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漢語國際教育本科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對外漢語專業本科課程設置述評
(一)對外漢語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突出特征
對外漢語專業1983年確立,1985年正式招生,當初國家設立這一專業,旨在適應世界范圍內對外漢語教學的需要。因此,對外漢語專業從設立之初就把培養高質量的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定為第一位的培養目標,即使是后期增設對外漢語專業的高校也不例外。這一時期,學者們主要圍繞如何培養合格且具有較強優勢的對外漢語教師進行討論,以凸顯出對外漢語專業的特色性和不可替代性。這一階段學者們討論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課程設置的原則,一是課程設置的目的和課程模塊。課程設置原則方面學者們比較一致的看法是:教育部《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1998)和《國際漢語教師標準》(2007)是對外漢語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如李鐵范、楊同用、趙金廣、秦海燕等。關心地方高校專業課程設置的學者們還提出,地方高校在依據國家專業整體規劃或專業培養目標設置課程的同時,還應考慮學校的自身定位、特色、區域位置、教學實際、學生個性以及就業等因素,如熊素娟、石詩、黃劍濤、李丹、張靜等。課程設置目的和課程模塊方面,2003年,“第一屆全國對外漢語教學專業建設研討會”在上海召開,與會的35所院校代表經過討論后認為,對外漢語專業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化及教學技能,并確立了本專業的十二門主干課程,這為本專業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目的和課程模塊奠定了基調。此后的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對外漢語專業旨在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基于這一培養目標,學者們提出語言、文學、文化、教育教學四大課程模塊不可或缺,如李鐵范、白朝霞、楊同用、趙金廣、李紅、李建宏、范曉玲、劇朝陽、鄭茹娟、黃繼列、蔣協眾等。其中李鐵范、蔣協眾提出以語言學和教育學為主體,以文化和外語為兩翼的“一體兩翼”課程設置模式,楊同用、趙金廣、秦海燕等尤其強調跨文化交際、中華才藝、二語習得知識與技能的培養,以期凸顯對外漢語專業的特色。此外,學者們對其他相關問題也進行了探討。何建、李建宏、范曉玲、劇朝陽、鄭茹娟、黃繼列等學者認為,對外漢語專業應當依據漢語國際教師的知識、能力及綜合素質等要求,依據整體性、漸進性和連續性原則開展課程優化和設計,考慮開設基礎理論課、主干課,實踐課,以增強學生的能力和素質。詹向紅、張發清認為,對外漢語專業不能狹義的定位在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而應轉變培養模式,把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和中外文化交流人才結合起來,強化學生外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宣炳善認為,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教師必須增加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傳承和傳播意識,為此必須增加能夠促進中國文化對外有效傳播的課程。羅小東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科性質進行了界定,提出對外漢語教師應“圍繞漢外對比、對外漢語教學理論、中介語和第二語言習得、跨文化交際等方面進行研究”,以期更好地服務于對外漢語教學。綜觀這一階段學者們對于對外漢語專業相關問題的討論,我們認為大家達成的基本共識是:對外漢語專業定位在師范性,旨在培養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原則是教育部規定的《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1998/2012)以及《國際漢語教師標準》(2007),課程設置應集中在語言學、對外漢語教育教學、文化類、外語類等方面,地方高校還應開設凸顯地方特色、增進學生就業的特長課,這或許可以視為對外漢語專業從設立之初到目前為止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所具有的突出特征。
(二)對外漢語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不足
當初國家設立對外漢語專業的基本目標是培養“發展世界漢語教學,發揚中華民族文化”的專門人才,無論是1998版,還是2012版《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都明確規定,對外漢語專業的培養目標有二:一是培養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專門人才,一是培養從事語言文化交流與傳播的專門人才。在實際辦學過程中,大多數院校都把培養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師資作為主要的奮斗目標,課程開設也主要圍繞“如何培養合格的對外漢語教師”展開,對于培養從事語言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人才則著力不夠。課程設置雖涉及文化類課程,但其主要目不是基于語言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而是基于對外漢語的教學需要。這一階段雖有部分學者如李鐵范、詹向紅、張發清、宣炳善等也注意到文化傳播類課程設置的不足,提議設置此類課程,但是這一階段對外漢語專業的主流專業課程設置仍在如何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的框架內進行。因此,過去三十年中對外漢語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的明顯不足是僅僅完成了教育部規定的專業培養目標中二分之一的要求,即培養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專門人才,而忽視了語言文化交流與傳播人才的培養,忽視了交流傳播類課程的開設,使得課程設置中缺少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文化交流與傳播技能的課程。
