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進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云南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4年第二期
一、解放初青海省工商業的恢復與發展情況
青海省解放以后,即面臨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留下的任務,建立鞏固人民政權、維護社會穩定發展、迅速恢復國民經濟等一系列的繁重任務。這其中,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則是完成各項社會改革的物質基礎。作為恢復民族地區經濟,促進民族團結,建立民族聚居地區政權的主要措施。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在國營經濟的領導下分工合作的新民主經濟制度,對私營資本主義經濟實行利用和限制的政策,利用其有利于國民經濟的一面,限制其不利于國民經濟的一面,隨后,執行“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方針和扶持為主的政策對全省的工商業進行調整,保護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生產經營者,使私營資本主義經濟獲得恢復和發展。
從1949年9月青海各地相繼解放到1952年的三年恢復時期內,接收了官僚資本主義企業,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國營企業,接收的民用物資折合成現行的人民幣僅10000元,青海社會主義國營的企業幾乎是在空白的廢墟上建立起來的。成立國營的貿易公司,領導省內市場,有效地調節了物資供求,平穩物價,實行貿易自由、等價交換的政策,恢復經濟、繁榮市場。同時著手恢復與發展各種經濟成分,調整私營商業組織,取締不利于國計民生的行業。到1949年底,全省已有9個地方國營廠礦,最多的工人能有700多;私營工廠發展到5個,職工多大39人,生產總值達到1.83萬元;手工業全省2408戶,生產終止達到1764.2萬元。為了更好的保護工商業的正常發展,1949年底,省軍政委還頒布了《工商業者登記暫行辦法》,在政府的扶助下,私營商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1951年1月1日,統一幣制,設立了貨幣交易所,兌換銀元,保證了人民幣的流通。為了進一步發展私營工業,引進資金2.47萬,在西寧籌建了私營裕新面粉廠,從此,青海有了第一個大型的私營工業企業。經過兩年多以來的工作,青海的工商業有了迅速發展,發揮了它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積極作用。正是由于人民政府積極建設及各種有效政策的實施結果,減輕了青海人民的負擔;提高了農牧產品的價格,人民生活大為提高。
這其中較為突出的是牧民同胞的土產、羊毛有了極大的出路,因而促使了市場的繁榮。青海省的行政區劃,共19個縣、一個直轄市、一個設治局、人口方面,過去無精準統計,根據原偽省政府近似正確地估計,約為120萬人,其中漢族占47%,藏族占33%,回族占12%,土族占6%,蒙族占20%。全省各族代表來省致敬者,共計14個單位,代表586人,其中包括藏族之千百戶,蒙族之盟長、扎薩克等及各寺院之呼圖克圖等,現除了柴達木及果洛族,尚未來代表外,其余各縣各族,皆已與軍政委員會發生聯系。軍政委員會根據青海省的特點,在施政方針上,確定以穩步前進,耐心地提高群眾覺悟,緊密地團結各族各界人民,克服困難,有步驟地進行各項建設,一個在政治上民主團結的、經濟上富強繁榮的、文化上文明先進的人民的青海,并將出現在青海人民的面前。
二、青海省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情況
青海省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開始于1953年的冬天。中共中央于1953年9月公布了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對中國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改造。“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的使之,就是使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所有制成為我國國家和社會的唯一的經濟基礎”。青海政府積極認真地執行中共中央以農村為重點同時建國城市的方針,在農村,農牧區進行,完成消滅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城市,接管了國有資本,沒收了官僚資本,并建立了國營經濟,控制住了國民經濟命脈。國家在恢復時期的頭三年中,克服了各種困難,取得了全國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在開始實行建設社會主義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時,青海也開始對柴達木盆地的資源進行勘探。國家決定除了促進生產外,對糧、油、棉布相繼實行統購統銷,并對經營糧、油棉布的私商,開始進行改造。青海省在實行糧食統購統銷以前,共有私營專業糧商55戶,165人,糧食自由市場44個。1954年實行糧食統購統銷以后,取締了私營糧商和糧食自由市場,有國營糧食購銷部門和國家糧食市場代替。據1955年11月底的統計,全省有國營糧食購銷站110個,國家糧食市場38處。
實行油品、油料統購統銷后,取締了私營油商的私有經營。棉布方面,改造私商棉布批發商9戶,從業62人,資本26萬多,并對其從業人員作了妥善安排。工業方面也積極擴展了國家資本主義形式。1954年將私營利民食品廠的全部產品,由甘肅貿易公司訂貨改為由青海食品公司報銷。1954年繼續引導私營商業資本轉入工業,新建公私合營湟源榨油廠、門源均于1955年先后投入生產。1954年4月,貫徹中央指示,根據“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積極改造”的方針,對農業區域城鄉市場和私營商業進行了安排和改造。隨著生產的發展,交通運輸業也有了較大的發展。經過1953年到1955年近三年的時間,全省私營工商業初步改造的情況如下:1955年12月8日至12月16日,青海省委召開了全省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工作會議。要求在1956年上半年將農業區城鎮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全部納入公私合營,計劃到1960年完成牧業區私營商業的半社會主義改造。工業方面:將公私合營工業和私營工業1955年預計總產值258萬元作為100,其中,公私合營占52.56%,包銷占10.28%,加工訂貨占18.61%,私營工商業占18%。全省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和個體手工業1955年預計總產值為3425萬元,其中組織起來的產值可達13.92%,個體的約占86.08%。商業方面:社會主義經濟成分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成分是大大的增加了。糧食、棉布、煙酒、食鹽等行業業已以經銷、代銷等形式納入社會主義改造軌道。全省1955年預計總零售額為11401萬元,其中國營占51.52%,合作社營占25.15%,合作商店、經銷、代銷占5.84%,私營商業站17.8%。在比重上,現在國營已占79.54%,合作社營已占2.86%,私營僅占17.6%。社會主義的經濟成分已占了五分之四多。經過各級黨組織和人民政府的積極努力和辛勤工作,終于順利地基本上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
作者:孟慧云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