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改良手腕帶在新生兒安全管理的應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患者身份核對是指醫護人員在醫療活動中對患者的身份進行查對、核實,以確保患者得到正確的治療。新生兒娩出后經臨床醫生確診有疾患即送新生兒科,目前新生兒科采取無陪護制度管理,加之新生兒是一個特殊群體[1],因此做好患兒的身份識別與核查工作,對保障新生兒的安全、優化醫患關系、完善護理安全管理尤為重要。臨床工作中常采用手腕帶、床頭卡等方式對患兒進行標識與核對[2]。手腕帶是一種重要的身份標識,完好的佩戴和應用保證了正確的身份核查和護理安全[3],但在實際工作中發現新生兒手腕帶的常規佩戴方法常會出現手腕帶脫落、皮膚受損、皮疹等情況。2016年12月,本院新生兒科對手腕帶佩戴法進行改良,經臨床應用,效果較好。現將改良手腕帶在安全管理中的應用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入組標準:早產兒,新生兒肺炎,新生兒敗血癥。將2016年12月至2017年3月住院的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按住院時間分組,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住院的患兒為對照組,2017年2月至3月住院的患兒為觀察組,每組40例患兒。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胎齡26+~40周;早產兒20例,新生兒肺炎14例,新生兒敗血癥6例;出生體質量0.86~4.05kg,平均(2.57±0.96)kg,住院時間7~67d,平均(15.97±13.64)d。觀察組:男19例,女21例;胎齡28~39周;早產兒20例,新生兒肺炎11例,新生兒敗血癥9例;出生體質量0.68~3.79kg,平均(2.55±0.92)kg;住院時間7~54d,平均(16.02±12.03)d。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佩戴法。手腕帶大小為1.5cm×14cm,一端有兩個腕帶孔,另一端有7個腕帶孔,粉色系,環保PVC材料,質地柔軟。手腕帶內容包括病區、患兒姓名、性別、住院號、年齡、入院日期等信息。佩戴方法:將手腕帶在患兒手腕或腳踝處環繞一圈,松緊度以伸進成人一小手指為宜,再用腕帶扣固定。
1.2.2觀察組采用改良手腕帶佩戴法。
1.2.2.1材料常規新生兒手腕帶1根,棉質線繩1根(10cm),3M膠布(1cm×1cm),剪刀1把。
1.2.2.2制作及使用首先將棉質線繩從手腕帶的頂端小孔穿過,然后將棉質線繩環繞在患兒的手腕或腳踝處,松緊度以伸進成人一小手指為宜,最后并攏線繩末端,用3M膠布環繞固定,用剪刀將多余的線繩剪掉,再將手腕帶的另一端沿著粉紅色圓環周邊剪掉。
1.3評價方法評價新生兒佩戴后出現腕帶脫落、皮膚受損、皮疹等情況。由兩名研究者每天早上交接班時評估一次。本研究將手腕帶或棉線圈過緊,佩戴手腕帶處皮膚出現勒痕即判斷為皮膚受損;佩戴手腕帶處皮膚出現發紅、斑丘疹即判斷為皮疹。
1.4統計學方法雙人錄入數據,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分析處理,采用Fisher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體會
3.1改良手腕帶在新生兒安全管理中具有一定優勢鑒于手腕帶信息的打印面積,腕帶最小周徑仍大于患兒手腕的周徑,采用普通佩戴法時易脫落[4]。并且常規佩戴法使用了一次性按扣,致使手腕帶的周徑不會隨著患兒手腕周徑的增大而擴大,極易導致壓痕的發生[5]。而改良后的手腕帶佩戴方法不同,由接診護士在新生兒入科時,根據新生兒手腕的粗細迥異,做到個性化佩戴,因為使用棉質線繩加膠布固定,存有擴大的空間,即使隨著患兒日齡的增加、皮下脂肪的增多、手腕周徑的增大,只要向外拉一下棉質線繩就能適宜地擴大線繩周徑,而且棉質線繩與患兒手腕皮膚接觸面積小,質地柔軟,可有效防止腕帶的脫落和皮膚受損的發生;手腕帶無需環繞患兒手腕,不與皮膚直接接觸,從根本上杜絕了因手腕帶不吸水對皮膚產生的刺激[6],減少皮疹的發生。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腕帶脫落、皮疹的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皮膚受損發生例數較對照組少,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能與研究樣本量太少差別不大有關。
3.2改良手腕帶佩戴注意事項佩戴時要求剪掉棉質線繩多余末端,同時也需注意避免過短,以防增大周徑而出現長度不足的情況;結扎棉質線繩重疊處,禁止纏繞過多膠布,以防后期不易擴大。
參考文獻:
[1]章雅杰.信息技術在優化患者身份核對流程中的應用與體會[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5(8):108.
[2]張亞需,曉歡,李巧云.信息技術在新生兒身份識別體系中的應用研究[J].當代護士,2016(12):70-71.
[3]宋麗莉,劉楊.精細化管理在新生兒床旁護理同質化服務中的應用效果[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15):2170-2173.
[4]樂漢娥.一次性嬰兒條碼防盜硅膠手腕帶的設計與應用[J].中國臨床護理,2015,7(6):480.
[5]譚永娟,黃宇霞,田蕾.新生兒身份確認單的設計與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7):128.
[6]王文學.NICU新生兒皮膚損傷的因素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21):64-65.
作者:張紅梅;章賽春;游麗霞;張雅琳;余燕麗 單位:杭州市兒童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