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圖書館科學課程革新趨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前言
資訊技術的進步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與工作環境的變革,圖書館是社會機構的一份子,亦深受影響。近年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圖書館學系(所),相繼更改系名或更改課程名稱及其內容。面對一連串圖書館學課程的重大革新,已引發圖書館學界的關切與研討。臺灣地區開始進行一系列教育的改革,大幅放寬對高等教育的管制,鼓勵各校自主發展,對課程的限制亦大幅放松。在教育開放政策下,臺灣地區圖書館學校在課程設計上,更具備彈性的發展空間,但相對也造成課程設計的困難。即使如此,改變是必要的,但如何改變,才能符合發展趨勢,將是今日課程改革的重點。本文將從圖書館學發展歷程及圖書館社會環境的重大改變探討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課程改革的趨勢。
2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發展歷程
2.1美國圖書館學會的設立近代圖書館學的興起,應該自1876年美國圖書館學會及1887年杜威(MelvilDewey)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設立第一所圖書館學校(TheSchoolofLibraryEconomyatColumbiaUniversity)開始。19世紀末美國高等教育快速興起,當時教師鼓勵學生不以教科書為知識的唯一的來源,要求學生多利用圖書館的藏書,以追求更廣泛的知識。此外,德國的研討式教學法也影響了美國的學者,紛紛要求在圖書館設立研討資料專柜(Seminar-Collections),同時也開啟了系圖書室的制度[1]。此種教學方式的變革,引發對圖書館經營方式的思考。當時多數學校的圖書館每日只開放幾個小時,且無專門的管理人員,多由教師輪流看管圖書館。在教學改革的壓力下,全日制的和專職的圖書館員就成為當時圖書館首要解決的問題。為配合當時美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課程的擴充及研究上的需要,19世紀末大學圖書館面臨改革的壓力,此種壓力促使圖書館事業必須走專業化的道路。1876年10月4日美國圖書館學會在美國費城正式成立,當時共有103位館員參加。創會的著名人物包括杜威(MelvilDewey)、溫森(JustinWinsor)及普爾(WilliamF.Poole)。溫森當選首任會長,杜威為學會首任執行秘書。而整個學會的成立得歸功于杜威的推動。當時杜威年僅25歲,剛畢業于恩合斯特學院(AmherstCollege),充滿朝氣,富有沖勁及活力[2]。美國圖書館學會的成立,象征圖書館事業開始走上專業化及標準化的道路。通過學會的領導,美國學術圖書館從業人員的專業地位開始獲得肯定,同時就業也獲得應有的保障。大學圖書館成為學校教育機構重要的一環,館員與教師同樣地必需擔負起學校的教學任務。
2.2圖書館學校的創建與發展美國圖書館學會成功的經驗,再度鼓舞杜威開創另一個事業。杜威認為正規的學校教育,才是真正重視圖書館事業及提高圖書館服務的關鍵。當時圖書館的經營大多依賴個人的工作經驗、詢問他人、參考相關文獻或是參加學會活動。杜威認為圖書館從業人員也該如同醫生、律師或是教師一樣,接受正規教育的培訓。鑒于當時欠缺一套足以訓練各類型圖書館工作的教材及訓練方法,因而促使杜威決心創辦圖書館學校。杜威在1878年的學會年會上,曾提議討論有關圖書館員訓練的問題,但未獲大會的接受。雖然其后又提出替代性的方案,建議由圖書館界較著名的館員,研擬一套系統的教學方法,但仍未獲得當時會員的支持。直到1883年5月7日杜威接受哥倫比亞學院圖書館館長一職后,才有機會實現了他的理想。當時杜威32歲[3]。杜威在當時哥倫比亞學院院長巴爾納德(F.Barnard)的支持下,于1887年創立美國第一所圖書館學校,從此開啟了圖書館學正規教育的大門。