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促進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工作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以人為本、統籌協調、和諧發展的理念,始終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堅持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方針,堅持防災減災與經濟建設一起抓,切實加強防災減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通過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不斷提高全社會綜合防御自然災害及突發事件的能力,為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服務。
二、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總體目標
按照《地震應急避難場所場址及配套設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21734-)確定的標準,根據《-2020年城市總體規劃》及修編,堅持“因地制宜、統一規劃、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方針,逐步配套完善相關應急避難功能設施,切實推進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工作。力爭通過5—10年的努力,使我市中心城區常住人口人均避難場所面積達到1.5平方米,全市以中心城區為重點的城鎮應急疏散和避險能力得到較大提升,防災減災應急體系建設得到顯著加強,城鎮防災減災綜合能力得到明顯提高。
三、應急避難場所的規劃原則
(一)統一領導。各級政府要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和年度規劃,把應急避難場所納入城鎮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安排、合理布局、科學規劃。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規劃工作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市抗震救災指揮部牽頭,市直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各縣(區)人民政府具體實施。
(二)合理布局。應急避難場所規劃要結合當地實際,布局應突出地震災害的預防,根據人口規模、建筑密度等因素,合理確定用地面積、人均用地面積、服務半徑等標準,充分考慮場所規模、周邊環境和旅游城市的特點,做到既方便居民、游客快捷疏散,又易于組織搶險救災、安置災民,保障災民基本生活。應急避難場所要盡可能規劃在居住區、辦公區、商業區等人群集中的區域周圍,同時又要盡量遠離高大建筑物、高壓線路、易燃、易爆、化學物品存放處以及地下斷層、易發生洪水、滑坡、塌方等的區域,場所內應保證一定面積的平坦用地,以便于搭建臨時性簡易建筑等設施。連接應急避難場所的疏散通道需設置2條以上,寬度符合消防要求,保證快速通暢。屬于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場所等要從嚴掌握相關標準,防止破壞。
(三)平災結合。將現有或待建的具備一定規模的廣場、綠地、公園、體育場館等規劃為集應急避難、娛樂休閑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場所。平時作為居民休閑、娛樂、健身等場所,遭遇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時作為避難、避險場所使用,實現綜合利用。
(四)多災共用。應急避難場所要重點突出遭遇地震災害后的避難、避險功能,同時兼顧其他自然災害和突發公共事件,實現多災種共同使用。應急避難場所配備的救災設備、設施,要充分考慮多災共用的特殊需要。
四、應急避難場所的建設任務
(一)實行分類建設。應急避難場所按場地面積、相應條件與設施功能分為Ⅰ類、Ⅱ類、Ⅲ類。Ⅰ類應急避難場所適合作為災后進行緊急救助、重建家園和復興城市等各種減輕災害活動的場所;Ⅱ類應急避難場所適合作為災后收容附近地區居民,使其免受災害、傷害,在相當時期內供避難居民生活的場所;Ⅲ類應急避難場所(臨時避難場所)適合作為災后附近居民的緊急避難場所和到Ⅰ類、Ⅱ類避難場所避難的中轉地點。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要按照規劃分級,突出重點、分類實施。
(二)突出設施配套。應急避難場所附近,應設置明顯的標識標牌,為居民提示應急避難場所的方位及距離。應急避難場所內應配備應急供水設施(水管、貯水池、自備水井等)、應急供電設施、應急通信設施、應急物資(食品、救災用品、油料等類)供應處、應急衛生防疫站、應急廁所、應急篷宿區、應急指揮(調度)部、應急廣播站、保衛處、消防處等,有條件的場所要考慮建設應急直升機停機坪。
(三)明確責任劃分。針對轄區已建成區域,各縣(區)人民政府要按照規劃逐一確定應急避難場所,設置明顯的標識標牌,并結合實際,采取靈活多樣的模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加快場地改造和應急設施配套工作。針對轄區未來發展區域,建設規劃主管部門要嚴格落實新建片區的應急避難場所規劃,嚴把項目審批關,業主單位要結合項目實施同步完成應急避難場所相關功能建設和設施配套。市、縣(區)兩級行業主管部門負責監督和檢查驗收。
(四)分期逐步完成。市中心城區(含玉龍縣)實行市級統一規劃,結合創園達標工作,由屬地分級負責,分步推進實施,年5月31日前首先完成應急避難場所分布規劃圖編制和指向標識標牌設置工作。永勝、華坪、寧蒗三縣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地編制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規劃,完成縣城所在地至少1個以上Ⅰ類應急避難場所標識標牌設置工作,并有計劃、有步驟地逐年分別建設完善配套功能設施。各縣(區)人民政府在“十二五”內,實現轄區所有鄉(鎮、街道辦事處)至少建成1個以上Ⅰ類或者Ⅱ類應急避難場所,并具備應急搶險、指揮調度的各項功能設施、設備。具體任務詳見《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任務分解表》(附件)。
五、應急避難場所的管理要求
在市、縣(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市、縣(區)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協調有關部門,制定相應的應急避難場所管理辦法和應急預案,編制應急避難工作程序、場地內功能設置以及應急宣傳手冊,組織應急避難場所應急演練,加強日常管理和維護。在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和公共突發事件時,成立應急避難場所指揮機構,按照應急預案組織群眾避險避難,實施災后緊急救助、重建家園和復興城市等相關救災工作。為加強管理,充分發揮應急避難場所的功能,市、縣(區)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要協調有關部門逐步建立市、縣(區)兩級應急避難場所數據庫。
