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情況自評報告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根據《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關于印發<省2020年脫貧攻堅冬季攻勢實施方案>等三個方案的通知》(皖扶組〔2020〕21號)要求,現將市5年來及2020年脫貧攻堅工作自查自評情況報告如下:
一、2020年主要做法和成效
今年以來,市堅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以及考察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各項決策部署,以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為主題,以“抗補促”專項行動為主線,以開展“四季攻勢”為抓手,強力推進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年度脫貧攻堅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完成。一年來,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保持政治定力,扛牢脫貧攻堅重大責任。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認真履行“市縣抓落實”脫貧攻堅責任制。強化看齊意識。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等,傳達學習關于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疫情防控和防汛救災、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對標對表抓好貫徹落實,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要求“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市委、市政府提出市脫貧攻堅工作爭先進位的目標要求,市人大常委會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銜接開展專題調研,市政協開展“高質量完成脫貧任務,建立穩定脫貧和防范返貧機制”民主監督。堅持高位推動。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累計召開脫貧攻堅工作研究、學習會議33次,領導小組會議4次;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累計24次深入基層調研脫貧攻堅工作,其他市級負責同志累計101次開展脫貧攻堅暗訪調研。市紀委監委、市委組織部及市直各部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積極支持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壓實攻堅責任。各級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認真履行扶貧工作“第一責任人”職責,分管扶貧的負責同志具體抓,涉及扶貧的負責同志齊心協力抓。行業部門各盡其責,規范政策落實,強化督查指導。對有扶貧開發任務的12個縣(市、區、開發區)、52家市直單位、85個鄉鎮(街道、園區)開展脫貧攻堅成效評價。對2019年脫貧攻堅工作中工作扎實、成效明顯的26家市直單位和30個鄉鎮予以通報表揚。
(二)注重統籌兼顧,全力克服疫情災情影響。牢記關于“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及“要認真做好受災困難群眾幫扶救助,防止因災致貧返貧”重要指示精神,全力答好疫情災情“加試題”,千方百計降低疫情災情影響。“抓清零、抓進度”抗疫情。市政府出臺了《關于肺炎疫情期間支持涉農企業平穩健康發展保障農產品供應的實施意見》,在企業復工復產、穩定就業、小微企業新增就業方面給予高含金量的政策支持。3月底實現涉貧龍頭企業復工復產、貧困人口務工就業、貧困家庭子女線上教育、扶貧農產品銷售“四個清零”。堅持“工作進度靠調度、工作調度靠力度”,務工就業、項目推進、資金撥付、縣域結對幫扶等工作持續扎實推進。“抓保障、抓增收”救災情。今年特大洪澇災害共導致全市貧困戶6853戶、16932人,邊緣戶39戶、117人受災。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高度重視,迅速行動,第一時間研究部署和調度推進全市扶貧搶險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印發了《市全力推進災后恢復重建實施方案》,成立防止脫貧戶因災返貧專班,市政府負責同志包保督導,扶貧、財政等13家市直部門分工負責,狠抓工作落實。