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信仰與思想政治教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信仰是大學生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柱;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新時期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探索,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信仰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種狀態,它表現為人們對其認定的、體現著其最高生活價值的某種對象的由衷依賴和執著不渝的追求、大學生信仰教育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信仰教育是抵制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圖謀的重要手段、信仰教育是抵制和反對各種非科學信仰的必要保證、信仰教育是大學生成才的必要條件、信仰教育又是大學生健康成才的關鍵、發揮“兩課”教學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突出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提高認識、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用先進人物的事跡對大學生進行活生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用先進的思想文化占領校園文化的陣地、遵循信仰教育規律,開展大學生信仰教育,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摘要:大學生信仰問題是目前我國社會寫作論文和高校十分關注的教育問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在大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切實加強和改進大學生信仰教育,把大學生真正培養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信仰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信仰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成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信仰問題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和永恒主題。信仰教育關系到能否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關系到大學生能否健康成長為德才兼備的“四有”新人。
一、信仰是大學生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支柱
信仰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種狀態,它表現為人們對其認定的、體現著其最高生活價值的某種對象的由衷依賴和執著不渝的追求。它統攝指導著人的整個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
信仰是人生的定向機制。人生的奮斗也不過幾十年的時間,人只有沿著明確的正確的方向去努力,才能把自己的努力連為一體,取得事業的成功。這說明,信仰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對于他們的學習和成才的進步是至關重要的。
信仰是人生的動力和源泉。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人們不但需要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困難,而且必須不斷地戰勝自己,超越自我。因此,成功的人生實踐必須有足夠的動力才能不斷前進。這種動力不是來自人的本能,而是來自人對理想執著追求的信念。一個人有了理想和信念,就會立場堅定,意志堅強,熱情高漲,精力旺盛。大學生在自己的人生實踐中,需要始終不渝地認清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需要克服困難,戰勝自己的惰性和弱點,需要堅定信仰。
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人的精神世界猶如一座大廈,缺少支柱就會倒塌。信仰對人生支撐的作用就是在困難的時候,在嚴峻的考驗中體現的。在現實人生中,當人們遇到特別困難和重大打擊,有時甚至陷入絕望境地的時候,如果沒有一種力量來支撐自己,人就會垮下來。而信仰正是在這樣的地方和時候起著精神支柱的作用,支撐著人們的精神和意志,使之不被巨大的困難所壓倒,而且使人在困難和逆境中振奮起來,戰勝艱難險阻。鄧小平指出:“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
二、大學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
大學生信仰教育是指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其目的在于使大學生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新時期加強對大學生信仰教育具有重要意義。
(一)大學生信仰教育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當前正在進行的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最終目的是發展社會主義,實現共產主義。因此,我們的高等教育理應培養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社會主義信念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加強大學生信仰教育。信仰教育是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基本前提和政治保證。今天在校的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社會主義建設事
業需要大批又紅又專的高級專門人才,要有一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學家、工程師、技術專家,造就這樣的隊伍,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在這里,關鍵問題是“又紅又專”,即既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又掌握了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否則就不能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人才。所以我們的高等教育,要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發揮信仰教育在人才培養中的導向作用,為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共產主義事業服務。
(二)信仰教育是抵制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圖謀的重要手段。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看到其“和平演變”政策的威力,他們加快了對中國實行“西化”、“分化”政策的步伐。青年是未來的新生力量,誰擁有青年,誰就擁有未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希望寄托在我們幾代年輕人身上,希望在輸入商品、技術、資本,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同時,也輸入他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高校必須加強大學生的信仰教育,旗幟鮮明地反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西化”、“分化”圖謀。
