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教育改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我國當前新課程改革中備受矚目,簡要梳理了建構主義發展的歷程以及其在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教育改革中的影響。認為建構主義在當前我國新課改中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應用中也存在缺陷。
關鍵詞: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新課程改革影響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我國當前新課程改革中備受矚目。本文嘗試對教育教學中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梳理,并從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兩方面論述建構主義思想對我國新課改的影響。
一、建構主義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以后的進一步發展。其理論淵源可以上溯至行為主義的學習論,后又繼承了認知心理學如瑞士皮亞杰“發生認識論”的若干思想,以及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發展理論”思想,還有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的“認知一發現說”思想。總的來說,從行為主義學習論到建構主義學習論的演變過程,是一個由強調學習的客觀主義到強調學習的主觀主義的演變過程。
(一)行為主義學習論
行為主義的基本觀點是:了解人類行為的關鍵是對行為外部事件的考察;外部環境是決定人類行為的最重要因素;對人們行動結果的強化會進一步影響后繼的行為,學習就是通過強化建立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教育者的目標在于傳遞客觀知識,學習者的目標是在這種傳遞過程中達到教育者所確定的目標,得到與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行為主義揭示人類學習的經典公式是:S(刺激)一R(反應),強調“經驗乃知識的惟~源泉”,明確提出教育與環境在人的發展中的主導作用,這顯然是一種客觀主義的學習觀。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缺陷是忽視教育傳遞過程中學生的主觀理解及心理活動過程。這種缺陷受到后來的許多心理學、教育學研究者們的批判。
(二)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
皮亞杰關于兒童知識的自我建構思想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直接基礎。和行為主義者強調外部環境、刺激等客觀因素在人的發展中的作用不同,認知主義者皮亞杰(Piaget)從內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來研究兒童的認知發展,他強調個體的內部認知結構。他認為,兒童是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兒童與環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兩個基本過程:“同化”與“順應”。同化是指把外部環境中的有關信息吸收進來并結合到兒童已有的認知結構(也稱“圖式”)中:順應是指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原來認知結構無法同化新環境提供的信息時所引起的兒童認知結構發生重組與改造的過程,即個體的認知結構因外部刺激的影響而發生改變的過程。根據皮亞杰的這種認知建構主義觀點,教學的目標是在于幫助學習者習得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觀事物(知識及其結構)內化為其內部的認知結構,學習是一種“自我建構”,在這個建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皮亞杰理論的缺陷在于沒有解決好客體問題而過于強調生物性,忽視了人的社會歷史性。
(三)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發展論”
在皮亞杰研究的基礎上,維果茨基進一步創立了文化歷史發展理論”。和皮亞杰自我建構理論不同,維果茨基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習者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特別強調“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作用。他認為兒童的認知發展、人的心理機能的形成是通過社會作用不斷建構的,即社會建構,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是社會性相互作用內化的結果。這種互動通過教學、日常生活、游戲和勞動等來實現。在他看來,對于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的發展,應當從歷史的觀點,而不是抽象的觀點,不是在社會環境之外,而是在同它們的作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中加以理解。同時,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以后世界各國的教育理論發展影響極大。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這一理論作為兒童發展的指導,并通過支架的幫助使兒童達到其最高的發展水平,從而使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理念,引導、幫助兒童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最高的發展。
(四)布魯納學科結構論與發現學習法
