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民主體性視域中的黨建動力機制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黨的報告中指出“偉大工程”必須與“偉大斗爭”相結合。“偉大斗爭”為黨建提供了價值立場、目標指向及政治保證,堅持“偉大斗爭”是新時代黨的建設不斷前進的動力來源。深入分析“偉大斗爭”有利于揭示新時代黨的建設之動力機制,保證黨建工作有序開展。
在闡述“四個偉大”時指出:“推進偉大工程,要結合偉大斗爭、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的實踐來進行,確保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和考驗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1]有關“偉大斗爭”的論斷是將唯物辯證法中的“對立統一規律”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理論新成果。“對立統一規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事物永恒發展的內在動力,而社會正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因此,堅持“偉大斗爭”是新時代黨的建設不斷前進的動力,深入分析“偉大斗爭”有利于揭示新時代黨建之動力機制。
一、“偉大斗爭”的主體性根基:人民群眾
馬克思的哲學語境直接指明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根本主體。深刻領會了這一點,在黨的報告中使用了多次“人民”這一術語。新時代“偉大斗爭”是黨團結領導人民的斗爭,黨是關鍵主體,人民則是根本主體,但兩個主體并非處于外在聯系的關系中,而是關鍵主體植根于根本主體中,人民群眾是“偉大斗爭”的主體性根基。在新時代,群眾路線仍然是黨團結領導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制勝的法寶。
(一)人民群眾創造了“偉大斗爭”的物質基礎社會意識從來都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偉大斗爭”這一命題的提出正是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實踐,它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矛盾運動的自覺反映,它有著客觀的物質基礎。新時代,“偉大斗爭”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這是由新時代的特征所決定的。新時代是“強起來”的時代,而“強起來”的歷史前提又是“富起來”。人民群眾在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沒有人民群眾的奮斗,新時代的“偉大斗爭”就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人民群眾直接參與了“偉大斗爭”斗爭意味著立場,立場意味著選擇,“偉大斗爭”有著鮮明的歷史選擇性。社會歷史發展是一個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統一的過程,即社會形態更替的必然性和人們的歷史選擇性相統一的過程,這種統一性經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進行了深刻闡述。在社會歷史的實踐場域中,許多個體的意志交織在一起,這樣就有無數個互相交錯的歷史選擇和力量,最終產生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最終取決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從歷史選擇性的視角看,人民群眾是“偉大斗爭”的直接參與者。
(三)人民群眾創造了矛盾雙方轉化的條件在黨的報告中指出:“我們黨要團結帶領人民有效應對重大挑戰、抵御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1]“偉大斗爭”具有明顯的問題導向,問題的解決實質是矛盾的解決。矛盾的解決體現為兩個必要的階段,首先是矛盾雙方的斗爭使矛盾的雙方發生轉化,這就為斗爭取得勝利創造了條件,同時為事物發生質變奠定了基礎;其次是矛盾雙方的斗爭使舊的矛盾統一體向新的矛盾統一體轉化,最終使事物發生質變,產生新事物。“偉大斗爭”的制勝就是要使事物獲得質變,使舊的矛盾統一體向新的矛盾統一體轉變,最終產生新事物,從而推動“偉大事業”前進。但矛盾雙方力量的此消彼長取決于人民群眾站在哪一方,當人民群眾堅定地站在我黨事業的這一方,就能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領域的實踐中產生巨大無比的力量,最終為矛盾雙方轉化創造條件。
二、“偉大斗爭”為黨建提供價值立場:“以人民為中心”
新時代黨的建設是“偉大工程”,黨的建設需要不斷完善其動力機制。在政黨的組織系統中,其內在的動力機制是有方向約束的機制,而有方向約束的機制便是政治價值機制。馬克思指出,所有政黨都有階級性,一個政黨的價值取向取決于其所服務的階級的價值取向,也正由于這一點,黨將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偉大斗爭”具有明確的階級意向,因此要推進“偉大工程”,完善黨的建設動力機制就必須結合“偉大斗爭”。首先,就“偉大斗爭”的利益歸屬而言,黨的建設只有“以人民為中心”,才能完善其動力機制。“偉大斗爭”之所以“偉大”,就在于其從根本上回答了“為誰斗爭”的問題:新時代進行“偉大斗爭”源于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簡言之即源于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人民為中心”這一思想命題的提出是“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這一命題更高層次的表達和提煉,它植根于中國現代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語境中,具有豐富的時代內涵。