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談依法治國下的網絡法治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多次強調“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網絡空間是虛擬的,但運用網絡空間的主體是現實的,大家都應該遵守法律,明確各方權利義務”,并對我國今后如何治理網絡、懲辦網絡、運行網絡提出更為明確的指示。我國已經有接近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作為人口基數如此龐大的國家,依法治國是我們必須長期堅守的基本國策,而與此同時,使用和運行網絡的主體也在與日俱增,這一明顯特點更是不能夠被忽視的。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有七億左右的網絡用戶,全面推進網絡法治化與依法治國一樣,對每一個國家都將是一場重大而深刻的革命。
[關鍵詞]網絡;法治化;現狀;對策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不斷遇到新的課題,網絡法治化已經成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依法治國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網絡空間出現的各種問題需要法律來治理,才能保證其健康發展。
一、加強網絡法治化的重要性
(一)加強網絡法治化是推進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網絡法治化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基于我國互聯網產業和網絡技術迅速發展,人們的生產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與網絡愈發密不可分。不管是使用交流軟件,還是網上交易、出行等,我們的衣食住行可以說已經離不開網絡了,但與之而來也產生很多問題。我們不能否認不管是傳統的第一產業,還是第二產業和新興發展的第三產業,強大的網絡功能已經被應有到各種領域,網絡技術的支持會運用的愈來愈廣。因此,以網絡為基礎而形成的各種生產生活關系,必將成為未來社會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個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任何重要的社會關系都應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如果將由網絡產生的各種新型社會關系置于法律之外,那么,依法治國戰略的完整性是不徹底的。
(二)加強網絡法治化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保障
國家的安全離不開網絡的安全。沒有國家安全就不會有網絡安全和個人安全,同樣,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教育、社會安全等都離不開網絡安全的技術支持,反之,如果網絡安全得不到保障,國家安全也將暴露于空氣之中。網絡安全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全與發展,關系到人民群眾生活的安全感與幸福感,這是每個國家在這個時代都將面臨的重大戰略性問題。早在2014年中央網絡安全與信息化領導小組成立大會上強調:“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沒有信息化就沒有現代化。”在此后,我們成立了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這正是黨和國家充分認識到維護國家網絡安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的體現,這更是為我國全面加強網絡治理法治化建設吹響了先鋒號角。
(三)加強網絡法治化是保護人身權益的直接屏障
隨著全球信息交流范圍的擴大,國內信息活動、信息產業的蓬勃興起和知識經濟迅猛發展使我國網絡化進程加快,同時也為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活動的工具和空間,主要表現為網絡盜竊、侵犯隱私權、侵犯知識產權等涉及各領域多類型的問題。針對網絡的突出問題,各國普遍對維護國家安全、國家利益以及保護本國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等方面達成共識。通過網絡安全領域立法強化網絡安全保障,使得各個領域在網絡運用方面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特別是在維護國家安全和保障個人隱私權利之間尋求平衡是各國網絡安全國家戰略中普遍確立的原則。為了保障網絡環境下的隱私和人身數據安全,限制以國家安全為名義的國家權力濫用,對網絡上有關公民個人隱私和數據的相關立法和其他環節的完善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四)加強網絡法治化是推動現代化建設的強大動力
