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新媒體的“超時空性”“多媒體性”“普及性”等特性便利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使新媒體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得以廣泛傳播的有效平臺。專業數據庫的建設,可以使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宣傳者群體隨時隨地查閱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獻資料、最新研究成果、最前沿的研究課題,促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發展。在課堂之外,通過建立在線交流群如“馬列經典著作讀書會”“馬克思主義青年論壇”等,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傳播。
關鍵詞:
新媒體;大眾化;有效性
網絡時代,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信息傳輸速度和傳輸能力,促進了信息交流和傳播。這在降低知識和信息傳播成本的同時,擴大了它們的普及范圍。互聯網的使用改變了人們對傳統物理時間和物理空間的感知和認識,它的超時空性和多媒體性為存儲、傳播知識和信息提供了便利,也為不同時間、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們查找、獲取知識和信息打開了便捷窗口。今天,隨著互聯網技術和3G、4G等通信技術的聯合投入使用,“數字鴻溝”不斷縮小,“新媒體”和“自媒體”日益成為人們之間聯系和溝通的重要橋梁和紐帶。它們以獨有的方式在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和生活結構的同時,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這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實踐化帶來了契機、提供了便利。
一、“新媒體”概念的提出
“新媒體”(newmedia)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末,由戈爾德馬克(Goldmark)①提出,其源于對EVR(ElectronicVideoRecording,電子錄像)電子商品開發的計劃設想。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近年來,這一概念才真正得到廣泛傳播和使用。其根本原因在于,數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所促使的“新的媒介形態”的出現,催動著“人們需要用一個概念統稱這些新興的媒體。同時,由于新媒介帶來新的傳播生態環境的革命性的變化,傳播學也需要用一個具有分水嶺意義的概念,以演進傳播學說的發展”[1]21。在此背景下,“新媒體”這一術語就成為一個具有時代氣息、與傳統媒體相區別的嶄新概念。“新媒體”這一概念的最初內涵,并非特指我們今天所廣泛使用的微博、微信、網絡論壇等,而是指與傳統媒體如報刊、廣播、電視等相區別的、基于互聯網通訊設備而得到廣泛使用的大眾傳播媒體[1]22。“新媒體”概念的出現和使用,推動了新聞界、科技界、學術界等領域的革命,引發了一些列新的問題和研究熱點,帶動了傳播學、信息學、網絡科學、哲學等領域的研究熱潮。因此,直到今天,“新媒體”雖沒有一個確切的內涵和界定,但基本包括以下方面:首先,是相對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而言的媒體形態;其次,是基于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革命而發展起來的媒體形態;再次,由電腦、手機、智能電視機等相應媒體產品和終端設備作為接收設備,從而實現個性化服務的傳播方式。因此,在一定意義上,“新媒體”可以和“網絡媒體”相等同。
二、新媒體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有效性
(一)新媒體的超時空性保證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隨時隨地在場”著名媒介理論家、思想家詹姆斯•羅爾認為,網絡“極端地‘取消時間與空間’”[2]46,因此,網絡在溝通全球民眾交往,打破傳統媒介的地域、民族、職業、年齡等限制的同時,“重組了時間和空間”[3]6-7。新媒體的這種超時空性或跨時空性,徹底改變了傳統媒體受眾在接受信息時的“同步性”,改變了傳統理論和實踐中的時間和空間,凸顯了時間和空間的“異質性”特征。首先,新媒體的超時空性使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隨時隨地“在線”。“網絡的高人氣和開放性極大地縮短了人們之間的時空距離,運用得當,也能夠極大地拓展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空范圍。”[4]借助于網絡建立起來的強大數據庫,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得以存儲和傳播。因此,新媒體的超時空性保證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隨時隨地“待命”和“在場”,以保證人們的信息查詢、理論學習、經驗學習等,新媒體的使用,“拓展了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空間和領域”[4]。其次,新媒體的超時空性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存儲和傳播提供了強大平臺。新媒體的“跨地域性,延伸了信息的傳播范圍……擴展了信息存儲范圍,大大提高了人們獲取人類科學文化知識財富的能力”[1]48。新媒體的跨時空性保證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大眾化“隨時隨地在場”,從而實現了同步傳輸和接收,乃至異質時空中的傳播和接收,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存儲和傳播提供了強大平臺。再次,網絡的超時空性使人們在學習和傳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時的主動性加強。網絡“拓展了人類的生存空間,使人們的生存有可能同時保持多個維度和層面”[5]。人們在查詢資料、獲取信息時,能同時打開多個網絡界面,也即多個網址,這樣就保證了相似或相關知識和信息的在線比較,以保證人們獲取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知識和信息,避免不利信息的干擾,從而增強了人們在學習和選擇時的主動性、能動性等。互聯網的“異步交流使交流時間變得有彈性:人們可以在任何個人方便的時間和地點閱讀和回復信息”[3]249。因此,人們在利用網絡學習和傳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時,也更注重本人、本地區、本領域等方面的需求,學習的針對性更強,反饋更及時、學習效果統計也更便捷。