市人大、市政協組織開展“千名代表委員訪萬戶”活動,按照“全域覆蓋、逐戶走訪、一個不漏”的要求,對全市所有受災貧困戶逐戶走訪核查,確保各項幫扶措施落實到位。全市扶貧系統開展“察災情、訪民生、助脫貧”專題活動,確保不發生因災致貧返貧。市扶貧專項資金招標節余部分全部用于貧困救災,市本級預撥補助資金3700萬元,對貧困戶受災損失實行兜底補齊。全市受災貧困戶“三保障”及飲水安全問題得到及時有效解決,生產生活秩序和農村人居環境基本恢復。“抓監測、抓幫扶”建機制。牢固樹立持續抗疫、救災思想,制定《關于著力解決因災返貧致貧問題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實施意見》等,落實“五防”機制,切實防止因疫因災返貧致貧。
(三)突出標本兼治,著力抓好問題整改清零。市委、市政府堅決扛起巡視“回頭看”和成效考核反饋問題整改主體責任,強化政治擔當,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檢視問題、省脫貧攻堅成效考核反饋問題、省督查巡查暗訪反饋問題以及自查問題一體部署、一體推進、一體整改,確保改徹底、改到位、不反彈。明確責任抓整改。市委常委會將整改工作作為中心工作和重大政治任務,專題研究部署、統籌調度。成立中央脫貧攻堅專項巡視“回頭看”反饋問題市整改工作領導小組,市委、市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雙組長,抽調專人組建專班集中辦公。各縣(市)、市直有關單位均成立整改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專班具體負責整改。從嚴從實抓整改。針對全市脫貧攻堅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堅持個案問題全面整改、共性問題據實整改,落實定期報告、逐月調度制度,確保整改不走過場、不流于形式。堅持市、縣(市)、鄉鎮、村四級整改及各類問題整改同部署、同要求、同推進、同調度。對反饋問題建立問題、責任、進度、效果“四項清單”,已全部整改到位,并建章立制、長效管理。督導調度抓整改。市委巡察辦對18家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成員單位開展整改“回頭看”。市委整改辦聯合市扶貧辦對64個鄉鎮127個村居開展問題整改常態化暗訪,有整改任務的市直單位主要負責同志調研調度整改工作293次、分管負責同志調研督導632次,送政策到基層一線、指導到項目現場。四是舉一反三抓整改。制定《關于深化“三個以案”警示教育的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確保問題長久改。市委考核辦制定《2019年度市直機關領導班子黨建考核指標與評分標準》,將巡視整改工作納入考核工作。市紀委監委制定《關于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工作情況開展監督檢查的實施方案》,定期赴各縣(市)開展監督檢查。
(四)強化精準理念,落實落細脫貧攻堅政策。結合實際,創新思路,深入實施脫貧攻堅“十大工程”。“三保障”及飲水安全全面鞏固。嚴格落實教育扶貧資助政策,全市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資金全部及時發放,共發放2800萬元,資助學生3.63萬人次,全市無因貧因疫因災輟學失學現象。嚴格落實“351”“180”政策,貧困人口醫療合規費用報銷比93.2%,家庭醫生簽約率87%,健康扶貧政策落實規范適度,家庭醫生“應簽盡簽”。貧困戶危房改造實現應改盡改,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產業扶貧提質增效。深化“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產業到戶覆蓋率87.9%,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2.4萬戶,開展自種自養貧困戶1.87萬戶。新建資產收益扶貧項目51個,帶動貧困戶1.5萬戶,累計產生收益1042.39萬元。光伏扶貧電站收益606.08萬元,村級光伏收益用于公益性崗位占比達到96.75%。新發放扶貧小額信貸4190戶1.9億元。建成旅游扶貧村17個。就業扶貧穩崗拓崗。大力開展“三業一崗”就業扶貧,新建扶貧驛站(車間)4個、基地9個,開發公益崗位3449個。2020年實現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7.39萬人,占2019年外出務工人數的112.38%。消費扶貧快速推進。在全國創新開通首列“地鐵消費扶貧專列”,累計銷售扶貧產品918.84萬元。認定扶貧產品402個,開設消費扶貧專區53個,建成消費扶貧地方館9個、消費扶貧企業館21個、扶貧專柜706臺。社保兜底持續提標。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戶月人均646元,農村特困基本生活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0078元。“雙基”建設不斷加強。完成農村道路暢通工程101公里,整治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較多的非貧困村72個,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
