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教育行政法律關系及調節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教育行政糾紛是近幾年來高校行政管理中遇到的新問題,作為具有行政管理權的高校在對學生進行管理時,還要維護學生的基本權利不受侵害。法制社會的建設使更多人的懂得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越來越多的學生運用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這是社會法制建設的進步,是值得欣慰的。但也對高校的管理提出了挑戰,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一種特殊權力關系,這意味著學校的管理權無法排斥學生的權利。而學校在行使管理權的過程中又不可避免地會涉及到學生方面的民事權利,因此對兩者之間的法律關系研究尤為重要。
1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
我國高校的管理權一直以來是政府的授權,學校代表國家行使教育管理權力,履行教育義務。在實踐中,學校與學生的關系,既是教育與受教育的關系,又是管理與被管理者的關系。高校的首要職能是保障學生在校期間受教育的權利,并提供相應的教育設施保障學生學業的正常完成,學生在校期間有受教育的權利。學校的管理權是建立在保障學生學生受教育的權利基礎之上的,在學校期間行使管理權,是為了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習慣,提高自學、自理能力,為學生創造一個健康向上的學習環境,保障正常的教學秩序,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校生活是為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工作之前的鍛煉。這是從教育管理學角度理解的高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還遠遠不能全面闡述兩者之間的關系。從法學的角度還要求必須明確各種關系性質,要么是民事法律關系,要么是行政法律關系,在我國,多數學者認為,高校與學生的關系是應該是一種基于公法上的特別權力關系。學校在社會中擔任角色和監護功能的特殊性,使之處在一個特殊的法律地位,從而決定了學校與學生間的法律關系呈雙重復雜的特征。即學生與學生間會存在民事與行政兩重法律關系。我國高校與學生的關系主要是教育管理關系與教育合同關系,高等學校在行政法律關系中,與學生是發生教育教學管理關系的行政主體,學生與學校間的民事法律關系即教育合同關系始終貫穿于學生在校期間,是產生一定行政法律關系的前置條件。高校與學生的教育管理關系主要表現為:我國法律明確規定賦予了學校對學生在學籍管理、日常學生管理中的強制性支配的權利,如學生入學報到注冊管理、主持正常成績考試考核、升級與留、降級,休學、停學、復學與退學,學業證書與學位證書的發放與授權等方面。日常教學管理主要指教師為了保障學生的正常教育權利對學生進行的日常教學管理,教育管理關系是學校與學生關系主要方面。高校與學生也存在締約的關系,如在校期間高校為學生提供的住宿、供應必備餐飲條件等。此外,學校與學生之間也構成一種民事關系。盡管在立法層面我國已確認了這兩種關系,但由于它們的性質缺乏深入的理解,尤其是對學校與學生管理關系理解不夠,使這類關系沒能得到法律的有效調整。實際上,依據我國現行的《教育法》,司法審查只能處理高校與學生之間的民事關系,而不能處理高校與學生之間的管理關系。致使高校的管理權與被管理權之間的關系排除在司法審查之外,使高校管理權的約束游離在司法審查之外。在現實的高校管理工作中確實存在某些侵犯學生權利的現象,這些侵權行為目前還排除在司法審查之外。司法能否審查學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必須從法律層面充分研究分析教育合同的締約過程并認識各個階段的行為性質,進而明確教育合同締結形式和內容以及調整范圍、雙重法律關系對規范雙方當事人的行為,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2高校主體地位與學生基本權利
2.1高校行政主體地位與性質在高等學校教育管理中,當學生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如果學校不是行政主體,就不能成為被告,故學生的權益受到侵害時,如果學校不是行政主體,就不能成為被告,故學生的權益無法得到保證。調整高等學校行政主體資格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須的。學校的性質,依我國法律規定應屬事業單位法人。從我國行政序列的規定來看,學校不是完全的公法法人,即學校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行政主體。在行政法理論上,為解釋不是行政主體而履行某種行政職能的現象。學校雖然不是完全的行政主體,但卻能根據法律的授權或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委托行使有限的行政管理權。同時,學校作為國家教育事業的執行者,本身即具有相當的公益色彩,學校基于自身公共利益的屬性和相關職能,也當然具有維護這種公共利益不受侵害的權利。因此,學校在性質上是授權性或委托性行政主體和民事主體的結合。