(二)新媒體的“多媒體性”增強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力新媒體擁有比報刊、廣播、電視等更多的功能和優點,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形式。從而增強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效力。首先,新媒體的“多媒體性”拓寬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渠道。新媒體時代,使用相對應的軟件,可以實現電視與電腦的同步,移動電視與智能手機二者之間在信息傳輸和接收方面已無差別,寬帶和直播衛星也實現了同步傳輸,“媒體之間的融合和互聯才是真正的要義”[1]49。手機媒體的使用和微博、微信等“微平臺”成功促使了信息者和接收者之間的“對等”關系,“為社會與民主的進步搭建起更廣闊的平臺,成為更多人‘參政議政’的有效通道。”[6]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成果也已經通過網站、手機報、微博、微信、論壇等形式與廣大民眾互通有無,并獲取民眾的建議和意見。其次,新媒體的“多媒體性”適應了不同文化層次和年齡結構人群的需求,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傳播方式的個性選擇提供了便利。當前,網民的上網設備正以手機設備接入為主,即時通信服務作為互聯網最基礎的應用之一,伴隨著智能手機的不斷普及,在手機端也一直保持著穩步增長的趨勢。“新媒體的異軍突起……多元化的閱讀方式正在形成。”[1]54出于不同的意愿和興趣的不同人群都會根據自身條件,選擇符合自己需要的媒體參與網絡交往互動。這種“多媒體”和“超媒體”為中國廣大民眾選擇和接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成果的形式提供了個性化服務。再次,新媒體的“多媒體性”有效彌補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各傳播媒體的不足和缺點,促進各傳播媒體之間的互補性。各媒體在不同時代都有自己的優點和不足,比如網絡普及之前的電臺和電視,它們的使用和普及能擴大中國共產黨方針、政策和理論的宣傳范圍,但很少考慮到聽眾和觀眾的反響如何,或者即使能考慮到,那種類似熱線電話的補救方式也是很有限的。但今天的電臺和電視臺與往日大大不同,它們不僅開通了網絡,而且利用網絡能讓聽眾和觀眾及時進行留言和互動,有效提高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反應機制和反饋效果,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各傳播媒體的不足和缺點,促進各傳播媒體之間的互補性。
(三)新媒體的“普及性”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重要契機新媒體時代,“滲透性”和“常態化”已經成為新媒體融入廣大民眾日常生活的重要特征,“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融入大眾日常生活的滲透性不斷加強,并日益成為大眾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之一。信息化技術工程的普及與推進,以及新媒體技術操作上的便捷性,使新媒體與大眾的接觸越來越親密,并有效地滲透到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1]49“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甚至“多對多”的信息傳輸和接收方式獲得了越來越多民眾的歡迎和喜愛,這為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提供了重要歷史契機,首先,參與人數越來越多、民眾的參與度越來越廣,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宣傳和接受對象的范圍。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到2014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較2013年底提升了2.1個百分點。”[7]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為廣大民眾參與上網提供了便利,新媒體的異軍突起和廣泛使用,在促使廣大民眾參與網絡生活的同時,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的宣傳和普及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次,手機網民的積極參與推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式、方法的改進和工作機制的調整。今天,手機在廣大民眾中獲得了越來越廣泛的使用,它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改變更是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它在當代人們之間交往和交流中的個性化特色越來越凸顯。據調查顯示,截至2014年12月,“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2014年上半年手機網民增速為5.4%,下半年為5.6%……手機網民即將進入平穩增長階段。”[7]手機的普及和廣泛使用,讓廣大網民隨時隨地進行關鍵詞“搜索”,獲得個性化的信息,進行參與和互動。這不僅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主流意識形態宣傳陣地,也促進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宣傳方式的變化和改進:短信、手機報、手機網絡平臺等都可有效開發和利用,既有個性化選擇,也有雙向互動反饋,激勵著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大眾”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辯證運動和發展。再次,新媒體的廣泛使用,刺激了廣大群眾參政、議政、監督社會管理和國家管理的積極性和熱情。新媒體的使用,打破了傳統社會生活中“英雄”塑造的模式,改變了傳統生活中民眾對“領袖”的高度認同感。到目前為止,新媒體是一種最具有廣泛群眾基礎、最高關注度的新興媒體。比如博客,據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博客用戶規模為1.09億,較2013年底增加2126萬,增長率為24.2%。”“它是一個社會化的草根媒體,讓網民從信息的接受者變成信息的者和評選者。”[7]隨著2G、3G的不斷更新發展,今天4G業務也越來越普及,加上通信費用的降低,更多民眾成為網絡群體的一份子,參政、議政、監督社會管理和國家管理的人也越來越多,信息也更透明、公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也會被越來越多的民眾了解、認識和接受,并在實踐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創新。
