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研究方法與思路
本研究主要采用抽樣調查與個案訪談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樣本的選取采用整群抽樣和判斷抽樣,數據的采集使用自填式問卷法。問卷共分三種:中學生、中學生家長、小學生家長。考慮到小學生填答問卷具有一定困難,沒有設計針對小學生的問卷。數據分析使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20.0進行,主要分析方法有頻數分布分析、調查表分析、比較均值、非參數檢驗等,主要針對家長家庭教育的觀念、方法、能力、內容以及可能與之有相關性的變量。本研究的樣本取自山西省太原、大同、長治、臨汾、忻州、柳林、洪洞等地的中小學,涵蓋了小學、初中和高中各階段的學生,共回收有效問卷1379份,其中小學生家長問卷212份、中學生家長問卷530份、中學生問卷637份。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家庭生活狀況其一,家庭結構以核心家庭為主
本研究共調查了742個家庭,家庭結構中核心家庭所占比例最多,達到總數的65.6%;其次是主干家庭,即三代同堂的家庭,占調查總數的28.4%;有少部分家庭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帶著孩子,占總數的3.4%;還有2.6%的家庭是單親家庭。可以看出,家庭結構中以核心家庭為主,中小學生的家庭教育主要由其父母來承擔。其二,家庭人際關系和諧。從整體看,中小學生家庭人際關系比較和諧,家長與子女相處基本融洽。小學生與父母的關系比中學生和父母的關系更加親密,大多數家長注意與孩子對話和溝通,并能夠保持與孩子的平等關系。小學生家長與孩子經常溝通的占總數的61.1%,偶爾溝通的占36.5%,很少溝通的只有2.4%;認為家庭里人際關系“相處愉快,互相關心”的家長比例是74.9%,有73.1%的家長認為孩子與家長關系親密,能夠主動和家長談心里話,只有2.9%的家長感覺與孩子關系疏遠、緊張。中學生與家長的溝通交流要比小學生差些,近40%的學生會主動和父母溝通交流,40%左右的學生偶爾與父母交流。其三,家庭活動以學習為主。中小學生每天的家庭活動最主要的就是學習。調查顯示,每晚孩子大部分時間是在做作業和看課外作業,比例達到69.4%和11.5%,共80.9%;而只有不到20%是在看電視、娛樂等。從時間上看,小學生每天回家做作業在1小時以上的達到82.5%,沒有作業的只有2.8%,14.7%需要半小時到1小時。而中學生用于做作業的時間更多,每天3小時以上的達到42.6%,3小時以下的只有24%。孩子在家學習時,家長也是在積極參與,尤其是小學生的家長。調查結果表明,小學生中58.4%的家長每天檢查指導孩子學習,40.2%的家長有時候檢查,只有1.4%的家長基本不檢查。中學生家長對子女學習的檢查督促情況不像小學生家長那樣頻繁,每天檢查督促的家長只有19.6%,大部分是有時候檢查,比例是42.3%。孩子們日常的閑暇時間并不多,對小學生家長的調查顯示,58.9%的家長在雙休日“帶孩子一起學習、休閑”,而通過與部分家長的訪談,更多的是“帶孩子一起學習”,主要是參加一些課外輔導班、興趣班。而只有28.2%的孩子雙休日能夠自由玩耍。另外一個問題的調查也從另一方面印證了這一結果:當問及是否經常帶孩子出去玩時,回答每周一次的比例最少,只有16.1%;而高達30.3%的家長回答是“沒時間玩”。
2.家庭教育情況
其一,家長重視家庭教育,教育期望較高。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家長們對此有很明確的認識。調查結果表明,53.4%的中學生家長認為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中,對孩子成長起著最直接最重要影響的是家庭教育。而對孩子不好管的原因,家長選擇最多的是父母教育問題,占總數的40.8%。小學生家長的認識與中學生家長的認識相似,選擇家庭教育是最重要影響因素的占47.5%,對孩子不好管的原因,50.5%的家長認為是父母教育問題。對“您認為孩子讀書的主要目的是什么”這樣的問題,絕大多數家長都選擇的是“讀書是為了學知識、明道理”,占總數的81.9%;16.7%的家長則是從功利角度出發,認為讀書是為了掙錢或是學得一技之長;還有1.4%的家長選擇是為了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家長對孩子的學歷期望普遍較高,家長選擇比例最大的是“大學以上學歷”,占總數的71.1%;選擇大學畢業的占22.1%;選擇高中及以下的只占總數的6.9%。
