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政治教育實現問題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內涵
主體性是指人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能力、作用、地位,即人的自主、主動、能動、自由、有目的地活動的地位和特性[1]。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是指將大學生作為能動的、自主的、獨立的個體,通過啟發、引導其內在的思想政治需求,培育他們的主體性———主體意識、自主能力、創造才能,以促進他們自由而全面地發展。一般來講,教育者是教育主體,受教育者是教育客體。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都會表現出主觀能動性即主體性,受教育者并非被動地接受教育,而是以自己原有的思想認識基礎對教育者的教育要求進行評價和選擇,通過主體思想內部的矛盾運動,吸納教育內容、調整認知結構和將新知轉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的行為。同時,還會以其行為反作用于教育者,形成主客體相互推進的過程。從這個角度看,受教育者不僅僅是教育客體,也是積極認識和主動行為的主體。具體說來,我們在日常工作中要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為工作目標,通過引導、教育、培養大學生,使之形成內化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能用這些自主的能力指導有意識的行為;使大學生具有獨立的思考能力、人格特征及健康的個性心理;并通過創造才能的培養,充分發揮每一個學生的潛能,讓學生的個體價值得到充分實現。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主體性的一般表現
1.主體意識:前提條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在教育者的教育影響下,大學生思想意識不斷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培養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就是讓其能在教育者的啟發、引導下獨立地思考,自主地接受教育者所傳達的內容,這樣,大學生能以主體的姿態能動地認識自己的思想道德,并按照社會要求能動地更新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時,大學生還能夠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對象,對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充分發揮自身潛力,并利用內外兩方面的積極因素,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者的影響。
2.自主能力:重要保障
自主性是主體具有不依賴外界力量,自由地支配自身一切活動的意志和能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中的一個表現就是大學生能夠自覺能動地接受學習,他們再不是單純的受教育客體,不再被動消極地接受知識的灌輸,而是自己去積極主動地學習,有意識地將教育者所傳達的信息進行選擇和吸收,并在所接受到的知識上不斷思考、內化,產生自己的認知。同時,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大學生原有的知識與新接受的知識之間存在矛盾時,大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知識總結能力更將得到發揮。
3.創造才能:最高表現
創造能力是以探索和求新為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的突出特點就是客體還具有創造性。大學生能夠將教師所傳達的思想內容加以吸收、認同,并在內化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思考加工過程,產生更具有個體特色的精神產品,甚至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因此,大學生必須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時候,積極發揮客體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不斷強化客體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社會產生了一些新的問題和新的想法,這就需要我們大學生在主體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創造性地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不斷提升自我的認識。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實現的原則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在實現過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一)以人為本原則
馬克思指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2]人的需要是人的一切積極性的源泉和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是具有強烈獨立意識、自我意識、競爭意識的學生個體,他們對新的知識有著發自本能的渴求需要。面對需要,在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問題上,我們就要確立“以人為本”的工作原則,把教育客體的全面發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在思想政治教學的過程當中,有意識地注意學生主觀體驗,通過觀察不同的反應來調整授課內容和方式,最終達到大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全面發展的目的。
(二)主客統一原則
如何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關鍵在于承認并尊重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發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將主體與客體統一起來看待。要把培育、開發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作為核心任務落實到實處,著力激發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獨立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幫助和引導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內心道德環境,提高自我教育、自我修養的能力。要不斷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有效地激發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響的需要和動機,使受教育者所接受的知識能夠由客體接受內化為主體運用,最終達到主客統一的最佳狀態。
(三)積極互動原則
在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除了強調主客體在教育對象身上的統一之外,還應強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教育不是一個簡單傳授的過程,而是一個復雜的傳授、吸收、運用的過程結合體,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想突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性,就要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并且能夠平等地與學生交流思想,讓容易受我們忽視的大學生主體性得到充分重視和強調,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體的良性互動。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實現途徑分析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象是否愿意真實地把自己的認識、感悟、要求、希望等反饋給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能夠將自己所接受到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認識,是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最終目的。要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這一特點,通過信息有效反饋,進一步激發大學生積極參與性,使大學生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這也是優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鍵。
(一)重視價值主體,促進大學生主體性的實現
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活動中,人占著主導地位,發揮著主導性作用。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實現來講,思想政治教育能否讓受教育者將所接受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能否對其行為產生指導作用,關鍵在于主體是否愿意接受和能夠接受的程度。要調動個體的心理因素,促進大學生個體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正確引導大學生個體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具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個人認知結構和特點,切實傳授給個體他們所需要的知識,幫助個體在正確認知的基礎上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具有啟發、引導作用的各種方式激發個體的主體意識,推動個體采取積極的行動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個體潛能、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性。
(二)推動教育客體不斷創新,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既需要教育主體的不斷進步,也需要教育內容的不斷發展。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應與時俱進地進行改革創新和調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尊重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的前提下,更好地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
1.更新教育理念,賦予時代價值
當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應緊跟時展步伐,不斷更新我們的教育理念,在教育實踐中吸收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大膽借鑒西方國家道德教育的優良方法,尊重人的特性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2.優化教育方法,深化教育課程
在網絡高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要不斷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積極拓展教學的時空渠道,充分利用網絡這一現代媒體,彌補傳統課堂教學的不足。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實現,更要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在與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進行良性的互動之后,形成一種開放式的教育模式,讓學生能夠在實踐中深刻感受到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同樣具有主體性特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加強大學生對課堂上所學理論的認知和理解,培養其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其辨別是非真偽的能力和整體素質。
(三)優化教育環境,加強多方教育力量的整合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的實現除了主體的努力、客體的發展外,還需要良好的育人環境,良好的育人環境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客觀基礎。
1.優化社會環境,營造良好的育人氛圍
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視社會環境,充分利用和擴大社會環境中積極因素的影響,把社會對學生有益的自發影響轉化為教育支配下的自覺影響,抑制社會上的一些消極因素,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氛圍,以引導大學生道德品質向健康向上的方向發展。
2.優化校園環境,關注學生成長
思想政治道德品質的形成主要受學校環境的影響。校環境的熏陶和影響,對大學生人格的形成、德性的養成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學校應當高度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營造優良的校園文化環境。
3.優化家庭環境,力求育人常態化
家庭環境對人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更具有直接性和權威性。因此,我們要通過家庭環境的建設為個體主體性的形成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優化家庭環境要創造和諧、民主、平等家庭氣氛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這有利于個體自主意識和責任心的養成,有利于培養個體勇敢、進取、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實現的關注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需要,也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需要。只有真正實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個體價值,才能有效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也才能真正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