我國經濟社會的現代化建設需要網絡的高度法治化。人們在社會中生存的兩個重要領域社交和財務已經離不開互聯網了,這是網絡帶給我們生活產生的第一個重要變化。第二個明顯的影響是互聯網經濟已經滲入了很多行業,并且會在越來越多的行業和領域中出現,例如,司法、執法、醫療、零售、文化娛樂、餐飲、金融、科技等服務業。第三個重要影響是一大批互聯網企業家應運而生,他們充分利用當前“互聯網+”的大好形勢,把新興互聯網企業做的風生水起。著名的公司有騰訊、阿里、搜狐、網易、百度、小米、奇虎等。我們可以看出網絡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社會乃至是國家發展,終將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制定健全的法律系統正是為了預防現代化建設中各方出現的問題,并運用法律解決發展中出現的網絡問題,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之道。
二、我國網絡法治化的發展現狀
(一)我國網絡法治化取得的成就
1.網絡法制化程度不斷加快。目前,我國仍需要不斷完善民事、行政、刑事等的網絡相關領域的立法。我們可以看到,2012年以后網絡立法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加快,初步形成了包含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在內的網絡法律法規體系。在黨中央高度重視下,立法進程還在進一步提速、立法層級明顯提高,一大批網絡法律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先后出臺。比如,面向社會征求意見多年的《網絡安全法(草案)》,已于2016年11月7日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自2017年6月1日起施行。再比如,去年12月的《電子商務法(草案)》首次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審議。制定電子商務法將作為今年立法工作的任務之一,在今年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上明確公布。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九)》、《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都最新制定了相關網絡活動的規定。作為最高司法解釋機關的“兩高”還先后出臺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多個規定。
2.網絡生態得到有效的綜合治理。逐步規范網絡信息傳播秩序,不法信息應急處置辦法、指導督促網絡媒體建立、健全信息內容審核等管理措施,開展移動即時通信工具專項治理,依法關閉違法違規微信、微博等平臺公共賬號,開展整治網絡不文明傳播的專項行動,遏制網絡傳播亂象。依法打擊網絡違法犯罪活動,尤其是對公眾關心的網絡詐騙防范、網絡違法犯罪舉報、信息安全等級保護等加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大數據安全防護,切實筑牢網絡安全防線等一系列專項行動,凈化網絡環境。依法加強互聯網基礎管理,逐步建立互聯網ICP備案信息和保密程序、計算機IP地址使用信息、域名信息相關基礎數據庫,互聯網信息服務準入退出機制逐步完善,相關部門依法對網絡信息服務實施行政許可、日常監管和行政處罰等日常化綜合治理工作。
(二)我國網絡法治化存在的問題
1.網絡法治系統存在漏洞。我國在網絡上的法律太分散,大部分是抽象的法規層面的,缺少具體的規定,目標也不甚明確。事后對誰處罰如何處罰都沒有明細的條例和規定,尤為難以形成嚴密的保護個人信息的法律網。盡管在過去二十年中,我國已經相繼出臺各類與網絡相關法律、法規、規章近三百部,但與發達國家和一些法治化程度高的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在網絡方面的立法仍明顯滯后,遠遠跟不上互聯網發展的需要。特別是我國網絡立法的位階層次較低,而作為部門規定的相關制度又難免不帶有部門利益的色彩,依賴行政管制、行政干預多,關注立法發展少,對個體權利保護考慮不足,導致了本意要凈化網絡空間,結果卻抑制并阻礙了互聯網產業與應用的創新發展。
2.“黑客”及網絡犯罪問題嚴重。網絡“黑客”入侵網站的目的不一,有的只是為了顯示自己駭客技術高超、有的則是為了實施犯罪活動,這些要有所區分對待。對網絡技術的嫻熟運用和計算機操作的深刻了解,致使一旦準備被“黑客”入侵某個網站,該網站一般難逃厄運甚至長期癱瘓。前段時間披露了一起重大倒賣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通過快遞單號上的手機號碼就可以調取公民諸如身份證號碼、銀行卡密碼、存款、房產、汽車等等信息,這種在網上被盜取的現象時有發生,給公民財產和人身安全造成了威脅。多次強調網絡的作用,它作為一種網絡信息傳播工具,更是宣傳社會主義文化的陣地,同時也是不法分子或居心叵測的人散布謠言、煽動事端或欺詐牟利的灰色地帶。現在的網絡法治化就是要將“黑客”及網絡犯罪問題中的“灰色地帶”拿出來,使其被規制于黑白分明的法律地帶。
