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服務業三年跨越發展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基本情況。
服務業經濟期間保持了較快的發展勢頭,已逐步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1.總量規模持續擴大。期間服務業增加值總量由年末的59.02億元增加到年的136.5億元,平均每年增長13%以上,占GDP比重由年末的14.8%提高到年的21%,平均每年提高1.2個百分點。年以來,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0%。
2.內部結構不斷優化。隨著服務業開放程度的加深,金融保險、科技研發、評估咨詢、信息軟件、物流運輸、文化產業等高知識含量、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得到較快發展。年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公共服務業實現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為42%、39%、19%,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成為服務業中的主體。
3.重點項目加快推進。期間,一批服務業重點項目紛紛啟動,較好地發揮了示范帶動作用,服務業固定資產每年增長超過20%。年全區固定資產投資中服務業項目投資為179億元(含基礎設施),占全區固定資產投資總量的68.8%。
4.服務功能不斷增強。期間,全區加大區域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初步形成金融商貿服務、生產服務、教育服務、醫療保健社區服務、生活配套服務五大服務體系,服務功能不斷增強。
(二)存在問題
我區服務業經濟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依然存在一些比較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一是服務業增加值占比依然較低。跟市總體水平及市其他地區相比,服務業增加值呈現總量偏小、增速偏慢、GDP占比偏低的特點。二是行業結構仍偏傳統。傳統服務業占比較高,現代服務發展不夠充分,尚未有效形成規模優勢。三是知名服務品牌和規模企業相對缺乏。開放程度低,現代服務業外資企業進駐較少,服務業總部經濟發展不充分,缺少帶動作用強、服務業增加值貢獻大的大企業、大集團。四是地區發展不夠平衡。區內服務業發展布局不盡合理,除中心城區基本形成服務業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其他地區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占比偏低。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
1.指導思想
我區服務業三年跨越發展計劃指導思想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建設“三區三城”總要求,圍繞“爭先進位”總目標,積極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搶抓機遇,迎難而上,加快發展以創新基地為平臺的科技服務業和以區域制造業為依托的物流業,提升發展與城市功能相適應的現代商貿服務業和房地產業,創新發展以生態文化為特色的休閑旅游業,加大有效投入,加快重大項目建設,增強集聚發展能力,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結構提優,著力構建充滿活力、特色鮮明、優勢互補的服務業發展新格局。
2.發展目標
總量規模較快提升。到年,占GDP比重每年提高3-4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31%以上,總量達到310億元,占全區GDP的比重達到32%;
貢獻份額顯著增加。到年,服務業地稅收入占地方稅收的比重達到55%以上。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行業結構持續優化。到年,基本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新型產業結構,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55%以上。
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每年服務業招商引資規模占全區外資招商30%以上,內資招商的60%以上。到年,引進大型商貿項目10個,總部經濟項目15家。
集聚程度顯著提高。到年,新建4個產業特色鮮明、集聚帶動作用明顯的服務業集聚區。
企業實力明顯增強。到年,形成10家市級服務業標桿企業,10家市級創新型服務業企業。
三、重點任務
實現我區服務業新一輪跨越發展,是一項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系統工程。積極有效地依托資源與優勢,切實加大服務業投入,加快服務業集聚工程建設,實現重點行業突破,以服務業的跨越發展來全面提升的經濟發展水平。
(一)統籌產業布局,加快服務業集聚工程建設
