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畢業生就業心理AHP法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高職生是國家職業教育培養的中堅力量,就業是高職畢業生走向職業人生的轉折點。面對就業,高職畢業生既期望早日走上工作崗位實現職業理想,又擔心自身專業技能、興趣愛好、未來發展與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之間的落差和隔閡。這種患得患失和憂慮恐懼的就業心理成為了高職畢業生畢業的嚴重障礙,也是高職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指導面臨的重要問題。為了深入了解高職大學生的就業心理狀況,本研究以江蘇某職業學院為例,展開了高職大學生就業心理的問卷調查。
為更好地了解當前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心理狀況及其相關因素,為高職院校有效地加強大學生就業心理指導提供科學的依據,本文對江蘇省某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進行了樣本抽樣,進行了就業心理狀況相關問題的調查分析。抽樣是問卷調查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本調查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江蘇省某職業技術學院的4000余名畢業生中,按照學院規模、專業分布和學生人數的對應比例抽取了800名畢業生作為調查對象,共收回745份,回收率為93.13%。通過對全部問卷進行邏輯檢查和幅度核查之后,除發現一些學生附有強烈感慨留言的特殊問卷之外,沒有發現無效問卷,說明本次就業心理調查問卷的取樣具有較高的成功率。問卷內容的設計是取得就業心理調查成功的重要保障。本次就業心理調查問卷內容主要針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狀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測評分析。調查問卷為匿名性問卷,問卷內容包括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自我認知、專業認識、就業思考、理性追求、意識培養、人性矛盾和育人評估等內容。通過對全部有效問卷進行編號整理,把每一份就業心理問卷的資料輸入EXCEL文件,進行概率統計、描述性分析和模型計算等來分析當前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狀況及其影響因素。結果數據表明,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狀況及其影響因素具有明顯的特征,具有統計學意義上的一致性和準確性。條理化層次化的建模分析是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狀況研究的關鍵步驟。構造出一個有效的分析結構模型才能結合調查問卷數據對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做出科學分析。層次分析法,即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簡稱ahp方法,是美國的著名運籌學家T.L.satty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結構化、層次化分析的決策方法,它模擬人腦對方案的多指標系統進行模型化、數量化綜合評價,是一種簡潔實用、定量數據信息所需較少且無結構特性的系統評價方法。經過經驗借鑒和專家建議,AHP法是對影響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分析的有效分析模型。
二、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的AHP法模型分析
