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受資助大學生誠信問題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我國高校資助體系是保障全體公民公平受教育權利的重要方式和舉措,更是實現廣大學子完成學業、提升自我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目前已經建立了相對完善立體化的高校資助體系,其中包括國家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學費減免政策以及其他資助方式,國家助學政策為廣大學子順利完成學業起到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但是不可否認,高校受資助學生的誠信問題也不斷凸顯。
一、存在問題
(一)貧困材料精準度存在缺失
貧困材料是大部分高校辨別大學生是否貧困的主要方式。由于地域跨度等問題,部分新生通過偽造家庭經濟狀況獲取“證明材料”,提出資助申請,以滿足個人非正常消費、投資等需求。該行為嚴重影響高校資助體系的公平性,導致需要資助的學生無法獲得資助名額。材料審核工作由二級學院完成后匯總到學校管理部門,但是由于學院審核小組對國家資助政策認識不深,對上交材料的實際情況了解不夠,評審結果與實際情況易出現偏差。
(二)誠信不足,違約事件層出不窮
助學貸款工作是我國高校資助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保障。資助政策實現了為廣大寒門學子保駕護航的目的。但是我們也要清楚地認識到,從近幾年學生還款的情況來看,部分申請助學貸款的學生對還款的重視程度不夠,各類違約、不誠信現象層出不窮,個人誠信不足,對我國高校資助工作的開展產生嚴重阻礙。
(三)資助工作程序缺乏公平性
在開展國家助學工作的過程中,學生提交家庭經濟證明材料,由所在學院進行初步審核,再交由學校管理部門復核確定。首先,部分民政部門審核工作不嚴謹,對經濟情況審核不細致,信息的真實性存在嚴重問題。其次,高校在對家庭經濟困難生的認定工作中,由于地域性和財力的限制無法實現各項材料的精準復查,難以保證困難生認定結果的準確性。最后,雖然證明材料需經學院、學校審核,由于評議小組人員組成、政策了解程度等多重原因,造成貧困生資格認定結果出現偏差。
(四)資助力度不足
一方面,現有的高校資助體系中,政府部門財政投入是實現資助政策落地的重要保障,國家不斷提高資助力度,由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比例較大,資助力度和作用會受到一定影響。另一方面,高校對資助資金的使用有偏差。以國家獎助學金等為主,其他方面如勤工儉學板塊份額不突出,容易導致大學生通過不勞而獲的方式取得獎助學金,對于學校提供的勤工儉學或其他兼職招聘工作置若罔聞。最后,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用于支付學費等,雖然在就讀期間無息,但畢業貸款到期后須馬上還款,對于受助學生而言存在一定壓力。
二、高校受資助大學生誠信問題的原因
(一)社會因素
首先,西方不良社會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造成不良影響,傳統誠信觀念受到沖擊;其次,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等對大學生誠信教育工作帶來不良影響;最后,網絡的興起導致虛擬身份不斷增加,對于大學生的正常成長和發展具有不良影響,長此以往,導致大學生誠信意識缺失。
(二)高校因素
高校相關管理體制不健全,資助管理部門不僅僅有單純的管理職責,同時也承擔著對學生進行誠信管理及教育職責。目前單獨依靠高校無法構建完善的誠信教育體系,誠信教育工作收效甚微。在資助管理的過程中沒有充分發揮高校的育人職能,導致誠信教育活動和平臺嚴重缺失,日常誠信教育等活動流于形式,無法起到實際作用。
(三)個人因素
學生對自身的誠信修為認識不到位,對誠信的理解存在偏差。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高校大學生個人誠信情況必將對其未來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重大影響。由于思想認識不到位,他們對信用的重要意義缺乏了解,對自身的違約情況將會帶來的不良影響認識不到位,部分學生在離開學校后存在一定的僥幸心理,認為在校期間申請的各項資助已經結束,不會帶來其他影響和弊端,不會對未來的發展產生影響。
三、高校加強學生誠信教育對策分析