(五)聚焦質量成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持目標不變、標準不降、任務不減,以更加有力舉措,更加精細工作,不斷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打好攻勢促收官。制定四季攻勢實施方案,堅持統籌兼顧,做到答好脫貧攻堅“必答題”與抗疫救災“加試題”兩手抓、兩手硬,季節攻勢推進環環相扣、有力有效。健全機制防返貧。出臺《關于開展動態監測落實幫扶政策建立健全防止返貧長效機制的通知》,強化監測預警和救助幫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實行臺賬管理,明確幫扶責任人,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持續抓好無脫貧攻堅任務的4個城區18戶、45人困難群體幫扶工作,做到應保盡保。動態管理夯基礎。持續開展脫貧人口分類管理,消除返貧致貧風險。嚴格按照標準程序,對扶貧對象做到“應退盡退、應納盡納”,對監測對象做到“及時發現、及時幫扶”。突出邊緣易致貧戶,特別是因災因病支出驟增戶和收入驟減戶,發揮駐村扶貧工作隊作用,及時排查發現、及時跟蹤幫扶,有效防范因災因病致貧。抓好普查真檢驗。順利完成國家脫貧攻堅普查和省級脫貧攻堅調查工作。長豐縣作為全省4個全面普查非重點貧困縣之一,面訪戶21184戶,占比96.84%,面訪率位居4縣之首。全市貧困戶戶均享受扶貧政策9條以上,有力保障了高質量脫貧。加強謀劃促銜接。在2021年項目、資金安排上,充分體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銜接工作要求。開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專題調研,編制了《市“十四五”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工作方案》。
(六)注重投入管理,提高項目資金整體績效。加強項目資金管理,改進扶貧資金投入方式,確保扶貧資金使用規范、安全、高效。切實加大投入。落實各類專項資金17.26億元,其中市本級10.34億元,同比增加1.01億元、增長10.88%。當前支出16.63億元,支出進度96.32%。加強資金監管。嚴格落實省扶貧資金使用管理規定,確保扶貧資金使用安全規范,最大限度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對2016年以來實施的598個、11.37億元資產收益扶貧項目開展全面核查,分年度、分類別建立扶貧資產管理臺賬,探索建立家底清晰、產權明晰、類型明確、運行規范的扶貧經營性資產管理機制。推進績效管理。按照“一個專項,一個制度”要求,建立市級專項扶貧資金管理制度,落實“負面清單”規定,進一步明確資金投入、使用、監管要求,切實提高扶貧項目安排精準度和項目管理精細化水平。完善項目編制。編制完成2020年縣級項目庫,累計入庫項目839個27.12億元。編制報送2021年縣級項目庫,累計入庫項目956個24.73億元,其中產業類項目345個12.30億元,占比53.3%。
(七)持續深入發動,凝聚脫貧攻堅強大合力。深入推進駐村幫扶、定點幫扶、縣域結對幫扶和社會扶貧,同頻共振、同向發力,形成脫貧攻堅強大合力。駐村幫扶持續加力。疫情、災情期間,駐村工作隊克服困難、頑強拼搏,多輪實地走訪貧困戶,排查問題、制定措施、跟蹤幫扶,為落實疫情防控、救災幫扶等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定點幫扶持續用力。扎實開展“集中走訪幫扶月”活動,各選派幫扶單位深入到村2647人次,為選派村發展提出可行性意見建議366條;開展黨課宣講112次,聽課黨員2999人;幫助村辦實事239件;開展各類志愿服務活動497次。縣域結對幫扶持續發力。全市8個縣(市、區)、31個鄉鎮、9個村,與皖西、皖北8個貧困縣深化全方位合作,累計落實赴被幫扶縣投資和采購資金6.33億元。社會幫扶持續給力。積極開展“百企幫百村”行動,全市221家民營企業投入幫扶資金6613萬元。深入推進“青春助力脫貧攻堅”“巾幗助力脫貧攻堅”“愛心助殘脫貧”等社會扶貧工程,接受社會各界捐款捐物金額176.6萬元。利用“扶貧濟困慈善基金”86萬元,幫扶救濟受肺炎疫情影響的邊緣戶156戶、受災嚴重的貧困戶274戶。
