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傳統養生的理論基礎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中國傳統養生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不斷發展過程中融合了醫學、自然科學、人體運動學等學科的諸多知識,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養生文化于一身,它建立在豐富的理論體系和實踐基礎之上,為國人素質的提高和民族的繁榮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本文在簡要概述中國傳統養生的基礎上,通過研究文獻資料的方法介紹了中國傳統養生的理論基礎———即我國傳統哲學與中醫學理論,最后有的放矢地給出了中國傳統養生的基本原則與實施策略。理論基礎的研究可以加深國人對中國傳統養生的認識程度,中國傳統養生基本原則的介紹可以指導國人更好地修身養性,希望本文可以為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增強世人體質提供一些理論基礎或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中國傳統養生理論基礎傳統哲學中醫
學生、老、病、死是人類的自然規律,但通過養生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自古以來,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進行斗爭的過程中,我國勞動人民就非常重視養生,積極地在生活實踐中摸索養生經驗和防病治病方法。在不斷摸索中,古人逐漸認識了人類生命活動的自然規律,掌握了一些保健養生的方法,最終形成了一套系統完善、行之有效的中國傳統養生術。中國傳統養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寶藏,它與我國中醫藥學說相輔相成,彰顯了醫學和養生學方面的中國特色。中國傳統養生以中國傳統哲學與傳統中醫藥學為理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自己的理論體系,如“陰陽協調學說”、“天人相應學說”、“形神相因學說”等,這些理論知識是養生實踐的指導方針。深入了解中國傳統養生的理論基礎,并在此基礎上掌握一些養生原則與方法,對于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和中華民族傳統養生文化的傳承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中國傳統養生概述
養生,又叫攝生,《道德經》有云:“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毋失歲月之和”,意思就是說“善于保養生命的人,不違背日月自然的規律,不違背歲月年齡的特點”,“保養生命”中的“保”是護利御害,“養”是扶正祛邪,“保養”即指人們通過把握生命和自然規律,自覺地將保健知識和養生技巧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去,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以調身、調息、調心的三調為總領,以三調合一為練習準則,以疏通經絡、調理臟腑、平衡陰陽、調攝情緒為主要手段,以實現生命與自然的平衡和諧狀態,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這個過程即是“養生”。中國傳統養生歷史源遠流長,內容包羅萬象,與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哲學、傳統中醫藥學息息相關,且具備自身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實踐方法。養生的論述最早見于甲骨文,其上記載著調理生活、保健防病的方法。千百年來,經過各大醫家、養生家對養生經驗、知識的不斷豐富、補充和發展中逐漸形成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雛形,關于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發源眾說紛紜,概括來講有《周易》、老莊、《黃帝內經》和《呂氏春秋》等4類理論源頭,但這不影響這些優秀典籍指引人們合理養生、科學調攝,以實現延年益壽。
二、中國傳統養生的理論
基礎我國傳統養生功法多種多樣,不一而足,然而各類功法所遵循的理論基礎卻是相同的,中國傳統養生的理論基礎大致有以下幾大理論學說,即“整體觀學說”、“恒動學說”、“天人合一理論”、“陰陽平衡理論”、“形神相因理論”和“氣一元論”,詳細內容如下:
(一)整體觀學說我國傳統中醫藥學說把人體看作一個以五臟六腑為核心,通過經絡聯系起來的有機整體。人體各個組成部分都有機聯系、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互相依賴互相協調,在病理上互相制約互相影響,以維護內環境的和諧穩定。中醫上有所謂的“五臟一體觀”,即以經絡和脈道為聯系通路,以營氣、血液和精液為載體,將人體各組織聯絡在一起構成五大功能系統和十四經流注,環而無端。以衛氣的和為防御表現,構成了氣、血、營、衛的運轉機制,并通過精、氣、神的協同作用實現生命體的活動。具體來講,五大功能系統心、肝、脾、肺、腎,心的相合之腑為小腸,所主形體為血脈,所開之竅為舌,華彩表現在顏面;肝的相合之腑為膽,所主形體為筋,所開之竅為眼睛,華彩表現在爪甲;脾的相合之腑為胃,所主形體為肌肉四肢,所開之竅為口,華彩表現在唇;肺的相合之腑為大腸,所主形體為皮膚,所開之竅為鼻,華彩表現在體毛;腎的相合之腑為膀胱,所主形體為骨髓,所開之竅為耳,華彩表現在頭發。生命活動依賴于各臟腑作用的相輔相成。