當時杜威堅信圖書館學校必須依附于一個大的學術圖書館,這樣的信念使得早期圖書館學的發展偏向實務的教學,以致于當時的授課是采用學徒制形式。課程內容包括編目、分類、書目學及圖書館經營等基本科目及專題演講。學生除了上課外,每天有三小時在圖書館實習,以使學生獲得圖書館的實務工作經驗[4]。1891年杜威在學會年會上,針對圖書館教育的專業要求,提出了以下要點[5]:•圖書館員的榮譽應與醫生、律師及部長一樣為社會所認可。學生對其所選擇的事業必需有正確的認知及目標。•使興趣能完全與所學相配合,并以正確的方法教育群眾,訓練與實務要結合。•訓練學生具有現代化的管理方法與視野,同時也要多觀察其他圖書館的成就,以使學生具有多方面的觀點。•館員必須在其專業上不斷發展,使圖書館教育成為館員晉升的階梯。•圖書館學校教育必需保證每位畢業生所受的訓練質量及服務水準,如此才能贏得別人對圖書館專業的尊重。1919年紐約卡內基基金會(CarnegieCorpora-tionofNewYork)委托威廉生(CharlesC.Wil-iamson)調查當時15所美國圖書館學校的教育狀況。依據調查報告,11個學校的專業圖書館課程共有26門。這些課程之中有5門特別受重視,即編目、圖書選擇、參考工作、分類及圖書館行政。由此看出在1920年以前,圖書館學的發展已屬于穩定的常態科學,對核心課程已有共識,課程內容多以實務工作為主[6]。1926年美國圖書館學會因威廉生的報告,開始制定一套圖書館營運基本標準,分別制定四種不同的圖書館教育計劃。1933年公布圖書館學校基本要件(MinimunRequirementsforLibrarySchool),這些標準的設立進一步強調了圖書館學校專業的要求[7]。1930年美國芝加哥大學設立第一所圖書館博士班課程,開啟了圖書館學高等教師的培育。至此美國圖書館學教育體系發展大致完備。1930~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本土未遭受炮火波及,得以在戰后快速復元。1951~1969年間可稱為美國圖書館發展的黃金歲月,主要歸功于戰后東西方冷戰,美國為能趕上蘇聯的太空技術,致力于科學教育的改革,因而帶動了圖書館教育的蓬勃發展,要求改革傳統圖書館教育,增加資訊科學課程的呼聲也日漸增高。此時圖書館學界開始討論圖書館學的教育制度及課程的內容,但多數只是對原有基礎的修正。例如1951年美國圖書館學會公布新標準,將專業館員的認定提高到碩士學位。1953年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學研究所召開核心課程的研討會,建議擴大圖書館的社會責任,提高傳播的功能,增加研究的方法,實務工作將不再列入課程之中等[8]。
2.3資訊科學的興起二次大戰結束后,無論歐洲或亞洲均忙于重建殘破的家園。唯獨美國未受戰火的攻擊,又有大量涌入的各國高級人才,造成戰后一片繁榮的景象。二次大戰期間,許多德國著名的科學家為躲避納粹的迫害,紛紛逃亡美國,間接促進了美國國防工業及基礎科學的進步。戰后東西雙方進入冷戰時期,美國為能趕上蘇聯的太空科技,大幅度改革高等教育制度,許多科學家開始感受到資訊爆炸的危機[9]。1945年布希(VannevarBush)在AtlanticMonthly期刊上發表一篇深具啟發性的文章,文章標題“AsWeMayThink”。布希以其工程學的背景描繪了一部他理想中的機器Memex(取自Memory+Index)。這部機器可以無限制地儲存圖書、期刊及各種資料。整部機器采用機械的原理,可以從事快速的運作、儲存與檢索資料[10]。雖然布希沒有造出這種機器,但啟發了后來資訊科學及電腦的發明。1940年代的末期,在賓州大學的幾位科學家已默默將第一代電腦ENIAC(ElectricNumericalIntegraterandCalculator)創造出來。資訊系統的產生,輔助了資訊科學理論的發展,自此揭開了資訊科學發展的序頁。回顧1945~1985年資訊科學發展的歷史,有24位先驅者(pioneers)為代表,這24位先驅者的學科背景均不相同,貢獻亦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區分成五個階段[11]:
