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內容摘要】目前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模式基本都以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模式為主。面對愈加開放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機遇與挑戰一樣層出不窮,對此,當代大學生所表現出來的心態也各不相同。文章對影響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的因素進行的分析,并針對其干預策略進行了簡單的陳述。
【關鍵詞】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我國就業問題存在著總量龐大、流動性強、結構性矛盾突出的問題,并且隨著經濟的發展這樣的壓力也將長期存在。高校畢業生屬于龐大就業群體中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大學生臨近畢業所面對的除了就業壓力以外,還有來自學業、經濟、情感以及家庭等方面的多重壓力,這就導致其心理上呈現出一種較高程度的應急狀態。面對諸多壓力,部分高校畢業生在心理上會有焦慮、自卑、迷茫、就業倫理迷失、誠信觀念淡薄、責任意識偏弱等傾向出現,若就業途中遭遇較大打擊、屢試不順,有些畢業生甚至還會出現一些極端行為,自殘、厭世、自殺、甚至危害他人與社會。有人曾做過調查,近18.56%的當代大學生存在心理異常,比例相當之高,這些人被心理學家稱之為“心理弱勢”群體,屬于社會中的新生群體,而這種“心理弱勢”群體的特點在新的高校畢業生中表現尤為明顯。作為民生之本的就業大課題,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都息息相關,而大學生作為就業群體中的特殊群體更應該得到重視,大學生的就業問題的解決可以緩解社會壓力,對健康和諧社會環境的構建也有著十分重大的意義。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的影響因素
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狀態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涵蓋了畢業生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多個不同層面。畢業生受個體差異影響,就業心理狀態各不相同,綜合其共同點,主要表現為擇業認知心理偏差與擇業人格方面的問題,其中擇業認知心理偏差包含高校畢業生對自身價值、專業對口、職業和社會狀態等認知的偏差,面對新的挑戰,高校生無法正確評估自身價值,或估值過高,不能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導致盲目自信,無法覓得與自身才能相匹配的職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現象;或估值太低,對自己能力認識不足,夸大了自身的不足與缺陷,在擇業過程中,面對復雜的就業市場,容易產生自卑、焦慮、迷茫等心理狀態,無法直面就業問題。還有很大一部分畢業生對專業對口的認知也存在一定偏差,認為自我價值的實現與才能的施展必須要選擇對口專業,對于專業職位的選擇過于苛求,使個人的就業渠道收縮,與適合自己的職位擦肩而過。大學生就讀期間,對職業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書本、網絡和教師部分經驗分享等,無法系統地對相關職業進行了解,比較片面,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這份對職業認知的偏差也影響著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偏向。高校畢業是大學生離開校園真正步入社會的第一步,對社會的認識還處于初級階段,且受年齡與閱歷的限制,對社會的復雜性認識并不全面,缺乏對影響擇業因素的認識;往往因缺乏實際體驗而對社會過于美好的想象,致使畢業生的就業期望值偏高,不能精準地為自己定位,與社會的實際要求脫離,期望越高,在遇到就業挫折時所受到的心理沖擊也越大。就業是高校畢業生步入社會的起步階段,面對不熟悉的社會環境,高校畢業生的一些人格心理特征也很容易暴露,譬如過度自負、缺乏自信心、挫折承受力差等,面對全新的社會競爭,缺乏積極進取和不斷競爭的心態,在工作中合作意識與冒險意識較差等,而這些個人的人格特征不但影響著個體在就業過程中能力的表現,也影響著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心理健康水平。另外還有一部分高校畢業生在擇業初期更看重經濟、待遇以及個人發展等眼前的利益,在職業選擇方面,更傾向于求穩守舊,更愿意選擇清閑、穩定、福利保障好的工作單位,不愿投身到條件較為艱苦的地區和行業的基層工作中,缺乏社會責任意識,使得高校畢業生無法踐行新時期大學生所應承擔的歷史與發展使命。綜上可以看出,高校畢業生的擇業認知心理偏差與擇業人格不但影響著他們得個人職業發展定位,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也有著很大的影響。隨著近年來高校的不斷擴招,大學生的人數也愈加龐大。高校大學生在校期間所面臨的競爭相對較小,而畢業步入社會后,龐大的畢業生群體與有限的就業崗位形成鮮明的比對,競爭壓力也直線上升。供大于求的就業市場形勢與發展趨勢大大增加了大學生的就業危機感。而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國有的大中型企業與各級黨政機關及事業單位分別采取減員增效、下崗分流,精簡分流、精兵簡政的政策,保障性工作機會的減少使得原本就激烈的就業競爭更是急劇加重。