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現代輕紡工業實施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產業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近年來,為適應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全市輕紡業在銜接沿海產業轉移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年全市規模以上輕紡工業完成增加值1.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7.2億元,利稅5000萬元,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4.64%6.48%和3.71%
市輕工業主要包括造紙及紙制品、印刷包裝、家俱制造、皮革制品等行業。主要產品產量:機制紙45367噸、機制紙板12385噸、單色印刷品1.17萬令、多色印刷品14.37萬對開色令、家俱22.8萬件、皮鞋266萬雙。目前,全市規模較大的企業有寧振紙業有限公司、瑞京紙業有限公司和華堅國際鞋城有限公司。年,規模以上企業38戶,完成工業增加值7845萬元,銷售收入4億元,利稅3811萬元,分別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2.6%3.6%和2.83%
市紡織業主要有棉紡織業、毛紡織業、絲絹紡織業、紡織制成品制造業、針織品業和服裝業等六個子行業,以服裝業和針織品業為主。產業規模總體上在全省處于中等水平,占全省紡織行業份額5%左右。主要產品產量:紗1982噸,絲256噸,服裝1411萬件,其中絲和服裝產量分別占全省紡織行業產量的25%和12%全市紡織品服裝入口1668萬美元,占全市的12.83%主要入口行業之一。規模以上企業36戶,完成工業增加值1.14億元,實現銷售收入4.28億元,利稅總額2343萬元,分別占全市工業的3.78%3.85%和1.74%
(二)主要問題
1產業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布點分散,缺乏大企業、大集團的龍頭帶動,產業配套能力不強。同時,技術裝備落后,工藝水平低,多數企業為粗放的低水平加工,低檔次產品比重較大,產業轉型滯后于消費結構的升級。
2市場風險規避能力弱。企業缺少自主開發和擁有自有知識產權的產品,尤其是入口企業多為來料貼牌的一般入口加工,生產經營狀況和發展前景高度依存于國際市場,抗御市場動搖、規避風險的能力較弱。
3熟練技術工人出現短缺。市輕紡業多為沿海轉移過來的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吸納了大量的城鎮和農村富余勞動力。隨著企業的不時引進,對低價、熟練勞動力的需求日益擴大,很多縣市已經出現招工難,特別是招熟練工難的情況。
二、發展特點和有利條件
1擁有良好的產業銜接條件。地處南大門,面向珠江三角洲和閩南沿海地區,銜接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較明顯,加上勞動力、土地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發展現代輕紡工業的條件優越。近年來,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和產業調整升級步伐的加快,現代輕紡工業已成為我市對接“長珠閩”主要接替產業。輕紡業發展勢頭良好,有望在未來幾年進一步擴張總量,形成產業集聚勢態。
2產業板塊經濟初具雛形。造紙、制鞋、服裝、家俱等行業已形成一定規模,區域性產業集聚效應開始顯現。造紙行業主要集中在機制紙產量已占全省總量的30%家俱業近700家企業90%分布在市。多數服裝企業聚集,生產服裝占全省的12.2%紡織制成品、針織品及服裝等紡織后道產業已具備一定基礎和發展優勢。
3企業機制活力增強。通過招商引資,從“長珠閩”地區引進了一大批輕紡企業。機制靈活的私營及股份制企業實現銷售收入和利稅分別占全行業的90%以上。加入WTO后,隨著對外開放度的進一步提升,紡織品入口將逐步不受配額及高關稅的限制,也有利于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加快我市輕紡業的更新改造,促進產業升級。
三、基本思路及主要目標
(一)基本思路
以產業接替為著力點,加快與“長珠閩”產業對接與互動。堅持市場需求導向,引進與開發并舉,擴張總量與提升質量并進,發展與結構調整偏重,努力壯大經濟總量。形成現代輕紡產業集聚、特色集群、專業化分工的協調發展格局,使成為沿海輕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銜接基地,全省造紙、制鞋、服裝產品的重要生產地和入口加工區。