第一階段資訊科學夢想家(visionary)時期:此一時期約從1945~1968年之間。包括資訊科學的思想啟蒙者與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創始者布希(V.Bush),他是一位工程師;第一代電腦修改的啟發者、著名的數學家溫能(N.Wiener,1894~1964年);布萊福德定律的創立者科學家暨文獻學家布萊福德(S.C.Bradford,1878-1948);預見地球衛星的產生,本身是一位科幻作家的克拉克(A.C.Clarke,1917~)及通訊數學基本公式創立者雪儂(C.E.Shannon),以上五位被稱為資訊科學的夢想家,他們對今天資訊科學發展的重要貢獻是提出創新性的想法,包括基礎理論的建立(如雪儂、布萊福德),基本工具架構的想象(如布希、溫能、克拉克)。由于他們大膽的想像與假設,為后人留下嘗試的機會。
第二階段非傳統資訊系統的先驅者(1948~1968年)時期:在1948~1968年間,電腦已由第一代真空管進步到第三代集成電路,不但運算更快速、儲存量與可靠程度亦大幅提高,更主要的是電腦價格降低,電腦程式語言廣泛使用,一部電腦可同時提供多人同時使用。由于電腦工具的成熟,資訊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電腦從事非數字運算的處理,包括文字自動索引摘要等研究。此一時期重要的資訊科學家包括:圖伯(M.Taube,1910~1965年)利用組合索引法制作資訊系統,使資訊系統從事邏輯檢索儲存;發明家工程師魯恩(H.P.Luhn,1896~1964年)發明KWIC/KWOC索引法及專題資訊選粹資訊系統(SDISystem);化學家加菲德(E.Garfield,1925~)發明引文索引(CitationIndex)法,應用于科學文獻分析工作,后又應用于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文獻處理,他同時是美國科學資訊研究所(InstituteforScientificInformation,ISI)的創始人。以上三位非圖書館學領域的科學家是首度利用以電腦資料處理架構,采用非傳統資料儲存方式及檢索法的開創者。除了圖伯曾于美國國會圖書館擔任過科技計劃主持人外,其余兩位均非圖書館本行。他們新創的概念及方法對當時的圖書館界造成相當的震撼與沖擊。許多館員最初持排斥的心態,然而部份館員則附和并加入研究的行列,當然批評的聲音也是此起彼落[12]。隨著電腦技術發展日益成熟,改革創新的趨勢已非傳統圖書館學可以抵擋。1963年美國文獻學會(AmericanDocumentationInstitute,ADI)正式更名為美國資訊科學學會(AmericanSocietyforIn-formationScience,ASIS)。
第三階段資訊科學應用于圖書館(1958~)時期:自1961年美國三個國家圖書館即美國國會圖書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及美國國家農業圖書館,已認識到資訊科學應用于圖書館將漸漸具有主導性的地位。資訊科學近30年發展的成就,已使圖書館認識到資訊科學的研究,不但有助于圖書館業務的發展,同時也有助于讀者服務[13]。此一時期有三位重要的資訊專家投入圖書館文獻資訊處理的研究行列。包括:艾芬蓉(H.D.Avram)是MARCI、MARCII、RECON的設計者,同時也是美國國家資訊網絡的推動者;蓋雷諾(R.DeGennaro)是圖書館自動化與網絡的研究者與監督者;蓋格爾(F.G.Kilgour)創立全美第一個也是世界最大的書目共用中心O-CLC。以上三位資訊專家,結合圖書館學背景及電腦資訊系統,成功地將資訊科學引進傳統圖書館的服務工作。
