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太湖地區蠶業教育與改良范文

太湖地區蠶業教育與改良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太湖地區蠶業教育與改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太湖地區蠶業教育與改良

在清中葉之前,中國的蠶桑業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19世紀中期開始,西方國家以及日本都先后進行如火如荼的工業革命,近代科學技術在蠶桑生產中得到普遍運用,使得這些國家的蠶桑生產水平顯著提高,而我國當時還在墨守成規,蠶桑生產每況愈下,并最終導致蠶繭和絲織品出口貿易銳減。特別是近代的日本用西方近代科學方法養蠶制絲,生絲和絲產品的質量和數量都遠遠超過了中國的土絲和土法制造的絲織品,使得日本成為中國蠶桑業最強勁的對手。這樣的背景下,蠶業生產技術改進迫在眉睫,其中最重要的進步則是蠶種改良的實踐。近代蠶桑學校應運而生,1897年杭州出現了中國第一所蠶桑學校,因此中國近代的蠶業教育肇始于晚清時期。這些蠶桑學校不但是蠶業生產技術改革的承擔者,還在改良蠶種的制造和推廣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近代太湖地區的蠶種改良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因此備受關注。長期以來不少學者對近代中國的蠶種改良和蠶業教育做了研究,對蠶種改良做出研究的有李平生的《論民初蠶絲業改良》、《論晚清蠶絲業改良》和吳惠芬的《清末浙江的蠶絲業改良》,都是將蠶種改良作為蠶絲業改良的一部分來做研究;蔣國宏的《江浙地區的蠶種改良研究(1898-1937)》對于江浙地區蠶種改良的研究,涉及到蠶業教育,不過不夠系統和具體。而對于蠶業教育的研究,大部分學者都是將蠶業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部分來做研究的,例如李喆的《近代江蘇省立職業學校發展研究》中就提到江蘇女蠶校的蠶業教育,吳國榮的《中國近代職業教育研究(1866-1911年)》對于中國近代的蠶業教育一筆帶過,魏露苓的《晚清東南沿海地區近代化農業教育研究———以蠶桑學堂為中心》以杭州蠶桑館為其中一個例子,章楷的《江蘇近代的蠶業教育》簡述了江蘇近代興辦的蠶桑學校;也有單獨研究一所蠶桑學校的,蔣猷龍的《我國最早創始的蠶業教育機構》寥寥兩百字左右簡單的說了下我國第一所蠶業教育機構———杭州蠶學館的創辦,廖承琳的《近代中國早期實業學堂舉要:杭州蠶學館》則是將杭州蠶學館的創辦、教育內容更為具體化。從上文可以看出,上述專家學者的探討主要局限于蠶種改良和蠶業教育的本身,而對太湖地區的蠶業教育在蠶種改良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還缺乏系統研究。本文通過廣泛的搜集從1897年太湖地區出現第一所蠶桑學校開始到抗戰之前這一地區的蠶業教育,來進行深入分析和系統研究,以期客觀地反映蠶業教育在太湖地區蠶種改良中的重要作用。

一、近代太湖地區蠶業教育的興起

近代以來日本蠶業的發達以及日本明治維新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為中國提供了許多直接可以借鑒的經驗。加之日本地理位置的便捷以及它和中國在政治體制、思想意識、歷史文化、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等方面有著諸多相近之處。1因此太湖地區的蠶桑學校大多都會向日本派遣留學生和學習先進的育蠶技術,同時大批翻譯日本蠶學著作、聘請日本教習。浙江高等蠶絲學校校長的朱顯邦和江蘇女子蠶業學校校長的鄭辟疆以及鄒景衡、費達生都曾留學日本。

