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心理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流動人口”指任何沒有經過正式的戶口遷移手續而直接從家鄉暫時或長期流動出來的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就是指流動人口中的少數民族,或稱城市少數民族外來人口。[1]“社會心理”是指特定歷史時代、特定民族、特定階級中普遍流行的、沒有經過職業思想家加工制作的精神狀態。社會心理是對社會存在的直接反應,直接與日常生活相聯系,表現為感情、習慣、成見、傾向和信念等。[2](P6)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主要集中在經濟比較發展、謀生機會比較多的城市,一般從事務工或者經商。近年來,城市的發展速度比較快,發展程度也比較高。相比之下,農村地區以及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相對落后。地區發展的差距,使得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外出尋找謀生機會。經濟因素是少數民族人員流動的動力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流入地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與流出地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異,少數民族流動人員都會經過一個震撼、沖突、調適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會表現出具有某些共性的心理特點:
(一)敏感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大多數來自比較貧窮的農村或邊遠地區,其本身的受教育程度低,很多都是小學或初中的知識水平,有些甚至沒有接受過教育。此外,流動中的大多數少數民族人員的生活水平不高。總而言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也屬于弱勢群體的一部分。在城市相對富裕的群體中流動,首先,他們自身的人數比較少,認識的、可信賴的人也少;其次是近年來的城市治安不容樂觀,社會的誠信度下降;此外,少數民族流動人員自身與市民存在著語言、身份等各方面條件的差別。這些都會引起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的自卑感、戒備心和受挫感,而這種心理變化往往會增加心理的敏感性。比如,在調查中發現,很多少數民族流動人員會認為城市人看不起、不尊重他們,其判斷依據是城里人對他們的眼神、言語、態度、語氣、行為表現等。以下是典型的個案:田某:男,土家族,生于1985年,湖北恩施,農村戶口,現擔任某建筑工程監理。他說武漢人看不起他們,從他們的眼光來看,對他們的態度很惡劣,覺得武漢人斤斤計較,心情也常會受武漢人的態度影響。在武漢生活沒有歸屬感。
(二)排他性城市的治理機制、規范體系、文化模式、社會關系、道德觀念等與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流出地的存在極大的異質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本身的秉性、精神信仰、道德觀念、行為模式、價值觀等不僅帶有地區性特征,還有民族性特征。當這些與陌生的城市發生交集時,異質的交融和諧需要長期的磨合。在這過程中,必然會有互相排斥的不和諧狀態。在文化認同、追求信仰、觀念行為的取向等方面的分歧會日益顯現。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心理的排他性特征不僅出于上述原因,很多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對流入城市不了解,不適應的情況、歸屬感的缺失使少數民族流動人員難以融入城市生活,排他性的社會心理不僅表現在他們社會交往圈子的狹小上———主要是屬于同一個民族或來自同一個地方的人,或是親戚,或是老鄉,或是好友的關系,基本不認識當地的市民,還表現在自我防備、冷淡的對外態度上。有些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對當地語言或普通話不熟悉,甚至不會說、聽不懂,使得他們與外人的交往存在極大的屏障,或直接拒絕與外人的交流。來自新疆、青海等比較邊遠地方的少數民族人員,一般不大熟悉漢語,筆者在武漢某拉面館調查的一來自青海的回族小伙子,根本不會說漢語。他同鄉的店老板說,他沒上過學,不會漢語,到了這里因為不會說漢語,所以都沒有朋友。在街邊的一個流動攤販(賣哈密瓜)那里,賣主是兩位來自新疆和田的中年人,他們都是維吾爾族的。其中一人勉強能和我們交流,而另外一人直接拒絕和我們交談,他的同伴說他不會說漢語,甚至聽不懂。調查中,還遇到一個來自新疆的維吾爾族男青年,他和妻子一起擺攤烤馕餅賣的,他聽得懂漢語,但說起來生澀,而他的妻子根本不會說。還有一典型個案是:覃某:男,苗族,來自廣西柳州,是桂林米粉店里的幫手。他說下班后就回自己的住房里休息,很少外出,平時只和自己的老鄉接觸,沒認識有武漢本地的人,也不和武漢本地人交往,因為和他們不熟。調查中發現,很多少數民族流動人員都極少和外人———即除了同鄉、親戚、親友之外的人交往,原因不外乎語言不通,或是不熟。所謂的“不熟”即是對外人的陌生,秉性、精神信仰、道德觀念、行為模式、價值觀等方面的異質性拉大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員與他人的距離,形成了一種隔空。內斂的群體內交往模式使得圈內的人們具有一種排他性的心理趨向。
