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影視資料在德育工作中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影視作品中的演員通過精湛的演技展現了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在欣賞的過程中,人們會不自覺隨影視人物的悲歡離合而產生相應的情感變化。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我們可以利用影視作品所創設的這種環境。通過體驗式教學法,使受教育者體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并從中受到情感熏陶,從情感上接受社會的道德理論和道德規范。比如,在放映《地道戰》《建黨偉業》《士兵突擊》《家有兒女》《喜瑪拉雅》等影視片之后。從學生的情緒表現以及觀后感中我們可以了解學生所產生的情感體驗及心靈震撼。
當今高校德育脫離了生活。具體說來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在德育工作中,有些教師把它封閉在課堂之中、課本之中。這樣德育的過程就成了知識傳授的過程,高尚的道德就成了邏輯嚴密的道德條目,德育工作也就脫離了大學生的生活成為與生活疏離的“科學化”的理論體系;另一方面,德育的榜樣遠離學生的生活。比如,現在高校還主要把劉胡蘭、、等英雄人物作為學習的榜樣。但是,這些英雄人物距離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很遙遠,很難融入學生的日常行為實踐。然而,優秀的影視作品有許多來源于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取材于大學生自身的故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些作品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向人們昭示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在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播放這些影視作品,讓大學生感受到道德是與生活緊密相連的,道德最終是要付諸于實踐,轉化成我們切實的行動的。比如,在播放電影《十七歲的單車》時,引發了他們對現實道德問題的思考,在播放微電影《歸鄉》時,他們認識到偉大人物的平凡,平凡人物的偉大。
在傳統的高校德育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教師處于中心地位,學生處于從屬的地位;教師是道德中的權威,學生只是道德的容器。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只能無條件的接受、服從教師的觀點。因此,在德育過程中,學生無主動性可言。但是,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成效,必須激發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外在的道德規范成為內在的道德要求。如今,高校大學生多為“90后”,“90后”有不同于“80后”的新特點。他們既具有浮躁、自私、承受挫折能力弱的特點,同時又是個性張揚,樂于表現,喜歡接觸新事物,勇于發出自己認為是正確的聲音的一代。他們不僅對影視不陌生,甚至還把影視作為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因此,我們把影視作品引入德育中,符合“90后”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激發了他們對德育的興趣,促使他們在欣賞影視作品時主動對道德問題進行思考,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大學生對于教師播放影視作品持有很高的熱情,但是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能正確看待,把它看成教學的一部分。有些學生更關注的是影視作品里的明星,關注其趣味性,只是把它當成德育教育的一個調劑品。甚至有些教師把播放影視作品當成填補課時空白的方法,從而消弱影視作品的教育性。這樣就違背了把影視引入高校德育的初衷,使放映影視作品成為枯燥的德育教育中的一種休閑方式。把影視資料引入到高校德育中會為高校德育工作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還要注意到影視輔助教學中的問題,以確保它能發揮最大的作用。
(一)在影視作品選擇上,注意教育性與娛樂性的統一
德育目標是指通過德育活動使受教育者品德達到預期目的。德育目標是德育工作的出發點,它不僅決定了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還對整個德育工作起著統領全局的作用。因此,作為德育教學素材的影視作品要緊緊圍繞著這一中心進行選擇,才能達到預期的德育目標。首先,我們選取的影視作品必須是積極向上的。現在影視作品的題材非常豐富,按類型分有愛情、動作、倫理、戰爭、歷史、紀錄、科幻、驚悚、喜劇、動畫和古裝等,按影視作品的制作地又分為大陸、香港、歐美等。而且,在香港以及西方國家還把影視作品劃分為不同級別,例如,在香港分為第Ⅰ級、第Ⅱ級、第ⅡB級、第Ⅲ級。因此,教師在選擇影視作品時,要圍繞德育目標審慎選擇,避免使用那些言語粗俗、充斥著暴力兇殺的作品,避免頹廢、消極、負面的東西影響學生。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不僅應該具有曲折的情節和唯美的畫面、配樂,還應該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體驗,促使學生對自己的思想進行反思。其次,影視作品的選擇應該具有針對性。這個針對性一方面是針對德育的教育內容而言的,我們不能為了迎合學生們的興趣牽強附會,放映與教育內容不相關的影視作品;另一方面是指針對大學生的年齡特點,接受能力而言的,我們要播放一些與大學生的年齡特征相契合的,大學生容易理解的影視作品,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實現教育性與娛樂性的統一。
