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區防震救援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鎮人民政府,經濟開發區、溱湖風景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市各直屬單位:
防震減災事業是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我省是東部地區中強地震活動水平較高的省份,我市是國務院確定的地震重點監視防御區。為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工作,最大限度地減輕地震災害,根據上級部署并結合我市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進一步明確防震減災工作的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把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防震減災與經濟建設一起抓,堅持預防為主、防御和救助相結合,依靠科技、法制和全社會力量,進一步完善地震監測預報、震災預防和緊急救援工作體系,不斷夯實防震減災工作基礎,全面提高防震減災綜合能力,為促進經濟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保障。
(二)工作目標。做好全市防震減災工作,在以下幾個方面要做到進一步提升:進一步提升地震監測能力,基本形成群測群防網絡體系;進一步提升城鄉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能力,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全部達到抗震設防要求,農村抗震民居比例有較大幅度提高;進一步提升地震應急救援能力,常備不懈地做好地震應急各項準備工作,強化地震應急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地震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和志愿者隊伍建設;進一步提升地震科技支撐能力,科技對防震減災的貢獻率逐步提高;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應對地震災害的能力,社會公眾普遍掌握防震減災基本知識和防震避險技能。
二、認真抓好地震法律法規的貫徹落實與科普知識的宣傳
(三)建立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長效機制,全力構建黨委宣傳部門統一領導,地震、教育、科技、民政、文廣新、人防辦等部門廣泛參與,社會各界密切配合的防震減災宣傳網絡,研究制定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規劃。
(四)把防震減災知識納入國民素質教育體系及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綱要,并作為各級領導干部和公務員培訓教育的重要內容。以創建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示范學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建設等為載體,深入推進防震減災知識“進學校、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進機關、進家庭”活動。高度重視中小學校防震減災教育,每學期開學,教育局要督促各中小學加大防震減災宣教力度,做到每個班級有一幅防震減災知識掛圖、兩套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書籍和音像資料,每所學校每年開展一次應急避險演練。
(五)要充分利用“5.12”國家防災減災日等重要時段開展防震減災集中強化宣傳活動,全面提高社會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緊急避險能力和識別地震謠傳的能力。
三、繼續提升地震監測和預報分析能力
(六)加強震情跟蹤監測和監測臺網建設工作。牢固樹立“震情第一”觀念,針對震情形勢,采取措施,科學部署,制定切實可行的震情跟蹤工作實施方案,認真做好震情監視和短臨跟蹤工作,加強蘇()10井運行管理和儀器設備維護,確保穩定可靠運轉,為震情趨勢判定和快速響應提供基礎保障。加速建設“十一五”地震安全項目。重點建設市數字化強震臺。
(七)加強地震群測群防工作。要按照市《關于進一步加強地震群測群防工作意見的通知》精神,組織開展地震群測群防工作推進年活動,積極推進地震宏觀測報網、地震災情速報網、地震知識宣傳網、防震減災助理員“三網一員”建設,進一步穩定加強群測群防工作隊伍,加強對防震減災助理員的培訓,提高業務能力。各鎮(區)要確定1名防震減災助理員,各村(社區)要確定1名地震災情速報員。
四、著力加強地震災害預防監管水平與綜合防御能力
(八)積極推進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依照《防震減災法》和《省地震安全性評價管理辦法》的要求,推進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努力提升行政執法、技術服務水平,出臺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地方性政策,建立部門聯合推進工作機制,理順抗震設防行政審批流程,充實抗震設防技術服務裝備,培養技術服務隊伍,努力擴大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管理的覆蓋面,全面提高建設工程的抗震能力。依法提高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住建、規劃、教育和地震等部門要加強對中小學校舍安全工作的指導和監督檢查,組織實施好校舍安全工程,確保消除地震致災隱患。
(九)進一步推進農村民居工程的實施。各鎮(區)、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村建房抗震設防的政策引導和技術指導。開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點建設,推廣應用村鎮建設抗震設計規范,加強村鎮建設管理,建立健全村鎮建設抗震技術服務體系,引導和鼓勵農民在新建住宅時采取抗震措施,對達不到抗震要求的住宅要采取必要加固措施,不斷提高農村防震保安能力。
(十)積極做好地震次生災害防治工作。水利、國土、環保、安監等部門要高度重視震后容易引發地基塌陷、環境污染、易燃易爆等次生災害源的專項普查,對排查出的隱患要登記建檔,并針對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整治和防范。
五、全面增強全社會共同抵御地震災害的能力
防震減災是一項綜合性的社會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要廣泛動員社會各方面重視支持參與防震減災工作,使防震減災逐步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十一)做好防震減災“十二五”專項規劃編制工作。住建局、規劃局、地震局要根據市第五輪城市總體規劃綱要要求,做好防震減災專項規劃。在專項領域內,綜合考慮城市發展現狀以及各專項規劃間的相互銜接,增設一些具有約束力且能檢查、評估的指標,努力將總體目標分解到具體空間,提出實實在在的項目,確保規劃編制的前瞻性、延續性、整體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認真修訂地震應急預案。市地震局會同有關部門共同制訂和完善市地震應急預案。各鎮(區)、各有關部門要制定本地區本部門的地震應急預案。交通、鐵路、水利、電力、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和學校、醫院等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以及可能發生次生災害的大中型企業等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制定地震應急預案。同時要根據實際情況,適時做好預案的修訂和完善。地震應急預案應報市地震局備案。市地震局會同有關部門對全市的地震應急預案修訂修編和演練情況進行檢查、指導和監督。
(十三)加強地震應急演練。各鎮(區)、各有關部門要根據地震應急預案,適時組織開展相應規模的地震應急演練,不斷增強應急預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各部門協同配合、有序應對突發性地震災害的能力。交通、鐵路、水利、電力、通信和大中型企業、學校、醫院、影院、商場等單位的主管部門,每年要組織所屬的部門單位適時開展一次以上的地震應急演練,提高全社會民眾防震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地震部門在地震演練中給予指導。
(十四)加快地震應急志愿者隊伍建設。各鎮(區)村(社區)要積極推動組建地震災害救援志愿者隊伍,建立震時迅速調集和組織動員地震志愿者隊伍的機制。重視利用當地醫療急救、衛生防疫、心理干預、建筑工程、電力通信等專業領域人才資源,逐步開展兼職志愿者準入登記制,實施動態管理,加強相關技能培訓,培養一大批具有不同專業救援技能、能夠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高效率開展救援行動的兼職志愿者。鼓勵青年志愿者加入地震應急救援志愿者隊伍。
(十五)加強地震應急保障體系建設。要建立應急管理機制。在現有公園、體育場館、學校等設施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開展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和臨時疏散場地的規劃,統籌安排地震應急避難所必需的交通、供水、供電、排污等設施建設,整合利用各種應急物資資源,建立城市地震應急避難場所。逐步建立應急救災物資儲備機制,特別是地震應急救援的專用物資儲備。食品、醫療等物資應建立平戰結合的流動共享機制,保證震害發生時有效應對。
(十六)市應急辦、市防震減災工作聯席會議辦公室(市地震局)要會同有關部門,每年組織一次全市防震減災工作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