(三)波動性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的流動性比較強,他們在同一個地方生活、工作的時間一般不會較長,少則幾月一年,多則四五年。有些從事務工、經商的少數民族,因為工作特殊的流動性,使得他們不得不在同一個城市的不同地方,或者不同的城市流動。如此以來,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就會面對各種不同的社會環境。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與環境存在著密切的關系,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心理的變化。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境遇的變遷,會使心理存在一定的波動性。比如,由文化認同、精神信仰的沖突而引起的矛盾心理;由心理期望與現實的契合度引起的心理起伏;由人類天生的合群本能與上述的排他性心理的沖突引起的種種心理變化,如孤獨、失落等。此外,少數民族流動人員的知識程度較低,缺少對未來生活的規劃和預見,突變因素的介入常常引起心理的極大波動。當前,中國社會處于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構件隱藏著許多不穩定因素,管理、規約、引導等制度性體系依然存在諸多漏洞,導致很多有形的、無形的不良因子有機可乘地沖擊著社會秩序的穩定。經濟動蕩、金融危機、物價起伏、政治腐敗等現象無不挑戰著國民的社會心態健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作為國民的一部分,這些變動的因素也影響著他們心理的穩定發展。冉氏:男,土家族,36歲,湖北恩施利川人,在某建筑工地打工。他說,公司有幾個工地,我們經常搬來搬去,很麻煩。有時候在一個工地上住宿地點也是搬來搬去,自己感覺非常不滿意,但又沒有辦法。家里人就我一個人在這里生活,我又不會像年輕人那樣會上網,身邊又很少朋友,休息時間不想出去逛,感覺很孤獨無聊,上班累了就睡覺。總之,就是感覺生活上有很多不滿意。
(四)傳染性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居住模式、交往范圍往往會受到民族異同、地區異同、關系親疏的影響。屬于同一個民族,來自同一個地方,或是有親近關系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往往會選擇在城市集體生活,或者是他們交往的主要對象。他們的現實態度、思想、認知、行為表現、情感和意識等會交互影響。較早在外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員在向新流入的少數民族傳授流動經驗教訓的同時,也在傳授著他們的現實態度、認知、思想等。這些因素綜合起來的作用結果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心理的互滲影響,即心理的傳染性影響。如今,城市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通訊工具的普及,方便了少數民族流動人口之間的聯系,他們的交流也隨之增多。與此同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心理的互相影響在加速,心理特質的傳染也在加速。ALX,女,22歲,維吾爾族,新疆吐魯番人,現從事歌舞表演。她說,離開老家前,我們當地旅游局的領導,一個漢族,一個維族,告訴我們作為演員要知道的規矩,演出、排練、生活中應注意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到外面應該怎么解決問題,如何與別人打交道、怎么樣做事等內容。如今,ALX自己經常帶歌舞團到內地城市演出,她也會記得提前把這些話講給新團員聽。
(五)分化性瑪麗•道格拉斯在她的著作《潔凈與危險》里提出一個觀點:現代意味著已分化,技術的先進牽扯到每個領域的分化,既有技術和材料的分化,也有生產和政治角色的分化。現在把視點放到中國的大背景上,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其實就是一個大分工的過程。市場競爭促進市場的不斷分化與整合。從整個經濟領域來看,有生產的分化、產業的分化、經貿的分化等。而在一個小的生產領域里,也有勞動的分工、技術的分工等。社會的大分工最直接的結果是社會角色的劃分,與社會角色劃分直接聯系的是社會階層的分化。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急劇膨脹,導致其社會層次更加參差不齊。然而社會層次的分化同樣會引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心理的分化,即不同社會層次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心理不一樣。