(一)專門的蠶桑學校的創辦與發展

中國近代的蠶業教育肇始于杭州蠶桑館,它是太湖地區最早的蠶桑學校。杭州蠶桑館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7月由杭州知府林迪臣創辦于杭州。當年7月撥款,9月開工,次年4月1日正式開學,學制兩年。杭州蠶桑館不僅是太湖地區最早的專門性的蠶桑學校,也是中國最早的蠶桑學校,對近代蠶業教育的開展影響很大。杭州蠶桑館“大旨以除微粒子病,制造佳種,精求飼育,傳授學生,推廣民間為第一要義?!?開館之初,總教習一職先聘江生金,后聘日本蠶師轟木長。學額定三十名,實到二十五名,不限省份,供給伙食,又零用費三元。另有額外生八名,需自貼伙食。學制為兩年四個學期,開設十九門課程,包括:物理學大意、化學大意、植物學大意、動物學大意、氣象學大意、土壤論、桑樹栽培論講義及實驗、繅絲法講義及實驗、顯微鏡講義及實驗、操種法講義及實驗、繭審查法講義及實驗、生絲審查法講義及實驗、害蟲論、蠶體生理、蠶體病理和蠶體解剖。1光緒三十四年(1909)6月,蠶桑館改名為浙江官立中等蠶桑學堂。杭州蠶桑館大概開辦了10多年,到清末共有畢業學生11期,成效顯著,該館大部分畢業生不但在浙江地區勸設養蠶公會,還被各地的蠶桑學校和蠶桑公會聘為教習,推廣新法養蠶制絲。對于清末全國的蠶桑教育事業和新法養蠶制絲的產業都起到了開拓和榜樣的作用。廣東蠶業學堂、福建的蠶桑局,湖北農務學堂的蠶??坪驮颇限r業學堂設的蠶科,都有從杭州蠶桑館的畢業生中聘請過教習。杭州蠶桑館開辦之后,溫州、寧波等地也紛紛開辦蠶桑館。民國元年(1912),浙都督湯壽潛令繼續開學,杭州蠶桑館改校名為“浙江中等蠶桑學?!?,8月增設制絲課,建立足踏繅絲實習工場。1913年1月校名更為浙江公立甲種蠶桑學校,同年12月改為浙江省立甲種蠶桑學校。1923年7月,改行新學制,招考高小畢業生,定預科2年,正科3年,畢業年限由4年改為5年。1926年2月,設推廣部,下設6股,并于各縣增辦改良養蠶場12所。1926年3月教育部下令改校名為浙江省立高級蠶桑學校,并建造蠶種冷藏庫,同年8月興建新式機械繅絲廠。1928年學校易名為浙江省立高級蠶桑學校,次年遷至覓橋。1933年9月為浙江省立高級蠶桑科職業學校,1934年冬為浙江省立高級蠶絲科職業學校。1936年6月將招收的“初級蠶絲職業科”改定學程,延長畢業,年限為3年。同年10月改為浙江省立杭州蠶絲職業學校,新校舍落成,規模和設備都達到了建國前蠶校發展的頂峰。1937年抗戰爆發,學校暫時停辦。我國早期的蠶業教育,主要是由清政府來推動的,希望通過蠶業教育,以改進蠶桑生產。21898年7月5日,光緒帝諭令“各省州縣皆立農務學堂”,于是掀起了中國近代興辦農業學校的浪潮。太湖地區的第二所蠶桑學校是光緒二十五年(1899)金匱縣(1912年民國元年撤并入無錫縣)知縣葉縵卿在無錫惠山創辦的蠶學會。金匱蠶學會與杭州蠶桑館教學側重不一樣,它的主要任務是推廣新的養蠶方法,培養初級蠶桑人員。但是該蠶學會只是曇花一現,在知縣調走和缺乏資金的情況下很快就停辦了。