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談生態環境監測科技期刊發展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監測科技期刊也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信息傳播作用。結合《環境監控與預警》期刊的辦刊實踐,分析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科技期刊工作的新形勢,總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發展思路與策略,新形勢下期刊應把握環境監測行業特色,選題組稿緊跟時代需求,創建良好的人才機制,推進新媒體融合及開拓多種經營模式。
關鍵詞:生態環境;環境監測;科技期刊;發展策略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十二五”以來,堅決向污染宣戰,全力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高度、實踐深度、推進力度前所未有[1]。生態環境監測技術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核心競爭力,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的主要載體,是科技傳播交流的重要途徑。《環境監控與預警》是由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主辦、南京大學環境學院和江蘇省環境監測協會共同協辦的科技期刊,長期以來圍繞生態環境管理需求,通過內容策劃、組稿約稿,及時發表前沿技術和最新技術成果,為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發揮技術交流平臺作用。在新形勢下,環境監測科技期刊必須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更好地發揮行業技術導向功能,推動環境監測對環境管理和決策的引領作用。
1生態環境保護和科技期刊工作的新形勢
1.1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要求
黨的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報告中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綠色發展[2]。生態環境部重新組建以后,更加強調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建設工作應秉持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原則,與此同時,環境監測領域也得到進一步的拓展,作為支撐環境保護工作的科技期刊內容也須進一步擴展和延伸。
1.2環境保護任務新需求
隨著國家“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的相繼實施,一系列污染防治政策密集出臺,污染防治措施全面開展,國家及地方各級政府著力解決大氣、水、土壤污染等突出環境問題,未來三年更要重點開展藍天保衛戰、清水行動、凈土行動等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2]。2018年,江蘇省委下發了《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實施意見》,指出污染防治政策與措施的實施要靠環境監測工作和環境科技發展來體現。行業科技期刊發揮著及時發表前沿技術、急需技術和最新技術成果,及時評述有突破性、創造性的新觀點、新理論的重要作用,應該建設成為環境監測行業發展中激勵技術創新、促進人才培養等交流平臺。
1.3國家對科技期刊的新要求
指出,科學研究既要追求知識和真理,也要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研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會議強調,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要以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為目標,科學編制重點建設期刊目錄,做精做強一批基礎和傳統優勢領域期刊[3-4]。
2存在問題分析
2.1優質稿源不足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高校及科研機構等過于強調國外期刊在科研人員職稱評審、科研成果獎勵和高校碩士博士畢業等方面的作用,鼓勵研究人員在SCI、EI收錄期刊上[5]。顯然,這些政策和評價方式會導致國內科研工作者優先將科技成果發表在國外期刊上,這使國內科技期刊稿源的數量和質量均得不到提升。除了國外期刊吸引部分高質量稿源外,國內科技期刊之間的競爭也比較激烈,尤其在同行業科技期刊中,存在著欄目設置相近、發表內容相似等情況。這種同質化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同行業期刊的稿源,導致整體稿件質量不佳,學術影響力下降。