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維果茨基“文化歷史發展論”先后在美國的流行,對于建構主義思潮的廣泛流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布魯納為首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對其進行改造與運用,進一步推動了建構主義理論的形成與發展。布魯納認為學科內容應是概念、命題、基本原理及其彼此的聯系,認為每一學科都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好的學科知識結構使“學習者不僅可以簡單地、明確地把握學習內容,而且可以發揮遷移力,對有關聯的未知的事物迅速地作出預測。”布魯納認為學習學科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學習處于知識結構最上層的概念、規則,才會出現學習的遷移,才能夠順利解決問題”。為此,布魯納倡導發現的學習方法。發現學習同其他學習方法一樣,主要目的是獲得知識,并且是客觀性、簡約性、概括性、結構性的知識。因此學生去發現的答案是教師已知道的,學生不是去質疑或發明而是去發現教師希望他們去發現的東西。布魯納的認知一發現說思想為以后更激進的建構主義理論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總體上說來,布魯納仍然強調知識的客觀性,強調主觀與客觀的有機結合,教學的目標在于幫助學習者通過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把外部客觀事物及其特征內化為其內在的認知結構。
(五)建構主義理論的發展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多媒體和網絡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理想認知工具因而有了可能性和現實性。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西方愈來愈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圍內日益擴大其影響。建構主義理論在發展演化的過程中又進一步形成了激進建構主義等新的流派。激進建構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馮·格拉塞斯費爾德(Von.Glasesfeld)、格登(Gerdern)等。激進建構主義是一種關于知識的理論,更確切地說是一種關于經驗知識的理論,它更多地是從認識方面與傳統的客觀主義相決裂。他們認為,世界是客觀的,但是對于世界的理解卻是個體的。相對于認知主義的觀點——學習是全體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形成對某一事物的共同看法,建構主義則強調學習是每個學生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以自己的經驗為基礎來構建、解釋現實,教師只在其中起著輔助的作用。
由于個體經驗的不同,因而個體對于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他們強調學習的主動性、社會性和情境性。新的建構主義流派更進一步提出了許多教學方法,諸如源于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支架式教學: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的拋錨式教學: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的隨機進入教學等等。建構主義強調以學生為中心、“情境”、協作學習對意義的建構作用;強調利用各種資源來支持“學”而非支持“教”;強調學習過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意義建構而非教學目標。…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發展至此,已經從行為主義的客觀主義學習論到認知主義的相對客觀論演變為以主觀主義為中心的學習論。
二、建構主義對教育改革的影響
澳大利亞科學教育學者馬修斯(M.Matthews)指出,建構主義是當代科學與數學教育中的一種主要影響,這種影響從近年來國際上出版的大量有關建構主義的著述中可見一斑,尤其值得我們關注的是1996年美國出版的《國家科學教育標準》——美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全國科學教育的綱領性文件,就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其指導思想的。除美國外,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的課程與教學改革、科學教學評價改革以及相應的教師教育改革在許多國家也都正在展開。例如在德國,基爾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杜特(R.Duit)博士倡導用建構主義理論改革科學教育:在新西蘭,2O世紀9O年代中小學科學課程即是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編寫的:在英國,利茲大學的科學教育研究中心多年來一直把建構主義理論用于科學教學改革中。
在我國新課程改革中流行的建構主義理論多為源于維果茨基理論的社會建構主義。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之所以在我國教育界備受關注,關鍵在于其理論構想非常有助于我國教育界解決困擾當前教育的核心性問題。眾所周知,我國教育從小學到中學普遍存在“應試教育”,即普遍存在圍繞考試、分數、升學進行教學的傾向和弊端。在教學中,將教學目標放在知識的傳授上,甚至將考試目標作為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基本以講授法為主,以大量的練習達到對知識的鞏固與理解。教學的評價方式更為簡單,以分數高低論學生優劣,以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師和學校水平的唯一標準。其結果造成了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教室為中心,學生成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學更多的是訓練學生的記憶力,而非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更談不上培養其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面對當今全球發展趨勢和我國對人才的需求,這樣的教育已難以承擔現代教育的重任。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產生則有助于改變這一切,其獨特的學習理論讓教育界耳目一新,開闊了研究者的思路,也從理論上有助于解決我國傳統教育中的某些制約教育發展的問題。從皮亞杰的發生認識論、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到馮·格拉塞斯費爾德的激進建構主義理論、杰根的社會建構理論等等,他們共同的思想都是將學習置于學生原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并遵循其認識規律來進行。PI(’建構主義者重視學習活動中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重視學生面對具體情境進行意義的建構,這相對于行為主義的客觀學習論是一種進步所以,建構主義的學習和教學觀對我們當今的教學改革來說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三、建構主義在新課改實踐應用中的缺陷
