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方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黨建帶團建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政治優(yōu)勢,是高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共青團建設實踐過程中總結出的優(yōu)秀成功經驗。加強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開展是黨對共青團工作領導的一項重要內容。新時期,隨著高校青年學子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交流方式等呈現出的新特點,面對高校巨大的團支部基數,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本文通過分析國內學術界對黨建帶團建的已有研究成果,明確新時期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的重要意義,積極探索新時期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機制的新方法。
關鍵詞: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方法
一、學術追溯與研究述評
迄今為止,國內學術界對黨建帶團建的研究成果頗豐,這些成果可以為進一步研究新時期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關于黨建帶團建的歷史脈絡分析,包括黨團組織的初創(chuàng)時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黨團建設的脈絡梳理。中央團校王恩蔚分別就建黨以來、新中國成立以來、改革開放以來的“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歷史沿革進行了歸納梳理;華中農業(yè)大學李金發(fā)、趙凱博就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進行了歷史回顧,并簡要闡述了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基本歷史經驗。關于高校黨建帶團建的途徑與方法研究。江西農業(yè)大學徐峰、邱隆云從“五帶一優(yōu)化”即帶思想建設、帶組織建設、帶班子建設、帶隊伍建設、帶工作發(fā)展與優(yōu)化工作環(huán)境對推動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有效途徑進行了探究;山東科技大學陳濤、高靜等從強化規(guī)劃部署、強化培養(yǎng)教育、強化制度創(chuàng)新、強化陣地建設等方面探究高校黨建帶團建創(chuàng)新的有效途徑。關于高校黨建帶團建的機制研究。遼寧工業(yè)大學高琳、劉剛從“建”的雙重含義入手,著重探討了建立黨校與團校的銜接機制、“黨帶團聯系人”機制、黨團活動的有機結合機制、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與校園文化的融合機制、以作風建設為核心的保障機制等五種機制;長沙理工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的明珠、曹瑛探討了把黨支部建在班上,從工作規(guī)劃、工作實施、培訓隊伍、考核工作、表彰與獎勵、載體搭建等“六個同步”協調聯動,從戰(zhàn)斗力、吸引力、凝聚力等管理機制“三力”的提高,來切實發(fā)揮班級黨團組織的合力,實現高校黨建帶團建;廣東工業(yè)大學團委張育廣對把學生組織、志愿服務與社會實踐團隊建立黨支部,發(fā)揮組織建設的聯動機制,依托第二課堂校園文化活動體系,增強學生黨員的培養(yǎng)與教育的實效性,發(fā)揮培養(yǎng)教育的聯動機制進行了探討思考。關于新時期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機制的研究。貴州理工大學團委的王慶、周新國等提出了當前在黨建帶團建工作中運用現代媒體的必要性,并從求知探索、教育宣傳、師生交流、服務學生、交流娛樂,探討新媒體時代黨建帶團建的五個平臺;廣大水利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劉海濤強調開展高校黨建帶團建必須健全有關的工作機制,“思想引領是宗旨,組織建設是契機”,只有把團組織的思想建設、成員建設、隊伍建設都納入到黨組織的基層建設中,才能真正實現黨建帶團建的發(fā)展;西安理工大學田小平、張明從開展團員主題教育、加強團員意識教育、運用傳統(tǒng)教育和現代傳媒手段、開展學生思想狀況滾動調查、完善共青團工作考核評價機制等方面對新形勢下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策略與途徑進行了探討。然而,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國內學術界對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的研究還存在許多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概而言之,這些薄弱環(huán)節(ji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關于高校黨建帶團建方面的著作極為缺乏,對黨建帶團建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統(tǒng)的理論體系,系統(tǒng)性亟待提高;二是關于明確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機制研究的論文極少,致使黨建帶團建研究的適用范圍不大、針對性不強;三是對新時期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的工作實質挖掘不夠,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方法研究缺乏深度。