2.2編輯綜合能力欠缺
期刊編輯出版工作通常是期刊主辦單位主要業務工作的補充,編輯工作邊緣化狀況明顯,人力、物力等投入不足,業務骨干欠缺,難以留住人才。專職編輯的業務素質和綜合能力有限,日常工作局限于文字編輯工作,缺乏從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工作的經驗,往往專業技術水平不高,不了解環境領域技術發展,導致進一步提升期刊學術水平的基礎不足。《環境監控與預警》期刊的幾位責任編輯也存在上述短板,由于缺乏環境監測專業的技術素養,在欄目策劃、組稿約稿以及對外交流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具有局限性。
2.3編委會作用未充分發揮
編委會擔負著指導并配合編輯部工作,擴大期刊影響力的作用。由于目前期刊來稿質量不高,優質稿源稀缺,編輯人員組約稿積極性不夠,因此期刊編委會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尚有較大的發揮空間。編委會成員都是在業內具有較高影響力的專家和學者,通過他們進行組稿約稿,在稿件的數量和質量上均有保障[5]。目前,期刊編委會在學術指導和優質稿件組稿上的作用發揮較少,若能加強編委在薦稿、審稿等采編環節中的學術指導作用,加強編委在期刊宣傳中的作用,必定能夠進一步提高期刊學術質量,擴大期刊影響。
2.4宣傳力度不夠
學術交流活動對于行業科技期刊來說至關重要,不僅可以發現優秀的專家學者,為組稿、約稿工作打下基礎,更可以通過學術交流,加強編輯的業務能力,拓寬編輯的學術視野。《環境監控與預警》期刊在此方面有其不足,對外宣傳力度不夠,參加學術交流較少。近年來,隨著期刊數字化建設快速發展,科技期刊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維普期刊等大型數字網絡平臺實現了期刊網絡化出版,使傳統方式的紙質期刊發行更加困難,同時新媒體強大的發展勢頭也給科技期刊帶來了新機遇,編輯人員應該在組稿約稿、期刊宣傳以及與作者、專家的交流等方面充分利用新媒體手段。
3發展策略
《環境監控與預警》期刊發展的基本思路:秉承“聚焦環境熱點問題,傳播環境前沿科技,促進環境信息交流”的創刊宗旨,以堅持社會效益、提升學術水平、增強經營能力為發展方向,立足自身、自我完善,針對期刊存在的問題,進一步轉換工作思路,在業務模式、運行機制及經營策略等方面尋求突破和發展,全面提升期刊的學術水平,提高自身競爭力,為廣大環保人員提供技術交流的平臺,為推進生態文明作出貢獻。
3.1優化內容,把握環境監測行業特點
行業期刊的發展狀況與其所依附的行業往往密切相關。科技期刊在行業期刊中的占比較多,刊登內容是為本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科學管理服務的,目的是為讀者和作者提供經驗和知識交流的平臺。作為科技期刊,專業化是期刊質量提高的根本。不少期刊界同仁對行業期刊的轉型和發展進行了積極的研究和探討,提出了許多好的策略和建議。研究一致認為優質內容是行業期刊發展的基礎,是期刊競爭力的體現,市場、營銷等工作都要以好的內容為前提展開,“內容為王”“服務行業、依托行業”仍是行業期刊發展的核心[6]。江蘇省乃至全國范圍內有關環境監測與預警領域的科技期刊均較少,尤其缺乏和環境預警有關的科技期刊。2017年,期刊與國家環境保護地表水環境有機污染物監測分析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了國際環保新技術大會環境監測分析技術研討會,該研討會邀請了國內外一流學者,介紹了環境監測分析的前沿技術,剖析了近年來新型有機污染物的污染現狀,對空氣自動監測及美國河流水質檢測技術等進行了詳細解讀。2018年,期刊協辦了國際生態環境新技術大會“長江流域水環境及生態環境監測監控預警技術論壇”和“第二屆環境監測與預警技術大會”,這些學術會議的召開更好地交流和展示了環境監測與預警創新技術及應用成果,提升環境監測數據質量,為我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堅決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出謀劃策。創刊以來,期刊抓住環境預警這一關鍵切入點,始終堅持專業特色,使《環境監控與預警》集環境監測監控、環境預警、環境信息技術于一刊,填補了國內科技期刊在環境預警方面的空白,對加強這一領域學科建設、引領科技創新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3.2抓住機遇,選題組稿緊跟時代需求
期刊是知識的匯聚地,但如果科技期刊只對陳舊的知識進行討論,違背了科技期刊促進學科發展的初衷,同時也會失去對讀者和作者的吸引力。因此,科技期刊不僅要強調專業性,也要不斷抓住熱點事件,緊跟科技前沿,把握專業方向,這樣才能做出緊跟時代需求的先進刊物,吸引更多的專家讀者和作者。《環境監控與預警》期刊主辦單位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在科技創新實力、科研和業務技術水平方面均在全國同行業中處于領先地位,為期刊的選題組稿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前沿評述”欄目稿件來源主要以約稿,高屋建瓴地解讀最新政策、跟蹤最新技術。