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經濟社會發展思路調研匯報材料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民族地區,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的部署要求,努力打造公正、廉潔、高效的民族地區。同時積極采取措施提高民族地區的整體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水平。為突出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思路的理念,我們XX年X月深入民族地區,堅持把責任,熱誠,融入工作中,廣泛聽取各級干部群眾意見,了解關于民族地區“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存在的問題,積極采納各人提出的合理建議。廣泛調研和充分了解區情,并結合實際情況,初步確定了民族地區“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思路調研匯報材料。詳細調研如下:
一、以民族地區市情本身為依托,結合少數民族地區本地現狀,把握住地區社會發展基本情況
(一)市情
市位于青藏高原東南緣,滇西北高原,金沙江中游。地跨北緯25°23′-27°56′,東經99°23′-101°31′之間,東西最大橫距212.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213.5公里。東接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南連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鶴慶、賓川三縣及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永仁兩縣,西、北分別與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縣及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毗鄰。
是一個集民族、山區、貧困為一體的地區,全市轄一區四縣,即古城區、玉龍縣、永勝縣、華坪縣、寧蒗縣,有兩個自治縣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寧蒗彝族自治縣,22個民族鄉,3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數民族有11個,少數民族人口66.09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58.1%,全市總面積21219平方公里,高原壩區占7.7%。2005年末全市總人口為113.76萬人。貧困人口42.1萬人,占總人口的43.3%。人口密度為53.6人/平方公里。是省民族鄉最多的兩個地區之一。
歷史上就是滇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漢唐時代通往西藏和印度、尼泊爾等地的“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重鎮。市孕育了豐富多彩、神奇燦爛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在語言文字、神話傳說、音樂舞蹈、文學藝術、宗教信仰,婚姻、喪葬、生育、節慶、飲食、服飾、待客、禮儀、娛樂活動以及心理素質、生態環境等方面都保留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和多姿多彩的風格。各民族有眾多的特有節日,如納西族的正月十五棒棒節、三朵節,彝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闊時節,普米族的吾昔節,摩梭人的轉山節和他留人的粑粑節等。這些旅游資源開發后,是建成國際精品旅游勝地的支撐點。
從市優越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水土資源、人文資源及交通發達,可以看出,其發展前景較好,我認為可以通過重點投資,重點建設,使其真正成為地區的中心,不僅可以進一步繁榮經濟,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還能夠就近引導帶動各個民族城市的經濟,并對整個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示范和推動作用。
(二)少數民族地區綜合現狀
1.少數民族村及自然村基礎設施
少數民族村及自然村基礎設施包括村道、安全飲水、通電、廣播電視、民居建設、農田建設等等。
就拿市建設情況來說,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市農村自來水受益村357個,比上年增加31個,通汽車的村431個,增加3個,通電話的村394個。全市新增農田灌溉面積680公頃。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3681公頃,增長42.0%,其中:天保工程造林1957公頃,退耕還林造林14334公頃,增長133.5%,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73720公頃,增長4.90%。
全市先后完成了華寧路、玉龍縣西線游路、華坪二級路、麗大路、麗寧路、香格里拉大道、麗華通縣油路、南過境改建工程、祥寧線、瓷廠至永勝縣二級公路、寧蒗縣城東過境線等一批經濟干線和旅游干線的建設,建成了機場并已經開通國內航線14條。交通條件的改善促進了運輸業的發展,2005年全年貨運量1011萬噸,客運量604.11萬人次,并提前10年實現機場年吞吐量突破100萬人次。電力方面,建成了黑白水二級電站、三級電站;白浪花電站、金莊河電站;永勝五郎河一級電站;寧蒗干布河電站、拉都電站;華坪新莊河一級電站、四級電站等一批水電工程。到2005年,全市共有大小電站85座,總裝機容量17.24萬千瓦,年發電量7.09萬千瓦時。
建成了市程控電話本地網,并與國際聯網。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區縣間和部分鄉鎮為大容量光纖傳輸,縣城至鄉鎮為光纖傳輸。至2005年底,固定電話用戶14.13萬戶,固定電話普及率達14.81%;移動電話用戶18.16萬戶,每百人擁有電話(含移動電話)30部;開通了無線尋呼和移動市話;全市郵路總長2058公里,郵政業務總量2481.85萬元。
全市各縣城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和擴建,小城鎮發展戰略開始實施,到2000年列入全省重點發展的小城鎮有24個。主要城鎮加強了交通道路、綠化美化、供水排水、環衛園林、市容市貌的建設,市政基礎設施大為改觀,城鎮面貌煥然一新。
2.社會事業發展
包括教育、醫療衛生、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科技、旅游、人口與計劃生育、勞務輸出、少數民族人才培養等情況。