(二)在影視資料放映過程中,要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
雖然大多數大學生已經成年,但是他們生活閱歷還不夠豐富、思想理論還不成熟,不能自然地把影視資料與個體的道德水平提高、道德修養聯系在一起,理解影視資料背后的教育意義。因此,當有些高校教師在單純的放映影視資料時,學生更多的是看影視資料中的熱鬧。以《建黨偉業》為例,有些學生欣賞完影片,談論更多的是有哪些明星參演,他們表現如何,缺乏對影片深層次的思考。實際上,在德育教育過程中,教師的引導與大學生自身的品德修養是相互依存、對立統一、密不可分的整體。因此,高校老師應該把播放影視作品與分析講解相結合,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使其起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具體說來,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播放影視作品前,高校教師要經過精心設計。影視資料只有經過教師精心的設計之后,才會成為真正的高校的德育素材。第一,對影視作品進行剪輯。現在的影視作品時間都比較長,而且與德育相關的內容只占一小部分。因此,在使用影視資料之前,要根據高校的德育目標進行剪輯,以免影視資料中的其他內容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德育的效果。第二,設計影視資料播放的時機、場合。如果放映時機、場合得當,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們可以在學期開始、中間,學生時間比較充裕時放映,這既是我們學習生活的一種調劑,同時還可以為我們個體道德修養提供指導;當學生遇到相應的道德困惑不知如何抉擇時,引導他們通過影視資料尋找答案。2.影視資料的播放要與教師的引導相結合。部分高校教師沒有理解影視資料在德育中的作用,認為只要使用了影視資料,就是進行了德育的創新。因而在教育中沒有注意把與影視資料與教學內容充分整合,過分依賴影視資料,不重視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作用。在德育過程中,教師只是放映員,學生成為缺乏活力的觀眾,這樣就難以發揮影視資料的功能。因此,教師作為德育工作的引領者,要對影視資料進行必要的講解,使學生加深對影視作品的認識。在播放前,教師可以圍繞德育的內容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看,促使他們邊觀看邊思考;在播放后組織、引導學生展開辯論或討論,最后作出必要的總結。另一方面,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認識過程的不同階段,它們是相互依賴,相互轉化的。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影視資料給我們提供的就是一種感性認識,它可以將使抽象的德育理論生動化、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將社會的道德要求具體化、生活化,便于學生們應用。但是感性認識還要上升到理性認識。因為教師的講解可以促進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所以,教師的指導很重要。
(三)把影視資料引入德育工作的過程中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德育過程中,教師是引路人,學生居于主體地位。因此,把影視資料引入德育教育的過程中也應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讓學生被動地接受教師和影視資料中的信息;應根據德育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影視資料進行設計,不能忽視學生的個性特征、德育規律;不能簡單的用電腦的“人機交互”代替師生的情感交流;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促使學生積極地提高道德水平,加強道德修養。影視資料所起的作用是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模式所不可比擬的,它能使抽象的語言變為形象,使靜態的德育內容變為動態的生活,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豐富情感體驗,進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但是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影視資料與其他德育資源一樣,是教學的資源和工具之一,任務是輔助教師教學,促進大學生優秀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因而在應用影視資料的過程中,要始終把握輔助性原則,不能把影視資料當成唯一性的德育資源,完全的拋棄報紙、書籍等傳統的德育資源。(本文作者:李朝運、胡平單位:中央司法警官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