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校生情況考查匯報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調查背景:
大學城內有大學、清華大學、工業大學三校研究生院學生數千人,消費潛力巨大。通過對大學城在校生的消費行為一個全方位的調查,基于一些模型對這些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可得出一個較為全面的統計上的結論,然后,從這些結論性的事實入手,再利用一些模型及經濟理論(如消費者行為學,博弈論,激勵動機理論等等)去研究指導這些消費行為的(或者說隱藏在這些消費行為背后的更為根本的)消費觀念,進而采用一些統計方法(如控制變量法等)去研究消費行為、消費觀念跟一些變量的相關關系(如研究生院校、本科院校、專業、年齡、生源地、工作背景等等)。
二、調查方法:
根據大學城實際情況,本次關于大學城大學生消費行為的調查,全卷由32道選擇題構成。共發放問卷400,其中有效回收問卷325份。問卷在清華發放約50份,北大約50份,哈工大約50份,大學城圖書館約250份,比較好的涵蓋了大學城的所有學生。
三、調查對象:
大學城大學、清華大學、工業大學三校研究生院學生
四、調查結果分析
1.基本個人情況部分,如下列圖示;
其他餅圖都附在ecel表格中,在此就不一一列舉,在此只簡要把數據列舉如下,在有效回收的325份問卷中:
男生占63%,女生占37%;
來自村鎮占33%,地級縣級市占40%,經濟發達區占27%;
工科學生占30%,理科12%,文科35%,商科21%;
其中做兼職的同學占11%,無兼職89%;
有對象的占46%,無的54%;
原先沒工作過的占72%,原先低收入工作(以下的)的占11%,中高收入占17%;
家庭收入2萬以下的占30%,2-4萬的占34%,中高收入的占36%;
獨生子發的占46%,非獨生的占54%;
本科院校在上海的占26%,其他一線大都市的占19%,其他城市的占55%;
畢業后打算工作的占80%,深造的占20%;
期望月薪4000以下的占12%,4-6千的占34%,6千-1萬的占40%,1萬以上的占14%;
期望工作地點88%的人選擇了“珠三角長三角地區”;
期望工作類型中,19%的人選擇了“公務員”,23%的人選擇了“科研”,43%的人選擇了“企業白領”,剩余大部分選擇了“自主創業”;
有35%的人“沒想過買車”,而46%的人則選擇了“5年內買車”;
24%的人“沒想過買房”,40%的人選擇了“5年內買房”,26%的人選擇了“5年以上買房”;
對于學校助學貸款的滿意程度,有58%的人選擇了“一般”,18%的人選了“不滿意”,13%的人選了“十分不滿意”;
本科一月的伙食花銷,58%的人在400以下,36%的人在400-600,而碩士月的伙食花銷,19%的人在400以下,57%的人在400-600,甚至17%在600-800,可見的伙食支出之高;
本科一月除伙食外總的花銷,78%的人選了“500以下”,17%的人選了“500-1000”,而碩士月除伙食外總的花銷,56%的人選了“500以下”,34%的人選了“500-1000”,更有10%的人選了1000以上;
關于學費來源,本科來自父母的占90%,到了碩士則下降為78%,有12%的比例自己賺取;
除學費外的花銷來源,本科有69%是來自父母,“自己賺”跟“通過學校獎助學金”的則各占14%;碩士有57%的人花銷來自父母,22%靠自己賺取,18%來自學校獎助學金;
2.不同學科消費行為的比較
我們看到,首先,碩士跟本科相比,本科期間,400以下的花銷均接近5成,而碩士期間,很明顯,400-600的花銷趨于主流,這可能主要由于相比于全國,消費水平偏高,導致了伙食支出的偏高;而且我們看到,無論本科還是碩士,商科的學生伙食支出明顯高于其他學科,然后是文科,然后是理科,接下來是工科,這說明商學院的學生的消費觀念應該更超前;
