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政治學視域下鄉村振興戰略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是當前“三農”領域中諸多問題的集中體現,但是其背后彰顯的是政治問題。本文從政治學的角度去考量鄉村振興戰略問題背后所蘊涵的政治學意義,分析制約和影響鄉村振興戰略歷史和現實的諸多因素,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創新、政策傾斜、調整服務體系的政治途徑。
黨的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鄉村振興戰略問題的核心是“三農”問題。鄉村振興戰略作為黨的戰略之一,體現著黨和國家的意志,反映著廣大農民的心愿。當前,鄉村振興戰略發展不但直接影響著精準扶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且也間接影響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因此,從政治學的角度思考鄉村振興戰略問題,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影響因素和促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發展舉措。
1鄉村振興戰略蘊涵著重要的政治意義
鄉村振興戰略反映著“三農”領域中社會價值和利益分配的不和諧,屬于經濟政治中的重要內容。正發列寧所說:“經濟是政治的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從政治學角度來看,鄉村振興戰略給廣大農村地區農民描繪了一幅對美好社會生活藍圖的向往,實現對這種美好生活的期盼,離不開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離不開有形的手(政府)和無形的手(市場)對社會資源的配置轉向“三農”領域。由此可見,鄉村振興戰略問題并不是簡簡單單的經濟問題,其背后所蘊含的是一個政治問題。1)有利于實現社會的公平和正義。指出:“要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面鏡子”。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公平正義既反映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體現著農民的共同心愿。由于長期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導致城鄉不公的問題日益增多,不和諧現象日益嚴重,影響著和諧社會的建設。因此,通過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逐步實現農民的經濟增長,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提高社會對對農民的公正程度,確保社會公正的底線。2)有利于維護政治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鄧小平同志曾多次強調“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而這里所談的穩定,著重指的是政治穩定。在我國,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導致了農民社會地位、生存狀況的嚴重惡化,使之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謀求自身生存和發展,通常采取粗暴而又偏激方式解決問題,由此產生了一定的負面效應,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因此,通過運用經濟手段縮小對農民的不公平的待遇,確保農民就業機會的增多和收入的穩定增長,逐步改變農民的社會弱勢群體地位,使廣大農民真正成為國家的成員,實現社會的和諧發展。3)有利于實現分配的公平正義。改革開放以來,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下,城鄉經濟逐步地向前發展,但是差距越拉越大。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正如所說“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因此,以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契機,在逐步深化改革城鄉二元結構中,加大對“三農”的政策傾斜,資金支持、技術扶持,逐步增加廣大農民的收入,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提高收入分配的公平正義,實現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達到全體人民都進入小康社會。4)有利于構建新時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以人民為中心就是不斷增強民生福祉、造福人民,這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體現。因此加快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通過持續地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增強廣大農民對鄉村振興戰略的信心,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可以壯大農村經濟的勢力,促進農村經濟的增長,帶動農村收入水平的整體提高,實現農村經濟的繁榮,為新時代條件下的農業現代化奠定基礎。同時,農業的發展有利于實現農業供給側的改革,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城鄉均衡發展,擴大中間階層范圍,實現社會的穩定,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
2當前制約鄉村振興戰略問題的原因解讀
在我國,長期封建社會形成的以家庭為主體、自給自足的生活。新中國成立后,面對內外交困的格局,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黨和政府采取了大力工業、農業支持工業,導致了城鄉長期不協調發展,致使“三農”矛盾日益突出。面對長期積累在“三農”中的諸多矛盾,以及廣大農民迫切過上幸福生活的現實緊迫感,因此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實現顯得尤為重要。1)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前,由于連年的戰亂和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留下的是滿目瘡痍的局面。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百廢俱興的形勢,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依照蘇聯模式采取大力發展工業,農業支持工業,在億萬農民長期無私地奉獻下,而這種“奉獻”至今仍在觀念上和制度上保持很強的慣性,導致城鄉之間的差距越來越大,這與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符合。