第四階段線上資訊活動(1940~1985年)時期:數學家戴維斯(R.M.Davis)首次提出人機交互作用理論之研究;黎克賴德(J.C.Licklider)建立人機共生理論(Man-ComputerSymbiosis);夏米特(R.K.Summit)建立DIALOG系統的管理及擴充;心理學家柯卓拉(C.A.Cuadra)對圖書館網絡、資訊網絡、個人電腦及電子出版品有卓越的貢獻;威廉斯(M.E.Williams)在資料庫服務、研究及教授上貢獻較多;賀金斯(D.T.Hawkins)對線上書目系統、貝爾實驗室之資訊服務的貢獻;布格曼(C.L.Borgman)的人機交互作用;資訊學家坦挪波(C.Tenopir)的全文資料庫檢索新技術;圖書館學者海德倫斯(C.R.Hil-dreth)對人機界面的研究與OPACs的研究等。在此階段資訊科學已漸漸脫離以圖書館為架構的服務,著重利用電腦資料庫及通訊網絡的線上資訊服務系統。此時出現以資料庫服務為主的線上資料庫服務商,如ORBIT,DIALOG及BRS等公司,圖書館亦成為這些資料庫公司的使用者。圖書館此時所關心的是如何引介線上資料庫,以彌補本身資料之不足,及如何推廣線上服務與增強檢索的效率。從以上幾位先驅者的學科背景不難發現,多數均非圖書館學本科的專家。這一時期出現了新型的專業領導者,新型電子出版物,新型的通訊與教育及新型的資訊使用者。
第五階段網絡發展(1965~1985年)時期:圖書館學者貝克(J.Becker)推動國家資訊網絡的建立;伊文斯(G.T.Evans)發展紐約州圖書館網絡;馬庫森(B.E.Markuson)推廣印第安納州的圖書館網絡系統;圖書館學者馬丁(S.K.Martin)博士則從事網絡系統管理的研究。此一時期可以說是圖書館面臨分裂的階段,面對資訊科學的興起及美國圖書館學會內部不和等因素,一些國家圖書館及資訊中心已不再認同美國圖書館學會,甚至學院及研究圖書館協會(AssociationofCollegeandResearchLibraries)于1978年亦想脫離美國圖書館學會。一些會員紛紛投效美國資訊科學學會或是國家線上會議(NationalOnlineMeeting)或國際線上會議(In-ternationalOnlineMeeting)及美國計算機學會(As-sociationforComputingMachine,ACM)、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ibraryAs-sociations,IFLA)及國際文獻聯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forInformationandDocumentation,FID)等[14]。此時許多網絡系統已廣泛應用于商業界、法律界、科學界及其他各種組織與學會。全文資料庫及數據資料庫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廣泛被社會大眾所利用。資料庫使用者也開始自己上機檢索資料。由資訊科學四十年發展史來分析,無論是初期夢想家或是后來的先驅者,其學科背景,多數都不是圖書館學本科。面對這樣的發展趨勢,已注定資訊科學的發展是多學科(interdisciplinary)型的。由于先驅者學科背景的差異,對問題的解決采用不同的切入點,造成典范不易形成,這對資訊科學進入常態科學相當不利。資訊科學在欠缺有力的主導力量與學會的引導下,短期間內要進入常態科學的階段不太容易,百家爭鳴的現況恐仍要持續一段時間。根據愛莎貝姬(I.A.Al-Sabbage)對資訊科學的研究發現,對資訊科學最有貢獻的八個學科領域,分別是電腦科學、圖書館學、一般科學、心理學、管理學、化學、數學及統計學。資訊科學對電腦科學引用的文獻,自1970年代的6.02%一直增加至1980年的17.43%,增長達200%。而資訊科學引用圖書館學的文獻在1970~1975年是14.3%,1975~1979年約15.13%,但到1980~1985年則降低到9.4%。此種減少顯示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的關系已越來越薄弱,而與電腦科學的關系越來越密切[15],此種關系在未來將持續下去。目前資訊科學尚未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對其學科的課程綱要尚未有定論。
3課程變革的環境要素