二、新形式下對外漢語專業本科課程設置的依據
新世紀以來,對外漢語專業面臨的國內外形勢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2005年7月首屆“世界漢學大會”在北京召開,更標志著對外漢語專業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國家漢辦主任許琳提出了針對傳統對外漢語教學模式的六大轉變。我們認為,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更面臨著自身職能的轉變:由過去相對單一的以培養對外漢語教學師資為主、轉型為對外漢語教學師資培養、語言文化交流及傳播人才培養并重的軌道上,這一發展變化本身要求傳統的專業課程設置進行轉變。教育部1998版和2012版《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明確表明:對外漢語/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畢業后應具備兩種職能:一是能夠從事對外漢語教學,一是能夠從事與文化傳播交流相關的工作。據此,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也應改變傳統的單一目標課程設置,增加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文化交流和傳播知識與技能的課程。世界文化豐富多彩,具有多元性特征。博大精深、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理應在世界文化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把中國的語言、文化、歷史、政治、經濟介紹給世人,必須擁有懂得語言文化交流與傳播的人才。因此,漢語國際教育專業責無旁貸,理應擔負起培養從事文化交流與傳播人才的重任,使得本專業的學生通過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能夠從事文化交流與傳播工作。盡管世界范圍內的“漢語熱”催生了對外漢語專業,但是對外漢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后真正到國外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僅是13.53%,在國內高校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僅是4.51%”,因此,從學生的就業角度著想,改變專業課程設置,增加文化交流傳播類課程,使得學生畢業后既可以從事漢語國際教育,又可以從事漢語國際交流與傳播類工作。
三、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課程設置的思考
上文我們提到,對外漢語專業現有的課程設置強調對外漢語教學,而對語言文化交流與傳播則重視不夠,鑒于此,我們在考慮能否繼承傳統課程設置的同時,優化完善專業課程結構,嘗試在培養對外漢語教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培養學生交流與傳播的知識和技能,以期適應新的國際國內形勢,達到教育部設置的專業培養目標與要求。隨著全球一體化與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世界想要了解中國,中國更需要把自己介紹給世界。培養對外漢語教學人才可以幫助那些有志于學習漢語的人了解并掌握中國的語言和文化,而對于那些非漢語學習者來說,如何讓他們了解中國呢?因此,在漢語國際推廣背景下,漢語國際教育專業不但要培養學生從事對外漢語教學的能力,還要培養學生從事語言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技能,使得他們能夠擔負起向世人傳播中國歷史、政治、經濟及文化信息的重任,所以,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在繼承傳統對外漢語專業課程設置的同時,還應增設培養學生中國傳統文化修養以及文化交流傳播知識與技能的課程,如中華典籍研讀、傳播學、攝影、影視/動漫制作等,教會學生傳播什么、如何傳播,以期與專業培養目標“從事與語言文化交流傳播相關工作的中國語言文學學科應用型專門人才”相匹配。開設文化交流與傳播知識技能課程,旨在把學生的語言、文化學習與技能培養結合起來,使本專業的學生在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的時候,考慮的不僅僅是對知識的掌握,更要考慮如何利用新的技術,采取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繼承、弘揚、傳播中華民族優秀燦爛的語言和文化。比如說,優美的神話傳說《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可以通過傳播技能類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考慮如何運用視頻、動漫等新的媒介形式再現這些優美的神話,進而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把古今優秀的文學作品開發、研制有利于漢語國際教育與傳播的讀物,還考慮制作一些涉及歷史、經濟、文化、風俗、科普方面的讀物和學習軟件等。這樣開設課程既增加了專業建設的內涵,達到了教育部的專業培養目標與要求,又全面培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的就業分流奠定專業知識和技能基礎,使學生不再為不能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而感到專業不對口,漢語國際教育本來就是培養漢語教學與文化傳播的雙口徑人才。總之,漢語國際推廣應該是國外與國內的結合,無論學生身處國內,還是身在異國,都可以從事漢語國際教育以及語言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鑒于此,如果將“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更名為“漢語國際教育與傳播”似乎更為合適,因為,我們所做的工作不只是漢語國際教育,還有繼承、弘揚和傳播中國語言文化的責任。潘文國認為,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推廣也不僅僅是漢語教學,而是中國文化的全面弘揚,是以積極的態度參與21世紀國際文化的重組和建設,是中國在積極負責任地爭取為人類和世界做出貢獻”,筆者也贊成他的觀點。
作者:劉文霞單位:瓊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