改革開放以來,地區民族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
教育上,“十一五”期間,鞏固、完善并新建自治縣、邊境縣(市)民族中學,在2萬人以上的民族鄉和邊境鄉鎮各建設一所寄宿制初級中學;加強41所省定民族中小學建設,建成全省民族中學的示范學校。因地制宜地開展“雙語”教學,積極推廣普通話。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和民族高等教育,辦好民族院校和民族地區職業學校;繼續實施科技示范村建設,積極推廣使用電腦農業專家系統等先進適用技術,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醫療衛生上,十五”期間,投入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共計24個,資金96萬元,其中:鄉(鎮)衛生院2個,村衛生室22個,農村衛生機構服務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我縣16個鄉(鎮)衛生院完成了上劃管理工作,并實行了全員聘用制和分配制度改革;113個村衛生室實行了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建立了對口支援、巡回醫療、考評、獎勵制度,積極挖掘中醫藥寶庫,實施農村衛生人才培養工程,大力推進農村衛生事業發展。
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勞務輸出上,地區抓住國際金融危機結束,經濟形勢好轉的良機,充分發揮3個培訓基地的作用,把開展對貧困農民的培訓、促進勞動力轉移作為扶貧工作的重點,2015年3個基地計劃培訓2500人,投入財政資金200萬元;引導性培訓5000人,投入財政資金100萬元。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運作相結合、加強培訓與促進轉移相結合,突出支持特困農戶,切實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素質培訓,積極探索勞務輸出的新途徑,加大勞務輸出力度。
旅游業上。鼓勵開發建設天然旅游風景區、休閑度假旅游、特色旅游小鎮。多層次開發旅游業,建立旅游文化影視基地、生態旅游基地、民俗文化旅游基地、特色工業旅游基地,配套發展旅行社、拓展旅游交通運輸、旅行食宿設施等一條龍服務,發展星級農家樂等,促進旅游業從觀光型向休閑度假型轉變,推進全省旅游業持續健康發展。
3.少數民族地區脫貧發展情況(安居、溫飽、異地搬遷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2014年,預計全市各類扶貧投入達33219.5萬元,比上年增加6687萬元,增24%。其中:各級財政扶貧資金6974萬元(中央、省6016萬元,市級財政扶貧資金560萬元,區縣財政扶貧資金398萬元);扶貧貼息貸款19500萬元(信貸扶貧貼息貸款10500萬元、小額信貸資金9000萬元);整合涉農部門項目資金1623萬元;各級掛鉤單位直接投入資金、捐款捐物折資共859萬元,幫助貧困地區協調引進項目10個,投資300萬元;群眾投工投勞120萬個工日,折資3600萬元。扶貧項目覆蓋1396個貧困自然村,6.7萬戶28萬人,預計減少5萬貧困人口。
4.民族文化的搶救與保護、傳承與發展(語言、服飾、民居建筑、禮儀、節日、習俗等)。
當前地區特別是市在實施文化立市發展戰略,為實現“十一五”規劃與構建和諧宏偉目標而奮斗。實現以上目標的關鍵之一,是急需采取有力措施保護與傳承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目前,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層改革和世界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的增強,我市也和國內一些地區一樣存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正在失去其生存條件的嚴峻形勢。老一代的民族文化傳人因自然規律離開人世,大量的文化遺產正在失傳、損壞、流失,一些口傳文化遺產正在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滅亡,大量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嚴重毀壞遺棄或流失等,這將影響我市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一方面市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另一方面部分民族文化資源正在流失和面臨瀕危。沒有傳承就意味著不復存在,傳統文化是不能再生的文化資源,傳承就是有效的保護,沒有傳承就無所謂保護。政協市委員會對此引起了高度的重視,組織了部分專家學者和區縣政協用半年的時間,集中力量進行了專題深入調查研究,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提出了對策建議。
5.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情況良好
6.生產生活水平與本地比較情況相差很遠
7.“十一五”期間我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經驗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十一五”期間我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經驗及存在的主要問題?!笆晃濉逼陂g,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增幅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安排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時,需要民族自治地方承擔配套資金的,應根據實際困難降低配套資金的比例,財力確實困難的,應免除配套資金。
進一步加大民族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中央和省級財政安排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向民族自治地方傾斜,重點幫助民族地區建設一批對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重大作用的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市政公用等基礎設施項目,優先安排與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中小型公益性項目。