除了杭州蠶桑館,近代時期太湖地區另一個重要的蠶桑學校即上海私立女子蠶桑學堂也在蠶桑生產技術改進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近代蠶業教育史上的影響更大。上海私立女子蠶桑學校是史量才1903年于上海斜橋南桂墅里創辦的分預科(2年)、本科(3年)及選科(0.5年)三部。女子在十五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身無疾病,均得入學。3在招收學生上已經趨于現代的教育方式,而本科所修科目的設置比杭州蠶桑館更為科學和全面(見表1)。史量才早年畢業于杭州蠶桑館,他通過創辦女子蠶桑學堂來“注重栽桑、養蠶、制種、繅絲等試驗,并改良舊法,兼授普通及專門學理,以擴充女子職業,挽回我國權利為宗旨?!?上海私立女子蠶桑學校開創了我國女子職業教育的先河,從此以后我國女子職業教育開始興起并受到重視,這是時代的巨大進步。1912年該校遷往蘇州滸墅關,在蠶桑學堂的基礎上成立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簡稱“女蠶?!保EQ校最初僅設養蠶1科,學制4年,招收高等小學畢業學生。1918年該校增設短期培訓性質的甲、乙兩種蠶業傳習所。2女蠶校最初幾年單純教學,很少進行蠶桑生產技術的改進實驗。1918年,也是杭州蠶桑館畢業的鄭辟疆擔任校長,他大力鼓勵畢業生從事蠶種改進,將蠶業教育與蠶桑生產相結合。1921年,設立原蠶種部,從事制造和改進良種的試驗和工作。1923年學校又設推廣部,實際負責蠶業改進推廣工作。20年代開設制絲課程,同時民國政府實行“壬午學制”,1922年校名更改為“江蘇省立高級蠶絲科職業學校”。1925年之后設立制絲改進機構,面向社會推廣制絲改進技術。1927年民國教育部長提倡大學區制,女蠶校在大學區制下頻繁的改名,直到1929年之后大學區制取消,女蠶校才繼續延用“江蘇省立高級蠶絲科職業學校”這一校名。到1930年,該校設置制絲科。1935年,制絲科脫離高級蠶絲科職業學校,另成立“江蘇省立制絲??茖W?!?,招收高中畢業學生,學制2年。1937年又添設養蠶??疲瑢W校名稱改為“江蘇省立蠶絲??茖W?!薄?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停辦。女蠶校的創辦與發展是中國教育的進步,改變了中國傳統的教育格局,為女子沖破家庭的桎梏,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取得自身的獨立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女子是我國蠶桑生產活動的主力,女蠶校招收女生,更加便于傳授蠶桑生產知識,能更直接地提高生產技術。另外還有杭州府蠶桑女學堂、錢塘縣蠶桑初級師范學堂、浙江省立甲種蠶業學校、鎮江女子蠶業學校。其中影響較大的鎮江女子蠶業學校的前身是中國合眾蠶桑改良會1927年在無錫創辦的女子蠶業講習所,學制三年。1928年2月正式招生,計劃為47名。1929年遷往鎮江改為女子蠶業學校,1930年改名為鎮江女子蠶業學校,抗戰后鎮江淪陷就解散了,共培養九屆畢業生677名。