首先,建立高職大學生就業心理因素的層次結構模型。通過對就業心理因素的實際分析,將全部問卷內容分解成目標層、準則層、方案層三個層次,第一層“目標層Z”為“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第二層“準則層Oi”包含為“自我認知、專業認識、就業思考、理性追求、意識培養、人性矛盾和育人評估”。第三層為“方案層Cj”,包括:“自我認知”指標下包括“性格分析、能力特長、興趣愛好、素質欠缺、知識外延”;“專業認識”指標下包括“興趣專業、滿意專業、專業前景、專業方向”;“就業思考”指標下包括“考慮頻次、意向準備、正在準備、曾做準備、擇業規劃、前景態度”;“理性追求”指標下包括“理想職業、入職重點、就業意義、薪酬預想、性質追求、地區追求”;“意識培養”指標下包括“西部歷練、基層考驗、畢業準備、意識認知、培養途徑方向”;“人性矛盾”指標下包括“就業壓力、承壓能力、內部心態、挫敗準備、差異心態、意向不符、機遇把握、心理困擾”“;育人評估”指標下包括“整體評價、意義評價、效果評價、引向評價、咨詢頻次、效果幫助”。其次,構造出比較判斷矩陣。根據問卷調查資料并綜合專家意見,將高職大學生心理評價指標層次分析結構中各指標因素兩兩進行判斷比較,從而構造出準則層、方案層判斷矩陣。然后將準則層判斷矩陣、方案層判斷矩陣進行列向量歸一化并處理結果,從而判斷出方案層與準則層具有滿意的一致性和準確性,通過層次分析最終得到參與調查問卷學生的就業心理的評分標準。
三、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的問卷調查分析
根據準則層Oi“自我認知、專業認識、就業思考、理性追求、意識培養、人性矛盾和育人評估”諸要素的劃分,針對各類要素的問卷調查結果,依據上述AHP評分標準分析如下。“自我認識”層面分析:根據上述所求的AHP評分標準,此類問題共計28分,本次調查畢業生得分為20.5分,即評分73.2分,說明高職畢業生的自我認知水平為中等偏上。其中他們對自我的素質欠缺、性格分析和興趣愛好方面的認知有一定認識,但是,對于知識的外延方面比較處于劣勢,從側面反映了高職類大學生在知識外延拓展上具有提升的必要性。從高職這一客觀角度分析,其間接地影響到的學生的主觀認識,從而對其動機、興趣和情緒產生影響,繼而造成后續就業認知的差異性。只有端正自己價值觀,才能更好地去加強自我認知。“專業認知”層面分析:根據上述所求的AHP評分標準,此類問題共計13分,而該校畢業生得分為6.6分,即評分51分,說明高職畢業生的專業認識水平為及格偏下水平。其中有近一半的畢業生對自己的專業選擇感到并不感興趣和滿意,但是,對于自己所選專業的就業前景和就業方向是較為滿意的。在許多學生的觀念中相比于興趣而言,選擇一個有利于就業的專業更為重要。“計算機知識、網絡技術、實用技術以超過或接近半數的比例遠遠領先于其它選擇項被高職生們排在前三位,體現了濃厚的實用主義傾向”[1]這個調查結論正體現了學生選擇專業的心態。在當今大環境下,大學生理想就業是比較困難的,所以導致盡管入學所選專業不是自己所喜歡和滿意的,但為了就業而只能選擇能夠保證就業的專業,“先就業,后擇業”,此亦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就業心理。在排除概率性前提下,建議大學生在校期間,可以在學好自己專業知識基礎上,去學習更多自己喜歡的其它專業知識,從而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大環境。
“就業思考”層面分析:根據上述所求的AHP評分標準,此類問題共計6分,而該校畢業生得分為5分,即評分83分,說明畢業生的就業思考水平為良好以上。其中,在高職大學生的就業準備工作比較充分;但是,對于以后的生涯規劃尚存在些許問題。“面對急劇的社會變革,日趨嚴峻的就業形勢,被推向市場的畢業生們不僅面臨著人生理想、職業發展道路的選擇,而且還面臨著能否生存與發展的威脅”[2]。因此,大學生應樹立生存、發展、事業融為一體的職業生涯觀。首先要能夠保障自身的社會生存基礎,解決衣食住行等基本問題。其次在職業發展中發揮技能特長與智慧,推動工作進步。最后在職業發展中不斷完善自己,達到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最佳結合。“理想追求”層面分析:根據上述所求的AHP評分標準,此類問題共計4分,而該校畢業生得分為3.6分,即評分90分,說明畢業生的理想追求水平為優秀。其中,對于以后的工作預想有著自信與充分的準備及抱負,但是,對于薪酬方面,有著現今大學生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即職業預期較高,理想色彩嚴重,就業目標通常忽視個人能力與經驗的積累。高職生有遠大的理想抱負是好事情,但不宜急功近利,否則會導致擇業過程中的眼高手低。另外,高職大學生對于工作單位傾向于有實力且發展穩定的國有、三資企業,對于私營企業和自主創業的意愿較弱;工作地點的選擇也是傾向于發達繁華的沿海地區和大城市。“意識培養”層面分析:根據上述所求的AHP評分標準,此類問題共計18分,而該校畢業生得分為11.3分,即評分63分,為及格水平。其中對于基層考驗和西部歷練有一定數量的同學能夠承受,但是,對于條件的考慮還是非常在意:其中有近一半的學生是在條件符合自身要求下,才有意前往;有1/5的學生是拒絕考慮的。