到“十一五”末,基本實現民族自治地方高等級公路到州、二級或三級公路到縣、硬化路面到鄉,縣鄉公路通暢,鄉村公路通達和村村通路。提高村村通電話率,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完成農網改造及縣城電網改造,實現城鄉同網同價。提高城鎮化水平,每個縣(市)發展2—3個特色鮮明、輻射功能較強的小城鎮,扶持以一個農村集貿市場、一條文明路或商貿街、一所設施完備的中心小學、一個衛生室、一個文化活動場所為主要內容的小集鎮建設,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加快水利和農村能源建設,要使邊境縣(市)和民族鄉90%以上自然村人畜飲水困難問題得到解決,有條件的自然村農戶基本用上沼氣等潔凈能源。
8.“十一五”規劃中以民族問題的形式,需要反映的主要問題。
進入新世紀,民族工作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新形勢對做好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由于歷史、自然等原因,我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基礎十分薄弱,貧困落后問題還比較突出;民族問題與當今社會生活中一些深層次問題相互交織,引發矛盾的因素有所增加;各民族間交流日益頻繁,但因利益關系、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因素引發的磨擦和糾紛仍然存在;隨著國際形勢的深刻變化,境外敵對勢力不斷利用民族、宗教問題對我進行滲透破壞,反分裂、反滲透的斗爭形勢更加復雜。這些問題,直接影響著我省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全面把握和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民族問題,認真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族工作。
9.“十二五”期間我省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及對策。
10.把少數民族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
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少數民族事業發展。要把加快發展少數民族事業擺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作為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舉措。要把少數民族事業規劃的主要任務和重點工程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統籌少數民族事業與國家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
二、落實規劃實施目標責任
建立健全實施少數民族事業規劃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充分調動各地方、各部門的積極性,形成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有關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各方面通力協作的規劃組織實施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實施少數民族事業規劃的協調監督機制和目標責任制。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要把少數民族事業規劃相關內容納入本部門、本地區工作計劃,認真抓好落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民委委員制,充分發揮委員單位和兼職委員在實施少數民族事業規劃中的重要作用。
三、制定優惠政策,加大投入力度
制定和完善支持少數民族事業發展的財政、金融、稅收、投資政策,形成多元化投融資體系。中央和地方財政要加大對少數民族事業的支持,要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原則,逐步加大對民族自治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各金融機構要積極支持民族自治地方的貸款需求,加大信貸投入,采取優惠政策,優先安排重大工程項目。繼續搞好中央國家機關和發達地區對民族自治地方的對口支援,鼓勵和支持企業、個人、社會組織參與少數民族事業建設。
四、加強民族事務管理和監督檢查能力建設
推進民族事務管理部門的自身建設,創新管理方式,改進工作手段,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加強民族事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實施民族事務管理信息化建設工程,推進少數民族事業公共服務網絡系統和民族事務管理網絡系統建設,提高民族事務管理水平。各級政府民族工作部門要切實履行職責,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和溝通,監督檢查少數民族事業規劃的執行情況,定期向本級政府報告。建立科學規范的少數民族事業發展綜合評價監測體系,關系少數民族事業的重大決策,各級政府及其職能部門事前要聽取民族工作部門和有關專家的意見。堅持客觀公正、公開透明、社會監督的原則,實行公開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少數民族事業進展情況,形成全社會共同監督的有效機制。
第(九)條內容因為十二五規劃正在實施,結合十一五規劃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多年來,全省始終保持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民族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得到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歷史、自然等原因,地區之間、民族之間以及民族內部發展不平衡,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不夠、發展不足的問題更加突出,與全省、全國的發展差距進一步拉大。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規劃和制定“十二五”規劃的關鍵之年,要緊緊抓住編制“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重要機遇,圍繞建設“綠色經濟強省、民族文化強省和我國向西南開放的橋頭堡”的目標,通過更加科學系統的規劃,爭取國家從資金和政策上對民族地區給予更大的支持,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確保全省各民族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