(二)綜合性農業學校中蠶科的創辦與發展

近代太湖地區除了專門的蠶桑學校,還有幾所綜合性農業學校中設有蠶科,其中影響較大開設較早的是蘇州農校中的蠶科專業。在近代興辦實業教育的背景下,蘇州府官立農業學校(簡稱蘇州農校)創立于光緒二十三年(1907)5月,校址在蘇州盤門內小倉口,由當時的蘇州知府何剛德任監督(即校長),建立初期僅設有蠶科和農科兩科。1912年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江蘇省立第二農業學?!?。這時除了招收蠶科和農科的預科生外,也開始招收農科的本科生。1913年蘇州農校遷往古運河下津橋,緊接著開辟教學和實習用的蠶桑場和育蠶室。1918年蘇州農校購買學校附近三友公司的農桑場地60余畝為農桑實習場,用于修筑蠶室、貯桑室、溫室和栽培室,開始大規模進行植桑和育蠶的改進試驗。1920年,蘇州農校建立新桑場、原種部,開始制造改進蠶種。1927年后的大學區制中,學校更名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區立蘇州農業學校,設立高級農科、蠶科和職業培訓班,以后又辦了預科班和女子職業班。1929年大學制取消,學校名定為江蘇省立農業學校,設農、蠶本科及預科兩部。蘇州農校教學課程由理論課程和實習課程組成,主要理論課程有:土壤、顯微鏡使用法、作物栽培、生物、化學、栽桑、國技、物理、蠶害試驗、蠶實習、遺傳、蠶解剖、化學實驗、制絲、蠶病、蠶種、圖畫、蠶業等等;主要實習課程有:蟲害實驗、病害實驗、蠶種繭生絲檢查及實習、考種實習、農村調查及實驗、蠶解剖實驗等等。1從1929年后開始,蘇州農校在吳江、江陰、武進等地設立育蠶指導所,推廣學校改進的新蠶種,指導當地農民進行養蠶育種工作。除了蘇州農校開設的蠶科專業外,還有浙江大學蠶桑系的前身———浙江中等農業學堂的蠶桑專業。浙江中等農業學堂最早于宣統二年(1910)八月在杭州的橫河橋租賃民屋開辦,附試驗場,學級有農業教員講習班一班,學額一百名。2學生按照師范生待遇,一律免繳學膳費。浙江中等農業學堂的前身是農業教員講習所,原址在杭州的馬坡巷,后才遷至橫河橋。浙江中等農業學堂當時僅設農科,學制三年。1913年4月21日遷入杭州筧橋新校舍,添設森林科。1913年民國教育部令規定甲種農業學校修業期限四年(預科一年,本科三年),于是特設研究科一班。同年冬,改稱“浙江省立甲種農業學?!薄?918年添設獸醫科。1924年學校升格為浙江公立農業專門學校與省立甲種森林學校合并,設農科和森林兩科。1927年之后,學校合并為第三中山大學勞農學院。1928年方增設蠶桑專業,在中國合眾改良會的資助下建立了養蠶室和溫室、作物研究室、農產和林產制造室等等。1929年1月,勞農學院改名為農學院,稱“國立浙江大學農學院”,并且租用了校外田地175畝作為蠶桑改良場,供學生進行培養春蠶實習。1934年蠶桑系合并入農業動物學系,1936年又分設出來單獨成立蠶桑系,一直未曾改變直到抗日戰爭爆發。必修課程有:國文、外文、物理、普通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植物學、動物學等等;必修課程包括:蠶桑泛論、日文、蠶體解剖、生理及病理、養蠶制種、栽桑、氣候和實習等。1931年春,浙江省立女子蠶桑講習所停辦,省立蠶桑改良場改組。全部由浙江大學農學院接收,并改編為“浙江大學農學院附設女子蠶桑講習所”,同年夏因經費短缺而停止招生。1935年中央大學的蠶桑系也停辦并入浙江大學。浙江大學蠶桑專業1931年第一屆畢業生17人,以后繼續招生,自創辦至抗戰前夕,共畢業學生34名。3浙江中等農業學堂的創辦是浙江近代農業教育的發端,而浙江大學的蠶科是太湖地區高等蠶業教育的開始。另外還有淮陰的省立第三農業學校,20年代增設蠶科;鎮江的私立女子職業學校,1927年設初級蠶桑科,1929年增設高級蠶桑科;丹陽私立正則職業學校,1931年開設3年制的初級蠶桑科;奉化私立武嶺農業職業學校1931年設蠶??疲恢T暨縣立乙種農業學校1916年設養蠶科。

(三)蠶桑講習所、傳習所和訓練班

除此專門的蠶業教育機構之外,太湖地區還有諸多蠶桑講習所、傳習所以及訓練班。這些場所在短期內傳播蠶桑知識、快速培養蠶桑初級技術人才、推進良種改進方面也發揮了一定的積極作用。這些場所大部分為蠶桑學校和合眾蠶桑改良會所辦,也有部分為社會人士或者絲廠、商人所辦。大多數存在時間比較短暫,屬于臨時性的機構,一旦資金缺乏或者培訓任務完成隨即解散。