三、新媒體環境下,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選擇
(一)完善專業數據庫建設是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本路徑專業數據庫的建立、建設和完善,可以保證人們,尤其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者、宣傳者群體隨時隨地查閱馬克思主義的經典文獻資料、最新研究成果、最前沿的研究課題,促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發展。當前,中國理論網、馬克思主義學習網,中國共產黨歷史網等網站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專業網站,其他網站如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等都有下設的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子網絡,其強大的功能和系統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既將這一研究領域的人群聯結在一起,也為這一領域的學習、研究提供了便利。但受經濟利益和版權的影響,這些網站部分資料如中國理論網上的經典文獻資料的查閱、下載是需要付費的,這就限制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推進,亟須在網站和數據庫的建設和完善中找到一條更科學、更合理的方式。
(二)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媒體教學平臺是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途徑利用新媒體,人們能突破傳統交往方式的地域限制,“可以與有共同興趣和相互認同的人群建立社會關系,而且不再受地域影響。”[3]240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項比較復雜、比較系統、比較長久的工作,在推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僅要結合新形勢提出新任務,而且必須要借助科學、合理的方式和途徑,新媒體的誕生和使用,尤其是今天手機、Ipad等多種移動終端使用,成為溝通師生之間、課堂教學和課下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在課堂之外,通過建立在線交流群如“馬列經典著作讀書會”“馬克思主義青年論壇”等,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高校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傳播。
(三)充分發揮政府“把關人”和“掌舵人”作用,構建公開、公平、公正、和諧的網絡環境是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必然選擇黨和政府是維護網絡安全和凈化網絡環境的第一“把關人”,也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制定科學、合理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掌舵人”。在新媒體已經成為“公共空間”的今天,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新媒體傳播渠道的重要意義及各種媒體的個性特征,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制定靈活的方式。首先,在新媒體環境下,黨和政府要充分發揮“把關人”和“掌舵人”作用,利用掌握的人才、信息、技術等資源,構建和完善在線辦公如“陽光重慶”等專業民生服務平臺、通過設立政府論壇BBS、政府信箱等,及時向民眾公布最新的發展政策、動向,提高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公信力、公權力。其次,深入挖掘和展現廣大民眾身邊的“道德模范”人物,有效利用榜樣示范力量和現代傳媒技術,擴大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力和影響力,在引導廣大民眾推選村級、鎮級、市級、省級、國家級文明建設的“英雄”和“領袖”人物的過程中,使那些“后知后覺”者不知不覺地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習和實踐,以此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最后,通過微博政務、手機報訂閱、政府論壇等形式積極宣傳最新理論成果,解答民眾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增強廣大民眾參政、議政、監督管理的熱情和信心,提高廣大民眾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認同感,擴大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范圍。
【參考文獻】
[1]黃健.新媒體浪潮[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1.
[2][美]詹姆斯•羅爾.媒介、傳播、文化———一個全球性的途徑[M].董洪川,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美]曼紐爾•卡斯特.網絡社會:跨文化的視角[M].周凱,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4]王明霞.網絡傳媒時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策略解讀[J].浙江學刊,2011(1).
[5]黃少華.論網絡空間的社會特性[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5).
[6]謝新洲,安靜,等.新媒體時代:輿論引導的機遇和挑戰[N].光明日報,2012-03-27.
[7]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
作者:李愛華 王磊 單位:遼寧省魯迅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