同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在城市的流動經歷不一樣,流動時間的長短不一樣,在城市的適應與融入程度不一樣,與當地住民的交往程度不一樣,外界的影響程度不一樣,加上還存在年齡上的區別,他們的社會心理也因此會出現差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有來自不同的地方,屬于不同的民族,他們本身也會因為地區性、民族性的差別,而存在原有心理基礎的不同,這也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心理分化的原因及表現。瑪麗•道格拉斯還提出“思想模式的差別總是伴隨著不同的社會環境”。思想模式是關乎心理范疇的。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社會環境。由此而論,不同城市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心理也不會相同。比如在調查中發現,同是對武漢人的評價,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當中,有人覺得武漢人不錯,有人覺得武漢人不友善,有人卻沒有什么印象。
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心理預警機制建構的原則及功能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心理預警機制,是指國家或組織機構根據社會心理障礙或問題的原因、現狀,進行科學的整理和分析,對社會心理障礙的演化原因,未來發展趨勢、規律,以及可能出現的后果進行科學、準確的評估和推斷,以警示的方式,便于國家和民眾及時了解動態,做好各種防范措施的系統機制。
(一)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心理預警機制建構的原則1.客觀性原則。預測,并非主觀臆斷,憑空猜測,而應該是建立在準確的信息收集和科學的分析基礎上,只有準確的信息收集,用具體的數據預算,才能確保預測的科學性與準確性。而社會心理是一種心理狀態,其準確性難以把握,尤其是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心理更是波動、復雜、多變的。因此,科學合理的指標不僅需要社會需求、社會不平衡指數等客觀數據,還應該含攝心理傾向、意識等主觀指標。2.時效性與長期性原則。社會心理危機問題的爆發時有周期性。有些社會心理可能存在的時間相對較長,有些可能只是在某一時段存在,但并不意味著不需要長期的觀測與積累。因為社會心理的不徹底解決可能會引發后遺癥,它們會像“隱形炸彈”一樣,等時機成熟,便轉化成新的社會心理問題,長期的定期反饋、呈現才能確保預警系統臨事不亂,有備無患。3.高效快速原則。高效是預警的關鍵,事件發生時,快速反映,快速匯報、快速決策、快速處理,可以限制事態的擴大和進一步的蔓延,使危害降低到最小,沒有快速高效的預警,只能貽誤最佳時機耽誤處理,使事態惡性發展,造成不可預測的后果。
(二)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心理預警機制建構的功能1.警醒功能。預警機制能及時、靈敏地昭示警報,它主要以收集的各種信息、現象為依托進行分析、判斷,對可能引發心理問題的各個少數民族流動群體,各個社會區域提醒、警示,以便引起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的重視,及時制定和采取各種措施,有效地控制危機的苗頭,做到防范于未然。2.監測功能。在可能發生危機的區域或群體中,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現實態度、需求、動機、行為、認知、情感、意識、社會不平衡感、社會心理承受力等各種指標進行密切監測,以了解新動態、新問題,便于正確引導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心理朝良性的方向發展。3.預防功能。以開展社會心理宣傳、心理講座等方式,培養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良好的社會心理承受力,預防和減少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心理問題群體性事件、應急事件、越軌行為的發生。4.干預功能。以心理咨詢輔導、心理疏導、心理危機干預、心理轉介治療等手段,應對和干預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心理危機和不良行為,做到心理有問題有人醫、有人干預。
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心理預警機制的建設
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心理的預警工作要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為主體、出發點,依靠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自身主動注視和調適,提高自身的社會心理承受力;做到在危機發生前對心理危機有足夠的、科學的認識;危機發生時臨危不亂,能自我調控;危機發生后,能自覺對心理危機進行充分了解認識,防止留下后遺癥。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心理的預警彰顯的是對少數民族的關懷和呵護,建立一套符合少數民族實際情況、可操作性強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預警系統,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心理的顫變趨勢、規律進行分析、預測,為監管者、決策者提供決策的現實依據,具有較強的社會意義和現實意義。同時它的建構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需要巨大的努力和長期的工作。完整的社會心理預警機構應該包括信息搜集子系統、信息分析預測子系統、信息存儲公布子系統和心理干預子系統五部分組成。