二、近代太湖地區蠶業教育與蠶種改良的實踐

清末我國的蠶桑業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境界。清中葉之前的上千年時間一直在世界上占有領先地位的蠶桑業到了清末開始走下坡路,并且與強勁對手日本的差距日益明顯,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持續下降。1911年全國雖產絲13640噸,但占世界主產國產絲量的比重已經從1871-1875年的平均60.74%下降為44.96%。1931年中國桑蠶繭產量達22.05萬噸,創歷史最高記錄。但與日本相比已經處于下風。日本1931年產絲量達41870噸,比1911年增加2.27倍,占世界主產國蠶絲產量的比重,從42.21%提高到74.41%。1日本最初的植桑、養蠶和繅絲技術,是大約在公元2世紀初從中國經過朝鮮傳過去的,清末之前無論是生產技術還是產量都一直與中國相差甚遠。但是到了近代中國的蠶桑業之所以迅速衰敗,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蠶種質量低下,加之中國固步自封依然用老技術制絲,導致生絲以及造出的絲織品質量不佳,缺乏市場競爭力。在此情況下,育蠶技術的改進開始受到重視,而其中的蠶種改良又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清政府和有志之士的推動下,蠶業教育的學堂應運而生。蠶桑學校引進近代育蠶生產技術,其突破主要體現在蠶種改良創制優良蠶種方面。

(一)清末蠶桑學校對于蠶種改良的實踐

鑒于“中國蠶絲有一最大缺點,即為蠶種病毒之多……所含病毒,常在百分之九十以上”。2“蠶種之優劣,足以左右養蠶成績與繅絲成績甚巨,實為決定整個蠶絲事業之基本因素”。3因此在實業救國的背景下,近代蠶桑學校的最大任務就制作和推廣優良蠶種并傳播新式育蠶技術。太湖地區最早的蠶桑學堂即杭州蠶桑館就率先進行了蠶種改良實驗。杭州蠶桑館在開館之初就注意到了優良蠶種對于我國蠶業發展的重要性。因此一開始就進行優良蠶種的選擇和培養實驗,在1898年的《農學報》中記載:“館中所飼之種,為意大利、法蘭西、日本,中國之新昌、奉化、余杭等處,各種皆佳,惟余杭種含微粒子毒最多。自三月二十六日收蟻,日本種最先孵化,中國次之,意法最后。閏月二十四日始上簇,四月初三采繭六百八十斤。館中蠶事,較民間先十日。各處之繭,中國種以新昌奉化為最,余杭次之;日本種以銀白小石丸改良又昔為最,松白黃金生錦室次之,意法種繭大而厚,過于中日之種。館中選佳繭制種,計春蠶種千余紙,民間預定來購者,已五百余紙?!?這是太湖地區近代蠶桑學校進行蠶種改良的最初嘗試,改良的蠶種有500多張銷售給了單位和個人,余下的500張左右免費送給了杭州蠶農試養。1898年之后,浙江蠶桑學堂每年都制改良種推廣,少則千余張,多則兩三千張。江蘇最早推廣的改良蠶種就是1899年從杭州蠶桑館引進的土種純系分離的蠶種。在此之前太湖地區的蠶種都為土種,一般為農家自制或者購買所得。土種沒有經過科學消毒極容易感染病毒,被病毒感染的蠶種比例很高,平均高達30%~40%。5一旦感染則死傷過半,微粒子病是其中危害性最大的蠶病。法國和意大利蠶桑業曾經爆發的微粒子病幾乎使得整個國家的蠶桑業遭受滅頂之災。不過此時所挑選出來的所謂的優良蠶種還具有很大的缺陷,從上文就能看出來,這些優良蠶種只是篩選出來相對比較好的一些蠶種,是純粹種,不是后來技術發展之后的雜交蠶種,質量上只是稍比土種強些。因此從1901年起,蠶學館還為農民檢查土種病毒,消除蠶病,借以補新種的不足。1

