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學專業化教育本科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職業性
現今,教師職業專業化日益受到人們的認同,小學教師職業不斷走向成熟,逐漸確立起專業標準,成為專門的職業,并獲得相應的社會地位。教育部《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以下簡稱《專業標準》)的,也從政府政令的角度證實了小學教師作為專業發展和專業活動的存在。事實是,小學教師作為專門職業不僅客觀存在,還具有自己獨特的地位。小學教育專業本身屬于現代高等教育中按職業標準劃分的職業分類體系,而不是以知識或學科分類的學術性專業分類體系。“高等”是其學術知識和能力背景,“專門職業”是小學教師不可替代的核心和根本。《專業標準》中就明確規定:“小學教師是履行小學教育工作職責的專業人員,需要經過嚴格的培養與培訓,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這一《專業標準》是國家對合格小學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小學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范,是引領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是小學教師培養、準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當然,也的確有人認為小學教師不是中學教師或大學教師,培養小學生不需要那么高的專業要求,似乎小學教師的專業標準與中學教師或大學教師相比在專業水準和專業要求上可以降低,其實不然。小學生培養或培養小學生的職責并不意味著對小學教師專業要求的降低,反而是更高。小學教育即初等教育屬于基礎教育,擔負著為小學生一生的發展奠基和為民族素質全面提升打基礎的艱巨任務。因此,越是基礎教育段的低年級的教育教學,其綜合培養的要求、全面發展的目的、仁義禮智善端的培育、良好習慣的養成越不容易,對教師職業專門化的要求也越高。正如顧明遠先生所說:“我們深深感到教師是一個專門職業,因為人的成長規律是可循的,兒童成長規律是可循的,教育既是一項科學的活動,又是一項藝術的活動和技巧。”可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職業性和專門性是毋庸置疑的,培養卓越小學教師和小學教育管理人才應是其最鮮明和最突出的特色,而且培養小學教師的小學教育專業的社會需求持續、長遠、穩定。
二、實踐性
小學教師本科專業定格在“本科”,定向在“小學”,定性在“教育”,培養高質量的“小學教師”,尤其是“卓越的小學教師”,是其最重要的定位要求。小學教師培養需要加強和重視實習實踐環節。首先,高質量或卓越的小學教師必須符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對教師素質的要求。教育界眾所周知,《綱要》強調“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這些要求或標準在師范院校或綜合性大學的課堂上很難真正落實。師德的高尚不只是表現在理論上而是表現在與教育事業、與學生、與學生家長等等的關系中,業務的精湛是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形成并表現的,教育教學活力和高素質是在教育教學行動中體現的。因此,教師的業務素質、教育教學技能、高超的教育藝術,必須依憑實踐教學來造就。學了教育學、心理學和教學法課程的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即使將教育教學理論或觀點背得滾瓜爛熟,也并不能說明他(她)就能勝任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就能帶好班級,就能被學生所愛戴。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教育創新能力,才是最為主要的,也才是最為切實的。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三字一話”水平、備課能力、講課基本功、說課本領、駕馭課堂的能力、組織教學的藝術、激勵和喚醒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的能力等等,皆影響著小學教師是否能勝任本職工作,是否能夠順利入職,并逐漸由新手向能手、熟手發展,這些僅僅依靠教室里的課堂理論教學,只能事倍功半。其次,《專業標準》也十分重視小學教師的能力培養。該《專業標準》本身就是在“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理念的指導下設計的,小學教師的能力素質是小學教師的基本功。該《專業標準》要求小學教師要“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研究小學生,遵循小學生成長規律,提升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4]這些教育教學能力的形成,需要在小學教師的培養工作中真正重視教育實習和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實踐教學課時數,將教學實習和實踐教學真正落到實處而不是虛設。在重視教師的教育實踐方面,美國小學教師培養方案很值得我們借鑒。“美國各個教育學院越來越重視與周邊學校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伙伴關系。