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自由主義對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自由主義經歷了由學術思想、政策主張逐漸演變為意識形態的過程,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和全球化是其核心價值。新自由主義披著中立的普世價值外衣,宣揚意識形態的終結和歷史的終結,從而消解集體主義,追求個人至上,沖擊著我國意識形態安全。高校必須主動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全面落實高校領導班子意識形態主體責任制,提升高校教師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性,創新管理方法,提升理論研究和創新能力,方為維護意識形態安全之策。
關鍵詞:新自由主義;高校;意識形態;應對
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產生于20世紀30年代,1944年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標志著新自由主義已經基本建立起自己的學術思想體系。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無法解除的經濟“滯漲”危機,新自由主義在批判凱恩斯主義、反對國家干預的基礎上逐步突破經濟學學術思想的界限,在政治學、哲學、社會學、教育學等領域產生廣泛影響。20世紀80年代初,以里根和撒切爾夫人執政為標志,新自由主義成為西方國家的政策主張。1990年“華盛頓共識”標志著新自由主義由學術思想和政策主張演變成為西方發達國家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成為西方向發展中國家輸出價值觀念、推行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重要武器。西方國家以經濟援助為名,實現了新自由主義在蘇東各國的傳播與擴張,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在自由化道路上比資本主義國家走得更遠,并最終葬送了自己。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新自由主義造成的世界經濟政治不平等和秩序的混亂引發了人們對其的疏遠與反思,但其意識形態的擴張并未走到極限,其影響必將長期存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從西方引進了大量社會科學理論,這些理論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濃厚的意識形態色彩,其中不乏直接宣揚反對馬克思主義的。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滲透已成為共識,且這種滲透在當下有越來越隱蔽之勢。正如同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繼承資本主義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樣,我們對當前西方的主流意識形態也不能采取“鴕鳥政策”,而應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批判、借鑒西方意識形態,以進一步加強高校這一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前沿陣地的建設。
一、新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與本質
1.新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
新自由主義“是在繼承資產階級古典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礎上,以反對和抵制凱恩斯主義為主要特征,適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向國際壟斷資本主義轉變要求的理論思潮、思想體系和政策主張”。其核心價值是:自由化、市場化、私有化和全球化,其核心即是信奉和維護個人自由,限制政府權力,反對社會主義和公有制。首先,推崇市場萬能,反對國家干預。新自由主義認為自由市場的出現是社會進化而非人類有意設計的結果,與政府的強制力量沒有關系,因此,新自由主義排斥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把政府的調控作用與市場完全對立起來,并將市場的決定作用由經濟領域擴展至政治思想領域、精神生產領域,使國家在調節收入分配和貧富差距懸殊方面的能力大大降低,導致中間階層日益萎縮,貧富兩極分化日趨嚴重。但新自由主義并不是反對一切國家干預,它對有利于資本流動、有利于獲取壟斷利潤的國家干預是強力支持的,它反對和否定的是諸如社會福利、保障等有利于工人階級的國家干預。第二,主張私有制,反對公有制,推崇個人自由至上,主張社會全體成員的自由即是真正的自由,是社會整體的自由。因此,它反對社會主義制度,批判社會主義制度是對自由的否定,社會主義制度對經濟的束縛隱藏著民主政治的“走向極權”,是“通往奴役之路”,會造成普通民眾的地位逐漸被邊緣化。第三,反對國際經濟新秩序,認為全球經濟自由化是市場自由、平等競爭、經濟發展、共同富裕、社會公平的前提。新自由主義為全球化提供了理論依據,而全球化又成為新自由主義排除資本積累障礙的重要手段,全球化的進程就是保證壟斷資產階級不斷開拓資本市場的過程。
