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外語行動教學觀念教程的建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趙玲潔單位: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
1.建構主義知識觀
建構主義知識觀認為,知識不可能完全準確地概括世間法則、提供適用于任何場合的實用方法,它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加工和再造。盡管通過語言賦予了一定的外在形式,并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同,但知識仍然不可能以實體的形式存在于個體之外,學習者不可能對知識都有相同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學習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經驗建構起來。
2.建構主義學習觀
學習是以學習者原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是學生自己對知識的建構過程。這種建構是學生主動意義的建構,并通過新舊知識的雙向相互作用過程,引發認知結構的重組,以產生對知識新的理解的過程。
3.建構主義學生觀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中的,教師要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學習者在原有知識經驗基礎上,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同時,教學不只是知識的傳遞過程,它更是知識的加工、處理和轉換過程。另外,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需要進行研究性學習,并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
4.師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
教師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忠實支持者。教師要積極引導并幫助學生建構知識體系,要不斷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并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主動的建構者。
5.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
學習者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幫助,并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知識的。學習環境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其中,意義建構是教學過程的終極目標,其建構的意義主要指事物的性質、規律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等。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本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而達到幫助學生完成意義建構的目的。6.建構主義的教學原則(1)將所有學習任務都置于能更有效地適應世界的學習中;(2)教學目標與學生學習環境中的目標一致;(3)設計真實的學習任務;(4)設計的教學環境具有有效性;(5)給學生解決問題的自主權;(6)設計有效的學習環境;(7)鼓勵學生在社會背景中檢驗自己的觀點。
“能力本位”職業教育課程理論
能力本位教育是近年來國際上流行的一種職業教育思想,指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體系,簡稱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它是相對于“學科本位”而存在的一種教育思想,以及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形成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和教學模式。從教育的目標來說,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學生掌握從事某一職業所需的能力為目標,其衡量標準不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而是看學生最終表現出的行為能力。“能力本位”職教課程觀的核心是對“能力”的解釋。澳大利亞教育部長盧比認為,學生應掌握的“關鍵能力”包括以下幾項:(1)收集、分析、組織信息的能力;(2)交流思想與信息的能力;(3)計劃與組織活動的能力;(4)團隊合作的能力;(5)運用數學方法的技巧與能力;(6)解決問題的能力;(7)應用科技成果的能力;(8)理解不同文化的能力。[4]盡管不同教育家對“能力”一詞給出了不同的解釋,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以職業能力作為教育的基礎,作為培養目標和評價標準,把通過職業分析確定的綜合能力作為學習的科目,并以職業能力分析所列出的專項能力,按從易到難的順序安排教學和學習計劃。
達維多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
達維多夫是維果茨基學派后繼者之一,他的發展性教學理論是蘇俄最有影響、最具代表性的教學流派。達維多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也是行動學習教學設計應用研究的教學理論基礎之一。“發展性教學”的實質是教師通過引導兒童,使其達到最大限度的心理發展,主要以活動理論為支持。達維多夫認為,發展性教學和教育過程本身并不能直接使兒童得到發展,只有具備了相應的活動形式和內容,才能促進兒童心理的發展。
達維多夫認為,學習活動的特點是學生集體完成學習活動。在集體性的學習活動中有對話、討論、爭論,也就是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經常性的、完整的社會性相互影響,學生間的討論能夠使學生完全掌握表現社會文化準則的概念、價值和技能。在集體學習活動中,學生會不斷地產生學習的愿望和技巧,形成個體的學習活動。學習活動的成果是學生在活動完成過程中產生自我變化活動(外部活動的內化),這種活動促進了學生個性的形成。
“發展性教學理論”的思想支持行動學習。行動學習強調學習者在學習團隊中,通過解決問題而獲得知識、技能、經驗,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提升。行動學習不但關注問題的解決,而且關注小組成員個體的發展,并希望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促進自己的個性發展。
高職英語課程體系的構建
