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終身教育共同體價值維度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終身教育共同體的提出和建設是新時期對社會、教育、人三者互利性共同發展需求的回應,直接影響著學習型社會的建設、人們美好生活需要愿望的實現、國民教育體系的完善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終身教育共同體的價值維度在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視域下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其價值生成的前提是終身教育自身進一步完善與發展的需要;二是其價值實現的動力是新時代背景下學習型社會建設需要和人之美好生活的需要;三是其價值追求的旨歸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關鍵詞:終身教育共同體;價值生成;價值實現;價值追求
終身教育強調社會發展、教育完善、美好生活的統一,“是完全意義上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的所有各個方面、各項內容,從一個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終結時為止的不間斷的發展,包括了教育各發展階段各個關頭之間的有機聯系”[1]2。在政府主導、多種社會力量有效參與下,人們在教育方面越來越多樣化的需求雖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但仍存在終身教育供給不能有效滿足人們美好生活需要的現象,沒有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有機統一,與要實現“處處即教育、時時即教育、事事即教育”的局面還有一定差距。這與終身教育各方面教育資源沒有實現互聯互通、銜接共享,缺乏真正有效整合,終身教育體系橫向合作與縱向聯動機制仍未真正形成密切相關。為實現各類教育資源的和諧共生、相輔相成,需要建設終身教育共同體來完成。終身教育共同體是指在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理念的指導下,基于一致的終身教育信仰,以學習者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追求,努力整合多種教育資源,積極打破傳統的辦學模式和教育格局,使人的教育場所和學習資源得以充分擴展,形成一個互動性、合作性、共享性的教育互助組織、教育合作組織和教育發展組織[2],從而實現終身教育發展的長期戰略性、有機整體性和系統持續性。那么,其價值又是如何生成以及如何實現則是需要進一步探索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論觀點有助于整理終身教育現實中各種復雜的教育價值關系,并理清終身教育共同體在構建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困境,有助于將終身教育共同體的認識和實踐引向正確的軌道,從而促進新時代背景下教育、社會、人三者的互利性共同發展。
一、終身教育共同體價值生成的前提是終身教育自身進一步完善與發展的需要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客觀出現的事物或者社會現象,其價值的生成和變化與其自身進一步發展的需要是分不開的。“終身教育是作為解決當代社會的一個重大問題的一個合理方法而出現的,這個重大問題就是從幾代人的關系中產生出的問題”[1]48,而且終身教育一經提出就強調教育要貫穿人成長發展的始終,與人的生存和發展緊密相關,每個人所接受的教育理應是連續的、系統的、不可斷裂的統一體,是橫向聯合與縱向統一的主動性、動態性存在。這一點恰恰也對當前終身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終身教育的價值是有機生態性、發展潛在性、人本關懷性等特征的統一。但在實踐中這種統一性并沒有得到有效的體現。究其原因,應該是在對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上缺少思維的辯證性、整體性與有機性有關。我們通過“全面審視教育現實則會發現,基于人的成長階段、環境和社會分化而產生的教育,無論在對象、內容還是方法、手段、載體,乃至整體形態上,都會呈現出一種異質化傾向。”[3]異質化現象是事物之間正常存在的一種狀況,堅持求同存異便可獲得較好的包容與發展。但現實中因人們的主觀錯誤理解與回應,一些問題如體制性的疏離、凝聚性不足、價值性不一、區位性隔閡等會顯現出來,終身教育體系的橫向合作和縱向聯動也不能真正形成,其結果是教育效果的減退甚至抵消。這就需要對原有終身教育體系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要進行完善與發展,注重在建設過程中堅持結構整體性、方法系統性、依據科學性和邏輯有機性,需要增強融通意識、凝聚團結精神,構建基本范式,才能使各類各級教育組織和機構樹立積極、有效的協作與共享理念,實現和諧共生;才能逐漸超越結構限制,實現終身教育的社會網絡化;才能逐漸超越區位限制,實現區位互動的區域聯合,形成一個有機系統性、互動合作性、共享互助性的教育組織,[4]以回應割裂式、片面式的教育困境,體現出終身教育時間的連續性、空間的擴展性、對象的多元性、目標的發展性等具體特征,實現終身教育的長足發展。
二、終身教育共同體價值實現的動力是新時代背景下學習型社會建設和人之美好生活的需要
馬克思在對價值實現動力的分析中指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5],而“一個社會共同體之所以會出現,必然要受某種來自于國家或者市民社會‘需求’的促動;一個社會共同體之所以會現實地存在著,乃是因為它能滿足國家或市民社會的某種‘需求’”[6]。因此,終身教育共同體價值實現的動力是基于國家、社會和人發展的需要,準確來說是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學習型社會教育“中國夢”的需要和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學習型社會是指構成社會的所有組織和機構能為滿足人們終身學習的需要盡力提供必要的學習資源,而且學習也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存和生活方式,會自覺地結合自身的需要積極主動地參加文化素養學習、專業職業技能培訓等,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終身學習也已成為一種良好的社會規范。而終身教育共同體提出和建構的愿景就是“要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等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打破原有的教育制度及其實踐模式,使人的教育和學習從傳統的學校擴展到社會的各個層面、各個組織,實現各種教育類型、教育形式和教育資源之間的互通、銜接和共享”[7],其自身具有開放性、系統性、有機性、互動性、合作性、共享性、人本性等特征。特別是在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從長遠來說,實現更美好生活這個問題的唯一答案在于建立一個徹里徹外的滲透終身教育原則的社會,在于實施一種與社會的進步和成就緊密相聯的教育”[1]33。終身教育共同體價值實現的動力恰恰是關注到了新時代背景下人們對終身教育需求的多元化與多層次性。因此,在新的時期,社會中的各類組織理應具備或者共同努力建設一種具有提供學習機會,發揮一定教育功能的機制。