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口服中藥治療頸椎病用藥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上海中醫藥雜志》2014年第六期
1研究方法
①選定文獻后,通過逐篇閱讀,提取相關的方劑和藥物資料;②將所選方劑和藥物錄入EXCEL,建立數據庫;③統計藥物的使用頻次,歸納中藥的功能分類(中藥名稱和功能分類標準參照《中藥學》[1]和《中藥大辭典》[2]中的相關內容)。
2結果
2.1一般情況經檢索,初步選取相關文獻421篇,進一步通過逐篇閱讀,最終納入以口服中藥為唯一干預手段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報告31篇[3-33]。從中篩選出32首方劑(均為自擬方),涉及111味中藥,用藥累計頻次444次。
2.2藥物功效分類111味中藥按照功效劃分,涉及30個類別。累計頻次排名前10位的依次為:補氣藥,52次;發散風寒藥,47次;活血止痛藥,43次;補血藥,42次;熄風止痙藥,41次;祛風寒濕藥,41次;活血調經藥,34次;發散風熱藥,28次;補陽藥,16次;清熱涼血藥,15次。藥物功效分類及常用藥物見表1。
2.3藥物頻次統計111味藥物累計使用頻次排名前10位的依次為:葛根,白芍和黃芪,當歸,桂枝,木瓜和威靈仙,川芎和甘草,全蝎、雞血藤和羌活,地龍和姜黃,蜈蚣,桑枝。見表2。
3討論
神經根型頸椎病也稱痹痛型頸椎病,多由于頸部韌帶肥厚鈣化、椎間盤退化、骨贅增生等病變導致椎間孔變窄、神經根受壓而發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疼痛、麻木、乏力、肌萎縮等。本病屬于中醫學“痹證”范疇。《素問•痹論》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明確指出了痹證的病因為風、寒、濕。《諸病源候論》指出:“邪客關機,則使筋攣;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認為痹證的發生是由于體質虛弱,衛外不固,風寒之邪侵入太陽經絡而致。
我們認為,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主要病機是氣血痹阻不通、筋脈關節失于濡養,其發病是內因和外因綜合作用的結果。外因風、寒、濕是發病的因素,但體質虛弱的內因則是發病的基礎,外因只有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本次文獻分析的結果顯示,累計使用頻次較多的依次為補氣藥、發散風寒藥、活血止痛藥、補血藥、熄風止痙藥、祛風寒濕藥、活血調經藥、發散風熱藥、補陽藥、清熱涼血藥。無論是用藥的類別還是用藥的藥味都提示本病的治則是扶正祛邪。
周建偉等研究了66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從中歸納出風寒阻絡、氣滯血瘀、肝腎不足、痰濕阻滯、氣血虧虛五種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常見證型,并且提出此病是在頸部勞損、肝腎不足、氣血虧虛、筋脈失養等病理基礎上,受風寒、痰濕或長時間伏案工作等影響而誘發。其在治療時也強調扶正祛邪,這與本研究所得出的結論相一致。就具體的藥味而言,32首方劑中至少有17首以葛根、桂枝、芍藥為主藥,與桂枝加葛根湯的主藥相同。桂枝加葛根湯源于張仲景《傷寒論》太陽病篇,由葛根、桂枝、芍藥、炙甘草、生姜、大棗組成,用以治療太陽中風表虛證的“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有學者認為,該方雖言“解肌祛邪”,卻暗藏“扶陽益胃生津、養血柔筋止攣”之機;看似解表之劑,卻又有扶陽之功。
其扶陽解表的治法正與本研究得出的扶正祛邪結果相吻合。另外,我們注意到,在本次歸納總結中,黃芪和當歸的使用頻次分別高達到19次和18次。說明這兩味中藥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常用的藥物。其中,黃芪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當歸補血活血。兩者同用補氣生血,為補虛之名方“當歸補血湯”。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在神經根型頸椎病的中藥治療中強調扶正祛邪,其中又以扶正更為重要。石氏傷科強調治傷科病當“以氣為主,以血為先”,本次文獻研究結論也正合此中之道。
作者:陳元川王翔龐堅石印玉趙詠芳單位: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骨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