而且教學實習時間長,實習有層次性,學生有機會接觸小學各年段的教學實踐活動,使實習工作具有全程性。美國小學教育師范生實習在四個學期內進行,從低年級開始,然后逐步延伸到高年級。”[5]反觀我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教育實習的設計,一般而言,時間相對較短且較為集中。除入學時的“軍事理論及訓練”這一大學生通用的專業實踐之外,教育實習10周和畢業論文8周全部集中在大四的最后一個學期。這一“第八學期的整學期實習制”,時間上根本沒有保證,有些學校實際采取的是“2+2+1”的5周實習模式,2周校內集中指導,2周校外實習,1周校內集中總結。這樣的安排也過于集中,缺乏層次性和多樣性。更為嚴重的是,不少小學教育專業的師生對實習和實踐教學環節在思想上不重視,認識不到位,上崗教學實習活動跟不上。有的小學教育專業學生根本不去實習或上不了幾次講臺,形式化現象嚴重,實習形同虛設。最后,教師教育課程改革也十分重視教師培養過程的實踐性。早在2011年教育部的《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意見》中,就十分重視強化教育實踐環節,指出:“加強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加強教育見習,提供更多觀摩名師講課的機會。師范生到中小學和幼兒園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中,又將“實踐取向”、“育人為本”與“終身學習”并列為教師教育的三大理念。強調“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教師要在研究自身教學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增長實踐智慧,不斷實現專業發展。這啟示我們,凡教師教育就必須重視其實踐特性,同時也為小學教育專業提出了彰顯實踐特色的高要求。
三、綜合性
小學教育專業的綜合性既是小學教育自身特點的反映,符合相關政策規定的要求,也符合高校各專業之間課程設計深度聯合與培養模式綜合開放的實際需要。首先,小學教育專業的綜合性特色來自于相關規定的要求。《專業標準》十分重視小學教師知識的綜合性。在《專業標準》中,關于小學教師標準的基本內容包括兩個維度:“專業理念與師德”和“專業能力”;小學教師專業標準包括十三個領域:職業理解與認識,對小學生的態度與行為,教育教學的態度與行為,個人修養與行為,小學生發展知識,學科知識,教育教學知識,通識性知識,教育教學設計,組織與實施,激勵與評價,溝通與合作,反思與發展。在“學科知識”領域,強調“適應小學綜合性教學的要求,了解多學科知識。”該《專業標準》作為引領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在“學生為本、師德為先、能力為重、終身學習”基本理念的指引下,還特別強調小學教師要具有正確的學生觀、教師觀、評價觀和學習觀,小學教師要“將保護小學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保護小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要求小學教師具有綜合性知識和突出的教學能力。這些新變化體現了時展和教育進步對于教師專業發展的新要求,也是引導小學教師專業成長和小學教育專業建設發展的指南針。結合小學培養目標的要求,彰顯小學教師素質的綜合性,突出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培養特色的“綜合性”是其必然。在《專業標準》中,特別重視知識技能的多樣綜合。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出的課程改革的基本目標之一就是“改變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小學階段以綜合課程為主。”小學教師在知識水平上可能不要求高深,但必須是具有扎實寬廣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良好的綜合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其次,小學教育專業特色的綜合性來自于小學教育對象小學生的身心特點的實際需求。從小學教師所面對的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特點而言,需要小學教師具備促進小學生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綜合性知識或多科性知識;從小學教學內容所具有的啟蒙性、基礎性特點而言,需要小學教師的知識儲備不是單科的,而是綜合的。因此,有人建議,在小學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思路上,“可參考醫科大學培養兒科醫生的思路,兒科專業就是培養面向兒童的全科大夫……面對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接受能力和理解表達能力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的小學生而言,教師所具有的較高的職業素養和個案分析能力,比掌握文理學科某一專業基礎理論顯得更為重要。”從某些小學對小學教師的實際需要而言,為小學生的終生奠基或“包班制”教學,要求小學教師的知識準備和能力素養必須是全面的、豐富的。最后,小學教師需要綜合開放培養。