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圖導學法初中地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以圖導學法的原則
1.補充性
中圖版地圖冊所儲藏的信息量遠超課本,教材中應重視地圖冊。如介紹“東南亞”時,先讓學生用不同顏色在圖冊“東南亞輪廓圖”(如圖2)確定其位置,圈定“亞洲、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名稱,認識其大致位置;繼續尋找“中國、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等,強化該區位置重要性;標出“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說明馬六甲海峽所屬權歸三國。繼續標出“馬六甲海峽的走向、長度、寬度、穿過的主要航線以及最多能允許通過船只的噸位”,說明其通航能力;最后提醒學生標出“日本、波斯灣”,再將日本-馬六甲海峽-波斯灣連線,標出日本油輪每天通過此海峽的數量,證明被其稱為“海上生命線”的原因。這樣補充地圖信息,可使學生認識到“東南亞位置的重要性”在于溝通二洲二洋,馬六甲海峽是其鎖匙,日本是被該海峽制約最嚴重的國家,可高效培養學生綜合思維能力以及用多種方式表達地理事物的能力。
2.多元性
以“一圖勝萬語”作為用圖指導思想,教學中能用圖就盡量用圖,能圖文并用就應以圖為主、以文為輔,盡量做到主次分明、分工合作、相得益彰;實在不能用圖,也應在文字基礎上附加必要圖表“潤色”。如介紹“日本的氣候特征”時,讓學生以“亞洲氣候類型圖”為母圖,先標出經過日本最南和最北的緯線,并從緯度位置推斷日本所在的溫度帶———北溫帶。讓學生觀察長江中下游平原和北京市氣候類型,將這二地的氣候類型往日本方向(東方)延伸,以舊知導新知推論出:日本南部氣候類型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氣候類型相同(亞熱帶季風氣候);日本北部氣候類型與北京市氣候類型相同(溫帶季風氣候)。而日本的氣候又有本地特色,即海洋性明顯強于中國,因為日本是群島國、中國是臨海國,表現在日本夏季降水多于中國、冬季氣溫高于中國,年溫差小于中國。日本南部也有梅雨天氣(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特殊天氣類似),只是這種天氣比中國更濕潤,持續時間更長,應將“梅”字的“木”剔掉,將“每”挪到“雨”字底部,構成“霉”字,說明日本因梅雨時水汽過重而導致全日本“發霉”的緣故。通過簡化處理,繪出簡明“日本氣候成因圖”(如圖3)。這樣,既復習了舊知識,又對新知識進行了有效的啟發,從而實現新舊知識的聯系,學生能力培養也實現“多贏”。
3.疊加性
學生在用圖活動時,教師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給予啟發,提供多方服務,不斷將知識點生動展現在學生面前,并讓學生對它們進行有機整合,最終完成一幅結構完整、邏輯嚴密而又不乏藝術性的圖形。如在分析“俄羅斯發展農業的條件”時,首先從地形類型切入,平原是最理想的耕地,讓學生用白色粉筆在西西伯利亞平原和東歐平原大概位置畫一個框;啟發學生:作物生長僅有耕地遠遠不夠,還需要足夠的熱量和水分,這是氣候因素。俄羅斯水熱條件相對較好的地方自然是緯度最低處,讓學生用紅色粉筆在50°~60°N之間框定其范圍。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問學生,除上述兩大條件外,發展農業還需什么條件?(灌溉條件)接著提問,在俄羅斯所有河流中,哪些河流灌溉條件最好?(處于緯度最低,無冰期的伏爾加河)于是讓學生用綠色粉筆在伏爾加河流域畫一個框。教師用黃色粉筆在三個框重疊的面積打斜平行線,并請學生在圖旁標注“最理想的耕作區”(如圖4)。這是重疊圖像將其蘊含的信息進行有機組合,從而產生有效信息碰撞,并構建新知識體系———影響俄羅斯農業發展的綜合因素過程,是鍛煉學生從分散思維向綜合思維收斂的能力,強化學生綜合分析能力的有效途徑。
4.詳略性
即用圖應重難點突出、主次分明。通?;A知識和基本規律是重難點內容,是用圖解剖的焦點,應多形式、多層面、廣領域使用,以達到全面鍛煉學生思維能力之目的。用好、用活關鍵圖標和線索性圖例是記憶的觸發器。如分析世界氣候類型成因及其分布規律時,重點向亞洲傾斜,以點帶面、以面構體地揭示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奢p易用北半球的氣候類型分布規律推導南半球的氣候類型分布規律。