(二)恒動學說中醫所謂的恒動觀念指的是“用運動的、變化的、發展的觀點,來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醫學問題”。恒動學說可以從三個方面展開:一是生理上的恒動,中醫認為人類機體內部、機體與外界環境都處在無休止地運動中,機體的正常運轉需要臟腑、經絡的正常活動和氣血陰陽協調平衡,即“陰平陽秘”,而“生命在于運動”、“動則生陽”,都體現了運動對健康的作用。二是病理上的恒動,從病因作用于機體,到疾病的發生、發展、平穩、好轉的整個過程中,病理也處于無休止地運動中。如外感風寒證可轉化為內熱,實證日久可轉化為虛證。病理的初、中、末期變化有一定的規律,如風濕初在肺衛,中期轉在氣分,末期多致肺胃陰傷。三是疾病防治上的恒動,一切病理皆因陰陽不和,當人體在某種致病因素作用下,生理活動異常,氣血陰陽平衡協調關系被破壞,導致“陰陽失調”,出現各種癥狀,便發生了疾病。所以治病之本為扶正祛邪使邪不干正、調合陰陽使陰陽和合,通過調節陰陽使其處于動態平衡狀態來隨時調整治法及藥方,從而達到防病治病之療效。“氣化”是生理恒動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其可以概括為“升、降、出、入”,華佗有過關于恒動理論的論述:“搖動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華佗十分看重身體鍛煉對保健養生、延年益壽的功效。同樣,治病也要把握疾病的恒動,人是活的病也是活的,所以治病要把握疾病的變化規律和病人的不同體質,這就是“異病同治”和“同病異治”的原因。
(三)陰陽平衡理論中國傳統哲學和醫學都將影響事物生存發展的兩種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因素稱為“陰”、“陽”。《黃帝內經》有云:“人生有形,不離陰陽”、“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剛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腑也”、“陰平陽秘,精神乃怡”、“陰陽離決,精神乃絕”,說明生命體是由陰陽構成,陰陽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當陰陽平衡時軀體康健,當陰陽失衡時一方偏盛一方虛損,當一方虛損到一定程度則又會反過來影響另一方,即“陽損及陰”、“陰損及陽,最終導致疾病的產生。那么什么是“陰”、“陽”呢?陰即寒冷的、靜止的、背光的、下降的、內守的;陽即溫熱的、運動的、向光的、上升的、外向的;對人體而言,屬陽的有頭、表、六腑、氣等,屬陰的有足、內、五臟、血等。“動則生陽,靜則生陰,一動一靜,互為其根”,運動有利于陽性器官組織,但過度勞累又會損傷陰性器官組織,使元氣受損;同樣,靜坐可以聚神斂氣,滋養陰性器官組織,但過度靜坐又會使人體運動機能退化,此即所謂的“陽盛生陰病,陰盛生陽病”。陰陽平衡,既需要動以修身也需要靜以修心養神,二者不可偏廢。
(四)天人相應理論“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認為物我本屬一體的天人合一境界是人生的最高追求。在傳統哲學影響下,中國傳統養生功法認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春夏秋冬、寒暑燥濕的變化都能直接影響人的生長發育與健康,所以主觀要順應客觀,養生要建立在順應自然、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基礎上,按照季節、氣候與人體機能的變化采取不同養生功法,如為適應人們身體的強弱、鍛煉的需求和不同地理、氣候環境的變化,八段錦有站式、坐式之分,道家內丹修煉心法中有仰臥、側臥之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將自然為我所用,五禽戲以模仿虎、鹿、熊、猿、鳥作為基礎,就是利用自然、仿生自然的最好體現[1]。
三、中國傳統養生原則
根據上述幾個中國傳統養生的重要理論,我們在養生時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養生原則:一要注重精神的保養,“形神合一”方能健康長壽,心神是七情的主宰,心神一傷就會損害健康,所以要涵養精神、安神益志,心情愉悅、坦然無憂。正所謂:“養生在凝神,神凝則氣聚,氣聚則形全,若日逐攘憂煩,神不守舍,則易于衰老”,因此,養生需先養神;二要注重動靜結合,適度運動、動靜結合可以做到既調身、調息又調心、調神,使各系統均能有序運轉;三要注重護腎保精,“腎為先天之本,精為生命之源”,“欲不可縱,縱欲則精竭;精不可竭,竭則真散。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身健則病少”,所以要節色欲以養精。四要注重補脾益胃,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所以養生應以護脾為先。具體方法是益脾氣、養胃陰,補勿過膩、寒勿過涼、熱勿過燥[2]。
參考文獻:
[1]魏明.試論中國傳統養生的理論與原則[J].體育與科學,2014,12:4-6.
[2]唐宏貴.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理論來源探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4,12:60-63.
作者:賀仕剛 單位:南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