高職教育強調“能力”培養,為了構建符合國情、校情的高職英語課程體系,以真正達到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我們以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為試點,對基于行動教學理論構建高職英語教學體系進行了探索。
(一)確定有利于學生發展的高職英語教學目標
根據“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以及達維多夫的“發展性教學理論”,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對全院2010級學生的外語教學實施改革,將外語教學的課程目標確定為: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特點,培養學生知識和技能的學習能力;挖掘學生潛能,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注重學生全面素質尤其是文化修養的提升,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二)課程模塊化
將“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以及“發展性教學理論”很好地融入教學實踐中,是學院外語教學改革的出發點。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自2010年開始實行公共英語課程教學模塊化,即“水平達標教學模塊”、“分層教學模塊”及“專業入門模塊”,通過模塊化教學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職業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的教育目標。“水平達標模塊”即通過一個學期的基礎教學,培養學生的語言基本技能,期末考試實行教考分離,以更好地檢驗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以及教學的有效性。“分層教學模塊”即把不同基礎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發展需要的學習內容,使基礎薄弱的學生學有所獲,讓基礎較好的學生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考核方式包括過程考查與以證代考等多種形式。基礎好的學生可以獲得四級或六級證書,為優質就業奠定基礎;中等水平的學生能夠獲得A級或B級的證書;基礎薄弱的學生通過積極的努力可以達到學院要求的英語水平標準。“分層教學模塊”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個性化發展”的教學思想。“專業入門模塊”著重于培養學生對專業英語的需求和求職技能,提高學生對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根據各系不同專業的不同需求,學院開設專業入門英語課程,實現外語教學與專業的融合,為專業服務;同時,在每學期開設各種語言及外國文化選修課,拓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修養。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英語教材開發
高職教育“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不但要通過“以實踐教學為基礎,以能力培養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的改革反映出來,同時,作為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教材也要跟上改革的步伐。它要體現出“以應用為目的,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同時還要為“能力本位”課程改革中的教學大綱、實踐指導提供理論根據。
為此,在使用《新編實用英語》等高職英語教材的基礎上,為了更好地適應學生的特點,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公共外語教學部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積累,通過大量的專業調研,并聘請校內外專家作指導,開發了《行業英語》系列校本教材。該套教材的設計按照知識、技能、實際應用能力為主線,緊密結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對職業崗位所需的知識和能力結構進行恰當的設計安排,體現了知識的實用性、綜合性,教材的閱讀材料既通俗易懂又接近專業知識。同時,教材還根據不同專業配有不同的能力訓練內容,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該教材于2011年投入使用,在使用一學期后對廣大師生進行了教材方面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該教材得到了師生的普遍認可。
(四)建立新的英語教學評估目標
根據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考評辦法,在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模式下,創新英語考核制度已顯得尤為重要。“模塊化”英語課程的設置,要求我們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及達標標準。在石家莊職業技術學院外語教學改革中,考核形式包括以下幾項:(1)學院英語水平達標考試(第一學期)。(2)全國高職高專英語應用能力測試和英語四、六級考試。學生在校期間的每個學期均可參加,且在第一學期沒達到學院水平達標考試的,在以后的學期如通過此類考試,其成績可置換第一學期的未達標成績。(3)行業英語測試(第三學期)。此學期考核方式多種多樣,教師需根據不同專業的職業崗位需求,在測試內容中適量加入情境再現的手段和方法。如實例調研,通過對某一崗位的實際調研寫出調研報告,考查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質量,并通過問答方式考評學生的掌握程度;通過筆試或者作文,考評學生對實用寫作技能的掌握程度;針對經管類學生的職業崗位,考評學生的反應能力、語言表達的準確度以及表現能力;采用口語交流的形式,評估學生的實際工作態度、執行某崗位職責的綜合能力,或借助場景模擬(如導游解說、酒店服務、貿易談判等)形式進行考核。這樣,既可以把握“實用為主”和“夠用為度”的高職教學原則,又可突出語言能力的針對性,確保學生綜合素質水平符合企業發展的需要。
結語
高職英語教學是以英語語言知識與應用技能等綜合能力為主要內容,以現代化教育理論為指導,并集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為一體的教學體系。當代的高職英語教學應以人為本,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主,充分發揮學習主體的潛能,尊重學習主體的個性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利于學生的職業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