3.1圖書館進入資訊傳播的時代美國自克林頓總統上臺以來,以戈爾副總統為首宣布與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簡稱NII),已引發許多國家的仿效,紛紛開始研擬自己國家的資訊基礎建設計劃,相繼已有新加坡的IT2000年智慧島計劃、菲律賓的2000年國際資訊計劃、日本的資訊技術基礎建設新政策、歐體資訊基礎建設以及臺灣地區建立亞太營運中心計劃下的“國家資訊基礎建設計劃專案”等。一場國家與國家間的資訊競賽已正式起步,在可見的未來將因NII計劃的完成,推動全球資訊基礎建設(Glob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簡稱GII)達到世界地球村的境界。NII全球發展的趨勢,對圖書館事業發展將產生相當大的沖擊。從圖書館學發展歷程中不難發現,圖書館服務的內涵深受資訊技術發展的影響。現今,電腦與通訊的結合已為資訊社會開創新的資訊傳播環境,NII的發展勢必為資訊社會奠立基礎。圖書館也應隨著環境的變遷進行改革,以適應社會對圖書館的新要求。面對NII的發展,圖書館應努力接受并研擬相關的對策,將人類知識有效地傳播給大眾使用。以往圖書館受傳播工具與經費的限制,使得圖書館的推廣服務始終無法有效地向外傳播。而在此限制下圖書館不得不設立分館,購買圖書巡回車,或以郵寄借書方式推廣服務。如今通過網際網絡,圖書館可以在網絡上大張旗鼓地行銷圖書館各項資訊服務,同時將圖書館終身學習的社會教育理念通過網絡付諸實行。因此,圖書館在網際網絡服務上,應從傳播訊息的角度,致力將紙本文獻與訊息轉成數字化資訊,通過網際網絡將資訊傳遞到用戶的家中。將圖書館傳統有限的“推廣”概念擴展到無限的“傳播”理念。圖書館館員除從事數字化資料的管理之外,應協助讀者分析處理各類資訊,指導讀者從網絡上擷取資訊、解讀分析資訊,使圖書館成為用戶初入網際網絡的大門,館員成為用戶通往網際網絡的響導,未來圖書館將逐步邁向電子圖書館的新境界。3.2圖書館與其他相關單位服務競爭的開始以往各服務機構有其特定的渠道,提供特定的服務給特定對象。因此,服務的界限相當明顯。如今在網絡上,就資訊消費者而言,所有的服務均集中于電腦終端機。因此要在網絡上,明顯區分出自己獨一無二的服務,將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現今因提供網絡資訊服務的單位與內容更加多樣化,產生了服務競爭或重復的問題。南希•席勒(NancySchiller)針對美國大學的圖書館與電腦中心在Internet使用訓練與支援調查中,發現美國大學電腦中心無論在“告知網絡使用者有關Internet的資源與工具”、“協助使用者上線使用網絡資源”或“教導使用者的服務工作”上,都比圖書館積極與頻繁。研究也發現圖書館館員對讀者的網絡服務,主要仍以書目資料庫的查尋為主,而電腦中心查尋服務的主題范圍則較為廣泛。顯示圖書館在Internet資源的利用上,仍沒有跨出傳統書目服務的范疇。調查的結果反映現今由于圖書館與電腦中心性質不同,因此兩者在提供資訊服務上仍各有其特色,在服務的內涵上可以產生互補作用。目前許多美國大學的電腦中心與圖書館已共同合作推出一系列網絡使用課程。許多尚未有具體行動的單位,也表示未來有意愿彼此相互合作。雖然如此,但從調查中也發現,許多館員內心已感受到來自電腦中心服務的威脅;而電腦中心的職員也擔憂圖書館的資訊服務會侵犯到電腦中心的服務功能[16]。面對網絡快速的發展,許多商業機構在未來,勢必也會推出更多的資訊服務。屆時圖書館如何在眾多資訊服務之中,仍能保持獨特的圖書館資訊服務職能,將是圖書館從業人員必須深思與規劃的問題。
3.3由資訊處理轉變為知識的整理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各種記錄人類知識的媒體更多樣化。從傳統紙類的圖書及視聽資料,到近年快速掘起的光碟資料庫、多媒體、電子書、虛擬實體(virtualreality)、國際網際網絡的各種資訊站(如電子布告欄(BBS))、電子期刊(E-Journal)、電子報紙(E-News-paper)、WorldWideWeb等。面對資訊的種類與型態的多樣化,圖書館學對人類知識的征集、處理、儲存與推廣工作,將不能只對裝載知識的媒體做處理,更重要的是針對媒體內容(知識)的整理與研究。尤其目前各國出版商大舉利用國際學術網絡傳播資訊,部份文獻已停止紙本文獻的印刷出版,而改以電子方式在網絡上傳遞。針對此種趨勢,圖書館必須解決如何處理電子文獻的問題。換言之,如何對電子文獻內容做有效的整理,使之可供檢索與利用,將是未來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研究的主題。