上圖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一月花銷有以下的趨勢,即從工-理-文-商科排過來,高端消費所占比例明顯加大,碩士期間,商科中端消費比例甚至超過了低端,這可能源于商科的學生要花更多錢購置服裝,化妝品,手提電腦等物品,而工科學生一般待在實驗室,其在這些方面的需要也沒有那么迫切,所以花銷自然降了下來。這個可以從以下電子消費情況比較的圖中得到佐證
所以,數據再次支持了我們的假設,即學科跟消費行為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關系,社會性學科比科學性學科的消費行為更明顯。
3.不同生源地消費行為的比較
通過以上三圖,我們看到,在本科期間,城市生源的消費差別不是很大,這個在“電子類消費圖”中表現得最為明顯,城市生源本科臺式電腦的購買比都超過一半,其筆記本電腦的擁有都超過三成,擁有“電腦,手機,mp3”的都達到四成;相比之下,村鎮生源的消費行為比較保守一點,其臺式電腦配備僅僅四成多,而筆記本手提的擁有也僅超過一成;而在月花銷中,村鎮生源低端花銷所占的比例也是最高的。關于城市生源消費行為差別不大,這點完全出乎我們事先的假設,這可能源于伴隨著收入的提高,城市居民的收入差別不是很大,并且由于網絡,信息,傳媒,交通的發展,城市居發的消費信息與消費觀念也趨于同質。
我們看到,在碩士的消費中,伙食消費已經完全沒有地區差別,這可能源于現在大家都處于大學城這樣一個各方面完全同質化的地區。而一月花銷中,沿海發達地區生源中高端花銷相比較大。電子類消費中差別也幾近消失。可以看出,由于身處名校的影響,大家的消費觀念也日漸趨同;
3.家庭收入與消費行為的柱圖相關性比較
顯然,到碩士期間,家庭收入對于畢業打算已經不構成影響了。絕大多數(超過六成)的人都選擇了工作。
在買車計劃中,可以看出相對富裕的人在5年內買車的比例最大,家庭年收入6萬以上的甚至畢業后馬上買車的比例都有超過一成,顯然,當代大學生的獨立意識還不是很強。
其他方面,區別不是很明顯,“沒想過”跟“5年內買車”的人比例基本相同,約4成上下。
在買房一項中,家庭年收入4萬以上的,畢業后馬上買房的比例都超過1成,其他方面差別不大,約四成的人都選擇“5年內買房”。
總之,我們看到,家庭消費收入與未來的消費預期相關性不大,不同收入人群的消費觀念差別也不是十分明顯。這可能源于身處名校,大家都是“天之驕子”,對未來自己的消費能力都很有信心的緣固。
4.本科畢業后的月薪跟本科消費行為的相關性分析
從這三幅圖我們可以看到,月薪在4千以上的同學,其本科花銷無論伙食,月平均花銷,還是電子類花銷都更趨向于高端,這可以很充分的說明,對于以后的工作月薪的真實期望反過來很大地影響著其消費行為。所以,我們可以近似得出這樣的結論:即現實的消費行為是受未來工作預期的影響的。
5.不同學科期望月薪比較
工科abcde總計人數433352496理科abcde總計人數131119539文科abcde總計人數224482616116商科abcde總計人數1313292066
注:a:3000以下,b:3000-4000,c:4000-6000,d:6000-10000,e:10000以上
從柱圖比較,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工,理,商科的同學,其期望月薪比例最大的區間在d(即:6000-10000),均接近5成。而文科的同學則相對來說分布比較平均。另外,相較而言,商科的同學期望月薪區間比較一致跟集中,大部分在d,e,總體比重達到近8成。工科與理科同學主要集中在c,d,總體比重也達到近8成。而文科同學比例最大的區間則為c(4000-6000),而且b,d,e的比例相差不大,均為近2成。由此我們看到,很明顯,學科不同,期望月薪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