感。再次,與學生擁有相似的學習位置。不妨作為學生一分子介入到某一小組中,充當某個角色,或是為具體操作目標獻計獻策。這樣,不僅能為本組學生的成功提供后援,同時也能更好地激勵其他組的同學奮發爭先。因此,教師要成為一個組織對話的高手,必須在鏈接這些“斷層”上下功夫。應試教學中學生缺乏自主性和能動性,更談不上創新精神,也影響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展。開放的師生關系以民主平等為基本原則,它尊重學生的人格和權利,激發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新晨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的開放性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它體現了一種靈活性、創新性和多元化思想。以現代教育理念作為指導,以人為本,對信息技術課程進行開放式設計,必將大大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參考資料:
[1]姜根龍論信息技術時代教育的文化功能特征[J]中國教育學刊1999(6)
[2]葉金霞信息技術課程的開放性教學
[3]崔相錄素質教育實施方法[J]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