(二)民國時期蠶桑學校對于蠶種改良的實踐

民國時期,杭州蠶桑館改名為浙江蠶桑學校。1915年,在艮山門外沙田設原蠶種制造場,專門研制培育優良蠶種。羅振玉在《杭州蠶學館成績記》中說道:“太守創此館,其尤注意在考研蠶病,考精究制種之術,每年所制之種,以賤值售之民間,飼之輒得豐獲,視民間普通所制種或豐收至倍焉。今年浙省蠶事甚劣,收量視豐歲十之四五爾,而蠶館所制種則大率十得八九,是其征也。館中所制種除售之本省外,若江蘇安徽江西福建,亦爭購求,恒苦不給焉?!?1925年,浙江蠶桑學校在艮山門外、湖墅、塔兒頭、上泗和長安等地設立了5個養蠶改良場,免費贈送蠶農改良蠶種,并代蠶民消毒、催青河飼養蠶種,推廣新法養蠶。同年還制成一代雜交種萬余張推廣“,這是我國大批推廣一代雜交種之始”。2該校到了20世紀20年代便成為浙江科學制種的主要中心,每年生產17800~23800張蠶紙投放市場,大多數銷往江南以外的地方,如山東、河南、湖北、安徽,使杭州成為浙江省改良蠶種最主要的生產地。31926年學校增設推廣部,在杭嘉湖、寧紹地區重點養蠶區縣設立的蠶業改良場,使得原有的改良場增加到了18處,并且派畢業生和三年級學生指導蠶戶消毒、催青,做好養蠶的示范工作。江蘇女蠶校(前身為上海私立女子蠶桑學堂)在1918年由鄭辟疆擔任校長后,一改過去女蠶校只注重純理論教學的蠶業教育方針。大力鼓勵學生從事蠶種改進工作,將蠶業教育與蠶桑生產相結合。1920年學校設立推廣部,向蠶農分發改良蠶種。1921年學校設立原種部,生產原種、原原種,致力于蠶種業的發展。1922年,設立試驗部,負責地方品種的選育、引進品種的馴化和蠶病的防治等。同年,鄭先生私人出資,在滸墅關家宅“潛廬”內試養培育原種,取得成功后開辦蠶種試驗場一一壬戌館,……該館為蘇南較有代表性的蠶種場之一,……所產蠶種品質優良,產量高出土種數倍,熱銷于江浙一帶。鄭辟疆擔任校長之際還鼓勵支持女蠶校教師及畢業生興辦蠶種場,僅吳縣就有天遠、大有、國華、滸關、于國、三元等10多家蠶種場。11927年,鄭辟疆培育出雜交秋蠶種。之后又陸續培養出夏蠶種和早秋蠶種,在太湖地區得以大面積推廣。這樣農家一年可養四期蠶,一方面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了夏秋盛期的桑葉。“蘇浙兩省大量推廣秋蠶飼育,蠶農利用秋葉可增進一季收入,蠶繭產量亦隨之增加”。2江蘇女蠶校在20年代曾受民國政府委托舉辦過兩年制的制絲專修科,還有鎮江女子蠶業學校受委托創辦初級女子蠶業指導人員養成所。學員畢業后分配在各蠶業指導所工作,指導當地的蠶農用新法育蠶。1924年,江蘇女蠶校在無錫堰橋鄉所設立育蠶指導所,是我國最早的育蠶指導所之一。進入20世紀30年代之后,江蘇女蠶校建立的蠶業指導所數量越來越多。1933年在吳江的花木橋、烏家口和餛飩兜各新設指導所一處,總辦事處設在震澤。同時在吳縣的旺米山、湯巷等地設指導所九處,江陰的塘頭橋和洞歧設指導所一處,至9月該校在吳江、吳縣和江陰等地區公開設立指導所24處。3指導蠶農購買養蠶用品,代蠶戶進行蠶室和蠶具消毒,催青、烘繭等等。不僅如此,女蠶校的教員和畢業生們還在校長鄭辟疆的支持下,先后在蠶桑業比較發達的蘇州、吳縣、吳江和無錫等地創建專業生產改良蠶種的蠶種制造場,推廣改良蠶種。這些蠶種制造場在技術上都依托女蠶校,由女蠶校負責技術指導和檢驗蠶種。1935年,中央大學蠶桑系停止招生,并入浙江大學蠶桑系。在合并之前,中大的蠶桑系對蠶種改良和育蠶技術進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是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前,“華中最大的獨立制種場”。由于中央大學所在的南京不屬于太湖地區,因此在此不做詳細描述。浙江大學的蠶??崎_辦較晚,到了1928年才設系,與其他蠶校相比建樹并不大。1931年春設立“浙江大學農學院附設女子蠶桑講習科”,本意是想培養蠶桑短期人才,但是經費缺乏,只招到該年夏天未再招生。蠶桑學校積極舉辦蠶桑講習所和培訓班,培養的很多蠶??平倘藛T深入蠶區進行新式育蠶技術的推廣活動,例如1923年,江蘇女子蠶校的師生在江蘇吳江縣組織蠶農成立著名的“蠶桑改進社”,推動了蠶農合作事業,經過十余個春秋的努力,到1937年春,吳江全縣已有稚蠶共育團一百七十余組,合作制絲所二處。4“蘇州二農(校)所屬之蠶科,浙江省立西湖蠶桑學校,均漸能注重蠶業之改良推廣,而各以辦理蠶業指導所為吾。”5太湖地區的這些蠶桑學校為近代該地區的蠶業改良,培養蠶桑人才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其中“成績最著、至今尚繼續辦理者,為浙江省立高級蠶絲學校及江蘇省立女子蠶業學校。兩校畢業生均以千計,其有助于我國蠶桑業之改進甚巨。”1