它猶如一條紅線將中國夢、五位一體總布局、五大發展理念、“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串成一個有機整體,提供了中國式的價值基礎,就此而言,它對于“偉大工程”也發揮著同樣的作用,因此“偉大斗爭”無比明確地為黨的建設提供了價值立場。其次,就“偉大斗爭”的實踐有效性而言,黨的建設只有“以人民為中心”,才能完善其動力機制。“偉大工程”和“偉大斗爭”密不可分,“偉大工程”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就必然要求黨的建設高度結合“偉大斗爭”,“偉大斗爭”的實踐有效性是檢驗黨的建設成效的一個重要維度。在中國共產黨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闡述全面從嚴治黨時指出:“人民群眾反對什么、痛恨什么,我們就要堅決防范和糾正什么。”[1]這說明“偉大工程”和“偉大斗爭”在“以人民為中心”這一點上具有同構性。斗爭的武器為人民群眾所掌握,其發揮力量斗爭才能真正產生實踐有效性,從而為黨建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偉大斗爭”為黨建提供目標指向:中國夢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這是黨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和遠大目標。首先,“偉大斗爭”時刻提醒黨的建設應該不忘初心和使命。“偉大斗爭”就是要使事物獲得質變,矛盾得到轉化,而矛盾的運動是有方向性的,它是一個舊矛盾統一體不斷被新矛盾統一體取代的過程。“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正是中國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社會矛盾特征的形象概括。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需要“偉大斗爭”,而進行“偉大斗爭”就必須遵循“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這一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因此,在進行“偉大斗爭”的過程中,歷史邏輯必然反映為黨的理論邏輯,從而不斷提醒著黨的建設要不忘初心和使命。其次,“偉大斗爭”能磨煉黨的意志,從而牢記初心和使命。同志提出黨取得勝利的三大法寶是武裝斗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同志將武裝斗爭和黨的建設并提,說明他認識到黨的建設離不開斗爭。新時代,黨的建設更是離不開具有時代特點的“偉大斗爭”。斗爭可磨煉黨的意志,從而使黨更加自覺地把領導和團結人民群眾實現中國夢作為自身的使命,在“四個危險”面前保持戰略定力。
四、“偉大斗爭”為黨建提供政治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
“偉大工程”需要有政治保證,完善黨的建設需要有科學有力的政治保證。政治保證即是要走正確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正確的道路,它是“偉大的事業”,而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因此,黨的建設及完善黨建動力機制需要不懈地進行“偉大斗爭”。首先,“偉大斗爭”消除了走錯路的可能,為黨的發展提供了政治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是黨和人民歷盡千辛萬苦、付出巨大代價取得的根本成就。”[1]道路問題始終是關鍵性問題,道路一旦走錯就有可能成就盡失,而道路走得偏不偏關鍵在黨。斗爭性是矛盾的基本屬性,它在事物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黨正是在不斷的斗爭中實現了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從而使全黨的理想信念更加堅定,黨性更加堅強,保證了黨的發展的正確性。其次,“偉大斗爭”清除了各種阻力,從而為黨的勇往向前提供了政治保證。黨在團結和領導人民行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必然面臨各種重大挑戰、重大風險、重大阻力和重大矛盾。克服困難就是贏得機會,而克服種種阻力才能讓黨煥發生機,保持活力,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進而團結和領導人民群眾在“偉大事業”的道路上勇往向前。黨正是通過跟否定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言行作斗爭,增強了制度自信;通過跟損害人民利益、脫離群眾的行為作斗爭,贏得了民心;通過跟一切頑瘴痼疾作斗爭,獲得了改革創新活力;通過跟一切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和自然界出現的困難作斗爭,提升了執政能力,獲得了勇往直前、攻堅克難的動力。
五、結語
“偉大斗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唯物主義,涉及人民主體性、矛盾分析法等命題,事關“偉大工程”建設的成敗,因此,“偉大工程”建設必須緊緊抓住“偉大斗爭”這一命題,完善黨建動力機制更需要抓住“偉大斗爭”這一命題。
作者:陳楚明 單位: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