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中歷史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我們首先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高中歷史教學的地位較低,重視程度不足,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對高中歷史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見,很多的人認為歷史課程的學習非常的簡單,即使沒有歷史老師的講授一樣可以學得好。學習歷史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就是為了考試,取得好的分數。在臨近考試的時候,只要自己能夠背一背,記一記,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一樣可以取得好的成績。歷史課程教學面臨的主要問題有:教學理論化嚴重,學生不感興趣;傳統的講授式理論課堂較多,缺乏充足的探究實踐時間;學校領導重視不足、教師教書態度不嚴謹,敷衍了事較為嚴重;教學模式滯后,教學質量不容樂觀等等。眾多的問題當中,還是可以說明,高中歷史的教育改革方向不明確,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育思想和教學模式等都沒有做到與時俱進。對于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該找到歷史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轉變教學模式和教育思想,構建更多的實踐和探究的課堂,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思維和實用能力,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彰顯高中歷史教育的特性。
二、在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提升學生思維和實用能力的方法
無論是基礎教育改革還是高等教育改革都有一個思路和方向,那就是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課堂上給足學生一定的探究和實踐的時間與空間,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找到學習的自信心。對于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來說,更應該如此,無論是出于基礎教育的創新還是高中歷史的課程教學優化來說,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實用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都是課程改革的主旋律。針對以上筆者剖析的問題,我們發現,要想提升高中歷史課程中學生的思維和實用能力,必須革新教育教學思維,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優化課程教學的過程,提升學生的操作動手能力;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倡導學生具備學以致用的觀念等等。
(一)革新教育教學思維,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在以往的高中歷史課程教育教學中,學生的地位較為被動,師生之間很少交流,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要想提升學生的思維和實用能力,必須提升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學習興趣。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在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應該能夠與老師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只有這樣學生想學什么或者如何學好和掌握相關的技能都可以及時的反饋給教師,掌握的效果和程度教師也可以及時的了解,對下一步的授課調整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學生思維和實用能力的培養和提升首先在觀念上就是讓課堂實現回歸,讓課堂成為學生發展和能力提升的主要陣地。
(二)優化課程教學的過程,提升學生的操作動手能力對于歷史課程教學來說,不同于語文、英語等課程的教學,高中歷史的教學不是說讓學生記憶住學科的內容,死記硬背不是這門學科的目的,學習目標更多的是突出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讓學生做到以史為鑒,了解歷史常識,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并通過對歷史的反思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日常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相關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從課堂導入、新授課、教學過程、教學總結到課后練習,都要轉變以往的固定思維,更多的突出思維和實用性和有效性。高中歷史課程教學課程的優化要從教學目標開始,在教學目標的設計上突出三維目標中的能力培養,在教學模式上更加的多元化,盡量緊扣教材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授課,比如小組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翻轉課堂、微課教學、情境教學、實踐教學等,授課的地方也不一定都是課堂,也可以是歷史教育基地,電影院等,實現有效的針對性教學,這樣肯定會大大提升學生的思維和實用能力。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倡導學生具備學以致用的觀念要想提升學生的思維和實用能力,必須讓學生動起來,積極的參與課堂教學,有效的課堂教學其實可以這樣理解。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是有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就目前的教育改革探究來說,更多的優質課堂教學傾向于學生的學習效果,評價的參考更多的考慮也是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此,提升學生的思維和實用能力,必須讓學生也具備這樣的思想,在他們面前不斷的倡導學以致用的思想,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凡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生開展的自主研究和探究,教師要給與鼓勵,并且積極引導學生多動手,可以結合課程教學或者自我興趣,針對歷史的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探究和實踐。教師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也要給學生創造實踐的機會和條件,少一些枯燥的理論講授和機械,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學生思維和實用能力的培養。
作者: 陳明潔 單位: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唐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