三、近代太湖地區蠶種改良的成效

近代太湖地區的蠶業教育與蠶種改良是同時進行的,蠶業教育機構在蠶種改良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實踐、推廣和培養人才的作用,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指導蠶農飼育,改良蠶種及改良育蠶方法,試有成效”,2而且蠶桑學校和農校中的蠶??剖侵饕母牧夹Q種制造者和推廣者。首先是蠶種所含病毒率下降,改良蠶種使用率的增加。1925年之前,太湖地區的育蠶技術雖然一直在發展,但是進展并不快。之前的改良蠶種大多是由蠶校從土種中挑選相對較好的品種,而且沒有一個統一的質量標準,所以蠶種的質量影響到了推廣。到了1925年才有突破性的進展,浙江省引進日本技術,推廣雜交蠶種,一改之前改良蠶種良莠不齊的狀況,使得太湖地區的改良蠶種在質量上有了飛躍性的提高,蠶戶使用改良蠶種的數量也逐漸增多。浙江省1909年到1923年間的11所國家制種機關中就有7所為蠶業教育機構所辦,并且都在太湖地區。320世紀初以及之前,太湖地區蘇南片的蠶種病毒檢驗主要是微粒子病,這項檢疫工作一直是在江蘇女蠶校及所開辦蠶種場進行的。20年代末才由政府制定專門的機構進行檢疫,但是女蠶校的蠶種場依然保留檢疫的工作。蘇南地區蠶種場生產的蠶種的毒蛾率從1931年開始逐年下降,1930年年平均病毒率在6%以上,到1933年下降到1.41%。41931年浙江省各蠶種場春期平均病毒率為15.56%,秋期為11.43%,到1935年分別降低至6.19%和2.45%,5蠶種的質量明顯提高。到1933年,江蘇金壇、丹陽、鎮江、無錫、常熟、蘇州、常州、吳興一帶養蠶農戶已有75%采用了改良蠶種。6到1937年以前,江蘇境內的“土種近乎絕跡,為全國接收新技術最敏感之省”。7與此同時,浙江改良種的使用率大致也達到了50%。8上海地區,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改良蠶種在郊區各縣已普遍得到推廣,土蠶種逐漸淘汰。9屬于太湖地區的杭嘉湖平原是浙江省的老蠶桑區,不僅蠶桑生產一直是太湖地區最發達的,而且是全國蠶繭的主要產區。蠶農在是否采用改良蠶種的態度上相對于江蘇和上海地區的蠶戶來說比較謹慎和保守,這也就是太湖地區的浙江省地區改良蠶種使用率比江蘇省和上海市地區低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蠶繭產量的提高,蠶戶收入增加。1926年江蘇女蠶校在日籍教師白澤干的指導下,創建天然冰庫,試行冷藏浸酸孵化的人工孵化法成功。同年著手冷藏浸酸蠶種在秋期飼養的實驗,次年江蘇女校試驗成功,在此前太湖地區只有春蠶。1927年以后女蠶校就開始在太湖地區大面積的推廣雜交夏蠶和早秋蠶,這樣桑樹在夏秋產桑葉最茂盛的季節就不會浪費掉,得以充分的利用。蠶戶從過去的一年只能養一季蠶,變為一年能養多次蠶,而且秋種的飼養量往往超過春種,這樣就大大的提高了蠶戶的經濟收入。雜交的改良蠶種跟之前的土種相比有蠶體強健、病毒含量低、抵抗力強的顯著優點,成蠶的收繭量及蠶繭在制絲上的繅折,都也較土種優良得多。改良蠶種最好的時候每張可收繭25斤,土種可收20斤。最壞的時候改進種每張收繭十六、七斤,土種只有三、四斤。蠶繭繅絲折改進種每擔可得絲二十一、二斤,最壞的改進種也能得十斤左右。“改良種無論天氣好壞,飼法優劣,其收繭量與繅絲折均優于土種,改良種每張紙蠶種僅及土種每張百分之一,故所得繭量不同,擔每年蠶收能得八成,以為最大之大豐之年,少有十成全收者?!?1933年浙江發放春種,春蠶每張蠶種采繭至五、六十斤,而同期土種蠶作僅有2~3成收獲。2由于采用了改良的蠶種,在浙江,統制一年以來(即1934年),烘折已由三百余斤減為二百六、七十斤,綴折則由五百四、五十斤減至四百五、六十斤。3