圍繞區域空間格局,通過集聚化戰略,采取集群式、園區化發展模式,科學有效地配置服務業資源,打造商務商貿、科技服務雙核心,培育現代物流集聚帶,構建四大生產配套服務區,建設多中心的特色服務業集聚區,即形成“兩核、一帶、四區、多中心”的服務業發展格局。
1.打造商務商貿、科技服務雙核心
圍繞商務商貿區和科技城科技服務區,打造商務商貿、科技服務雙核心。
商務商貿核心區。以街道、街道為主的中心城區,圍繞“T”字型發展主軸,加快“退二進三”步伐,加大金融、保險、中介、現代商貿等現代服務項目的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形成以大型金融業態為主的獅山路沿線金融產業帶,以綠寶廣場、天都廣場等商業載體為核心的長江路沿線商貿集聚帶,以創業園、財富廣場等創新載體為核心的竹園路沿線科技創新創業產業帶,以永利廣場、賽格電子市場等為核心的運河路沿線商貿配套產業帶。提升的商貿服務能級,成為輻射全市的市級商務副中心。
科技服務核心區。圍繞科技城軟件園、微系統園、軟件實訓基地、醫工所、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園等科技載體,整合全區科研服務資源集聚,為全市、地區提供科技研發服務(包括科技信息服務、科技交易與轉化,科技咨詢服務、科技創業服務等),形成科技服務核心區。同時,配合區行政中心西移,加快科技城形成商務、商貿、金融新的集聚區,一方面成為次級商務中心,另一方面為科研提供中介、商務等綜合服務。
2.培育現代物流集聚帶
物流集聚帶以運河、鐵路、國道三條交通大動脈為軸,涉及、開發區、。在該地區,建設綜合物流園區,實現聚集效應,充分利用綜保區政策優勢,加強物流通路建設,力爭實現內陸區港聯動,形成功能上的“自由貿易區”。以該集聚帶為中心,向西向南逐漸拓展,多點布局配送中心,從而形成“物流園區—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立體網絡框架。物流集聚帶以滸通片區中心為核心為工業企業提供商務辦公、金融、信息咨詢等生產性服務功能,重點發展(保稅)倉儲、裝卸搬運、流通加工、配送、國際貨代等現代物流服務,配套發展生產資料專業市場、企業咨詢、職業中介服務、貿易經紀與服務等。建設市現代物流中心和國際物流分中心。
3.構建四大生產配套服務區
依托工業園、通安科技產業園和工業組團、楓橋工業園、開發區陽山科技園和工業組團,構建四大次級生產配套服務區,實現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的互動。圍繞各園區主導產業,引入國內外高水平的生產性服務業企業,重點建設各種門類的專業服務中心,重點引進品質檢驗中心、設備維修中心、設備租賃中心、樣品制造中心、工程設計咨詢中心、產品試驗中心、高技能人才中介中心和循環經濟服務指導中心等。為全市、同類型工業企業提供專業配套服務,促進中小產業集群的形成。
4.建設多中心的特色服務業集聚區
圍繞建材區、汽車城、創業園、環保產業園、財富廣場、樹山養生休閑基地、刺繡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風光帶等核心區塊,重點建設若干特色服務業集聚區,成為新型專業市場服務、科技創業服務、旅游休閑服務、文化服務的高地。
(二)明確實施要點,實現重點服務行業發展突破
根據服務業發展的新趨勢,把握國家的政策機遇,結合服務業的發展基礎和優勢資源,聚焦經濟增長貢獻高、自身增長潛力大的服務業重點行業,通過重點突破,以點帶面,提高總量,提升質量。
1.加速發展科技服務業
一是整合利用科技城、創業園、高新財富廣場等科技載體和平臺,以一流的創新載體集聚一流的創新資源,到年研發及服務機構總數達到300家,部省市科技項目超過1000個。二是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創業擔保、科技保險和種子基金、VC基金等科技金融業態,私募基金規模超過100億元,形成完善的科技創新創業服務體系。三是加快服務外包發展,引進具有深度研發設計的高科技生產制造企業,通過技術溢出和產業鏈整合作用帶動我區服務外包及其他高科技企業的發展,充分應用省市服務外包相關政策,重點引進一批位居產業鏈重要環節的服務外包龍頭企業和規模企業,迅速形成服務外包企業集群,到年,引進和培育大中型服務外包企業20家,建成發展服務外包產業的專業功能載體180萬平方米,全區接包合同額達到18億美元,離岸執行額達到7億美元。四是加快建設醫療器械科技產業園、易程產業園、中科協鑫()工業研究院和職大工研院,在電子信息、新能源、醫療器械等領域形成具有技術領先優勢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到年,集聚一批以技術開發為主的創新型企業。五是引進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協作專利中心,提供專利數據咨詢、業務培訓、知識產權保護等服務,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為發展科技服務業創造良好環境。
2.提升發展現代物流業
一是加快綜保區建設。發揮綜保區政策優勢,大力發展國際采購、國際中轉、國際分撥以及國際配送業務,積極研究空陸聯程中轉的操作模式,加快引進內河港有限公司投資建設內河集裝箱港。發揮京杭大運河的水運優勢,力爭實現與上海洋山港、浙江寧波港通過水路進行對接,大幅提升在海運轉運方面優勢。通過改善區域物流環境,開辟新的利潤增長點,到年,監管貨值翻一番達到600億美元。二是建設一批物流園區和基地。加快中外運高新物流中心、方正高新港、普羅斯物流園、明德物流園、華潤北藥等物流基地建設。三是發揮中外運物流、大田物流、開元物流等省市重點物流企業的引領作用,發展一批擁有自身核心業務能力的本地骨干型物流企業,到年,培育3-4家綜合物流營業收入超億元的現代物流重點企業。