2.2學生的基本權利根據《教育法》第42條規定,學生享有四項基本權利:(1)參加教育教學計劃的各種活動,適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圖書資料的權利。(2)物質幫助權,即學生有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獎學金、貸學金和助學金的權力,學生有困難的學生也有權利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享有減免學雜費的待遇;(3)獲得公正評價的權利,學生應在學業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的評價,完成規定學業后有權獲得相應學業證書與學位證書;(4)程序保障權,學生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有權向有關機關提出申訴;對學校、老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行為,有權提出申訴或依法提起訴訟。這些權利在義務教育階段表現為學生根據《憲法》和《義務教育法》而享有的不可剝奪的受教育權,非義務教育階段則表現為學生根據其與學校締結的教育合同所享有的接受學校教育服務的權力。《教育法》規定的學生享有的四項權利是學生在校利益的最基本保障,并不是學生實際享有權利的全部。學校與學生之間是一種縱橫交錯的權利義務關系,既有橫向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又有縱向的行政管理權利義務關系。民事關系主體主要體現在學校與學生之間在招生錄取過程中所簽訂的或事實上形成的一系列合同。合同是規定學校與學生之間民事權利義務的典型形式,凡是由合同規定的內容,就只能交由合同法或民法來調整,學校不享有管理權。除非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特定事項由學校行使管理權。
3學校與學生產生教育行政糾紛的法律調整
3.1合理、合法性的處理教育行政糾紛合理性原則與合法性原則是行政法的兩大基本原則。高校作為政府賦予的行政管理權事業機關,具有行政執法的權利,在行政執法的基本原則與行政法的基本原則密切相關,行政法的兩大基本原則合理性原則與合法性原則適用于高校行政管理的一切領域。高校在進行行政執法的中,適用高校行政法規時,就可能遇到不同的行政法規范相互沖突的情況,正確的解決途徑是選用和高校行政執法原則相吻合的行政法規范,保障學生的合法權利維護高校行政執法權。
3.2加強對學校管理權的監督,維護學生的合法利益在法治社會中,無論什么權力都需要制約。對高校管理權的監督與制約是為了保護學生的權利,增加高校管理權的法制化建設。在以前的高校管理中學生的權利很難受到保障,學校管理權沒有必要的制約。對高校管理權的監督可以分為行政系統的內部監督、立法監督和司法監督。而司法監督與立法監督和行政系統內部監督相比,無疑更為公正、更容易贏得當事人的信賴,司法監督的方式具體體現為司法審查。高校行政管理的主要價值體現在其可以作為司法審查的依據而在司法中適用,司法審查將有力地推動高等學校管理的法制化進程。同時要求學校在行使必須權時必須遵循行政法治原則,依法行政、依法辦事,嚴禁濫用自由裁量權和對違法、侵權行為承擔法律責任。維護和保障了學生的合法權益,同時也是監督教育管理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真正的做到了學校權力與學生權利的平等。
3.3規范學生處分程序在對一般行政管理事項進行研究后發現,在學校可以進行的眾多管理事項中,對學生進行處分最具有典型性,也是最容易產生行政糾紛的。而且,由于處分影響到學校對學生的評價,是學校最嚴厲的管理手段,設置程序規范最有必要。因此,我們以學校對學生行使處分權為研究對象,規范學校行政管理的一般程序。首先是調查取證。調查是學校對學生進行處分的首要程序,是對違反校級校規行為的調查取證。從程序法的角度出發,調查是對被處分事項事實的查證,是對違紀學生行為的取證行為,是對違紀學生是否做出處罰的基本依據。其次是聽證會制度。調查取證后,學校會根據基本事實做出初步的是否違紀的判斷,也初步形成對違紀事實的處理意見。但處分決議畢竟涉及到學生自身的權利,學校在對學生進行處分時,學生享有不可剝奪的知情權與申辯權,聽證會制度為學生上述權利的行使提供了保障。聽證會的最終結論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應,在評議人確定違紀行為不能成立的情況下,學校相關部門應當立即停止一切調查活動,終結紀律處分程序,并且不得以相同的理由重新進行調查。評議人確定違紀行為成立,應當交由有權處分的機關,依據調查取證的事實、按照校紀、校規,充分給予當事學生的陳述和辯解的機會,并根據違紀事實做出相應的紀律處分決定。最后是公告與備案制度。經過以上程序之后,學校將會明確做出是否處理學生的決定,無論是何決定,學校管理部門都應該適用合適的方式予以公告,但必須保障學生的隱私權,不能在公告中損害學生的隱私。在公告后,將處理結果進行備案,記錄在學生的學籍及學校的相關檔案材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