5.藝術性
好圖是藝術佳品,用圖是特殊的創作過程,可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因此,圖像的版面布局應強調藝術性,做到在突出重點基礎上體現鮮明藝術性。如“歐洲西部氣候類型成因圖”(如圖6),要求學生用不同顏色表示與氣候類型成因有關的地理事物:紅色標注“北大西洋暖流”;藍色標注“大西洋、地中海”等海洋環境;紫色標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阿爾卑斯山”等山脈;綠色標注“西歐平原”等地勢低洼處……通過這樣加工,一幅藝術性強而又不乏知識性的圖像脫穎而出。
二、以圖導學法課堂用圖主要類型
1.符號圖
即在圖導學法上用紅筆做記號,標重點、圈難點,或用其它特殊符號彌補文字無法表達的信息。如用“陴”符號表示地理事物運動過程,賦予圖像靈氣。用符號時不能過度堆積,讓人有堆砌感;標注符號應標到為止,避免花多眼亂。如分析“澳大利亞大自流盆地成因”時,先讓學生從“大自流盆地”名稱入手,說明該盆地有水自然流進盆底,又能自動從盆底往地面冒出的主要原因有:①盆地有特殊結構,即上、下層由巖石構成不透水層(隔水層),中間由沙子組成含水層,為含水提供先天條件。②這種由特殊材料構成的盆地并不等于有水。因為盆地不如常用的碗盆可主動盛水,而是要水自然流來被盆地裝。那么,水從何來,為什么遼闊的澳大利亞偏偏只有東北角的大分水嶺能夠提供水分?原因是僅此地有成熟的降水條件。首先,讓學生從南回歸線與赤道間的位置著手,提醒學生該處存在信風帶,因為處于南半球的信風帶,風來自大分水嶺東南方的太平洋,稱東南信風帶,且該風長年吹,也就是長期給大分水嶺帶來充足水分(提醒學生在圖像相應位置用綠箭號標示水分運行方向);此外,夏季(北半球是冬季)該處吹海風(從東北角和東南角吹來的風)也會給大分水嶺帶來降水(提醒學生在圖像相應位置用綠箭號標示水的運行方向);再次,大陸東岸有東澳大利亞暖流(提醒學生在圖像相應位置用紅箭號標示暖流運行方向,即“”,并標注暖流名稱“東澳大利亞暖流”)流過,同時說明其“有增溫增濕作用”。這三股水源使大分水嶺東面(迎風坡)形成大量降水。③水降到大分水嶺東坡有二種流向,一股沿隔水層從地表直接流回太平洋,另一股則滲入透水層,并沿此層坡度直接流到地勢最低處(盆底)。一旦在盆底適合位置鑿穿地表隔水層,水就會受盆地二側壓力擠壓作用自然噴出地表,形成壯觀的自流盆地(如圖7)。這是一幅典型的用符號說話的圖像,學生思維可遵循簡易符號變化實現順利攀升,思維隨泉水噴涌,將信息轉化為能力。
2.簡略圖
這是對文字信息進行脫胎換骨處理的方法,旨在增強文字信息的直觀性,強化圖像揭示文字信息內涵的功能。如在講述“韶關地理”時,可用圖表明韶關北部與湖南省和江西省交界,萬時山是三省界山;南嶺橫亙其北部,最高峰位于乳源縣與清遠市陽山縣和湖南省郴州市宜章縣交界的石坑崆;以京廣線為界,此線以東為丹霞地貌,線以西為石灰巖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河流有源于東北部江西省的湞江和源于西北部湖南省的武江,二江在韶關市區的通天塔交匯,始稱北江,三江合成“Y”形北江水系(如圖8)。一圖當前,胸懷山河,概知全局。
3.標注圖
主要對圖像進行實質式標注,以充實圖像信息內涵。如講述“撒哈拉以南非洲”時,先讓學生勾勒“撒哈拉以南非洲輪廓圖”,接著在圖上標出“索馬里半島、莫桑比克海峽、馬達加斯加島、好望角”,并讓學生在相應位置作重點標明:幾內亞灣是非洲最大海灣、索馬里半島是“非洲之角”、馬達加斯加島是世界第四大島、莫桑比克海峽是世界最長的海峽、好望角位置重要性———地處印度洋與大西洋交匯處,連接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多條航線,交通與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如圖9)。這種圖像突出重點、直觀明了,利于構建空間概念,使知識有較強系統性。
4.漫畫圖
漫畫較迎合初中生活潑好動的性格,極受歡迎。如用漫畫描繪撒哈拉以南非洲熱帶草原氣候成因和景觀特征(如圖10),融入學生活躍的想象力構圖,有較強說服力,可活躍學生思維。
作者:黃玉美單位:廣東北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