(八)堅持從嚴從實,持續轉變扶貧領域作風。著力抓好扶貧領域干部隊伍作風能力建設,用嚴實作風保障脫貧攻堅。做好“加法”提能力。全市各級圍繞脫貧攻堅累計開展各類培訓108期,培訓學員1.3萬人次,扶貧干部能力素質進一步提升。做好“減法”降負擔。出臺《持續解決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為基層減負的十項舉措》,落實基層減負年要求,進一步改進文風會風。采取“四不兩直”方式開展暗訪,促進真找問題、找真問題。做好“乘法”激活力。印發《“扛責任、強保障、促攻堅”行動工作任務清單的通知》,認真落實脫貧攻堅一線干部關懷激勵政策,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全市共提拔扶貧領域干部31人。做好“除法”去問題。深入推進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堅決查糾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全市共查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27起,處理人員44人。共查處扶貧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7起9人。
二、5年來脫貧攻堅主要成就
2016年以來,先后2次考察親臨并發表重要講話,為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5年來,我們保持政治定力,聚焦目標任務,勠力同心,全力以赴,全市脫貧攻堅工作扎實推進,呈現“兩個全面完成、兩個大幅提升、兩個根本變化、兩個明顯改善、兩個顯著加強和兩個提質增效”的良好態勢,為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了堅實基礎。
一是“戶脫貧”和“村出列”的脫貧任務全面完成。2014年,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6萬戶、21.56萬人,貧困村112個。到2016年底,貧困村全部出列。經過幾年脫貧和動態調整后,今年下剩貧困人口9戶29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建檔立卡以來累計脫貧99396戶213580人。脫貧攻堅兩大“硬核”任務全面完成。
二是“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增長。2016年到2020年,全市貧困戶人均純收入從7190元增長到13130元,年均增速13.26%。貧困村集體經濟收入從2016年的7.4萬元增長到2020年的43萬元,年均增速66%。全市50萬元以上經濟強村共133個,其中貧困村52個,占比39%。
三是貧困戶“兩不愁”和“三保障”發生根本變化。長期困擾貧困戶的“吃穿”問題不復存在,貧困戶日常魚肉、蛋奶想吃即吃,四季有換洗衣服,生活質量水平明顯提高。貧困戶居房、飲水、子女教育、醫療全部得到充分保障。全市累計發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金1.87億元,資助學生15.37萬人次。貧困人口住院兜底保障15.95萬人次,補償費用16.46億元。改造貧困戶危房7860戶。實現112個貧困村全部接通自來水。全市30737戶普查調查戶中,未發現“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等突出問題。
四是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實現了村村通硬化路、飲安全水、居生態村,電力、電信全部到村到戶,村村建有圖書室、文化站、醫務室。貧困群眾出行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通信難等老大難問題全部解決,貧困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肥西縣、巢湖市分別創建為全國和省“四好農村路”。
五是貧困村“產業支撐”和“自治能力”顯著加強。累計以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實施扶貧項目600個,投入財政資金11.37億元,帶動112個貧困村和6.96萬戶次貧困戶直接增收1.51億元。全市112個貧困村全部建有扶貧產業園或資產收益項目,貧困戶戶均享有產業幫扶政策3.2條,產業扶貧發揮了根本性、基礎性作用。在全國率先實施“光伏下鄉”扶貧工程。扎實開展“抓黨建促脫貧攻堅”,貧困地區基層組織得到加強,基層干部通過開展貧困識別、精準幫扶,在實踐鍛煉中快速成長,帶領全村經濟發展、社會治理能力明顯提高,鞏固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六是“縣域結對幫扶”和“社會扶貧”持續提質增效。2017年以來,全市8個縣(市、區)累計投入專項幫扶資金4.77億元,落實各類幫扶項目365個,采購當地農產品40.7億元,幫助結對縣(區)4.69萬戶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選派267名干部赴結對縣(區)掛職,140名醫生、453名教師赴結對縣(區)支醫支教。580家民營企業參與“百企幫百村”行動,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9億元,惠及貧困人口6.2萬人次。其他社會扶貧工程廣泛深入開展。