(一)信息搜集系統預警系統中,信息搜集是基礎,及時、準確、廣覆蓋面的信息才有助于做出科學合理的預測。信息的搜集和整理應該全方位、多渠道,信息搜集子系統主要由預警指標系數和信息收集兩部分組成。預警指標在定量方面主要考察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心理承受能力、收入狀況、個人的消費比重以及社會滿意度等。定性方面,主要從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交往、政治參與與婚姻家庭、宗教信仰、社會需求、動機、行為、認知、意識等方面考察分析。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收入狀況、消費比重的定量分析,目的是通過定量的分析補充分析的不足,增加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實性。信息收集可以是全方位、多渠道的收集模式,大致可由政府信息收集中心、社區心理收集、醫療機構、志愿者共同組成。政府信息的收集發揮的是主導作用,主要負責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通過各種規章制度的建立健全,為信息的收集提供保障,統一指揮、協調調度。涵蓋省、市、縣的社會心理信息收集儲備中心是信息收集的核心。只有健全完備的收集中心制度才能確保信息的準確、全面。信息中心在信息收集過程中,承擔的不僅是自主組織人員收集信息的任務,還承擔定期把其他渠道收集的信息進行匯總和歸納的重擔。社區作為準系社會和社會成員之間相互支持的、除家庭之外的人與人的聯系網絡,是一個具有凝聚力、情感和公共活動的社會生活共同體。社區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場所,人們都有歸屬感,同時也是流動人口密集的場所。社區在現實生活中是最貼近人們生活的區域,因此它在信息的收集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和作用。由社區收集到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心理的信息具有準確、貼近現實等特點,更能清晰反映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心理特點和心理顫變的軌跡。醫療機構收集的主要對象是已經產生社會心理問題或接受治療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這部分人員更加特殊,因為他們處于臨界的邊緣,更容易引發極端行為。對他們的信息收集要求細致、全面、不遺漏任何一個細節。志愿者也能為信息收集提供幫助,信息收集中心可以定期組織志愿者進行專訪普查,便于及時更新信息。在信息的收集中,各種機構、團體都應該圍繞政府信息收集進行,要服從指揮和調度,協調行動,密切配合。
(二)信息分析預測系統信息的分析、評估、預測可以說是整個預警機制的核心部分。準確的預警離不開對各種信息狀況的科學解讀和研究判斷,要在全面收集各種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心理危機信息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整理,尋找有價值的信息,運用智能化的手段,先進的設備分析,用數據分析、對比分析、統計分析、綜合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各種分析方法進行研究,分析出有可能演變成危機的潛在因素,再經過周密的推斷,預測出可能會發生的危機及其可能帶來的后果,并給出具體的操作方案和流程,以便能迅速地將危機消滅在萌芽階段。任何的社會心理危機的發生都不是單方面原因的影響,它是各種成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可能會有經濟的、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等某一面或多方面的誘因共同作用。單一的科學研究與分析難以深入揭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心理。因此,每一個信息的分析與預測都需要多學科的參與合作,在每個信息的預測中都要有各個專業的學者參與。雖然不同學科和專業背景的學者對問題的認識狀況和分析方法不同,但從不同角度的分析與探討才能得出更加精確和可靠的預測。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社會心理預警機制的分析與預測中,民族學、社會學、統計學、政治學、經濟學、心理學都缺一不可,只有多學科的學者共同合作,共同分析,才能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社會心理全面把握,準確定位分析、做出科學預測。
作者:陳代福單位: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