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淺析校園欺凌行為類型及社會心理因素范文

淺析校園欺凌行為類型及社會心理因素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淺析校園欺凌行為類型及社會心理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淺析校園欺凌行為類型及社會心理因素

摘要: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類型上可以從發生頻次、欺凌目的、欺凌手段、表現形式、手段目的之間關系等方面進行劃分。從社會心理角度分析校園欺凌行為產生的影響因素,可以為有效預防和治理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提供依據。

關鍵詞: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類型;社會心理因素

近年來,經媒體曝光的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數量多、地域廣、發生頻次密集,如《每對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園霸凌說NO》(搜狐網,2016)《校園欺凌亂象調查》(央視法治在線,2017)《失控的青春》(央視法治在線,2017)《少年的沉默》(央視今日說法,2017)等,已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校園內“恃強凌弱”“以眾欺寡”的現象給學校教育管理和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帶來了諸多問題。2016年5月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印發《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1];2017年11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聯合印發《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2],明確提出了校園欺凌的治理目的、范圍和具體要求,為建立健全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長效機制提供了指導性意見。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國務院、教育部等主管部門的通知精神,有效預防和治理校園欺凌行為,有必要在調查欺凌案例基礎上進行系統分類,并從產生機制的角度分析其社會心理因素,進而提出預防和治理的建設性策略。

一、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的分類

關于校園欺凌類型,不同學者的分類角度各不相同,如分為“關系欺凌、言語欺凌、肢體欺凌、性別欺凌、反擊型欺凌、網絡欺凌”(林進材,2017)[3];或分為“呈現力量型、捍衛尊嚴型、維系友誼型、爭風吃醋型”(李春慧,2017)[4]等。綜合相關文獻,結合欺凌案例,筆者從發生頻次、欺凌目的、表現形式、欺凌手段、目的手段關系及成員數量等維度,對校園欺凌行為進行系統分類。

(一)按發生頻次,可分為偶發性欺凌和經常性欺凌偶發性欺凌是指欺凌行為偶然發生,欺凌者大多是臨時起意,沒有特定的對象或沒有預謀;經常性欺凌是指欺凌或被欺凌行為發生概率較高,如每學期發生在3次以上,有特定對象或蓄謀已久。調查研究發現,偶發性欺凌的數量要多于經常性欺凌,如2016年一項針對南寧市13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雙親家庭孩子經常受欺負的比例為7.32%,偶爾受欺負的比例為48.17%;單親家庭孩子經常受欺負的比例為9.09%,偶爾受欺負的比例為63.64%。”[5]。

(二)按欺凌目的,可分為發泄式欺凌、炫耀式欺凌、敲詐式欺凌、報復式欺凌和性欺凌發泄式欺凌是指主體受到委屈或挫敗時(往往來自成人或高年級學生等),將自己的不滿發泄到弱者身上,這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御機制,被欺凌者因此成為替罪羊;炫耀式欺凌是指通過欺凌他人來顯示自身的力量或在群體中的地位,通過受害者的畏懼、受辱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這種欺凌往往發生在公開場合,特別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利用圖片、視頻在網絡上傳播、炫耀,成為一個新的特點,其社會危害也更大;敲詐式欺凌是指向弱小者索要錢、物,達不到目的便采用言語辱罵、暴力毆打或侮辱虐待等方式進行的欺凌。如安徽懷遠縣某小學四年級一位副班長因為擁有檢查作業、監督背書的權力,向另外6個同學要錢,錢沒給夠就逼迫他們喝尿;報復式欺凌是指主體為達到報復他人的目的而采取的欺凌行為,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自身被欺凌或被威脅之后,針對的對象是給自己帶來傷害或威脅的個體或群體;性欺凌是指使用與性有關的信息或動作,打擊、傷害他人的情色化欺凌,如扒光衣服、猥褻、散布與性有關的八卦、謠言等。性欺凌的對象既有女孩,也有男孩,大多數性欺凌都發生在青少年身上,始作俑者往往是同齡人。如經媒體報道的“海南15歲少女遭多人圍毆扒衣;四川資陽3名未成年少女對一女生扒衣拍照;安徽某中學女生稱被同學下春藥并威脅”[6]等事件都具有性侮辱、性騷擾、性侵犯的性質。