(三)信仰教育是抵制和反對各種非科學信仰的必要保證。從我國青年目前的信仰態勢來看,人們的信仰需求已經覺醒,各種信仰的爭奪戰已經開始日趨緊張和激烈,各種信仰,以及打著信仰旗號的形形色色的東西都顯現出來,它們各自搶奪自己的信仰地盤,拉起自己的小圈子,甚至建立自己的信仰團體;宗教傳播得很厲害,有些信徒專門在高校大學生中傳教,還有的專門發展共產黨員信教;一些低級的信仰現象也盛行起來,各種封建迷信、現代迷信廣泛流行、氣功也在宗教化,一些氣功師用封建迷信的東西迷惑群眾,欺騙群眾,要人們崇拜他,信仰他;還有對歌星、影星以及體育明星的崇拜,這是現代的個人崇拜或偶像崇拜;此外還有對金錢、權力的崇拜,等等。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青年是各種信仰力量爭奪的對象,馬克思主義信仰不去占領,非馬克思主義信仰就會占領。馬克思主義信仰在過去是我們取得革命勝利的精神支柱,今天仍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柱,是我們戰勝各種非科學信仰包括各種封建迷信和盲目崇拜的強大精神武器。因此,高校必須對大學生普及和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用科學信仰充實和武裝他們的頭腦,增強他們辨別真偽和抗拒非科學信仰的能力。
(四)信仰教育是大學生成才的必要條件。信仰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完美健康人格的需要。大學生從年齡上看,已進入青年期,思想敏銳,可塑性強,正是信仰確立的關鍵時期。但他們的認知結構還存在缺陷,一方面,他們在小學、中學接受了較為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較為嚴格的形式邏輯訓練,為學習更新、更高深的知識打下了基礎;另一方面,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他們對馬列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等認識不深,缺乏辯證思維的熏陶。加之他們還沒有廣泛地接觸社會,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人生閱歷不豐富,對人生的體驗和思考還不夠深刻。這些都會干擾他們樹立正確的信仰。因此,我們要切實加強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熔鑄他們健康完美的人格,使之能走好未來的人生道路。
(五)信仰教育又是大學生健康成才的關鍵。人才,是指德才兼備的人,“德”不僅指高尚的道德品質,更重要的是指一個人要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今天中國的大學生處在實行改革開放、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社會轉型期使他們的精神世界經受嚴峻的挑戰,他們不僅受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熏陶,而且也受著
拜金主義、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甚至宗教神秘主義、封建迷信等各種文化、各種思想觀念、各種社會思潮的影響和包圍,一旦放松對他們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注意用馬克思主義思想去占領他們的頭腦,那么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東西必然會乘虛而入,擾亂他們的精神世界,妨礙他們成才。只有加強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才能保證他們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成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人才。
三、新時期大學生信仰教育的探索
(一)發揮“兩課”教學的主渠道和主陣地作用,突出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理論教育是信仰教育的基礎。“兩課”教學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陣地,它能夠通過系統的理論“灌輸”,使大學生全面、正確地理解、掌握馬克思主義,從而為大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授,使大學生內化對理論教育的理性需要,提高和激發大學生進行信仰選擇的能力和自覺性。因此,“兩課”教學應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發展規律,拓寬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課堂,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吸引力和實效性,從而使學生逐步樹立起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二)大力開展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提高認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徑。而目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理論與實踐脫節。因此,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不僅要求理論的灌輸,而且要求理論聯系實際,強化實踐和體驗環節,研究大學生的接受性問題。我們應該深入開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向社會實踐學習,使他們在活動中感受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巨變,加深他們對馬克思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性的認識。應該把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從解決大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難點出發,把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實際當中,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作用。
(三)發揮榜樣的激勵作用,用先進人物的事跡對大學生進行活生生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新時期涌現出的孔繁森、徐振超、丁曉兵、王樂義等英雄模范人物都是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的共產黨人的優秀代表。他們在自己平凡的工作生活中做出了不平凡的業跡,堪為大學生學習的榜樣。通過抓典型、樹榜樣,用先進的人物、先進的事跡來啟發教育青年,能幫助其確立學習的楷模和行動的目標,堅定其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
(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用先進的思想文化占領校園文化的陣地。同志指出:思想文化陣地,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的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校園文化豐富多彩,大學生生活在校園里,每時每刻都在接受著校園文化的熏陶。
因此,學校必須加強對校園思想文化陣地的領導。一方面,要引導有關部門大量開展適合青年特點和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強對各種陣地和活動的管理,尤其要加強對校園計算機網絡的管理,以防止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侵蝕學生的心靈。同時要積極組織引導教育工作者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不斷創造出貼近學生生活、富于時代氣息、謳歌社會進步的高質量的校園文化產品,為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信仰營造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圍。
(五)遵
循信仰教育規律,開展大學生信仰教育。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確立,理想信念的形成,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學習和努力的過程,有自身的規律。我們進行大學生信仰教育時,要注重信仰教育與知識教育的結合;要激發大學生信仰的需要,提高大學生進行信仰選擇的能力;要注意信仰教育的層次性、順序性,把思想教育與理論教育結合起來。要充分認識到信仰教育的長期性、艱巨性,注重信仰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新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