如2017年第二期刊登的《加強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土壤環境安全——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解讀》一文,對江蘇省政府制定的《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目標指標、主要舉措、主要特點等內容進行剖析、解讀,對江蘇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到重要作用。“環境預警”欄目是本刊的特色欄目,近年來刊登的多篇環境預警與遙感領域的優秀稿件,獲得了作者和讀者的高度認可。2017年,江蘇省環保廳了《省政府關于深入推進全省化工行業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應對化工園區強化安全風險管控,完善風險排查、評估、預警和防控機制。本欄目積極響應關于深入推進全省化工行業轉型發展的要求,刊登了一系列關于化工園區環境監測預警類文章,探討了江蘇沿江化工園區存在的環境風險,分析了化工園區特征和產業結構矛盾,為化工園區環境監控與預警系統的構建提供了參考。
3.3創建良好的人才機制
編輯工作是期刊出版工作的中心環節,編輯人員的整體素質對期刊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從期刊可持續發展來看,編輯部有5名人員從事期刊編校及其他相關工作。行業科技期刊編輯的特點是綜合性、交叉性強,編輯人員既要掌握熟練的編輯業務,也要具備良好的行業專業能力,圍繞著科技期刊的性質和編輯人員應具備的素質對期刊編輯人員進行培養和開發。編輯部注重創建良好的人才機制,進一步細化內部規章制度,引入激勵政策,建立有效分配制度,切實提高編輯人員的積極性,對編輯部人員以業余培訓為主,脫產培訓為輔,進行在職培訓和業務學習。培訓形式為參加全國和省級科技期刊學術研討會及采編培訓班,參加江蘇省生態保護廳及監測中心舉辦的環境監測業務培訓,每年組織編輯人員積極參加編輯業務繼續教育培訓,追蹤行業新動態,掌握新知識。
3.4拓展傳播渠道,積極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
新媒體的發展,影響并敦促著傳統媒體的不斷變革[7]。在新媒體浪潮的影響下,《環境監控與預警》期刊的發行量和傳播方式等都受到了較大的沖擊。為了緊跟新媒體浪潮的步伐,2012年,期刊建立了獨立網站,在內容上與紙質期刊相互補充,且期刊采編系統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編輯流程的無紙化辦公。期刊除了與維普、知網和萬方合作外,還與超星期刊域出版平臺合作,實現了流式媒體的全文直接閱讀,更有利于讀者精準獲取文獻。2019年,期刊籌劃開設微信公眾號,微信平臺作為紙質期刊和網站的補充,向用戶推送最新成果、熱點文章、相關政策等內容。采取以上幾項措施,期刊已初步搭建起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的框架,但僅僅依靠這些途徑,仍不足以使期刊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應向優秀的行業期刊學習,在組稿約稿、主題征文、行業交流、社會宣傳等領域不斷開拓創新,同時拓展與大眾媒體和新媒體的合作,進一步提高自身水平,擴大影響力,更好地承擔起知識與科學成果的傳播重任。
4結語
“十二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此新形勢下,作為承擔著科技傳播交流作用的生態環境監測科技期刊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目前,行業科技期刊普遍面臨著優質稿源不足、編輯綜合能力欠缺、編委會作用不明顯以及宣傳力度不夠等問題。針對這些不足,行業科技期刊應緊緊圍繞期刊特色,做好緊跟時代的選題組稿,建立良好的人才機制,推進媒體融合及開拓多種經營渠道,在激烈的學術競爭中積極主動地應對挑戰。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Z].2016.
[2]沈紅軍.新形勢下環境質量綜合分析思路探討[J].環境監控與預警,2018,10(6):53-56.
[3]郭宸孜,白雨虹,崔鐵軍.超越論文,服務科研——《Light:Science&Applications》培育我國旗艦科技期刊的探索[J].編輯學報,2019,31(1):1-6.
[4]王婧,張芳英,劉志強.建設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發展之路——盤點2018年我國中文科技期刊[J].科技與出版,2019(2):36-43.
[5]丁巖,吳惠勤,龍秀芬,等.中文科技期刊應對稿源不足的策略與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2):113-117.
[6]宋旭,陳瀛,李晨曦.行業期刊提升選題策劃質量的途徑——以《中國環境管理》的實踐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12):1186-1190.
[7]韋玲.對新形勢下綜合性行業科技期刊轉型發展的思考——以《南方國土資源》為例[J].新媒體研究,2017(7):127-128,133.
作者:張濤 周立平 王湜 潭艷 朱瀅 單位: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