(三)按欺凌使用手段,可分為言語欺凌、肢體動作欺凌和網絡欺凌言語欺凌是指通過謾罵、造謠、散播小道消息等方式對他人進行侮辱和傷害的行為;肢體動作欺凌是指通過推搡、捶打、腳踢、罰跪、損毀物品、行為控制等方式對他人進行侮辱和傷害的行為;網絡欺凌是指運用網絡傳播途徑如QQ、微信、微博、短信息等散布負面信息(包括語言、圖片、視頻等),威脅、侮辱、傷害他人的行為。許多欺凌行為往往多種手段并用,動作伴隨言語等。以往男生多動作欺凌、女生多言語欺凌的性別差異特點,現在也有了新的發展態勢。女生中的肢體動作欺凌呈上升趨勢,如吳起縣某中學6名高二女生持刀威逼5名學妹脫光衣服集體猥褻事件;江蘇無錫某女生在宿舍里遭數名女生持續捏臉、打耳光、扯頭發、被椅子砸事件;江西省玉山縣“女生宿舍內遭學生狂扇被逼下跪”[7]事件等,施暴者均為女生。

(四)按欺凌表現方式,可分為直接欺凌、間接欺凌、隱蔽性欺凌、公開性欺凌從表現方式上看,直接欺凌和間接欺凌側重于途徑分類。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和被欺凌者之間是線性關系,無第三方介入,采用面對面或電話、信息等方式直接進行的欺凌行為。如發生在北京中關村某小學的欺凌事件,四年級學生斌斌(化名)在廁所被2名同學用垃圾筐扣頭,并伴隨言語侮辱,就是典型的直接欺凌;間接欺凌是指欺凌者通過第三方的作用,如向他人或在QQ、微博空間散播謠言、揭露隱私、侮辱謾罵或故意疏離等方式,達到打擊、傷害、孤立被欺凌者的目的。隱蔽性欺凌和公開性欺凌側重于場所分類。隱蔽性欺凌是指欺凌者的行為不想讓外人得知,因而選擇相對封閉、偏僻的場所如宿舍、廁所或林間小道等位置實施欺凌;公開性欺凌是指在公開場所進行或故意散播讓更多人知道的欺凌行為,炫耀式欺凌大多屬于公開性欺凌。

(五)按欺凌目的和手段之間的關系,可分為工具性欺凌和敵意性欺凌工具性欺凌是指通過欺凌達到索取錢物或讓人敬畏等目的。有調查顯示“勒索錢財”占到欺凌行為的22.5%[8];敵意性欺凌是指以打擊、侮辱被欺凌者為直接目的,或因看不慣、或就想找個替罪羊而采取的攻擊性行為。如重慶市某初中多名女生群毆女生蘭蘭(化名),致其十級傷殘事件,起因竟是蘭蘭在住校期間不注重個人衛生,引起同寢室其他女同學“公憤”。(六)按欺凌主體的數量,可分為個體性欺凌和團伙性欺凌個體性欺凌是指一對一的欺凌行為,多見于偶發性欺凌,學校生活中因發生矛盾和爭執而導致攻擊性行為。如上海虹口區某校被稱為“暴力熊”的女生打人事件,是典型的恃強凌弱行為;團伙性欺凌多發于經常性欺凌行為中,是典型的以眾欺寡行為,許多學生在被欺凌后會選擇投靠小團伙,尋求保護。研究者對西部某地級市進行抽樣調查發現,學校里“大同學欺負小同學現象”占到51.3%,“拉幫結派、打架斗毆現象”占到36.3%[8]。近幾年來,媒體報道的團伙式欺凌呈多發趨勢,其社會危害也高于個體性欺凌。

二、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的社會因素分析

有關校園欺凌的原因分析,相關文獻大多從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的維度進行分析,也有部分學者從心理學、法學、醫學等角度進行探討。筆者認為中小學校園欺凌事件屢禁不止的背后,還有其深刻的社會心理原因。