3.民眾網絡的法律信仰尚未樹立。網絡空間的便捷性、互動性、隱匿性,加之網絡空間缺乏制度和道德約束,網民法律意識一旦缺失,就會使得“網絡暴力”無處不在。一些網民無視法律,在網上任意信息攻擊他人,包括“人肉搜索”在內的各種網絡表達方式,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名譽、個人隱私損害,往往也伴隨著多種侵權行為。更有甚者恣意發泄對現實對黨對國家的不滿,在網上編寫傳播病毒軟件,制造恐慌,破壞社會穩定。對于此類行為,國家亟待運用教育、道德、法律宣傳等手段進行規范。盡管我國憲法賦予公民言論和信息自由,但這種自由是在法律之下的自由,是不以傷害他人危害社會為前提的自由。網絡立法必須及時跟進,并加大執法力度,切實制止網絡暴力現象,對違反現行法律的行為嚴格追究法律責任,通過法律手段規范人們的網絡行為,凈化網絡環境,防治網絡暴力需疏堵結合、綜合防治,通過行之有效的宣傳教育,引導廣大網友加強自律等,在全社會倡導文明的、負責的網絡行為,自覺養成堅定的上網、用網法律信仰。
三、推進我國網絡法治化的相關對策
(一)完善網絡空間相關法律法規
現如今,我國已經基本構建了包括民事、行政、刑事在內的多層面、多立體的法律法規保障體系,兼顧高位階與低位階之間的平衡。網絡立法應該是立體的多面的,這也是基于網絡自身發展特點所決定的,一方面網絡立法需要與憲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和訴訟法學等法學專業內部具體學科之間有密切聯系。此外,我國民法、商法、經濟法等法律中,對損害商品聲譽、商品信譽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經濟詐騙等都有詳細的規定。尤其是近幾年“兩高”的司法解釋也在網絡所涉及的不同領域出臺相關法規,比如,有關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等等。在立法環節跟進的同時,利用相關法律法規來治理網絡是維護網絡安全的體現,這也是依法治國、依法治網的重要體現。
(二)強化行政的網絡執法工作
網絡領域只有立法是遠遠不夠的,法律的最終貫徹實施更是要依靠執法機構和執法人員。實踐中面臨的網絡案例多種多樣,沒有理性、科學、高效的執法思維和行政方法,很難保障立法體系得到普遍宣傳、執行與遵守。網絡信息安全保護也不例外,更需立法與執法雙管齊下,除了法律手段和技術手段的支持,在處理網絡問題方面必須嚴字當頭,絕不手軟。法律是講黑白分明的,對于模糊邊緣問題和灰色地帶我們要自覺抵制,只有沒有它們的存在空間,灰色領域越來越少,法律貫徹才能越來越徹底。特別要加大行政機關網絡操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水平,對惡意散布不良信息,攻擊他人,知法犯法的人或組織絕不姑息縱容,最終促使互聯網法治體系從制定環節到執行階段都可以得到嚴格的監管和操作。
(三)提高全民的網絡法治意識
現如今的網絡社會,在網絡資源獲取等方面我們的生活無償享受著它帶來的一切,但同時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對自己的網絡言行及身份負責,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更應如此,在自由的網絡空間嚴于律己、影響他人。提高全民依法上網的法治意識與法律素養,需要在群眾自治組織中大力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做到宣傳進社區、進社團、進學校。網民要有守法意識,自覺遵守國家有關互聯網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遵守網絡空間的職業規范,提倡文明健康上網;堅持網絡言論的真實性、客觀性、公益性,自覺維護網絡空間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秩序。除此之外,網絡經營企業運行要規范守信,擔負起相關社會責任,網絡經營企業要帶頭守法,努力成為推進網絡空間法治化建設的積極踐行者。
(四)嚴格司法的網絡隊伍建設
全國范圍內很多司法系統已經將司法工作向網絡化、信息化、科技化的新時代邁進了。探索司法機關借助互聯網完成告知、遠程提審、送達文書、幫助教育等司法活動,也已經成為司法系統的發展共識并在實際工作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應用。在司法組織中建立互聯網應用人員隊伍,不斷地提高互聯網對廣大司法工作者的吸引力:一是要完善司法系統的互聯網管理機制,將互聯網切實際的應用在司法活動的各個環節,在管理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循,有的放矢。特別是要加強司法系統中網絡法治人員隊伍建設,精心培養一支既通曉法治建設理論、具備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熟悉法律工作規律,又精通計算機技術、擅長應用網絡的綜合性司法工作人員,使得互聯網與司法活動的結合應用越來越廣泛。司法進步與互聯網發展緊密結合,兩者互相積極促進,取長補短,有利于社會主義司法公平公正的實現,有利于人民群眾更迅捷的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五)健全網絡的綜合監管機制網絡的監管管理
