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氣象災害監測及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總體要求
(一)工作目標。著力解決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的瓶頸問題和薄弱環節,加快構建和完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實現實時監測、短臨預警、中短期預報有效銜接;建立突發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傳播機制,力爭到2015年,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提前30分鐘以上發出;努力消除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盲區,力爭到2015年,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公眾覆蓋率達到95%以上;確保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更加準確,信息傳播更加快速,應急聯動更加有效。
(二)原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遵循“歸口管理、統一、快速傳播”的原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由縣氣象局負責制作并按預警級別分級,其他組織和個人不得自行向社會。氣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標準,結合各種手段的傳播能力和特點,細化預警信息標準、范圍和時限要求等。
(三)內容。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內容包括機關、時間、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類別、起始時間、可能影響范圍、警示事項和相關防御措施等。氣象災害類別分13種,分別是:臺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道路結冰、高溫、干旱、雷電、冰雹、雷雨大風、霜凍和大霧。氣象災害依據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一般劃分為四級:Ⅳ級(一般)、Ⅲ級(較重)、Ⅱ級(嚴重)、Ⅰ級(特別嚴重),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
二、健全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信息和傳播體系
(四)提高監測預警能力。積極推進我縣中小尺度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建設,加強交通和通信干線、重要輸電線路沿線、重要水利工程、經濟開發區、重點林區和旅游區等氣象監測設施建設。強化糧食主產區、重點林區、生態保護重點區、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重點區土壤水分和墑情監測,實現災害易發區鎮村兩級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全覆蓋;進一步加強城市、鄉村、河流、水庫庫區等重點區域氣象災害監測預報,著力提高對中小尺度災害性天氣的預報預警能力。
(五)加強平臺建設。積極推進全縣突發公共事件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形成與省、市相互銜接、規范統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體系,實現預警信息的多手段綜合。移動、聯通、電信等運營企業負責對氣象部門現有手機短信發送平臺功能進行全面升級,最大限度提高發送速率,確保滿足預警信息最低時效要求,并配合氣象部門建立預警信息監控平臺,做好全網手機用戶數據庫的定期更新,確保預警信息及時、高效。要在學校、車站、旅游景點等人員密集公共場所,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重要道路和河流、水庫、地質災害點等災害易發區最大限度提供小區短信服務,提高預警信息的針對性、時效性。
固定電話運營企業要配合氣象部門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固定電話反撥平臺,共同提供預警信息網絡推送服務,提高預警信息的主動性。
(六)完善信息機制。各鄉鎮和相關部門要建立完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制度,對于突發性氣象災害預警,要減少審批環節,并按照預警信息公益性的原則,建立快速的“綠色通道”。氣象部門要與相關部門建立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快速通報機制和共享渠道,使各部門能在第一時間獲取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各有關信息傳播部門或單位在收到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后,按照職責分工,在第一時間氣象災害預警信息。
縣廣播電視臺接到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后,要在30分鐘內完成,按預警信息級別滾動播放字幕:藍色、黃色預警為每1小時播放一次,每次播放2遍;橙色、紅色預警為每15分鐘播放一次,每次播放2遍。
縣廣播電視臺要在新聞、交通、音樂等聽眾較多的廣播頻率整點或半點播報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遇有紅色預警信息隨時插播。
移動、聯通、電信等通信運營企業接到氣象部門負責人簽發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后,應減少審批環節,做到第一時間通過短信平臺向所有用戶無償。當接收到紅色預警信息時,應向可能受影響地區的所有社會公眾及時轉發。
網絡媒體接到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后30分鐘內,要在顯著位置予以刊播,并采取閃爍、漂浮等方式進行提醒。
(七)強化預警信息傳播。縣廣播電視、新聞出版、通信主管部門及有關媒體和企業要大力支持預警信息工作。各鄉、鎮人民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在充分利用已有資源的基礎上,在學校、社區、車站、旅游景點等人員密集區和公共場所設立電子顯示屏等暢通、有效的預警信息接收與傳播設施。完善和擴充氣象頻道傳播預警信息功能,重點加強農村偏遠地區預警信息接收終端設施建設,因地制宜地利用有線廣播、高音喇叭、鳴鑼吹哨等多種方式及時將災害預警信息傳遞給群眾,使之提前做好防范,避免或減少損失。
(八)暢通基層預警信息接收傳遞渠道。各鄉鎮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以及學校、醫院、社區、工礦企業、建筑工地等,要指定專人負責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接收傳遞工作,重點健全向基層社區傳遞機制,形成縣—鄉—村—戶直通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播渠道。要充分發揮氣象信息員、災害信息員、群測群防員傳播預警信息的作用,配備必要的裝備,給予必要的經費補助,努力提高預警效率。
三、加強組織領導和科普宣傳
(九)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機制,加強氣象災害防御和應急工作的組織領導,認真落實氣象災害防范應對法律法規和應急預案,組織做好氣象災害普查、風險評估和隱患排查工作。在城鄉規劃編制和重大工程項目、區域性經濟開發項目建設前,要嚴格按規定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充分考慮氣候變化因素,避免、減輕氣象災害的影響。新聞宣傳、通信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廣播、電視、報紙、電信、互聯網等媒體的管理,監督其履行氣象防災減災的社會義務,共同維護經濟社會穩定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十)加大資金投入。各級政府要把氣象災害預警工作作為氣象災害防御的重要內容,納入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多渠道增加投入??h財政部門要加大支持力度,在年度預算中安排資金,保證氣象災害監測設施及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和運行維護;各基礎電信運營企業要根據應急需求,增加資金投入,對手機短信平臺進行升級改造,提高預警信息發送效率。盡快啟動縣氣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尺度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及應急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質災害防御氣象保障工程)”項目建設,“十二五”期間,爭取納入“省氣象災害防御信息全覆蓋示范縣”(每年選10個左右的縣)建設項目,將我縣建成監測到位、預報準確、預警及時、應對高效、減災效果最好的氣象服務信息全覆蓋示范縣。
(十一)加強輿論引導。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同宣傳部門和新聞媒體的聯系溝通,及時準確提供信息,做好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工作宣傳報道,引導社會公眾正確理解和使用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防止歪曲報道、惡意炒作,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重視和支持預警信息、傳播和應用工作的良好氛圍。
(十二)推進科普宣傳。縣政府有關部門要把氣象災害科普工作納入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通過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媒體,廣泛普及氣象災害預警和氣象災害應急避險常識,重點做好針對中小學生、農民、進城務工人員等防災避險知識普及和教育工作,培養和提高全社會的氣象災害防范意識和自救互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