(一)生物社會性因素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社會現象由自然選擇所塑造,強調社會意義的“適者生存”,恃強行為是動物和原始人生存競爭的基本方式。在動物界,捕獲獵物、爭奪生殖權、逃避天敵追殺都要經過殘酷而野蠻的爭斗,弱肉強食、恃強凌弱是生存競爭的基本法則。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我們有了更加文明的競爭方式,但這種原始、野蠻的行為方式積淀留存在我們的基因中,成為人類適應環境的生物社會性因素。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也認為人的本能指向外部時就是攻擊、傷害他人的行為,其合理的形式是競賽,不合理的形式就是欺凌。源于本能的基因如此根深蒂固,正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些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使用恃強凌弱的方式解決問題以及成長歷程中欺凌行為的頻發和難以杜絕。生物社會性的因素也可以解釋孩子們之間打鬧戲耍和欺凌行為邊界難以清晰區分的問題[9],一般認為打鬧嬉戲是無心的,欺凌行為是有意的,但無心和有意的邊界在哪里?孩子年齡越小越不容易區分,因為孩子們在一起時,自然而然地會打鬧嬉戲、相互爭斗,一旦造成對方較嚴重的傷害,就可能被成人世界認定為欺凌行為。孩子們喜歡爭斗打鬧甚至欺負他人,是因為這能給他們帶來愉悅的感受。從進化的角度來理解,使用野蠻、暴力方式來解決問題,正是人類原始情結的反映。隨著年齡增長,個體會更多地使用規則和理性來解決相互之間的沖突,這是心智成熟和個性發展的表現。但即使是在成人世界,依然無法杜絕使用暴力解決問題,這正體現了生物本能因素作為“集體無意識”將持續存在的事實。

(二)社會強化因素早期的偶發性欺凌行為在更大程度上受到生物社會性因素的影響,而經常性欺凌行為更多的是受后天社會環境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的強化原理在欺凌行為生成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強化既可以來自外部,也可以來自內部。外部強化來自他人(父母、老師、同伴等),如有的學生經常違反課堂紀律,是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對于那些因學習、表現不好而受到周圍人漠視的學生,做些破壞性行為得到周圍人特別是老師的批評也會成為一種心理需要。在這個過程中,負面的關注也會成為一種外部強化的方式。同時,成人對于兒童欺負行為的淡化處理如認為打打鬧鬧是孩子正常的行為以及同伴對于欺負的退讓、不敢聲張,也會成為外部強化的因素,使欺凌行為出現的概率增多。有調查數據顯示,“41%的學生霸凌他人但沒有受到老師的批評;有46%的學生霸凌他人但沒有受到家長的批評。”[10]此外“家長、學校管理者、教師等有意包庇、或沒能及時制止并給予懲戒、或學校并沒有被賦予任何的強制力可以來有效地制裁、懲罰侵犯他人權利的學生”[11]等都會成為校園欺凌多發的社會強化因素。如安徽懷遠縣某小學的案例中,副班長對同伴同學的欺凌行為長達4年之久,是因為班主任老師賦予其檢查作業的權利并對其行為進行了包庇、縱容。內部強化即自我強化,包括自我滿足、自我歸屬和自我認同等。當一個孩子意識到耍賴撒潑、爭強斗狠總是給自己帶來好處,讓別的孩子感到害怕時,便會獲得一種快樂和滿足。這種自我滿足的感受將成為自我強化的力量,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會成為這個孩子經常使用的行為方式。萌芽狀態的行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和積極疏導,便會進一步促發欺凌行為。問題少年會結成小團伙,產生自我認同感,并借助群體力量壯大自己的聲勢,在校園里稱王稱霸、欺負弱小。滿足歸屬感和自我認同感的需要,會成為另一種形式的自我強化。長期的欺凌行為會形成自我定位,實現著“合法的邊緣性參與”[12],扭曲的價值觀和反社會人格會逐漸得以穩固。

(三)社會學習因素欺凌行為的發展也會受到社會學習因素的影響,即通過觀察、模仿獲得。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強調了觀察學習和替代性強化在行為塑造中的作用,認為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性別角色行為、親社會行為等均可以通過觀察學習來獲得。兒童觀察學習的對象包括家長、老師、同伴、生活中的其他人以及社會傳媒等。從家庭角度看,絕大多數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學習認真、遵守紀律,形成親社會行為,但父母無意中的一些行為會對子女產生負面影響。研究發現:粗暴型教養方式對于本身具有攻擊性的兒童來說,會強化其攻擊性行為,更容易在同伴交往中成為欺凌者。此外,有家暴傾向的父母、在鄰里關系中強勢的父母,容易成為兒童模仿的對象,引發其在同伴關系中的欺凌行為。教師經常體罰學生的行為,同伴群體中的欺凌行為,大眾傳媒中“以暴制暴”的宣傳,這些都容易被個別學生模仿,成為其解決問題的一種行為方式。信息化時代網絡、影視、手游、微信、微博、直播等傳媒平臺對暴力、色情、兇殺等的推送,容易導致辨別能力較低而接受新生事物較快的青少年群體的效仿。

