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城區綠化植物建設安排意見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各縣(市、區)建設規劃局(分局),經濟開發區建設局,局各處室、直屬各單位:
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生態城市建設,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現就加強城市綠化植物多樣性建設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城市綠化植物多樣性建設的重要意義
城市綠化是城市生態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一個城市綠化質量的高低代表了一個城市建設的總體形象,而綠化植物種類的豐富和配置形式的合理則是體現綠化檔次的一個重要手段。加強城市綠化植物多樣性建設,對于維護城市生態平衡、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位等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我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綠化面積不斷擴大,綠化植物種類不斷增多,尤其是實施“315喬木進城工程”以來,市區綠量大增,綠化質量和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然而,在當前的園林綠化建設中,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綠地植物多樣性缺乏,本土化、鄉土化的物種利用不夠;片面追求大草坪、大廣場建設;自然植物群落和生態群落破壞嚴重;城市園林綠化植物品種單一,導致景觀單調,生態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
加強植物多樣性建設是生態園林建設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植物多樣性才能形成豐富多彩的群落景觀,滿足人們不同的審美要求;也只有多樣性的植物種類,才能構建不同生態功能的植物群落,更好地發揮植物群落的生態效果。加強城市綠化植物多樣性建設是園林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是城市園林綠化事業必須長期堅持的發展方向。
各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從戰略和全局發展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強城市植物多樣性建設的重要性,切實抓好此項工作的落實。
二、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根據城市綠化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生態優先、科學建綠,將加強城市綠化植物多樣性建設貫穿于規劃、建設、管理的全過程,引導和實現城市園林綠化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取得最大化的生態景觀效益。
(二)基本原則
——景觀性原則。通過改善植物配置的模式,表現出植物群落的美感,體現出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和諧,營造多姿多彩的生態植物群落。
——生態性原則。要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特性,避免植物種間直接競爭,以利種間互相補充,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
——科學性原則。要從自然界或城市原有的、較穩定的植物群落中去尋找生長健康、穩定的組合模式,建立適合城市生態系統的人工植物群落,建立具備合理的時間結構、空間結構和營養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
——適應性原則。要因地制宜,結合植物材料的自身特點和對環境要求,注重挖掘和應用鄉土植物,選擇一些引種期長、生長良好、已經過本地區極端溫度等環境條件考驗,達到引種成功標準的樹種,使各種植物生長良好。
三、加強城市綠化植物多樣性建設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科學的規劃設計,嚴格審核規劃設計方案。
城市中可用于綠化的面積較少。如何在有限的綠化空間內,通過科學的植物配置,提高綠化的生態效益,應當予以著力考慮和研究。要實現多層次、多樣性的綠化:一是要注重喬、灌、花、草、藤相結合,鄉土樹種為主和外來引進樹種相結合,落葉樹與常綠樹相結合,喜光植物與耐陰植物相結合等,營造出多種類型植物混交的趨于自然的穩定的植物群落;二是要注意綠化空間結構多樣性,除平面綠化外,還應大力發展立體綠化、樓頂綠化、陽臺綠化等,向空中要綠色空間,并使之成為城市綠化建設的重要方法。要通過多層次綠化,形成一個綠色的網絡空間,提高葉面積指數,從而提高城市綠量,使綠化的生態功能在有限空間內明顯增強。
城市規劃主管機構要會同城市園林綠化主管機構,按照植物多樣性建設的要求,嚴格審查規劃設計方案。要組織專家對規劃設計方案進行論證,將植物多樣性建設要求落實到方案的評審標準中,從源頭上遏制不切實際的、違背生態景觀建設的行為。要引導和實現城市園林綠化發展模式的轉變,實現城市園林綠化多種功能的協調發展。
(二)加強管理,嚴格保護現有的生態環境。
在環境日益人工化的情況下,特別是對山地風景林、道路沿線景觀林及水土涵養林進行規劃時,要重點加強植物多樣性保護,保護好穩定的、生長健康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觀設計要重在完善基礎設施,完善生態功能,提高其生態效益、景觀效應,可以通過林地、綠帶、水系、水庫和人工池塘及湖泊的巧妙布置使植物多樣性保持在很高的程度。
要加強對城市所依托的山坡林地、河湖水系、濕地等敏感區域的保護,維持城市地域自然風貌,反對過分改變自然形態的人工化、城市化傾向。要反對在溪流、湖泊等治理過程中,不顧實際環境,一味實施硬駁岸和砌底等簡單做法,防止原有生物生境與自然生態群落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三)提倡近自然型管理模式,構建自維持、自循環式群落。
現行植物的養護管理手段,既浪費財力、時間和人力,又會污染環境。自然型管理模式,是基于種群類型豐富且穩定的綠地,穩定的植物群落具有的自我保護和協調能力,減少不必要的養護管理工作。
在綠地建設中,要根據不同地域環境的特點和實際的要求,建植不同的植物群落類型。要優先使用成本低、適應性強、本地特色鮮明的鄉土樹種,積極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尤其是自生能力較強的野生地被植物,減少養護費用。要擯棄大面積的冷季型草坪,反對引進不適合本地生長的外來樹種的傾向。要推進鄉土樹種和適生地被植物的優選、培育和應用,培養一批耐旱、耐堿、耐污染的樹種。
在綠地管理上,要以“零管護”和少管護為目標,提倡近自然型的管理模式,盡可能使整個綠地處于自維持、自循環狀態,以取得管理成本低、效率高的效果。在發生病蟲害時,要以生物防治為主,盡量少用化學藥劑,以防止二次污染所帶來的對生物天敵的影響,維護生態平衡。
(四)積極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種,馴化觀賞價值較高的野生品種。
城市綠化中要選擇優良鄉土樹種為骨干樹種,積極引入易于栽培的新品種,馴化觀賞價值較高的野生品種,增加植物的豐富度,構建高度多樣性的植物群落。
各地要通過各種渠道,積極開展地帶性植物資源的調查,充分挖掘本土的植物資源。要加強適生植物的選擇,合理引進優良的外來植物,對其進行綜合改造和保護,豐富適生植物。要做好引種馴化形態優美、觀賞效果好的野生植物,豐富鄉土植物。
加強城市綠化植物多樣性建設是城市園林綠化事業必須長期堅持的發展方向。各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科學制定實施方案,切實加強城市綠化植物多樣性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