六、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工作要求
(一)切實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組織領導。推進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提高城鎮綜合防災能力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完善城市公共服務職能、構建平安和諧社會的具體體現。我市處于川滇交界地震危險區和高烈度區,長期以來一直被國務院和省政府列為地震重點監視危險防御區,震情形勢嚴峻而復雜,同時,我市也是全省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防災減災的任務十分艱巨。各地、各部門要牢固樹立“減災也是生產力、減災就是增效、防災就是維穩”的發展理念,切實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把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形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協作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格局。
(二)切實形成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工作合力。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是一項任務緊迫、內容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級各有關部門、單位要注意借鑒和吸收相關城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管理、使用的經驗,因地制宜、整合資源、逐步完善,使現有的資源條件發揮最大效益。要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市民知曉、愛護應急避難場所,支持建設、管理工作。要加強協調配合,做到相互支持、通力合作。按照“縣(區)屬地建設管理,市直加強指導督促”的原則,我市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管理工作具體由各縣(區)人民政府結合實際負責組織實施。市直相關部門督促指導工作分工如下:
1.應急避難場所分布規劃圖編制(督促單位:市規劃局、地震局)。
2.設立應急避難場所指向標識標牌(督促單位:市住建局、地震局)。
3.應急避難功能區域規劃(督促單位: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
4.應急指揮(調度)辦公場所(督促單位: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
5.應急避難物資儲備場所(督促單位:市規劃局、民政局);食品、救災用的手電、雨具、防寒防曬等物品、飲用水等應急物資(督促單位:市民政局、財政局);油料供應(督促單位:市工信委、商務局)。
6.應急避難醫療衛生防疫和衛生安全(督促單位:市衛生局)。
7.應急廁所和污水處理(督促單位:市住建局)。
8.應急篷宿區篷宿用帳篷等(督促單位:市住建局、民政局)。
9.應急廣播站(督促單位:市文廣局)。
10.應急保衛處(督促單位:市公安局)。
11.應急消防處(督促單位:市消防支隊)。
12.應急交通處(督促單位:市交通運輸局)。
13.應急氣象服務(督促單位:市氣象局)。
14.應急通訊設施(督促單位:市工信委)。
15.應急供電設施(督促單位:市工信委)。
16.應急供水設施(督促單位:市住建局)。
17.應急照明設施(督促單位:市住建局、工信委)。
18.應急監控設施(督促單位:市公安局)。
19.應急避難場所應急預案(督促單位: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
20.應急工作程序和應急宣傳手冊編制(督促單位: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
21.應急場地功能設置手冊編制(督促單位:市住建局)。
22.應急避難場所管理規定編制(督促單位: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
23.應急避難場所數據庫(督促單位:市地震局、民政局)。
24.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管理協調機構,由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牽頭,市、縣(區)相關部門、單位參與。
25.應急避難場所應急演練。由市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牽頭,市、縣(區)相關部門、單位參與。
(三)切實加大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資金投入。各縣(區)人民政府要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納入地方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范疇,統籌安排、保障投入。要充分發揮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建立穩定增長的地方財政投入機制,實現投資多元化。防災減災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投入大,維護管理難度高,鑒于當前我市財力狀況,各級各部門要因陋就簡、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建設,各級財政要保證必需的建設和管理維護投入,使應急避難場所按規劃逐步建成,并不斷完善相應功能。
(四)切實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的督促檢查。在市、縣(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市、縣(區)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牽頭組織,分級對各地、各部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進行檢查、督促和指導工作。督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應急避難場所的設計標準;應急避難場所預案的編制與修訂;應急指揮、設備及物資儲備情況;應急避難場所數據庫建設及管理;相關部門、社會團體、公眾的應急避難意識和應急反應能力等方面。督查情況將在全市范圍進行通報,對措施不力,工作拖沓滯后的地方和部門,將嚴肅通報批評并追究主要責任人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