任何理論都有其不完善的一面,建構主義學習論也是如此。行為主義客觀學習論強調在教學中重視知識的確定性和普遍性,這在學習的初級階段是必要的,但它往往易使學生獲得教條式的知識。皮亞杰、維果茨基和布魯納重視因知識問相互聯系而形成的認知結構的作用以及經驗的建構,看到了學習中具體性的方面,但是不夠深入。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個人經驗基礎上的意義建構,側重于探索如何使學生的認識由抽象走向具體,更適合于學生學習的后續高級階段。但是,由于建構主義理論從行為主義的客觀學習論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否定任何形式的抽象和概括,這助長了知識的相對主義,同樣也會在教育實踐中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一)強調直接經驗而忽視間接經驗的系統學習,易導致整體教育質量的滑坡在教育研究領域,建構主義十分流行,正愈來愈多地被用于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和探索能力的研究。但是在實踐領域,有經驗的教師常常對建構主義者抱著批判的態度。建構主義實際上特別強調學生的個別、直接的經驗,是否任何知識都需要經過學生的個別“意義建構”來獲得呢?根據科學的教育心理理論,學生學習的基本特點之一就是以學習前人通過直接經驗獲得而積累下來的“間接經驗”為主,直接經驗的學習只是對間接經驗學習的補充。如果過于強調直接經驗,對于人類有限的生命來說,無疑是一種浪費。另外,從教育的立場上看,其結果和美國l9世紀末至2O世紀初進步主義教育運動所宣揚的思想沒有什么本質上的差別。而那次的教育運動是極其令人失望的,它直接導致了美國教育質量的滑坡,迫使美國自上世紀5O年代后期以來自上至下進行了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質量、改善教育現狀的改革。
有學者明顯地表明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當前新課程改革應用中的擔憂,指出過度強調學生的個人建構知識、情境學習而忽視教師在傳授知識中的作用,顯然不符合個人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心理邏輯。對于我國的教育發展來說是有害的。“目前我國的教育改革中,‘自然主義’和‘形式教育’的思想占據了支配地位,‘兒童中心’和‘能力訓練’成為指導許多教育教學改革模式的主要原則,其結果是:知識的掌握被弱化了。”[41。”“要認真對待和克服‘輕視知識’為特點的教育思潮。這一思潮流行時間很長,影響已相當深廣,已在課程改革的理論與實踐中有所反映,因此,對它認真進行探討、辨析、澄清和克服,盡量減少一些消極因素對新課改的干擾,避免太多的損失,不致付出過高的代價,應該說是必要的、有意義的。
對于教學實踐的改革,也有學者進行了大景的探索,張奠宙認為“建構主義是一門嚴肅的學問,如何用于數學教學,則要慎重研究。”l5l臺灣小學數學教學推行建構教學法,已試驗了五年,但無突出的進展。實際上,許多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是先記住會做,再逐步理解的。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離不開基本知識的記憶和學習的,一切都要建構顯然是行不通的。至少基礎知識的建構與思想意識的建構必須區別開來。
(二)強調學習者的意義建構.缺乏對教學效果的衡量標準
建構主義將學習的實質理解為知識的“意義建構”,教學的根本目標也是為了促進這種“意義建構”。而建構主義者們對于“意義建構”的界定卻十分模糊:“意義建構”是指學生對所學內容的主觀理解,還是指事物內在規律的客觀體現?如果是前者,不同的學生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對同樣的學習內容產生種種不同的意義建構,那么,這種意義建構又該如何限定如何把握呢?如果是后者,那么又與傳統的“反映論”有何區別?假如把建構主義的理論應用于教學實踐,那么,又該如何評估呢?具有不同經驗背景的學生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去建構對知識的理解,評價學生學習成效的標準就很難把握。同樣作為一個知識建構者的教師,本身也不能成為學習質量的評估者。學習評估標準問題是目前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遭到質疑最多的問題。如果沒有評估標準,那么很難衡量教學的成敗,新課程改革也因而會失去其意義。
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建構主義目前還繼續在教育理論研究中流行。在實踐操作中,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很小。我國在新課改的實踐應用中還應當格外慎重。同時,許多學者將建構主義簡單理解為建構教學模式或建構主義教學論,這會給教育實踐帶來不良的后果。皮亞杰從未將建構主義作為教學理論來對待,“建構主義只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心理過程,沒有告訴我們怎樣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這個過程”。161(o9)作為一種學習理論的建構主義如何轉化為教師可以掌握的教學理論或模式則是一個未解決的命題。有學者認為,“這個理論在目前還只是一種導向性的理論框架,理論層面的看法,并未簡單地引申出具體的教學模式”171(。更有學者尖銳地指出:“建構主義不是教學論”,至少不是“科學教學論”171(o9)。國內盡管在近年出現了眾多以“建構主義教學觀”命名的論文,但真正體現為可操作化的教學模式還未見到。因而在中國教育界,建構主義還僅是一種教學理論的形式而已。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建構主義理論及其對學習、教學所做出的新解釋,批判地吸收其合理的見解,并結合具體的學科特色建構起符合本國國情的教學理念。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