這種機制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上一定的限制性,依托一種新型的教育組織,即終身教育共同體,使社會的多個領域發揮教育的作用,促進社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社會或終身教育的社會。隨著人的成長與發展,其潛能的發掘與實現需要在實踐生活中不斷推進,而與人的實踐生活緊密聯系的教育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具體表現在,在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升,非職業范疇得到迅速擴大的同時,人們開始注重閑暇生活的質量和心靈幸福指數的提高。因此,終身教育共同體構建與發展的價值將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在進一步普及終身教育思想、破除教育體制束縛和發展終身教育支持技術的基礎上,讓人們可以有盡可能多的機會自主自覺地滿足自身終身教育的需要;二是面向“生活”,照顧“人”的現實生存和發展。人們接受教育首先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來獲取或者提升某種心智技能以及社會適應和各類交往的能力。同時,人們還有除職業外的生活幸福感、人生價值感、彼此尊重等方面的需要,這就對教育時間的持續性、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教育空間的擴展性提出要求,需要把具有教育功能的各級各類教育機構、教育組織與教育部門進行整合重構,突破長期教育中過多注重知識傳授的狀況,促進相互之間的橫向貫通與縱向銜接,克服相互之間的割裂,實現多元的立體整合,以發展人們完整的人格,提高人們生活的質量為目標,為人們提供健全合理的、公平自由的、質高價適的學習機會,從而進一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個人、教育、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終身教育共同體價值追求的旨歸是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人自身發展的理想狀態,是一個不斷超越某種歷史束縛進而推進人的解放的歷史過程。人作為價值主體,其價值關系都具有多維性或全面性,“價值的多維性,實質是人的本質的全面性,人的發展的全面性。所謂全面,意味著多維是不可取消的,取消或壓抑意味著不全面;全面也意味著多維之間是相互連結、相互補充的,是統一的。統一的基礎和表現,當然是主體,是人,是人的全面發展”。[8]因此,終身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在關注到個體個性發展和優勢需要的同時,也要觀照到人的可持續性的全面發展與普遍需要,從而回歸教育的本真,促進人的豐富多元生命意義的實現。另外,馬克思同時也指出:“個人力量(關系)由于分工轉化為物的力量這一現象,不能靠頭腦中的觀念的方法來加以消滅,而只能靠個人重新駕馭這些物的力量并消滅分工的辦法來消滅”[9]。這些辦法的獲得一是需要自身通過教育能力得到提升,二是需要教育的時間持續性和空間共在性。因為人是一個未完成物,是在不斷成長和發展的。這一點也正是終身教育發展的內在條件和根本動力,也是共同體發展形態和個體完善過程統一的體現。因為終身教育包括了貫穿人一生的各種形式的教育,如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企業教育、社區教育等,它關注人、教育和生活的統一,強調人學習的自主、自覺、自在性,其目的就是要促進人與其自身存在的共同體的協調發展,從而達到人的逐步全面發展、教育不斷充實完善、生活逐漸幸福美滿三者的有機融合。因此,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教育的價值追求不再局限于人的生存性外部需要,而是更要基于每個個體內在生命力的潛能發展,教育的作用也在對人的知識擴充和能力培養的同時更注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綜觀當前中國的現實,我們會發現在對“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追求中,如何促進人的自由發展是更為亟需面對與解決的問題。因為自由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證,更加體現出的是人對客觀世界規律性探索的自覺性以及運用這些規律改造客觀世界的科學性,否則,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也是無從談起。以我國的大學教育發展為例,我們一直強調大學教育承擔著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的社會功能,而對于如何更好的立德樹人、如何更好地服務人民與社會,如何更好地傳承文化,提高學生人文素養還在不斷摸索和實踐。“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是2005年提出的“錢學森之問”。面對這個問題,深刻反思之后,人們發現這與大學教育過多注重教育社會力,培養的學生多是只擁有某項技能或者某類專業知識的單向度人,而忽視了還要培養學生擁有“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有關。大而廣之,整個社會則是忽視了教育的根本價值訴求——促進自身個體的自由全面發展。所以,只有通過努力建設與發展系統的、全過程的終身教育共同體,才能有效地減少人在成長與發展中緊張而斷裂的狀態,并有助于人們認識到在自身發展過程中需要構建一個屬于自己不斷演進和完善的知識體系、技能體系和生活體系等,而且這個過程會相伴一生,學習的內容多姿多彩并會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多重領域,學習的途徑和形式也更為多元與靈活,這樣,對實現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才會充滿希望。因此,在社會發展新階段所要構建的終身教育共同體必須要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價值追求的旨歸,并為此不斷努力,讓人們按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豐富自己,并在此基礎上使自身的生命發展達到自由、完善與全面。
參考文獻:
[1]保羅•郎格朗.終身教育引論[M].周南照,陳樹清,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2]張莉.中國城市社區終身教育共同體建構研究[J].社會工作,2015(3):107-115.
[3]常素梅.終身教育共同體的可能、現實與展望[J].職教通訊,2016(13):39-43.
[4]常素梅.生態學視閾下終身教育共同體內涵及關系建構[J].天津電大學報,2016(3):42-45.
[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06.
[6]宋功德.法學的坦白[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
[7]常素梅.終身教育共同體之生態學解讀[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3):38-40.
[8]湯利光.論圖書館價值的本質[J].圖書館,2008(3):71-73.
[9]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9.
作者:常素梅 單位:常州開放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