在人口眾多、長期存在、差距較大的“三農”問題的基本國情下,鄉村振興戰略實現顯得尤為艱難。2)制度原因。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精準扶貧的對象絕大多數是農村貧困人口,造成這種現狀的最主要的因素是制度因素。縱觀我國“三農”發展過程,城鄉二元戶籍制度最為突出。改革開放以來,雖然進行了分配等方面的改革,但許多制度仍然立足于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由于制度的“缺失”,在農村,廣大農民不能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嚴重地影響著“三農”問題解決的進程。3)政府原因。當前,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面臨著許許多多的制約因素,其中政府成為最重要的制約因素,具體表現在政府對待“三農”問題的政策制定及落實、利益取向、行為觀念、管理方式上等深刻地影響著“三農”問題。同時由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在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加上“三農”問題進程中的認識偏差和管理服務缺失,嚴重地影響了“三農”問題的推進進程。4)結構原因。在城鄉二元的經濟結構中,由于國家長期注重工業、城市、東部沿海區域的經濟增長,在優惠的政策傾斜下,政府掌控的公共資源配置到經濟條件好、發展快、效益顯著的行業和區域,導致了經濟結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發展的失衡,形成了農業和工業、城市和鄉村、東西部區域鮮明的對比,并使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由于結構方面問題而突顯出來。5)政策原因。在城鄉二元結構的發展中,由于受到社會保障、勞動就業、教育衛生、住房醫療、公共服務等政策長期影響下,國家的各種優質公共資源優先配置到各級城市之中,造成了“三農”領域發展的相對滯后,導致了城鄉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這種差異決定了“三農”問題的長期存在。
3促進鄉村振興戰略問題的政治途徑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實現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持續的、漸近的歷史過程。因此,從政治層面對鄉村振興戰略給予高度重視,借助政治途徑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顯得尤為迫切。
3.1加強鄉村振興戰略的制度創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過程中,為了幫助農民們早日實現脫貧,指出:“不論處在什么發展水平上,制度都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證。”基于構建和諧社會這一宏偉目標實現過程中,在鄉村振興戰略中,頂層設計體現“三農”為本、創新促進“三農”領域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制度,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實現。涉及農民就業、福利、子女教育等方面制度應與城市居民享有同等保障,這樣有利于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促進城鄉均衡發展,從而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使鄉村振興戰略真正從制度上獲得保障。
3.2強化鄉村振興戰略的政策傾斜在推動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除了制度因素制約之外,還取決于政府政策,政策導向的指揮棒正朝著有利于鄉村振興戰略方向在演變。在利用政策來解決鄉村振興戰略問題的實踐中,首先,各級政府要充分調研鄉村振興戰略的客觀情況,根據鄉村振興戰略方向和目標調整和制定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使之具有針對性,有利于快速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進程。其次,政府出臺的關于鄉村振興戰略政策還要體現公平、公正,并向“三農”方向傾斜,切實保證“三農”的政治、經濟、文化、各項權利的平等,確保社會政策的有效性。再次,政府根據“三農”的實際情況,及時而又合理地通過立法手段廢除各類限制“三農”的政策障礙。
3.3調整鄉村振興戰略的服務體系為了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公平正義,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政府通過轉變觀念和管理方式,調整鄉村振興戰略中的公共服務水平,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全面落實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服務,加速縮小區域差距、城鄉差距,改善農民弱勢群體的生存和發展,提高廣大農民的自身素質,促進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實現農村的繁榮與穩定,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鄉村振興戰略作為一項系統性、戰略性工程,不僅關乎農業、農村、農民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從局部上影響著國家精準扶貧、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更是黨的重大戰略的體現、意志的反映。因此我們始終關注“三農”、不斷改善“三農”,才能凝聚民心,集中民智、發揮民力,才能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者簡介:仇良保,男,本科,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教學。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人民出版社,2017.
[2]列寧選集(第2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2.
[3]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N].人民日報,2013.
[4]2017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N].人民日報,2017.
作者:仇良保 單位:寧夏民族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