但是總體來說,改良蠶種得病率低、產量高的優良特性,依然是近代太湖地區改良蠶種推廣帶來的顯著成效。李平生在《論民初蠶絲業改良》中說道:“民初的蠶絲業改良,尚處于一個較淺的層次,除了建立初具規模的近代蠶絲業教育體系之外,并在蠶種改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養蠶、繅絲、生絲外貿等領域的改進則相對薄弱,而栽桑方面的改進準則幾乎付諸闕如?!?可見蠶業教育除了培養了大量蠶桑方面的人才之外,還為蠶種改良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平臺。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两个人看的www高清免费观看 | 四虎影视大全免费入口| 19岁rapper潮水第一集| 女人18毛片a级毛片一区二区| 丰满的寡妇3在线观看| 日韩视频免费看| 亚洲成a人片77777群色|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网站|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西西人体444rt高清大胆|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bt在线www天堂资源网|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久久免费视频3| 曰批全过程免费视频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 私人影院在线观看| 又爽又高潮的BB视频免费看|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 |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 极品丝袜乱系列在线阅读| 亚洲成a人片在线看| 男人边吃奶边激烈摸下面的视频| 午夜黄色福利视频| 蜜桃97爱成人| 国产孕妇孕交一级毛片| 真实男女动态无遮挡图| 在线a免费观看最新网站| a级毛片免费全部播放| 少妇高潮喷潮久久久影院| 中文字幕一区精品| 日本天堂免费观看| 亚洲乱码一区av春药高潮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国产精品三级| 91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大陆年轻帅小伙飞机gay| swag剧情系列在线观看| 学霸c了我一节课| 一级黄色片免费| 性无码专区无码| 中国国语毛片免费观看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