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幼兒數學活動中的教師教育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設計讓幼兒感知和探索的操作環節
優質的數學啟蒙教育,要能夠引導幼兒從材料的操作中、從其自身的游戲行為中感知數學知識點并嘗試在生活中延伸對數學問題的思考;需要教師具備無論在正式教學環境還是日常活動情境中均能啟發幼兒建立程序性知識與概念性知識之間聯系的相關智慧?!?〕但在目前的數學教學活動中,有的教師缺少對幼兒主體認知發展規律的研究,表現出試圖推進幼兒認知發展的“超前意識”,比如,活動設計中隨意拔高教學目標和要求;提前讓幼兒學習還沒有認知經驗的數學概念;單次活動中有多個新的數學概念同時出現等。這些看似超前的活動設計,事實上是扼殺了幼兒逐步感知數學知識、積累數學經驗的機會。有正確數學活動設計理念的教師,應該尊重幼兒的天性,關注幼兒活動,從中發現幼兒的興趣、需要和動機,通過選擇、整合和提升幼兒一日生活中的“瑣事”來構建課程的內容,〔5〕多預設一些讓幼兒充分感知和探索的操作環節,向幼兒提供充分認知數學現象和規律的機會。
二、活動指導方面:順應幼兒的興趣和實際需求,重視生成
對數學活動的預設固然是重要的,但也要關注活動生成。因為幼兒的數學認知有其內在發展規律,幼兒個體在數學學習上體現出不同的潛力、經驗、能力、興趣和需要。由此,教師在指導幼兒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順應幼兒的數學發展規律,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幼兒在數學學習中表現出來的個體差異性,仔細觀察并及時根據幼兒的探索發現和發展需要,對不同能力幼兒的數學學習作出不同的反饋和指導。同時,教師還要尊重幼兒在活動中的生成點,善于將這些生成點轉化為新的活動內容,以調整預設中的不合理之處。預設和生成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實現“促進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的發展”的教育目的。但在一些數學活動中,部分教師的引導仍帶有強制性———不論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認知水平和行為發生了什么變化,教師仍然按照自己固有模式和預設思路進行教學。比如,在一次大班的非標準測量學習活動中,教師預設用一根竹桿來量“房子”的高低。但在活動過程中,幼兒嘗試運用了其他工具進行測量且興趣盎然,教師卻不予采納,堅持要求幼兒用預設方式“完成”教學任務。這種強制性教育行為,可能使幼兒在這次活動中失去了探索學習非標準測量和用數量表征的極好時機,還可能令幼兒喪失了繼續探索數學現象的興趣以及運用不同數學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操作機會。在活動過程中,如果教師能隨時關注幼兒的想法,能及時調整預設活動方式,讓幼兒用他們自己的方式進行測量,在與同伴的討論和比較中嘗試判斷、分析測量工具與結果之間的關系等,那么,幼兒在這次活動中的收獲將遠遠大于教師的預期。
三、活動評價方面:關注幼兒個體的可持續發展,加強教育反思力度
幼兒個體之間對知識的反應能力、接受能力及掌握程度等存在差異性。這可能是幼兒自身認知發展階段性問題,也有可能是家庭教育問題或受其他因素影響。教師在數學活動評價中,應關注幼兒個體發展水平,發揮評價對每個幼兒健康發展的促進作用。
(一)關注幼兒個體,引發其學習興趣目前的幼兒數學教育仍存在活動評價行為簡單化的傾向,不論幼兒的認知程度如何、幼兒以怎樣的方式實現了學習目標,部分教師都一概以“棒、棒、你真棒”或直接否定等“一刀切”的方式進行評價。而較少關注幼兒在數學活動過程中數學概念的認知變化過程、數學問題解決策略的選擇過程和數學經驗水平的提高過程。還有些教師對幼兒的數學學習評價依據的是活動最后結果,這是比較簡便直觀的方法,對發展得比較好的幼兒能起到一定的激勵作用。但這種評價方式更多關注的是結果而非過程,既不能真實反映幼兒所達到的實際認知水平和策略水平,也無法促進幼兒在活動中的積極表現,又對教師的教學沒有太多促進意義。幼兒個體的數學認知發展有其自身規律,不能以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因此,教師在數學活動中應該關注不同幼兒的數學發展狀況,順應幼兒的數學認知規律,耐心等待他們從最初并不連貫的一些概念和技能中,逐步相互聯結形成對數學知識較完整的理解。讓幼兒通過不斷體驗去感知、表達其所獲得的數學經驗。因為幼兒數學教育的重要價值不僅僅是讓幼兒獲得數學的相關知識,更要引發幼兒對于數學的興趣和探究欲,從而促進其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的發展。
(二)關注幼兒發展過程,促進活動反思《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將幼兒園教育評價的功能界定為:“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痹跀祵W教育中通過評價,可以了解幼兒在活動中的發展水平并及時調整課程進展狀況;引導幼兒不斷接近預定目標;激勵幼兒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促進每個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同時,評價也為教師反思自身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及時修正教學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徑,有助于教師不斷提高課程實施能力。近年來,新的評價方式已逐漸走向多元———從目標取向的評價到過程性評價、主體性評價、表現性評價等。帶給教師的應該是理念的更新和評價方式的改變。在數學教育評價中,教師應該從關注幼兒數學學習的結果,轉向關注其整個數學學習的發展過程,自覺提高對幼兒個體數學發展的研究水平和數學課程構建能力。
以上對數學活動中教師教育行為的分析也表明,業界應該重視幼兒教師相關專業素養的提升:一方面,在職前教育中要重視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幼教職業情感培養,注重學科教學方法的引導,注重實踐教學的深化,注重教學研究與實踐緊密結合;另一方面,要重視在職幼兒教師學科專業指導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重視研究如何優化幼兒教師在數學教學活動計劃的設計、活動方式的選擇、活動過程的引導、活動評價的方式,從而幫助幼兒教師完成教育理念和行為的一系列轉變———從只關心活動預設流程的實現,逐步轉向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關注自身言行對幼兒可能帶來的影響;從關注如何提升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到關注幼兒的全面發展。
作者:孟燕平單位:嘉興學院平湖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