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在法律框架內進行,只有切實保障互聯網環境的穩定與安全,才能防止監守自盜,實現網絡健康而有序的發展。推動互聯網的法治化,需要構建完善的網絡監管體系。網絡監管包括監管網絡內和網絡外的狀況,側重于對網絡狀況外部的監管,主要負責對互聯網的監督、監管和檢查,維護網絡安全、保護網絡上的公共利益,網絡掃黃等內容。鑒于目前網絡管理的實際發展情況,充分尊重我國國情和各行業的既有監管制度,在保護網絡技術繁榮發展的同時,以多樣化的路徑,采取立體式的管理模式,全方位凈化網絡空間、彰顯公共利益和道德規范、保護公民隱私和人格不受侵犯,這應該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網絡監管機制發展方向。
(六)加強網絡的法治人才培養網絡兼法律人才
目前非常稀缺,專業方面的律師不多,既懂技術又懂法制,這樣的復合型人才更少。法律工作人員往往都是有所偏倚,做不到綜合性的應用人才,而作為專業的法律或者互聯網人才,如果對缺失的互聯網和法律了解不多的話,勢必會為將來的工作埋下隱患。長遠來看,在法律建設方面的人才培訓思路與措施,需要改變。結合我國互聯網人才開發的實際情況,提出互聯網法治人才培養的發展方向。具體說,首當其沖的是法學教育,它是加強網絡法治隊伍建設工作中的基礎工程。我國法學教育和法治專門人才的培養,需要準確判斷依法治國發展戰略在互聯網人才需求上量和質的要求。現有網絡法治工作人才隊伍和我國社會整體法治水平,都是一種客觀的判斷應考慮在內的重要因素。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來講,這也是對法治人才培養提出的一種新要求,實現對網絡人才法律實踐型的培訓才是對法治化教育的創新型轉變。國家網絡法治化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互聯網與法律綜合型人才的競爭,包括人才數量、人才素質和人才規模的競爭。國家大力完善網絡技能與法律理論結合性培訓的機制,通過有針對性的培訓和考核,滿足市場對網絡與法律綜合型人才的需求。結語世界各國雖然在社會制度、經濟實力、人口組成、發展網絡水平不同,但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卻無處不在,網絡領域的激烈競爭就是非常突出的表現。以法律的視角看網絡領域法治化對國家安全、網絡安全、個人信息保護、網絡版權、電子商務、保障國際網絡資源公平分配等問題的影響,加快對依法規范網絡秩序,保護社會公眾正當權益,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達成共同的網絡治理措施開展一系列系統化的研究,可謂是迫在眉睫。不管是個人、組織、團體還是政府工作部門應該更加扎實地領會黨中央有關精神,把黨和國家有關網絡法治化建設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在涉及網絡工作時更要自覺地做到對黨忠誠,嚴守紀律規矩,堅持依法用網。作為中華兒女的一份子,我們這一代有責任也有義務,為了中華民族子孫后代享受更加潔凈、法治、有序的網絡環境,去有所為和有所擔。我們有理由也有信心在以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帶領下,我國網絡法治化建設工程一定會為實現依法治國和中國夢帶來更多的技術和更大的驚喜,為促進世界網絡秩序法治化做出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張治安.網絡空間法治化———互聯網與國家治理年度報告(2015)[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鄒毅,黃玲.信息網絡與高新技術法律前沿(第八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3]鄒毅,車捷.信息網絡與高新技術法律前沿(第九卷)[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5.
[4]田剛.中國網絡法律規則的完善思路[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6.
[5]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法律———互聯網+時代的法治探索[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6]王佳.讓互聯網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N].光明日報,2015-12-22(2).
[7]劉德良.論我國信息網絡法治化的必要性與對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
作者:王煜寒 單位:中共商丘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