其二,素質教育依然難敵應試教育,家庭教育主要為了成績。素質教育在我國上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并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社會及教育界得到確立。素質教育從提出、推行到現在已二十來年,但數據顯示,雖然素質教育為家長們所贊同,但在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的矛盾中,家長們的知與行產生了分離,其實際行動仍然踐行著應試教育的思想。小學生中超過75%的家長給孩子報課外輔導班,而輔導班的內容超過75%的是文化課。報特長班的家長也表示,特長的選擇也是功利性的,有些特長在中高考時可以加分,家長就支持,而若不能加分,則不支持。而對于學習成績,近80%的家長表示“看重”和“非常看重”,通過調查表分析,結果表明初中學生家長比高中學生家長更看重成績,初三學生家長“看重”和“非常看重”的比例最高,達87.5%,高中學生家長從高一到高三看重成績的比例卻在下降。這說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家長看待孩子人生發展的眼光越來越理性,越來越長遠,而初中學生家長考慮更多的還是分數。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教育資源的不均衡與家長教育期望之間的矛盾所導致。如前所述,家長對孩子學歷期望較高,期望取得大學及以上學歷的家長占總數的93.2%。目前,我國大學毛入學率已近21%,預計到2020年將達到40%,但是與家長的期望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學生的競爭依然激烈。
另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也在給中小學生和家長們增加壓力,許多用人單位招聘時要求要名校畢業,不但要上大學還要上好大學名大學成了許多家長的目標。而面對并不均衡的中小學教育資源,家長只有向孩子施加壓力,希望通過好的成績增加競爭優勢。其三,家庭教育中父母參與比例失衡,父母文化水平影響顯著。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確定兒童性別角色、形成積極個性品質、提高交往能力和認知能力方面具有獨特影響力。46但是調查發現,父親在中小學生家庭教育中的承擔和參與遠遠不足,家庭教育的工作主要是由母親來完成的。本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家長問卷742份,其中近60%的填寫者是孩子的母親,只有37.7%的填寫者是孩子的父親。而學生對問題“家里誰管你管得比較多”的回答情況顯示,父親只占20.9%,而母親達到70.9%。通過調查表分析可以看出,隨著父親學歷的增加,父親承擔家庭教育的比例在上升,研究生以上學歷的達到50%。而父親職業的不同,其承擔家庭教育的比例也不同,其中職業是“專業技術人員”的比例最高,達到34.5%,遠遠高于平均比例20.9%;比例最低的是無業和工人,其分別是0和14.1%。很顯然,父親的學歷水平或是對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影響著父親對家庭教育的認識,從而影響父親參與承擔家庭教育的行為,文化水平越高越能認識到父親角色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也越能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母親在家庭教育中承擔了主要的工作,這與母親與孩子天然的親密關系是分不開的,所以母親的素質對家庭教育觀念、方式方法有著重要的影響。其中,母親的文化素質水平是非常重要且易于測量的變量,本研究對此進行了深入分析。不同學歷水平的母親在教育孩子的觀念、方法上有著顯著差異。隨著學歷的提高,家長對成績的看重程度越來越高,研究生以上學歷的母親“看重”和“非常看重”成績的比例將近90%,其中“非常看重”達到44.4%。對成績的看重還體現在對子女學習的督促中,研究生以上學歷母親對孩子的督促比例最高,每天督促孩子學習的達37.5%,遠遠高于平均值19.6%,學歷越低每天督促比例也越低。在教育方式上,高學歷母親也顯示出不同特點。本科以下學歷母親不同教育方式所占比例大致相似,比例最多的都是“講道理”,而研究生以上學歷母親則明顯不同,比例最多的是“埋怨責怪”,達55.6%,其次是“冷眼怒罵”,達33.3%,“講道理”的比例是0。
當孩子成績不好時,研究生以上學歷母親比本科以下學歷母親責罵體罰孩子的比例都高出很多,達33.3%,而初中學歷母親責罵體罰孩子比例最低,只有6.4%。由此可以看出,隨著母親學歷的提高,家庭教育方式方法趨于簡單、粗暴,打罵體罰增多,耐心勸導比例下降。其原因在于,學歷高的母親往往更加自信,對孩子未來的規劃要求也更高,也更難以接受子女的失敗,在與子女相處中非常強勢,在家庭教育中以家長為中心,缺乏民主意識。對于學習以外的事情,高學歷家長同樣顯示出對子女的強勢,這種強勢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態度必然帶來家庭關系的緊張與子女的逆反,影響孩子全面、健康地成長。在問到“與父母關系融洽么”?回答“融洽”和“非常融洽”的學生比例平均為74.5%,母親學歷是研究生以上的學生比例卻只有33.3%。而對父母形象,選擇“嚴厲、令我害怕”的學生比例平均為5.9%,母親學歷是研究生以上的學生卻高達33.3%,是平均水平的近6倍。在問到“有了心事和誰說”時,母親學歷是研究生以上的學生選擇最多的是“無人可說,悶在心里”,比例為44.4%。