三、亮點工作
(一)建立“六大機制”力促工作落實。堅持問題導向:聚焦短板弱項,加強調度推進力度和頻次,促進工作提質增效。堅持圍點督查:每個縣(市)選擇一個鄉鎮開展“解剖麻雀”式督查,現場召開督查情況反饋會,要求限時務實整改,整改成效報市扶貧辦。堅持閉環調度:建立健全“督查暗訪-反饋問題-回頭看-下發督辦通知-約談”閉環調度機制。對暗訪發現問題,形成暗訪情況通報,要求限期整改并報送整改報告。適時開展“回頭看”,對整改不積極、不扎實、成效不明顯的單位,責令限期整改,約談單位主要負責人。堅持專題督導:由5家市直部門牽頭、其他市直部門協助,分別包保督導5縣(市),加強工作指導、政策宣傳,發現問題促進整改。堅持督辦通報:聚焦產業、就業、資金項目、小額信貸、光伏、縣域結對幫扶等重點工作,實行通報制,對存在問題做到“三點明”,點明地區、點明差距、點明要求,督辦通報抄送市扶貧開發領導小組雙組長。堅持約談預警:對調度和督辦后工作進展仍然滯后的縣(市),約談政府主要負責人。
(二)注重“五項創新”探索工作路徑。堅持問題導向,對脫貧攻堅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創新思路,探索了一批具有特色的典型經驗做法。聚焦“三個轉變”實施光伏扶貧。在全國率先創新實施光伏扶貧,通過“試點先行、示范推廣,出臺政策、落實資金,精心組織、規范操作,部門聯動、協作配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完善,全市光伏扶貧實現了“三個轉變”,所有權從“貧困戶所有”向“村集體所有、按股分配、動態調整”轉變,發電收益從“直接分配給貧困戶”為主向“用于公益性崗位”為主轉變,光伏電站從“重建設輕運維”向“建維并重”轉變。突出“面子里子”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對全市112個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較多的中心村、基層村全面實施以“五化三改兩拆”為主要內容的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累計整治貧困村76個,改廁3.1萬戶,53個貧困村中心村建成了美麗鄉村,貧困村環境面貌煥然一新。創新幫扶路徑,提升縣域結對幫扶成效。通過共建園區建設,帶動結對縣(區)經濟發展及群眾增收;通過鎮村結對幫扶,打通縣域結對幫扶最后一公里;通過在轄區內建設特色農產品展銷店,在政府采購網上商城設置扶貧專區,結合“扶貧日”主題活動,舉辦幫扶縣(區)農產品展銷會,多渠道銷售被幫扶縣(區)農副產品。注重“關口前移”實施分類動態管理。由注重減貧數量向注重提高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建立健全防范返貧長效機制轉變,在全省率先探索貧困戶脫貧后分類動態管理工作。廬江縣在全省率先探索對已脫貧戶開展分類動態管理,依據分類結果,在產業、就業、小額信貸等發展類措施方面進行差異化落實,統籌落實發展類措施與保障類措施,并實施動態管理。長豐縣、巢湖市、肥西縣、縣等地先后推進分類管理工作,并逐步規范完善。建立“1234”機制開展暗訪督查。2019年以來,建立完善“堅持‘一個標準’、整合‘兩支力量’、做到‘三個結合’、實現‘四個轉變’”的“1234”暗訪機制,對承擔脫貧攻堅任務的鄉鎮開展脫貧攻堅暗訪,在責任主體上,從“抓縣(市)”向“抓鎮村”轉變;在暗訪內容上,從“全面查”向“重點查”轉變;在分析研判上,從“單一查看”向“相互印證”轉變;在跟進督導上,從“重反饋”向“重整改”轉變。國務院扶貧辦主管的《扶貧開發》雜志(2019年第11期)刊登《市建立“1234”暗訪機制推動責任、政策、工作“三個落實”》。
(三)堅持“四措并舉”促進成果鞏固。建立健全防返機制,筑牢“返貧防線”。開展脫貧人口分類管理,建立健全動態排查、風險預警、救助保障和穩定脫貧“四項機制”,消除返貧致貧風險。聚焦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加強排查監測、救助幫扶。發展產業促進就業,增強“造血能力”。堅持“產業是脫貧根本之策”,全市稻漁綜合種養面積發展到32.1萬畝。各縣(市)打好“特色牌”,長豐縣“紅草莓”產業扶貧引領工程、廬江縣“510”現代農業提升工程、縣“6120”產業扶貧計劃、肥西縣產業扶貧“566”工程,縣域特色產業扶貧格局進一步鞏固。累計幫扶就業6327人,完成技能脫貧培訓7639人,設置公益崗位吸納貧困勞動力9119人就業,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形成“源頭活水”。深入實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112個貧困村村均集體經濟收入絕對值和增速遠高于一般村,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有力促進了貧困戶由脫貧走向共同富裕。加強“雙非”幫扶,防止“懸崖效應”。加大對非貧困村、低收入的“非貧困戶”支持幫扶,進一步修訂扶貧產業園和資產收益扶貧項目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落實扶貧產業園和資產收益項目資金40%以上用到有扶貧任務的非貧困村等要求;對邊緣戶、老弱病殘孤以及城區困難群體開展針對性幫扶,防止出現“懸崖效應”。