3.4跨領域或跨國界研究合作需求的增加圖書館學的發展始終不脫離以圖書館為經營目的的課程方針。而圖書館的經營亦不脫離人類知識的儲存與使用。然而在今日電腦通訊科技的進步下,許多學科領域的科學家也對人類知識產生的過程、使用能力、消費利用情況產生研究的興趣。例如,心理學家嘗試探究人類對于各種資訊認知的歷程,電腦專家探討人腦與電腦資訊處理或檢索的差異,社會學家探究知識傳播對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類似以人類知識為主題的研究也越來越多。此外,隨著網際網絡的盛行,資訊已無國界。面對資訊傳播所引發出的文化沖擊,資訊政策的擬訂、商業行為的規范和知識產權的保護等,已成為各國政府積極探討的議題。由資訊傳播所引發出的一連串問題,已不再只是一門學科或一個國家所要解決的主題,而是跨領域與跨國界的共同合作研究的學問。因此,面對全球資訊發展的趨勢,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的發展,將面臨更深層的環境變化。
4.1資訊技術與資訊服務的發展仍將主導課程設計,課程及時更新已成常態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課程的變革,最主要是仍然受到資訊技術進步的影響。從圖書館學發展的演變分析,杜威初期在設計課程時只有編目、分類、書目學及圖書館經營等課程。在1920年以前,圖書館學課程屬于穩定發展常態,對于核心課程有一定的共識,課程內容仍以實務工作為主。從1951年起,美蘇科技競賽與電腦科技的蓬勃發展,影響所及是全面性的變革。1953年芝加哥大學召開的核心課程研討會上,已承認資訊科技將帶動圖書館學未來的發展,因此建議將實務性課程取消。自此以后,資訊科學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快速地發展。美國圖書館學校認識到資訊技術與服務的發展已成為未來趨勢,紛紛更改課程內容,并給學系名稱加上資訊科學,以反映時代的需要。至今這種趨勢并沒有改變,只是隨著資訊技術進步的加速,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課程的變動與更新將更頻繁與不穩定。因此,圖書館學校根據社會的需要與資訊技術的進步,定期審核課程整體的結構,評估課程的內容,調整師資陣容,更新學習設備,應是一種常態而非不尋常現象。
4.2核心課程的界定更為困難,選修課程成為發展主流1926年美國圖書館學會因威廉生的報告,開始著手研擬圖書館基本標準。1933年正式公布“圖書館學校基本要件”,標準要件的設立確保了專業訓練的質量及相關課程與設備的基本要求。此標準的公布使得美國圖書館學校課程向標準模式發展。美國圖書館學會認可委員會(ALA′sCommitteeonAccreditation)為碩士課程訂立了四個基本發展方向:①闡明圖書館在教育與資訊機構的角色;②理解圖書館資料搜集、整理與組織的相關理論;③資訊媒體的知識與協助讀者尋找其所需資料以及闡釋資料內容之能力;④掌握服務工作組織管理原則的知識。上述四項即成為各校課程設計的核心內容[17]。許多學校依此分別設計出12~15學分的必修課程。第一個采取整體核心課程設計的是席拉(JesseShera),是60年代他任教于CaseWesternReserve大學時設計出來的,至今許多學校仍延用之。某些學校整體核心課程的設計是以圖書館學基礎課程為核心,每個核心課程再輔以一些技術為主的課程;另一種整體核心課程設計方式,是將9~12個學分的課程設計成一組的課程結構,或呈一系列前后相關的課程。此種核心課程設計通常以6個學分為基礎,再配上3~6個其他學分。整體核心課程設計的宗旨,強調對共通性專業知識的傳授,而非針對特定類型圖書館或資訊服務項目講授。采用整體核心課程的學校中,以美國Drexel大學實行時間最久,也最具成效。