3.集聚發展商務服務業
一是加快獅山商貿區建設。充分利用在建和建成的天都大廈、高新國際商務廣場、人才大廈、潤捷廣場、新地中心等大型高層商務載體,集聚企業管理服務、專業技術服務、金融服務等各類商務企業。通過加快退二進三,挖掘土地潛力,加快搬遷獅山路兩側工業企業,利用中心城區內退整理出的土地資源,重點打造“獅山中心核”。二是大力發展總部經濟。依托制造業發展優勢,提高總部機構業務與本地產業的融合度,著力引進企業營運總部或分公司及管理中心、研發中心、采購中心、物流中心、結算中心和營銷中心等職能性總部。到年,引進和培育總部機構15家。
4.整體提升商貿服務業
保持消費市場持續繁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0%以上。一是健全商貿服務業網絡。重點加快美羅、億株美亞、綠寶廣場二期等大型商貿設施建設,吸引一批名店名牌入駐,加快引進大型家電商業企業,提高業態整體水平,擴大商貿集聚規模,形成具有全市影響力的商貿核心;二是實施商業特色街區建設改造提升計劃。到年底,創建由市政府命名的市級商業特色街區6條,完成3條由國家命名的“中國特色商業街”;三是結合城鄉一體化、西部開發,加快推動老鎮改造,加快社區商業、萬村千鄉工程的建設。到年,新建6家市級社區商業示范社區,建成2家省級、1國家級社區商業示范社區;四是完善市場體系,增強服務輻射功能。加快賽格電子市場三期、金屋地板市場、楓橋汽車零配件市場、紅酒市場等市場建設,提升國際汽車城、橫塘建材裝飾城、通安鋼材交易市場、高新生產資料交易市場、刺繡市場等專業市場的整體建設水平,不斷擴大市場影響力、增強對外輻射能力。到年,培育2家交易額超50億的市場,5個年交易額超10億元的市場,年總成交金額突破200億元。
5.做強做大休閑旅游業
一是著力打造太湖大濕地生態休閑帶、姑大陽山休閑旅游帶、大運河文化旅游帶。加快推進西部生態城旅游度假區、刺繡文化旅游區、樹山生態旅游區、太湖濕地公園配套工程、大陽山公園等項目的建設,進一步發掘整合區內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資源,打造生態休閑旅游品牌。二是圍繞樂園啤酒節、白馬澗冰雪節、刺繡文化節、樹山梨花節等節慶活動,積極造節造會造勢,增強區內外影響力。三是積極探索旅游資源與商貿、文化、餐飲、休閑、娛樂等相關產業的聯動發展,創新盈利模式,開辟利潤增長點,力爭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到年,達到60億元。
6.持續健康發展房地產業
以打造“真山真水宜居城市”為目標,合理布局房地產。加快西部生態城、科技城、滸通地區房地產開發力度,到年,全區房地產業投入總量達到150億元。大力培育房地產品牌企業,國內著名房地產企業數和開發量由目前占總企業數和開發量的17%提升到30%以上。扶持培育本土房地名品牌和規模企業,走出,成為省內外知名房地產開發企業。
7.推進制造業分離服務業
以大中型企業和龍頭企業為重點對象,以主輔分離、整合提升為主要內容,積極引導和鼓勵金萊克等重點制造業企業將現代物流、貿易營銷、專業配套等環節進行分離。用足用好已經出臺的相關政策,做好對分離發展服務業企業的跟蹤服務,積極提供稅收、土地、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實現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融合發展。
(三)加大有效投入,加快服務業重點項目建設。
進一步堅持“大項目帶動”發展戰略,聚焦服務業發展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加快推進服務業重大項目建設,做到“成熟一批、建設一批、儲備一批”。三年時間,排出總投資879億元的97個服務業項目,集中力量建設,切實增強服務業發展后勁。
1.著力打造大物流項目
充分依托保稅物流中心、物流園等綜合優勢,加快國際物流大廈、高新港碼頭二期工程、中外運四期、普羅斯物流園、華潤北藥醫藥配送等一批區域性現代物流基地的建設,打造配套合理、銜接有序、貨暢其流的區域物流中心。
2.著力建設大商業項目
一是加快賽格電子市場三期、橫塘地板、燈具、陶瓷等5個建材市場的綜合改造,建材市場、楓橋紅酒交易市場、東渚工藝美術特色產業基地等專業市場的建設,努力提高服務業的承載能力,增強對全市的輻射能力。二是加快天都廣場、綠寶二期、濱河世貿中心、獅山廣場等大型商貿設施的建設,加快形成商貿核心圈。
3.著力完善科技平臺項目
加快中科院醫工所二期、醫療器械科技園、浙江大學工研院、協鑫工研院等一批科技創新載體平臺的建設,進一步推進產學研結合,全面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促進區域新能源、醫療器械產業快速崛起。
4.著力構建公共事業項目
重點實施一批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公共服務項目。加快推進實驗中學,學府初級中學、科技城醫院、明基醫院、科技文化中心等項目的建設力度,著力解決基層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發展滯后的問題
5.著力加快重點企業培育