即便是父母主動詢問,表示“煩,不愿意說”的學生比例也以母親是研究生以上學歷的學生為最高,達到33.3%,是平均比例8.5%的近4倍。學生對家長教育方式的滿意程度與母親學歷變化趨勢成負相關,滿意度最高的是初中及以下學歷母親,比例為80.9%,高中、大專、本科學歷母親滿意度逐漸下降,分別為80.3%、76.2%和74.2%,研究生學歷母親滿意度最低,只有33.3%。高學歷母親這種強勢、專制的家庭教育,在短期內對于學習成績的提升有一定作用,但從長遠來看,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發學習的動力,影響學生的自主性和全面發展。調查顯示,研究生學歷母親的學生學習成績相對要好,25%達到“優異”,是平均比例5.2%的近5倍。但他們的學習壓力是最大的,每天學習時間在5小時以上的比例達到55.6%,是平均比例7.7%的近8倍。自己感覺學習壓力非常大的比例達到22.2%,是平均比例9.9%的2倍多。由此帶來的是對學習的厭煩和與家長的沖突。高達33.3%的學生認為學習是“沒有意義的事”,是平均比例5.4%的6倍多。其四,家庭教育方法趨于理性,家長仍需專業指導。總體來看,家長們教育孩子的方法大都比較理性,近70%的家長表示主要方式是“談心、講道理”,打罵孩子現象較少,小學生家長中8.8%的家長經常打罵孩子,中學生家長中只有3.2%的家長經常打罵,近60%的家長表示從不打孩子。在問到“是否應該學習教育孩子”時,有84.7%的家長認為應該,有12.3%的家長選擇“有的應學,有的不必”,只有3%的家長表示不用學。在問到家庭教育中需要哪些幫助時,家長們選擇最多的是“學習方法指導”,其次是“提高綜合能力”和“如何與孩子溝通”。而家長們獲取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的途徑卻主要是通過書本雜志自己摸索,占總數的60%左右,而通過專業機構學習、咨詢的比例最低,不到3%。可以看出,家長們家庭教育的思想趨于理性,但具體教育方法缺乏專業指導。
三、提高家庭教育質量的對策與建議
教育問題的本質是社會問題,家庭教育所顯現出來的問題其根源同樣也是社會問題。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家長們對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有很清晰的認識,也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夠全面發展,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體質和智力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家長們不得不選擇以成績為中心,一切為了考試的實際做法。因為在目前社會轉型期,競爭異常激烈,為了孩子將來能出人頭地,家長們只有想辦法增加孩子的競爭優勢,注重成績成為必然。這一點在初中生家長身上尤為突出。因此,要想改變應試教育現狀,必須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為素質教育創造環境:
1.高校去行政化,擴大高校辦學自主權把大學歸還給教師,讓學術遠離權力,使高校能夠自主招生、教學,打破地區限制,使教育這個公共資源發揮其最大的公益性。當上大學不再唯分數論時,中小學生才能脫離應試教育的桎梏。
2.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資源,提高教師待遇2012年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首次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4%,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有一定差距,教育資源地區間的不均衡、城鄉間的不均衡和校際間不均衡現象依然嚴重。22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必然帶來激烈的競爭,而競爭的結果便是以分數為唯一尺度,強化應試教育。而教師待遇不高將使教師難以安心教育事業,從而加劇教育資源的失衡。因此應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資源,創造素質教育環境。
3.辦好家長學校,提高家長素質學校應把家長教育納入學校常規管理,給予教室、教師、教材、教學計劃、教學評價等各方面的支持,在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上指導家長。同時政府應給予政策支持,鼓勵家長參加培訓,或參照兒童疫苗接種證制度保證家長的學習,從而提高家長家庭教育的素質。(本文來自于《太原師范學院學報》雜志。《太原師范學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王強林鈞單位:太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