(四)功利化價值取向過分功利化的社會文化價值取向反映在教育中,就是家庭、學校和社會對學習成績的高度關注,分數成為評價學生的最重要標準。部分學生因接受能力較低、難以適應集體教育模式、學習成績較差而被視為“異類”。學習困難帶來的挫敗感、在班級集體中難以體驗到的存在感,使這部分學生的壓力與不滿不斷積累,導致對他人的攻擊、傷害和侮辱等欺凌行為的發生。“挫敗—攻擊理論”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解釋欺凌行為,認為“人的攻擊行為乃是因為個體遭遇挫折而引起的”[13]。當個體遭受挫折又不能對引起挫折的對象直接攻擊時可能會對另外的弱小目標進行攻擊,這在自我防御機制里面被叫做“置換”。相關研究從社會文化視角,將這種因學業失敗而背離學校主流文化、破壞學校規則的行為概括為“反學校文化”或“逃離文化”,這與學校“人文教育政治化、形式化”[14]有著內在的聯系。東部某沿海城市對1000名一至五年級的小學生進行調查,結果顯示62%的學生經常為學習成績而煩惱,這個比例隨著學生逐年升級而提高,到五年級時已達到77%。這種以學習成績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使許多學習“掉隊”孩子的人格和尊嚴,難以得到應有的認可和尊重。這些學生往往會采取極端的做法,或違反紀律,或欺負弱小,來吸引眼球,體現自身能量和價值。

三、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的預防及干預策略

有關對校園欺凌行為的發展特點、類型及社會心理原因的分析,可以為構建預防與治理相結合的社會支持系統和教育管理策略提供依據。遵循《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提出的“堅持教育為先、堅持預防為主、堅持保護為要、堅持法治為基”的基本原則,提出以下策略:

(一)中小學校園欺凌行為防范策略1.加強“立德樹人”正面宣傳和教育一是確保品德課程開足課時,避免為其他考試科目“讓路”現象的發生。品德教育課程應緊密結合青少年生活實際,變說教式為啟發式。在課程設置方面,增加“校園防欺凌”安全體驗課,重視普法教育、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引導青少年兒童互愛互助、愛人愛己,學會自我保護和尊重他人。同時要引導學生認識什么是正常的同伴關系,糾正“江湖義氣”“礙于面子”“以暴制暴”等不良觀念和行為;二是注重在班級管理、團隊活動和其他學科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內容,整理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校園欺凌事件資料,通過班會、團隊活動等形式進行討論和交流;三是加強校園環境文化建設,通過宣傳欄、黑板報、校園廣播、校園網絡等媒介,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凈化社會文化環境,預防欺凌文化不良影響預防校園欺凌不僅是學校的責任,而且更是一種社會責任。因此,需要加強政府統籌下的社會文化環境綜合治理。一是要整頓網絡、影視等新媒體環境,強化其社會責任感,加強文化監管,對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長的信息,進行篩查和限制;二是整頓中小學校園周邊環境,對存有不良潛在影響的娛樂場所的監管;三是推進社區文化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公平、正義、文明、和諧等理念植入人心,滲透培養青少年學生的道德意識、法制意識及公民意識。3.建構教育多元化評價機制采取多元化評價機制,讓學校教育更具包容性,讓每個兒童都能體驗成功,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抑制和消除“逃離文化”,使校園欺凌行為喪失文化土壤。一是要淡化“分數為本”的觀念,強化發展意識,回歸生態教育的本質,在關注學生學業成績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人際交往、成功體驗和規則意識等非學業素質的生成,注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二是以多元智能理論為指導,尊重學生的多樣化發展,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潛能,教育工作者要用期待的目光對待所有學生,接納差異、發現特長、培育自信。

