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婦女孕前保健認知度的調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離退休干部健康及功能調查方法
2007年2~8月對44個駐京部隊干休所進行整群抽樣橫斷面調查,2009年12月進行了訪視。研究對象為年齡≥60歲的部隊離退休干部,并于駐京部隊干休所連續居住1個月以上。干休所工作人員及離退休干部的配偶均不參與調查。符合納入標準3806人,退休干部共3473人離完成調查,應答率為91.2%。由經過統一培訓合格的老年神經科醫護人員及研究生進行面對面訪視,收集所有離退休干部的人口學信息,調查慢病史,采用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ofdailyliving,ADL)20項版本分別評價“吃飯、穿脫衣服、洗澡”等基本生活能力(personalADL,PADL)及“自己乘公共汽車、自己做飯、逛街購物”等工具性生活能力(instrumentalADL,IADL),以PADL、IADL任一項目存在功能受限為PADL或IADL功能依賴。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學分析,χ2檢驗、Fisher精確概率檢驗等,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離退休干部居家養老服務管理模式及評價離退休干部居家養老服務管理始終圍繞“生活服務、醫療保健、文化活動”三個中心建設開展工作:⑴生活服務中心,建有食堂、澡堂、理發店、主副食品供應點和家政服務點。在充分做好日常生活保障基礎上,利用社會資源使配套服務功能不斷完善,提供多元化社會供給、個性化家政服務等保障功能。⑵醫療保健中心,設有門診、治療、搶救、輸液、理療、值班室、藥房和藥庫。配備醫護人員并執行值班、交接班、上門巡診、陪診送診等制度,配有常規醫療及救護車等急救設備。開展常見病預防、醫療、保健、康復、護理等一體化服務,建立健康檔案、加強健康教育,以保障離退休干部身體健康。⑶文化活動中心,集娛樂、學習、教育、健身功能為一體,建立學習室、棋牌室、書畫室、閱覽室、健身室和門球場等室內、外健身場所,豐富離退休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總部對干休所養老服務工作質量的考評同樣圍繞“三個中心”并以任務最重的醫療保健工作為重點,由總部統一制定標準并組織專家統一進行考評。2010年、2012年總部考評中,達標的干休所分別為287所、486所,先進的干休所分別為105所、111所。
2.2離退休干部一般健康及功能情況離退休干部3473人平均年齡為(78.0±5.1)歲,其中高齡老人1069人(30.8%),60~69歲中低齡老人2404人(69.2%);男性3277人(94.4%),女性196人(5.6%);空巢家庭共2170戶(62.5%);慢病總患病率為99.7%,神經系統、心血管、呼吸等多系統疾病共患率為48.8%;PADL、IADL依賴率分別占24.7%、34.6%。高齡老人多系統疾病共患率、PADL及IADL功能依賴率均顯著高于60~79歲中低齡老人,不同年齡段之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空巢家庭和慢病總患病率在兩組之間比較,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PADL和IADL評價的20項日常生活能力中,高齡老人的依賴率均較60~79歲中低齡老人增高2~6倍,各功能分項依賴率在不同年齡段之間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01,表2。
3討論
部隊干休所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已形成了遍布全國較為完善的養老服務保障體系,從日常生活、醫療保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為離退休干部提供全方位、立體式、多元化的養老服務保障,且從總部考評結果可見,干休所的養老服務工作質量不斷提高。然而,隨著離退休干部步入高齡伴隨多系統慢病纏身及基本生活能力依賴率成倍增長,而家庭“空巢化”的比例并無明顯降低,提示盡管高齡老人對照料等養老服務需求顯著增多,但家庭提供照料能力和養老功能并無加強。因此,高齡老人對養老服務保障體系提出了更多的服務需求,且更多聚焦于改善其基本的生活質量:⑴高齡老人對“洗澡、做飯、服藥”等基本日常生活照料需求顯著增多;⑵失能者對建設無障礙通道、配備代步設備、防跌倒、防走失定位系統等特殊設施需求增多;⑶空巢老人普遍存在“孤獨感、被遺忘感”,希望建立溝通渠道,希望被尊重和被關愛等精神慰藉需求增多;⑷高齡老人多病共患、病情復雜變化快,急需快捷便利和個性化的醫療服務;⑸失能者急需相關法律保護其權益等。目前,干休所居家養老服務模式主要為滿足中低齡老人的需求所建立,故與高齡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之間存在諸多差距,亟待改進,其中尤以“醫療保健”服務任務最重,故應以醫療保健服務新模式的探索為首要任務,轉變以“單一疾病管理”為主導的醫療保健模式,倡導以“健康及功能管理”為主體的醫療保障分級管理新模式:⑴對健康及功能狀況良好的居家老人,以干休所“居家養老”為基礎圍繞“三個中心”進行改進,變“被動”為“主動”、由“共性、干休所”服務向“個體、家庭服務”延伸;⑵對部分失能、空巢或獨居老人,建設“托老照料中心”,開展“全日、日間、臨時、1周及長期托管”等多種“托老照料”服務;⑶對長期臥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以康復護理為主的居家殘障老人,開設由體系醫院與衛生所聯合建立并管理的“家庭病床”等服務;⑷根據某一區域干休所規模、特色和優勢進行資源整合,構建居家養老服務公共平臺網絡;利用軍醫大學和部隊醫院等教學資源及干休所信息網絡系統,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知識培訓平臺網絡、構建分級培訓制度及質量評價體系等以提高整體居家養老服務水平。
我國人口老齡化是在“未富先老”、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形勢下發生的。因此,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故充分依托和發揮現有資源提供社會養老服務,是有效節約資金投入、避免重復建設的重要措施之一。部隊干休所已具備較為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在形成養老服務共享平臺網絡后,居家養老服務功能將進一步完善,不僅可以發揮自身優勢,積極為普通社區老人提供優質的居家養老服務,為促進健康老齡化貢獻力量;同時,其幾十年發展歷程中所面臨的老齡化諸多挑戰,也正是目前中國社會的“剪影”,故干休所的養老服務模式亦可為構建社區老人居家養老服務體系提供可借鑒的模式。目前,離退休干部的“高齡”現狀,正是專家預測2050年后中國社會的縮影,故對高齡居家離退休干部功能狀況、特殊需求及養老服務管理模式的探索,可以為未來中國步入高齡社會所面臨的養老服務挑戰積累經驗。
作者:劉殿榮譚紀萍郭雨禾鄧玉成王貴臣王魯寧單位:解放軍總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