基于小學教育專業綜合性的實際需要,小學教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改革也必須打破單一的由教育學院或教育科學學院培養的模式,需要教育學院、文學院、外國語學院、數學學院等具有教育、語文、英語、數學、體育學科的學院聯合培養,甚至還要與當地的小學協同培養。縱觀國內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大致有三種類型:以東北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為代表的“綜合培養模式”,以首都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為代表的“分科培養模式”,以上海師范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為代表的“中間培養模式”。三種模式各有利弊,也各有操作的簡捷與復雜。結合小學教育專業實際,其較為理想的人才培養模式應是“多學院聯合培養”。這一培養模式主要是針對小學課程門類的開設以及學生自身的興趣特點而設計。具體可采用“2+1+1”模式。“2”即大一、大二在教育科學學院或教育學院學習基本的教育理論和教育教學的基本技能;“1”即大三在其他學院根據學生本人的學科興趣修習相關專業的課程;“1”即大四重新回到教育科學學院完成教育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的相關環節。
四、學科性
學科性,即小學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小學教師既要通過多學科綜合培養,又必須有自己的學科偏重,或語文,或數學,或藝術,或英語,或體育等。在高校,職業與專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學科。職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專業是分工下的學業門類,學科作為學術分類則是一定科學領域或一門科學的分支。“學科是高校的細胞組織。世界上不存在沒有學科的高校,高校的各種功能是在學科中展開的,離開了學科,不可能有人才培養,不可能有科學研究,也不可能有社會服務。”學科知識是專業的內核,專業和學科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人們都希望小學教師是無所不知的“全才”,能夠解答小學生所遇到或問到的一切疑難問題———“既能教語文,又能教數學;既能教思想品德課,又能教自然常識課;甚至音、體、美的課程也要能教。似乎唯有如此才能體現出專業特色,才能把學生培養成小學教育的‘通才’”。這其實是小學教育專業課程建設方面的一個誤區,以這種指導思想來構建小學教育專業課程體系,恰恰會喪失其專業特色。因此,小學教育專業培養出來的小學教師必須有自己的學科偏重,必須正確處理好“博”與“專”的關系、“通”與“精”的關系。小學教育專業雖然是教育學科的一個專業,卻又與教育學專業有所不同,雖然與高等師范院校的中文、數學、英語專業有著緊密的聯系,但又與之有著更多的區別。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科性特色,是小學教師入職的重要依憑,但是,這里的“學科性”,只是根據小學教育專業學生的各自特點和需要有所側重的選擇。這里的學科性必須是在“博”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博”的學科側重,是“狹”和“窄”,而不是真正的“專”。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的學科性或學科側重的特色,要求小學教育本科專業除“多學院聯合培養”之外,還要尤其重視“主輔學科兼修”和“雙學位”培養模式。“主輔學科兼修”主要是彰顯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科教學特點,從學生認知規律和小學教學實際需要出發,分類別設計小學教育專業學科教學的方向,至少滿足學生畢業后能從事具有內在邏輯關系的兩門學科課程的教學,但這兩門課程的教學在要求上允許保持一定的梯度,主要從事的學科教學的標準要求較高,另一門課程的要求可適度降低。建立主教課程系統和輔教課程模塊,滿足學生和社會的需要,而具體選擇權應交給學生。“雙學位”是在學生選定一個專業學位修習和培養的基礎上,鼓勵學生選修自己喜歡的又與未來職業方向相近的專業門類,由此,要凸顯其學科特色,實現“博”與“專”的統一。總之,小學教育本科專業特色,應緊緊圍繞“小學”“教育”“本科”而展開。要充分體現“三個一定”:一是,一定要彰顯小學教育專業培養“小學教師”這一專業發展特色,要在培養能勝任初等教育發展的、面向未來初等教育發展趨勢和新世紀小學生發展需要的“卓越小學教師”上大做文章;二是,一定要深入改革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模式,要在開放培養、綜合培養上下大功夫;三是,一定要改革現有小學教育專業重理論教學輕實踐教學的現狀,在適應當前初等教育階段發展需要上多盡心力,在實踐教學環節上做實做強。切實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重視教育實習、畢業論文設計,加強科研訓練、素質拓展和社會實踐。將實踐教學滲入小學教師培養的各個階段和各個環節,真正培養出勝任工作崗位的、優秀的、卓越的小學教師,切實滿足于地方初等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
作者:郭翠菊單位:安陽師范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