二、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方法探析
新時期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根本是“建”,關鍵是“帶”,目標是發(fā)展,以建助帶,以帶促建,相輔相成,形成合力,共同發(fā)展進步。因此,積極探索新時期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新機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必要性。以團建工作創(chuàng)新求發(fā)展,以團建工作創(chuàng)新加強黨建工作,以團組織工作模式創(chuàng)新深化黨組織工作目標。我們必須牢牢把握機制創(chuàng)新、方式創(chuàng)新、載體創(chuàng)新這三方面內容,以彰顯基層黨團組織的生命力和影響力。
(一)工作機制創(chuàng)新1.黨團工作進行統(tǒng)一部署認真謀劃團的基層建設目標,把基層團建工作納入黨的建設的總體模式,堅持黨團工作統(tǒng)一討論,統(tǒng)一部署,形成黨團建設一體化的要求。此外,將黨建帶團建的工作納入考核黨組織的內容中,形成對黨團工作的統(tǒng)一考評。2.黨團建設資源統(tǒng)一分配按照同步建設、共同使用的原則,分層次,分類別,平等對待黨團組織建設中所需要的資源,加大對團組織工作的支持力度,為團組織建設提供良好的條件,以便于團組織工作更好地開展。
(二)工作方式創(chuàng)新1.發(fā)揮教師黨團員干部的引導作用教師作為學生的亮師益友,要不斷走進學生,貼近學生,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和學習上的問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此外,要重視學生黨團組織的建設,在加大優(yōu)秀團員推優(yōu)入黨的同時,保證推優(yōu)的質量。充分利用學生會干部、班委等資源,建立學習機制,加強對他們的指導和培養(yǎng),不斷發(fā)揮他們的帶頭示范作用,促進學生黨建和團建工作的健康發(fā)展。2.發(fā)揮基層組織活動的宣傳作用牢牢抓住典型,積極開展“三好標兵”“優(yōu)秀畢業(yè)生事跡報告會”“優(yōu)秀黨員進寢室”等活動,通過多種形式激勵廣大團員青年努力發(fā)憤成才。此外,高校黨委應繼續(xù)堅持開展評選先進院黨/團委、先進黨/團支部等活動,同時推行獎懲機制,充分調動基層黨團委干部的積極性。3.發(fā)揮網絡平臺積極地影響作用積極開發(fā)黨建帶團建網絡平臺和黨團員信息平臺的建設,采用“線上+線下”雙模式機制進行對黨團員的管理,尤其是對在外實習的學生來說,采用網絡化的平臺不僅能使他們進行隨時隨地的學習、溝通,也能極大程度的提高黨團組織的工作效率。
(三)工作載體創(chuàng)新1.創(chuàng)新組織設置方式將學生的宿舍、社團納入團建的工作中,將團小組建立在寢室和社團。將工作由支部傳達給小組,擴大了團建的覆蓋面,也有利于共青團的工作的開展。加大力度開展“黨建團建進寢室”和“學生黨員團員優(yōu)秀寢室”活動,發(fā)揮黨員在宿舍建設中的主導作用。此外,重視在學生社團的建設中發(fā)揮團的作用,并給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勵,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將寢室和社團建設成黨建帶團建工作的一個重要場所。2.創(chuàng)新學習教育形式社會在變化,時代在進步,對青年的教育方式也要與時俱進。單一的學習教育形式已經不能達到學習的根本目的,而需要開拓多元化渠道,以促進學生的全方面共同發(fā)展為要求,從而不斷激發(fā)青年學生的學習欲望,將“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的觀念。同時,將知識的講解與傳授轉換到社會熱點問題的實踐中,結合國家的政策、部署黨課團課學習的重點內容,以實踐課程為主要手段,將抽象寓與具體形象之中,不斷創(chuàng)新實踐性課堂,提高學生青年的參與度和學習的主動性。
【參考文獻】
[1]李金發(fā),趙凱博,蘭涵旗.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機制梳理與模式創(chuàng)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9):42-43+54.
[2]王慶,周新國,鄧琳,等.運用現代媒體開展高校基層黨建帶團建工作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34(7):141-143.
[3]陳濤,高靜,潘偉國.創(chuàng)新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yè),2011(15):44-45.
[4]高琳,劉剛.高校黨建帶團建機制探究[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5):77-79.
[5]明珠,曹瑛.黨建帶團建與學生黨支部建在班上互動機制的構建[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20):23-24.
[6]張育廣.高校黨建帶團建的聯動機制初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10,26(2):1-2.
[7]徐峰,邱隆云,李明.對新形勢下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思考[J].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151-153.
[8]王恩蔚.新時期“黨建帶團建”工作意義探略[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3(4):27-31.
作者:馮菊 單位: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