(二)發展目標
年,全市現代輕紡業銷售收入達到30億元,利稅總額2億元。年造紙40萬噸、服裝5000萬件、鞋類3000萬雙、絲600噸、線1000噸、高檔面料100萬米。年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企業15個,其中億元以上5個。
四、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
重點銜接珠三角產業轉移,以贛粵高速公路為軸線,以工業園區為承載平臺,加快產業集聚,發展區域特色經濟。重點發展造紙、服裝、針織、絲綢、制鞋,積極發展新興行業。
造紙業依托我市豐富的山地資源,維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林木,實施林、漿、紙一體化,大力發展人工速生造紙原料林基地及原料竹基地,按企業建基地、基地辦企業的原則,實現制漿造紙企業用材供應基地化。同時,大力發展再生紙的生產。紙制品重點發展低克重、高強度的高檔新聞紙、膠印書刊紙、信息用紙、商品包裝裝潢用紙和紙板、涂布紙及中高檔生活用紙,加速產品升級換代。發展印刷包裝業。
紡織業以服裝工業為龍頭,帶動前道產業的發展,從單純成衣加工生產延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服裝品牌為龍頭,開發品牌服裝,發展服裝加工系列產品;以時尚內衣加工業為重點,發展入口加工業;以南康國際服裝城為平臺,形成以童裝、中老年服裝為特色,擁有自有品牌的區域性產業集群。針織品業重點推廣新型原料和環保型纖維在針織品上的應用,開發保健型針織品、針織外穿服裝、高檔針織內衣、襪系列產品等。毛織業擴大生產規模,形成毛針織品入口企業群。紡織制成品制造業重點發展制線業,吸引、帶動一批制線企業集群協作發展,建立全國知名的繡花線生產基地。
制鞋業依托現有企業,增加品種,擴大規模,生產各類男、女鞋。完善配套協作體系,延伸擴展產業鏈,發展一批鞋用原輔資料配套企業。加強與市內外畜牧業的聯合發展,建立優質皮革基地。以華堅國際鞋城為龍頭加大投入,做大規模,使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設一流的鞋類制造入口基地。
五、對策及措施
根據現代輕紡業的發展要求,認真落實全市主導產業發展政策和措施的基礎上,針對性提出以下行業發展對策及措施:
(一)大力銜接沿海產業轉移,做大產業經濟規模。要充分發揮我市在實施輕紡業對接的比較優勢,積極主動地參與和融入國內外大企業的產業轉移中去,引進一些投資規模大、產業帶動力強的企業。把大企業的品牌、技術、資金的優勢與我市生產要素和政策優勢結合起來,促進整個產業的快速發展,力爭現代輕紡業每年保持40%以上增長速度。尤其要鼓勵投資建設大型服裝企業,高檔面料生產線,中高檔織物印染和高技術后整理加工項目,以及服裝輔料配套企業、服裝原輔料及產品交易市場等
(二)發揮集聚效應,構筑板塊經濟。支持贛粵高速公路沿線各縣市設立輕紡專業區,促使增量資本向區內集聚,形成集群規模發展。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硬件設施、人才資訊、物流通關等方面完善產業輔助配套,建立上下游一體化的產業鏈,實現專業化分工,配套化協作,集約化發展,構筑區域性競爭優勢。
(三)加大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服務體系。扶持做強龍頭企業,加大對行業骨干特別是對后勁強、潛力大的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一方面,做大來料加工、貼牌生產的入口加工業,另一方面,引導具備開發能力的企業在做好加工生產的同時,突出產品的個性化和特色化,努力打造自有品牌。加快培育集原輔料及產品交易、商務、科技信息、服務為一體的專業產品市場,建設紡織服裝城,力爭建成全省規模最大的紡織服裝專業市場。發展輕紡職業教育,與省、市專業院校聯合辦學,以短期培訓為主,培養大批與產業發展同步生長的產業技術工人。
(四)實施可繼續發展戰略,注重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各類項目要嚴格實行“三同時”嚴防引進和發展污染嚴重、技術落后、浪費資源的企業。對造紙、印染等重點污染企業,要加大“三廢”治理力度,實施清潔生產和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從預防、管理和治理三個方面控制污染。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鼓勵企業推廣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降低能耗、物耗和廢物排放,實現可持續、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