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群概念引發對期刊與讀者關系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傳播方式、讀者的閱讀方式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期刊與讀者的關系也呈現出許多新特點。本文從互聯網思維中的“社群”概念出發,探討期刊如何在互聯網環境下加強與讀者的聯系,提高為讀者服務的意識和能力;作為期刊的技術骨干力量,編輯如何積極擁抱互聯網思維,加快自身的網絡化進程,創新采編思路和方式,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的需要。
【關鍵詞】互聯網思維;社群概念;期刊編輯;讀者服務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社群”一詞開始頻繁出現在網絡上,各種社群如雨后春筍般出現。2014年,國內更是掀起了一股社群熱潮。學習型社群如羅友匯、創業型社群如黑馬會、親子型社群如胖鳥劇團等紛紛進入公眾的視野。現在,社群已成為人們熟知的互聯網的重要概念之一了。關于什么是社群,目前仍存在很多爭議。根據字面解釋,“社群”相當于英文中的“community”一詞。作為一種社會性的存在,社群并非是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只是在互聯網時代,人們對這種群居似的生存方式用“社群”一詞加以形象化的表達。作為傳統媒體,期刊在互聯網時代受到的影響是顛覆性的。期刊的從業者們需要重視社群這一概念,了解社群的本質、意義及運行方式等。本文嘗試從社群概念出發,對互聯網時代期刊與讀者的關系予以重新思考,希望可以在做好期刊內容產品、增強信息傳播能力、為讀者服務等方面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以社群思維來探討期刊與讀者的關系
(一)期刊與讀者處在一個有著共同價值追求和興趣的社群
期刊作為精神產品的生產者,原本就具有能夠滿足讀者精神需求的價值屬性,期刊與讀者的關系正像互聯網中社群與社群成員之間的關系,處于同一價值體系中。期刊的從業者和讀者也是一種社群化的存在方式。期刊及其從業者們正如這個社群中進入較早的人,憑借先進的理念、豐富的信息資源,而在社群中擁有話語權,成為社群的代言人,并因此而能夠吸引具有共同價值需求和興趣的人加入到社群中來,擴大其影響力。以專業期刊為例,編輯人員擁有專業的理論知識,掌握大量的專業信息與專家資源,而讀者則有自己的專業需求、共同的興趣與價值追求,因而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專業化社群。讀者如果能夠不斷地從某個社群中獲得所需的信息資源、精神需求,就會對相應的期刊產生信任感、依賴感,甚至成為其忠實的追隨者。
(二)期刊以在社群中擁有話語權而影響讀者
社群中不同的人地位是不平等的。社群的組織者因為擁有深厚的知識、豐富的經驗,并能持續提供符合社群成員精神需求的內容,而吸引相關的人員加入社群,并將其牢牢粘住。如羅友匯依托邏輯思維的強大自媒體以及羅振宇本人的獨特魅力,持續為羅粉們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學習型社群。傳統期刊一般都擁有經驗豐富的專業編輯人員、相關領域的專家和作者資源,因此能夠憑借自己的專業優勢成為社群的代言人。優秀的期刊不只是簡單的內容生產者,也是主流價值、先進理念的傳播者和引領者。
(三)社群的開放性、流動性特點對期刊讀者產生雙向性影響
由于人的興趣愛好、價值需求各不相同,因此互聯網上的社群也是多種多樣的。社群與社群之間的人員可以自由流動,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在不同的社群中流轉,并根據自己的需求對不同的社群進行比較和選擇。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從另一角度看,互聯網由于突破了時空的限制,在理論上社群的規模可以無限擴大。期刊如果能夠很好地把握機遇,借助互聯網平臺催生優秀的內容產品,提高為讀者服務的質量和水平,便可利用社群成員流動性、開放性特點吸引更多的人群加入,逐漸擴大期刊品牌影響力。互聯網思維中有一個重要概念即口碑思維,由于互聯網上的信息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人們的評價可以在社群中產生相互影響,并且隨著人群流動而得到廣泛傳播,正如《長尾理論》一書中所談到的,“不要小看人群中口口相傳的威力”。
二、以社群思維來處理期刊與讀者的關系
(一)細分讀者群,進行精準的讀者定位
期刊的讀者是因對期刊內容有共同的期待,而形成一個特定的社群。讀者定位一直是期刊需要重點考慮的要素。事實上,期刊在進行讀者定位時,已圈定自己的讀者群。期刊的讀者定位越清晰明確,內容針對性越強,就越能吸引具有相同價值需求的讀者。因為,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移動終端的廣泛應用,讀者的閱讀方式逐漸朝快餐式、碎片化、屏幕化方向發展,讀者需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或有價值的信息。如果讀者定位太寬泛,社群看起來雖然龐大,但當人們進入社群后,因難以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便會很快退出,因此讀者群的細分和讀者的精準定位十分重要。