畢業生對于“畢業準備”和“就業意識培養”是比較積極的,其中有1/2以上的同學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做畢業準備,相信“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有一半以上的同學認識到“就業意識”非常重要的;當然,也存在近1/5的同學缺乏此類意識。對于“就業指導”的渠道,有32%的學生是通過學校,31%的學生是通過親朋好友幫助,24%的學生是進行自己搜索,僅有很少一部分同學是通過職業咨詢機構等其他途徑。這也充分體現了當代大學生就業意識的培養非常重要,就業意識培養亦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養成自我意識以達到更具期望的就業“人性矛盾”層面分析:根據上述所求的AHP評分標準,此類問題共計28分,而該校畢業生得分為20分,即評分72分,為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有2/3的學生認為就業壓力較大,這是符合國內就業大形勢的;有23%的同學有非常高的心理承受能力,39%的同學有比較高的心理承受能力,另外,有29%的同學承受能力一般;就整體而言,高職畢業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較好;面對競爭有45%的同學相信可以成功,面對失敗有近一半以上的同學可以坦然面對,這體現出高職生面對就業挫折具有良好的心態和認識。在就業過程中即使職業與自己意向相悖時,亦有74%的同學選擇繼續“先就業,后擇業”;當機會來臨時即便以后會有更好機會,仍有54%的同學選擇抓住當前機遇,但有26%的同學持觀望態度;體現了高職生能夠從現實出發把握當前的機遇。高職畢業生面對壓力應該直面壓力,改變思維方式并適度宣泄以培養樂觀豁達的性格,參加一些放松訓練和建立有效的支持系統等方法,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就業和未來人生。“育人評估”層面分析:根據上述所求的AHP評分標準,此類問題共計3分,而該校畢業生得分為1.8分,即評分60分,為及格水平。其中對于學校的就業指導的整體評價,有24%的學生非常滿意,32%的學生比較滿意,35%的學生持一般態度;說明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較為合理,但仍需進一步的改善。對于就業指導的作用,有73%認為是完全有必要和意義的。可以看出,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是必不可少不容忽視的重要一環。“加強畢業生個性化心理咨詢與輔導,強化其職業生涯意識,使就業指導與咨詢適應時展需要,為疏導畢業生心理壓力發揮積極作用”[3]。當遇到就業心理問題時,30%的同學選擇和同學和朋友交流,26%的同學向老師尋求幫助,19%的同學選擇到心理咨詢處尋求幫助,但存在個別同學選擇默默承受,就業心理指導工作仍有發揮作用的更高空間。對于就業心理咨詢的幫助,17%的同學認為幫助很大,能夠獲得成長的動力;23%的同學認為幫助很大;42%的同學認為有點幫助,可見就業心理咨詢對于畢業生來說具有較大的必要性。最后,本次調查的整體AHP評分為70分,說明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心理為中等水平。其中,專業認識和意識培養方面的心理存在偏頗,需要學校及學生加強重視和深化;對于自我認知、就業思考、理想追求、人性矛盾和育人評估方面,還需進一步的去調節和學習,為更好的就業和健康的就業心理而努力。
四、結束語
通過本次高職畢業生就業心理的調查和AHP法分析,可以明確地看出,高職畢業生對于自身能力和就業定位有一定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看到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意識還算比較積極主動,但是對于專業認知與專業發展的認識還很欠缺,對未來目標也缺少規劃,存在就業理想與現實之間的矛盾心態和現實落差。因此,對個人而言,要形成客觀的自我認知與自我評價,樹立科學的就業觀,加強對專業的投入度與興趣度。從學校角度而言,積極面向市場調整專業方向,完善培養計劃、課程設置和實習實踐等內容,著力打造高職生就業核心競爭力是解決畢業生就業心理危機的關鍵步驟。“學校要形成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育人環境,完善高職學生的就業體系,提高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4]。進一步加強和完善高職生就業心理咨詢和指導工作,適時調整高職生就業心理并給予科學引導與壓力調適,是高職院校應當加強和重視的必要環節。
作者:王慶鸞 單位:江蘇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