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十八大以來,以習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立足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實際情況,深入研究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和中國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在此基礎上分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和發展的新規律、新特點,力求實現把實踐檢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來指導我國當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的強國富民問題。文章從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目標、實現途徑和體系構建三方面,對其發展和研究進行詳細論述。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一、明確當代中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目標
1、當代中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任務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對中國經濟學界提出的新時期新任務是:要立足我國國情和我國發展實踐,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不斷開拓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新境界。這個新任務可以分解為三項具體任務:一是從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實踐,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實踐中提煉和總結新概念、新范疇、新規律,形成中國自己的概念、范疇,也就是說出“中國話”,發出“中國好聲音”。二是把這些反映中國經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規律系統化為一個完整的經濟理論或經濟學體系,也就是“中國經濟學”,或者說是經濟理論的“中國話語體系”。三是構建的“中國經濟學”或“中國話語體系”必須是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或者說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的結果,在經濟學的一般知識、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等方面卻充分吸收和包容了西方經濟學的一切優秀成果。
2、當代中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要實現的目標
首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是從近現代中國共產黨解放和建設中國的經驗中總結而來的,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學會了從社會實踐和發展經驗中提煉、歸納、總結經驗,并不斷豐富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新“技能”。通過“實踐——總結——再實踐”的過程,一方面能夠不斷充實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為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理論依據;另一方面也能夠以此為基礎,避免了今后國家經濟政治發展“走彎路”。其次,無論是在戰爭時期,還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發展階段,我黨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社會主要建設經驗,并結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提出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疇。尤其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理論聯系實際”成為豐富馬克思主義經濟政治學說的基礎,并且在今后的改革開發和一系列社會實踐中,為豐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提供了諸多可借鑒的成果。最后,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近年來中國為世界經濟發展所做出的貢獻無可比擬,充分展示了大國應有的責任擔當和國際價值。目前,中國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后的第二大經濟體,龐大的內部市場為外資經濟的引進和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堅持“中國模式”,走“中國道路”,成為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的核心動力。
二、探究當代中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途徑
1、以改革發展成功經驗證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理論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最大價值在于實踐。近年來,中國改革之所以取得成功,經濟增速始終保持在世界前沿水平,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指導。而作為這一理論的應用者和實踐者,中國共產黨能夠客觀看待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認真分析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以此為依據,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進行靈活變通和充分運用,使我國經濟更好應對國際金融發展困境,實現經濟增速的持續增長,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成為我國指導性理論的根本原因。從本質上來說,中國經濟學與當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一脈相承的,兩者都是從我國國情出發,所總結而來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理論。
2、以中國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檢驗西方經濟學
中國經濟取得今天的國際地位,打破了西方經濟學中“顛撲不破”的理論,為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復蘇和可持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借鑒意義。西方經濟學強調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這對于已經是發達國家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來說,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但是對于全球廣大的發展中國家來說,這套西方經濟學理論卻具有片面性,如果不能根據本國國情,照搬西方經濟學理論,必然會打破原有的市場秩序,反而不利于本國政治經濟的發展。以中國為例,我國無論是在傳統文化、歷史基礎還是政治體制上,都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存在較大差異,在引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時,也必須要糾正、修改其中不相符合的內容,剔除與我國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相矛盾的觀點,以此來保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動力。
3、從中國改革發展的成功經驗中總結和提煉新概念
這是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第三個重要來源。我國幾代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道路的長期曲折探索,積累了豐富的成功經驗和慘痛教訓,為揭示新特點新規律,提煉和總結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規律性成果,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系統化的經濟學說,形成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經濟理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和條件。這是我們這一代中國經濟學人的福分和歷史擔當。
三、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結構體系
以發展為主線構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理論體系,我認為應該包括以下七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發展理念。發展理念是引領和推動經濟發展的價值體系、指導思想,要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解釋我國的發展經驗,總結和提煉經濟發展規律,破解我國未來的發展難題,開創經濟發展新局面。二是發展目的。我國經濟發展的目的就是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要求和體現。三是發展道路。我國必須走工業化、城市化的道路,但在知識經濟的新形勢下,我國要走的工業化道路必須是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四是發展動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創新包括三方面:觀念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在三大創新中,觀念創新居于重要地位,只有首先解放思想,才能最終深化改革,實現制度創新,而制度創新為技術創新提供了激勵和條件。
參考文獻:
[1]程言君,程昊.全面深化改革能以“西方的理論為指導”套搬西方模式嗎?——學習系列講話等中央精神與吳敬璉教授商榷[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02):131-133.
[2]周曉梅,宋春艷.馬克思勞資關系理論視域下的我國私營企業勞資關系問題研究[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15(02):164-165.
[3]張雄.政治經濟學批判:追求經濟的“政治和哲學實現”[J].中國社會科學,2015(01):109-111.
作者:劉巖 單位:黑龍江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