(二)堅持做好產品,以優質內容吸引讀者
維系一個社群長期穩定發展的核心是產品,對期刊來說便是內容。小米創始人雷軍在2013年8月14日召開的互聯網大會上接受采訪時曾說,“努力做出讓大家能夠尖叫的產品……竭盡你的全力,很專注地把你的產品做好,你就能夠成功。”在互聯網時代,不管渠道、產品和信息的呈現方式如何變化,內容為王的格局都不會改變。互聯網環境下催生的新媒體,只是改變了內容的呈現方式和傳播方式,并未改變讀者對優質內容的需求。傳統媒體經過多年的經營,形成了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這是一些新興媒體所不具備的。雖然讀者現在能夠很方便地通過互聯網找到適合自己的信息內容,但是想要進行內容的深度閱讀,仍需回歸到傳統期刊。在互聯網環境下,堅持內容為王,生產出讓讀者“尖叫”的產品,仍是期刊吸引讀者的關鍵所在。
(三)牢牢掌握話語權,以優質服務粘住讀者
在移動互聯時代,每個移動設備的后面都是一個一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他們不僅對產品內容有自己的價值判斷,而且希望被人看到自身的存在,希望獲得個性化、有溫度、有情感的服務。很多期刊通過網站論壇、微博、微信、QQ等各種社交媒體與讀者進行交流互動,增加讀者的參與感、存在感,并通過舉辦各種線下活動,為讀者提供多樣化的衍生服務。如家庭教育類品牌期刊《父母必讀》雜志除了建立自己的網站,定期由專家在線回答讀者問題、舉辦專家在線訪談,還陸續推出APP,建立微信公眾號,同時線下定期舉辦各種育兒講座,通過線上線下多種形式的活動和服務,吸引和粘住讀者,擴大期刊品牌影響力,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育兒期刊的領先地位。
三、社群化生存方式對期刊編輯工作提出新要求
(一)了解互聯網時代讀者的特點,增強為讀者服務的意識
現在,傳統期刊逐漸向網絡新媒體領域發展已是大勢所趨,期刊編輯不僅要跟上更要努力去順應這種趨勢。首先要了解互聯網時代的讀者特點。一方面,傳統期刊在多年的品牌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穩定的讀者群,也在逐漸轉向網絡化閱讀;另一方面,新讀者特別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年輕讀者,他們的生活態度、價值觀念和閱讀方式等,都與傳統讀者存在著很大差異。期刊編輯既要了解老讀者,更要了解新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如他們具有過分依賴移動終端設備產品、閱讀碎片化、熱衷于網絡社交、存在感和參與感強、重視情感體驗、追求個性化服務等特點。這些都要求期刊編輯要及時轉變觀念,增強為讀者服務的意識。
(二)創新采編思路與方法,提高為讀者服務的能力
期刊編輯需要順應互聯網環境下讀者生活、閱讀習慣等的變化,轉變思路,創新方法,以適應讀者的不同需求。在選題策劃階段,編輯就需綜合考慮內容的呈現方式與呈現時機。比如哪些內容可以在話題執行過程中就呈現在網絡平臺上與讀者進行線上互動,對選題進行預熱和造勢,使讀者對期刊內容產生期待;哪些內容只在紙質期刊中呈現;哪些內容可供出刊后與讀者進行線下互動,等等。在不同內容和方式的呈現過程中,編輯的策劃能力、網絡文章制作能力等均可獲得相應的鍛煉和提升。
(三)積極擁抱互聯網思維,加快自身網絡化進程
在互聯網時代,期刊對編輯的要求往往是能夠一崗多責。除了正常的策劃、采寫、組稿、編稿等,編輯還要積極參與期刊網站建設、微信公眾號內容的制作與推廣,參與網絡社區討論、讀者互動等。因此,編輯要盡快完成從紙質到數字、從內容到產品、從策劃到經營等多方面的發展,了解和熟悉網絡版文章界面的設計、美化和優化,不斷創新內容產品形態,綜合運用圖文、音頻、視頻等多種介質,促使內容產品從可讀到可視、靜態向動態、一維到多維的升級融合。
參考文獻:
[1]鐘殿舟著.互聯網思維——工作、生活、商業的大革新[M].企業管理出版社,2014年5月。
[2]騰訊科技頻道.跨界:開啟互聯網與傳統行業融合新趨勢[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年10月。
[3][美]克里斯•安德森著,喬江濤,石曉燕譯.長尾理論[M].中信出版社,2012年9月。
[4]主編徐遠重,副主編李駿翼,莫子笑.社群經濟:移動互聯時代的生存哲學[M].中信出版社,2015年7月。
[5]付巖著.社群思維:精神商業時代的創新創業法[M].中信出版社,2017年1月。
[6]段艷文主編.第三屆中國期刊品牌建設與創新年會論文集[M].中國期刊年鑒雜志社,2016年。
作者:陳淑琴 單位:北京教育音像報刊總社學前教育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