(一)依托信息化建設,進一步完善材料審核制度
首先,依托國家資助政策與管理辦法,對所有學生提交的材料進行嚴格審核,對其中模糊表達、疑點部分與當地(政府)街道咨詢核實,實現材料初查的準確性;其次,深入當地開展調研工作,可采用電話、成立普查小組、臨時抽查、深入家訪、隨訪等不同方式,強化對資助申報材料的審核,走訪貧困家庭,對不符合申請條件、材料弄虛作假的退回申請;最后,建立可實時更新的貧困資助系統,包括學生基本信息、受資助信息、家庭經濟情況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對學生生活實況進行跟進與更新,增加資助工作的科學性、精準性,又可以節約大量時間成本。
(二)重視大學生誠信教育
首先,高校應開展多種形式的誠信教育工作,包括主題班會、宣講,進行非誠信后果等反面案例教育,宣傳“誠信還款還貸”,幫助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對誠信的認知度。其次,建立高素質的誠信教育教師隊伍。教師的人格等綜合素養會對學生產生很大影響,合理配置誠信教育教師結構,建議以班主任、輔導員為主,其他專職教師為輔的誠信教育體系,分工明確,各有專長。最后,建立動態工作機制,對各項活動以及參與教師、學生代表等定期開展調查,對收集的數據進行分析并調整工作方案,以提升活動質量,提高廣大學子的參與熱情,促進誠信教育工作順利開展。
(三)加強監督與管理
一方面,高校根據資助工作的實際情況建立學生信用檔案庫,依據不同貧困標準將貸款學生進行分類,將學生貸款情況記入檔案,監督貸款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習情況,定期向上級部門做匯報與情況說明,努力創建良好還款氛圍,不斷提高學生誠信意識。另一方面,對助學貸款工作進行嚴格管理,完善助學貸款的還款制度,用人單位督促畢業生按時還款,降低貸款違約風險。用人(實習)單位應對貸款學生提供幫助,提醒其按時返還貸款的本金和利息,發放酬金時直接將貸款者要償還的利息打入所貸銀行賬戶中,減少和杜絕違約風險。
(四)加強資助工作程序公平性建設
首先,高校與政府部門(街道)做好對接工作,依托行政力量促進資助政策落實,借助國家行政力量實現資助政策精準化。其次,高校自身應不斷加強頂層設計,由相關部門的分管領導直接負責,通過高校學生資助中心(部門)責成各二級學院資助工作負責人,即輔導員、班主任等共同研討資助過程公平性方案。通過反復核對和評議,充分做到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實現貧困生認定工作過程的公平性,促進學生資助工作的不斷完善和進步。最后,設立信息回饋渠道,接收投訴、建議,保證助學工作過程的完整性和嚴肅性。
(五)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
高校通過綜合調查研究了解學生的消費支出情況,進而建立適合全體學生的評價體系。調查使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法,分析學生家庭經濟的實際情況,構建由學校資助到學生自助、由單一走向多元、由獨白走向對話的資助體系。還要根據時代與學校發展實際,通過組建感恩圓夢義工服務隊,開展感恩教育、誠信教育等主題班會活動,建立誠信與感恩的社交平臺,引領學生增強誠信意識與感恩意識,幫助廣大學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07-29.
[2]劉若若.差別定價視角下國家助學貸款政策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4.
[3]紀書燕,林敘群.高校資助工作育人成效的保障機制研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6(1).
[4]蘇隆中,趙峰.高校學生助學貸款定價問題探析[J].求索,2015(2).
[5]梁璐璐.國家助學貸款風險預警及防范機制建立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6]劉力,苗希婷.受資助大學生感恩教育體系構建與實踐[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7]付舒涵,高曉琴.對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違約情況分析及對策研究———以江蘇省南京市某高校為例[J].科教文匯,2016(6).
作者: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