上述整體核心課程的內容仍不脫離參考、分類編目、行政與采訪等。圖書館學校強調核心課程設計,也顯示圖書館學校維護傳統圖書館服務的企圖。但面對其他資訊學科或傳播技術課程的日趨重要,如何將這些學問融入核心課程,已是課程革新的重要問題。目前以臺灣地區而言“教育部”在大學法施行之后,對于各校各學系課程的管理,采取開放政策,由各校自主,對必選修學分的規定采取彈性做法。減少必修課程,使學生可廣泛涉獵各種知識,以促成科際整合[18]。臺灣地區在各校自主的原則下,核心課程的規劃雖有其必要性,但往往因各校課程設計方式或教育理念的差異,對核心課程不易產生共識。因此,是否仍需維持一個核心課程,以不變應萬變;或由各校自行設計課程,自行驗證課程效果之后,再行改進,也是值得商考的問題。
4.3課程內容應強調理論與研究圖書館學自冠上科學(science)二字后,即受到許多學者的質疑與引發了爭議。究其爭議的重點仍在于圖書館學是否獨創出特有的知識理論,亦或掌握奧秘性知識,類似此類的質疑至今仍然存在。回顧圖書館學發展的歷程,不難發現圖書館學課程是一門特重實務的學科,欠缺理論的建立與探討。面對現今科技發展的挑戰、社會環境快速的變遷以及來自電腦學科競爭的壓力,圖書館的功能與角色勢必做大幅度的變革。許多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的專家,已注意到NII將帶來社會工作環境全面的改觀,圖書館自然亦深受影響。館員的角色將改變為資訊導航員。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的發展已不能只停留在維持傳統圖書館實務性的服務工作上,必須加緊研究資訊學的理論與學說。在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課程中,應強調研究與發展,并將理論與實務結合于教學中[19]。
4.4終身教育成為課程設計的目標21世紀是高齡化、資訊化、科技化的時代,屆時人們除了具備正規教育外,如何生活得更充實、健康,實有賴于資訊的獲取與利用。NII的發展是促成此發展的主要動力。面對21世紀電子化圖書館的發展趨勢,館員將是社區資訊的提供者、教育者和資訊專家。提高全民的資訊素養,也將是館員重要的工作之一。因此,如何通過課程的設計與安排,教育圖書館學系學生具備資訊素養,將是課程發展的重心。資訊素養課程的設計,應該涵蓋圖書館素養、電腦素養、媒體素養與網絡素養四大項。根據臺灣地區“教育部”公布的“教育報告書——邁向21世紀的教育遠景”中,已提及為配合推行終身教育體制與學習社會的來臨,將研擬或修訂社會教育法、成人教育法、圖書館法、博物館法等,使終身教育法制化[20]。因此,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教育課程的安排,為配合此教育政策的改變,勢必將終身教育作為未來課程設計的目標。以圖書館素養、電腦素養、媒體素養與網絡素養為基礎設計相關課程。
5結論
圖書館學是一個成長的有機體,隨著社會的改變及NII計劃的推行,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課程的革新是必然的趨勢。回顧圖書館學發展的歷史,核心課程隨資訊技術的進步與時代需要進行調整與改革。資訊科學的興起,更刺激與改變今日圖書館服務的內涵與方式。然而課程的改革,只是改變的第一步。如何將新課程以新教學法予以實現,則有賴于教師的努力。舉凡“換湯不換藥”的課程更名,都無助于課程的革新。因此,在研擬新課程設計時,不應忽略新師資的招募,鼓勵現任教師從事研究發展及教育訓練的相關工作。對于新課程也應切實施行并定期評估修訂[21]。圖書館要跨越到21世紀,勢必要面臨一些改變與調整。今日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課程改革,將影響未來圖書館的發展與生存。迎接改變、接受改變將為學科發展創造契機。我們樂于見到21世紀的圖書館仍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資訊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