在這樣激烈的就業競爭形勢下,部分高校的墨守成規,落后的教育理念、單一的教學形式,使大學生本就不樂觀的就業前景雪上加霜。據調查,高校畢業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專業特長,認為自身綜合能力不足、學歷缺少競爭力的人數更是接近半數,教育質量不高使得大學生“知識不夠用”“能力欠缺”,在面臨就業時易產生自卑與焦慮的情緒;部分高校由于缺乏服務意識與個性化管理,極易導致畢業生產生不滿情緒,甚至發生詆毀學校聲譽的過激行為;而國內部分高校更令人堪憂的是其心理咨詢部門,就業指導中心與心理咨詢中心不能充分發揮作用,在就業過程中未能及時有效地為學生提供情緒和心理疏導。在整個高校畢業生就業群體中,面臨就業所產生的困惑,大部分畢業生都可以理性面對,并通過主動與他人談心、從挫折中吸取教訓等積極的應對方式克服挫折、緩解心理壓力。而少數心理健康狀況堪憂的畢業生,除了不能準確為自己定位,一般都將就業失敗歸咎于外因,面對負面情緒不能進行有效的外部溝通,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畢業生將游戲、吸煙、喝酒、睡覺等方式當做緩解心理壓力的途徑,不斷惡性循環,在長期不能達成就業的畢業生中,甚至因就業壓力不能得到緩解而選擇輕生的也有人在,令人唏噓不已。
二、高校畢業生就業心理危機干預策略
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心理危機不可忽視,必須充分認識心理危機的嚴重性與現實的緊迫性才能在面對高校畢業生不同心理狀態時拿出合理有效的應對措施,避免因就業心理問題得不到疏解而造成更大的危害。個人、家庭、學校與社會“四位一體”的心理防御和干預體系的建立勢在必行。
(一)大學生自身層面。大學生應從自身做起,全面提升個人綜合素質。當下社會的經濟競爭、科技競爭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的競爭。全面的綜合素養可以幫助高校畢業生獲得更好的就業機會,在校學習期間,高校生應注重“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認真學習專業課程的同時積極參與校內及社會的實踐活動,提前了解社會,讓學有所用的同時,培養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創造力與團隊協作能力;在就業選擇過程中參考教師建議,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能力、冷靜分析、定位職業傾向,為自身就業找到正確的發展方向;面對挫折高校畢業應學會積極與外部對話、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輔導,增強自身的抗壓及情緒調節能力。
(二)高校層面。高校畢業生就業核心競爭力的缺失是心理危機產生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高校畢業生核心競爭力的提高離不開高校的培養,各高校應提高自身教育水平與服務意識,多為學生開展校內外的實踐活動,增強校企合作,為學生創造驗證自身能力、明確職業認知、熟悉社會的機會。高校應緊貼時代節奏和社會經濟發展脈搏,在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的設計上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是學習內容與市場、企業需求相匹配,降低學生的就業難度。同時,高校應加強對學生擇業觀的正確引導,將價值觀、就業觀以及心理危機教育融入到日常教育之中,并定期開展培訓講堂,培養學生的職業生涯意識,切實有效地發揮高校中就業指導中心及心理咨詢中的作用;隊伍的建設也不能忽視,要不斷強化咨詢、指導教師的專業性,內容也要與時俱進,緊貼時代發展需求,才能在畢業生的心理和情緒疏導上發揮作用,并引導其向更積極的方向發展。
(三)社會層面。政府應不斷完善以就業增長為核心的經濟政策,以增加就業機會總量為目標,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對畢業生的勞動人事制度及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要加以重視,加強市場監管力度。配合高校改革,重視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使高校培養的人才可以與產業需求相匹配,使畢業生與市場之間的供求矛盾得到切實的緩解。除此之外,社會媒體應正確發揮其輿論導向作用,在嚴峻的就業形勢背景下,營造健康有序的輿論氛圍。要客觀、理性、中肯的評價畢業生就業的各種現象,為畢業生提供有力信息背書和精神支撐。
(四)家庭層面。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高等教育不斷擴招,高校畢業生的數量也日益增多,導致高校畢業生在畢業后面臨著嚴峻的就業壓力。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他們剛步入社會的轉折點就是就業壓力,能否就業以及就什么樣的業都會影響到高校畢業生今后的人生及就業態度。畢業生的心理狀態離不開家庭環境的影響。父母的職業定位、社會背景以及對孩子的期望都深深的影響著每一個畢業生。在畢業初期,畢業生家家庭應與學校密切保持聯系,及時掌握畢業生的心理動態,勤溝通,不干預畢業生選擇,在心理與物質上為畢業生提供雙重保障,用愛與包容為畢業生提供堅實的后備力量,緩解畢業生心理壓力。
作者:馮妍 李俐瑩 單位:河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