加快培育服務業重點企業。注重發揮高新集團總公司、博濟堂科技園投資發展有限公司、開元集團、歐索軟件有限公司、仕德偉網絡有限公司、樂園有限公司等重點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鼓勵支持自主品牌好、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型企業集團,通過兼并重組、推動上市、資金獎勵、財政資助等方式做強做大。
四、保障措施
1.完善服務業發展工作機制
按照全區統籌和地方發展相結合的原則,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加快服務業集聚發展。一方面對于區域內具有全局性的大型重點服務業載體和項目,從招商到項目建設,由管委會統籌協調,切實保障龍頭項目的強勢推進,形成對服務業發展強而有力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要各鎮、街道、開發區充分發揮地方資源和力量,因地制宜,形成集聚,促使服務業在全區范圍內蓬勃發展,實現提升跨越。
2.強化規劃引領作用
根據總體規劃,結合“十二五”規劃,優化提升我區服務業發展規劃,盡快制定各相關產業的專項規劃。近期加快出臺和完善物流、房地產、服務外包、旅游、文化等相關產業的新一輪發展計劃。
3.強力推進載體建設
繼續加大服務業載體建設力度。重點加強獅山商貿中心、科技城、綜保區、西部生態城等服務業載體建設,重點建設一批現代物流、服務外包、產品交易、研發設計、商務商貿、科技信息、文化創意、旅游休閑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加快集聚區公共平臺建設,進一步優化集聚區發展軟環境,著力建設和完善科技、旅游、物流、社區、信用等公共服務平臺。
4.優化專業招商隊伍
繼續堅持把招商引資擺在服務業經濟發展的突出位置,由管委會統籌招商資源,用好“退二進三”、“城中村”改造、老鎮改造等土地優惠政策,提高生產性服務業用地比例。優化服務業招商隊伍、充實服務業招商人員,要重點突出按服務業行業招商,加快建立與行業協會、境外機構的招商合作機制,及時招商信息,拓展招商渠道。
瞄準服務業產業發展方向和產業鏈高端環節、關鍵環節,著力引進金融保險業、證券業,形成集聚效應,成為市保險、證券核心區。積極引進物流、專業配套服務、服務外包、科技和信息服務等新興服務業,探索引進與健康產業、養老產業等相關的服務業。重點加強對結構優化升級起關鍵引領作用的重大產業項目和規模較大、具有發展潛力的服務業企業的引進,力爭更多高質量、高品位的服務業項目落戶我區。
5.強化人才培養和引進
圍繞服務業發展的重點產業,加大高端服務業緊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建立高端服務人力資源儲備庫,重點引進高層次金融人才、商業人才、物流人才、科技服務人才以及各類中介經紀人才。通過強化政策激勵、人才專項、項目申報、資金跟進、平臺搭建、后勤保障等一系列服務機制,使人才引得進,留得住。
6.加強政策扶持力度
加快發展服務業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既要建立由分管領導和相關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促進各方面密切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又要加強政策的扶持。一是對國家、省、市、區最近幾年出臺的促進服務業發展政策整理匯編,對出臺的引進外資、民營經濟、科技發展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涉及服務業的進行梳理歸并,對我區重點發展的行業(如物流、保險證券等)出臺具體扶持辦法,支持服務業載體建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和新型業態的發展。二是要用足、用好國家、省、市各級出臺的相關促進服務業發展的產業政策和扶持政策。加大財政對服務業的扶持力度,繼續安排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并逐年增加規模,重點支持服務業關鍵領域、薄弱環節、新興行業的發展,對列入國家、省、市各級專項資金扶持計劃的服務業重點建設項目區財政給予1:0.5以上的配套資金扶持。三是對列入省、市、區的服務業重點項目,打造服務業項目審批綠色通道。在土地供應、政策扶持、資金支持、服務保障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對特殊項目、重大項目應采取一事一議辦法,靈活把握政策,敢于突破,切實保障項目順利實施。四是對成功申報省、市服務業集聚區、特色商業街和社區商業示范區的單位給于一定數量的財政獎勵。對省、市服務業積聚區內的企業、項目優先推薦列入國家、省、市服務業引導資金項目投資計劃。
7.加強統計和績效考核
一是各部門、單位要充分認識到服務業統計工作的重要意義和重大作用,高度重視服務業統計調查工作,進一步落實屬地責任,健全服務業統計網絡,加強統計人員力量。二是全面梳理我區服務業的統計范圍、統計對象、統計內容,科學有效地組織實施全區服務業統計調查工作,加大服務業統計單位的覆蓋面,不斷提高服務業統計水平,確保統計數據能全面客觀地反映和評價我區服務業發展現狀。三是進一步健全服務業考評體系,切實加強對服務業發展指標、重點任務、政策落實和項目推進情況的督查考核,確保任務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