(四)聚焦“三治融合”激發內生動力。自治先行。推廣“扶貧夜校”、“講習所”、“微講堂”等做法,通過脫貧典型講自己的脫貧故事、邀請專家講解致富技術、幫扶干部宣傳脫貧政策等方式,教育引導貧困群眾弘揚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精神。德治引領。推廣以“勤、凈、孝、志”等換積分、以積分換物品的“愛心公益超市”等自助式幫扶做法,防止政策“養懶漢”。強化榜樣帶動作用,累計評選“最美巾幗脫貧人”20人、“全市十大特色種養業扶貧示范典型”30家、“全市脫貧致富能手”10人。長豐縣貧困戶崔興文獲得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組織開展“自強的旗幟、榜樣的力量”宣傳活動,向先進典型學習。法治保障。將法治扶貧納入全市普法計劃,開展“法治助力脫貧攻堅”行動。巢湖市法院、檢察院、公安局、司法局4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敦促贍養義務人積極履行贍養義務的通告》,切實保障被贍養人“住有所居”。
四、“十四五”工作思路和2021年重點工作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接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使命光榮。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黨的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考察重要講話精神,堅持新發展理念,堅持大扶貧工作格局,堅持黨管農村、城鄉統籌、協同推進、政策銜接、精準施策的工作思路,探索推進產業扶貧向產業興旺轉變、改善人居向生態宜居轉變、移風易俗向鄉風文明轉變、夯實基礎向治理有效轉變、穩定脫貧向生活富裕轉變,繼續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全面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積極探索城鄉低收入人群有效幫扶的長效機制,確保不產生新的絕對貧困,在鄉村振興中鞏固拓展好脫貧攻堅成果。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起步之年。發展目標是: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研究建立接續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城鄉低收入人群得到有效幫扶,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持續增長,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超城鎮居民。重點工作是:一是抓總結宣傳。加強理論宣傳、新聞宣傳、社會宣傳,全面展現市脫貧攻堅成果。系統學習宣傳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通過主流媒體宣傳報道脫貧攻堅中涌現的先進典型事跡,發揮示范引領激勵作用。二是抓成果鞏固。貧困戶脫貧后,主要政策不踩“急剎車”,認真落實“四個不摘”,對已脫貧貧困戶“扶上馬送一程”。健全防止返貧機制,加強動態監測,落實針對性幫扶措施,切實防止返貧致貧。三是抓機制銜接。把建立解決相對貧困問題的長效機制納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安排,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重點工作任務系統銜接。按照“接續保留一批、調整完善一批、轉換退出一批”思路,調整優化脫貧攻堅“十大工程”政策。四是抓基層基礎。保持駐村幫扶力量總體穩定,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持續夯實基層組織建設。五是抓重點項目。圍繞產業提升、資源盤活、生態宜居環境建設,實施一批高效優質產業,保值增值資產和美麗宜居生態環境建設項目,促進村莊變富變美。六是廣開社會扶貧渠道。繼續在挖潛力、拓渠道、增合力上下功夫,廣泛開拓社會資源,深入推進脫貧攻堅由注重專項扶貧、行業扶貧向社會扶貧、慈善扶貧、消費扶貧轉變,著力構建政府主導、行業協作、社會參與的社會幫扶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