(二)校園欺凌現象的干預策略1.建立健全校園預警機制一是要加強班級管理,安排“欺凌行為預警員”,對發生的欺凌行為及時向老師和其他管理人員匯報。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也要做有心人,關注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異常行為,特別關注父母離異兒童、留守兒童、學習困難兒童等弱勢群體和那些家庭條件優越的強勢兒童。二是加大對校園欺凌行為的查處力度,發現一起處理一起,絕不姑息。三是建立校園“應欺團隊”,公布熱線電話,安排專職人員進行欺凌行為輿情接待、網絡監管、情況反饋以及被欺凌學生的心理調適等,形成科學、規范的處理機制。2.構筑“家庭—學校—社區”聯動機制一是加強家長學校的建設,通過家長委員會、定期家訪、及時溝通信息等方式,收集來自家長的反饋意見,了解孩子的家庭狀況及校外表現,對于特殊家庭兒童給予更多關注。家庭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微觀環境之一,“家長的身心健康程度、人格特征、對待生活的態度、夫妻關系的和諧程度等都對學生的成長產生直接影響”[15],要保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一致性。二是拓展社區合作空間,凈化外層生態環境,積極發揮社區文化對青少年成長的潛移默化作用。3.推進典型校園欺凌事件的法律管控2017年11月2日,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法院對發生在某校的五名女學生欺凌他人案件進行了公開審理,這意味著原本被認為是惡作劇的校園暴力有了法律懲罰的樣本。《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明確指出:對于涉及違反治安管理或者涉嫌犯罪的學生欺凌事件,可提交公安機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處置。公安、司法機關的介入,對于校園欺凌行為的治理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支撐。4.社會支持系統介入校園欺凌校園欺凌行為帶給受害者的心靈創傷,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愈合。因此,在事件發生后,需要專業化的社會工作服務人員如心理咨詢師等的適時介入,以提高校園欺凌創傷矯治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目前,中小學校關于校園防欺凌的社會支持系統介入項目相對較少,因而當被欺凌者出現嚴重的心理創傷時,學校工作人員往往不知所措,心靈創傷的平復由家長和學生自己承擔,很多學生在事件發生后往往選擇轉學或者退學。專業人員進駐校園,可以從專業的視角,“探討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從普通學生到‘潛在’高危學生、最后成為問題學生的發生發展過程,分階段、有步驟地將防欺凌知識理念和專業社會工作方法介入問題學生的形成過程”[15],也可以為有效平復校園欺凌創傷提供專業化指導。隨著年齡的成長,內外強化、觀察學習、挫折防御等社會性因素在欺凌行為的發展延續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總體來看,引發校園欺凌行為的因素具有多元性,從不同的視角進行系統分類,有助于準確把握特征、深入分析原因,從而為有針對性的預防和治理策略提供依據。對校園欺凌行為的教育和引導需要圍繞立德樹人培養目標,抓早抓小,同時也需要學校、家庭、教育主管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協同參與,采取綜合治理,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關于開展校園欺凌專項治理的通知[EB/OL].2016-05-10.

[2]教育部等十一個部門.加強中小學生欺凌綜合治理方案[EB/OL].2017-12-27.

[3]林進材.校園欺凌行為的類型與形成及因應策略之探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01).

[4]李春慧.我國校園欺凌行為研究綜述[J].教育參考,2017,(04).

[5]劉皓穎.中小學校園欺凌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7.

[6]張慧敏.向校園欺凌說“不”[J].甘肅教育,2017,(02).

[7]2017校園暴力事件案例分析[EB/OL].2017-06-28.

[8]李瓊,姜洋.校園欺凌現象及其防治策略[J].甘肅教育,2009,(03).

[9]李新玲.不是所有的校園沖突都是欺凌[N],中國青年報,2016-12-14.

[10]吳競.小學校園霸凌行為調查及干預研究[D].包頭:內蒙古師范大學,2016.

[11]張國平.校園霸凌的社會學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1,(08).

[12]趙家春,李中國.從實習場到實踐共同體:教師職前實踐的組織建設策略[J].教育發展研究,2015,(18).

[13]廖雯娟,雷方麗,陳筱媛.校園霸凌現象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電子版),2017,(7X).

[14]李云成.大學生體育人文精神塑造[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15]朱琳,齊華棟,梅蕓蕓.社會生態系統視角下預防校園欺凌的介入策略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7,(07).

作者:蘇愛慧 單位:沂水縣第二實驗中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老司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国产精品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456在线播放| 亚洲av午夜成人片精品网站| 俄罗斯小小幼儿视频大全| 午夜成人理论福利片| 亚洲国产精品线观看不卡| 中文字幕日韩人妻不卡一区|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免费| 色综合色天天久久婷婷基地| 99国产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黄色毛片在线看| 豪妇荡乳1一5白玉兰免费下载| 激情内射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国产在线视频| 国产黄a三级三级看三级| 国产一级特黄生活片| 亚洲欧美日韩专区|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1000部又爽又黄的做黄禁片|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极品丝袜乱系列目录全集|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干| 国产一级毛片视频在线! | 自拍偷拍国语对白| 欧美aaaaa| 日本乱妇bbwbbw|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全部免费的毛片视频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999影院成人在线影院|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久久狠狠躁免费观看2020| 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 美女一级毛片免费看看| 日韩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专区| 免费看男女做好爽好硬视频|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