諾姆•喬姆斯基認為,市場全球化之所以出現,“是因為那些發達國家的政府,特別是美國政府,將種種貿易合約和協定強加到世界人民的頭上,使得那些大型公司和富商們能夠輕而易舉地主宰其他國家的經濟命脈,卻不需為那些國家的人民承擔任何責任”。新自由主義是發達國家“自由”打開發展中國家市場,傾銷產品輸出文化價值觀念的重要手段,是實現所謂“意識形態終結”的重要推手,實質上是西方發達國家以全球化之勢與自由市場之名,運用自身優勢去名正言順地剝削發展中國家,努力維護資本主義國家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經濟政治秩序的理論工具,因而是對全球化的利用、篡改、歪曲和誤導,是全球化進程中的一個變種。第四,認為福利政策是對個體惰性的保護,主張壓縮政府開支,減少政府干預以提高政府效率。同時新自由主義主張政府不應致力于改進貧富不均,并認為這是對個人自由的侵犯。對于作為意識形態的西方新自由主義,我們既要看到其對于我國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有可資借鑒的成分,更要看到其對社會主義、對公有制的批判,對私有制、市場經濟的絕對崇拜,給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帶來的顛覆性影響。
2.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本質
新自由主義最初是作為經濟學出現的。有人認為,經濟學是價值中立的科學,體現的是科學性與實證性,本身不具有意識形態性。實際上,可以毫不夸張地講,建立在商品資源短缺而人們需求無限基礎上的經濟學,充滿著愛與恨的情緒,滲透著物欲的誘惑和價值觀念的搏殺。只要社會還存在階級斗爭,經濟學就不可能僅僅是一門科學。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的序言中指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經濟學是服務于特定統治階級或利益集團的,在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說被統治階級采用成為政策主張之后,它必然服務于特定的政治經濟制度從而成長為意識形態。因此,孫伯鍨先生指出:“從歷史唯物主義和嚴格科學的觀點來看,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意識形態和工具理性功能仍然是其基本的規定性。……從現代西方經濟學的觀點來看,由資產階級生產制度創造出來的現行經濟法則和世界秩序是一切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的唯一選擇,在這種思想背景下,有些人拋棄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不加分析地全盤肯定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和方法,籠統地說成‘人類文明發展的先進成果’,這就使人大惑不解了。”也就是說,西方經濟學的發展、更替都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統治的需要,并越來越把自己打扮得看起來遠離政治意識形態,而其實質卻是打著“科學的經濟理論”的幌子,以解決經濟問題的名義進行意識形態滲透。究其根本,新自由主義為西方發達國家推行全球霸權提供了思想保證,體現了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的利益訴求,是統治階級維護執政合法性的需要——這是意識形態的根本所在。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吳易風教授,是我國以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經濟學理論而著稱的經濟學家,在本世紀初目睹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對中國潛移默化的影響,產生深刻的憂慮和對未來的迷茫,說:“如果失去警惕,聽任新自由主義泛濫下去,誤導我國的改革開放,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就會喪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會蛻變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時至當下,這種影響仍然存在。
大學生的政治素質關乎國家的穩定和未來,高校也歷來是各種政治力量爭奪青年意識形態認同的重要戰場。在當下高校,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已經不僅限于經濟學教科書。自改革開放以來,市場化的浪潮激發了人們追求物質利益的熱情,社會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發展,經濟利益格局的調整,西方思潮的涌入給當代高校師生帶來了不小的沖擊,在此沖擊裹挾下的新自由主義——披著“中立的經濟理論”外衣的意識形態,其實質是通過經濟手段去實現對別國甚至對整個社會的控制——傳播,影響了我國高校師生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部分程度上出現了馬克思主義信仰的迷失、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懷疑、集體主義觀念的淡薄、對個人利益至上的追求和學術研究領域的功利化和實用化,這為西方國家以普世價值之名傳播的新自由主義價值觀念,提供了生長和持續發酵的土壤。
1.中立的普世價值外衣
新自由主義以“價值中立”的經濟理論面世后,扶搖直上,成為西方國家實現全球霸權的政策主張,并逐漸打著追求民主自由的普世價值旗號,將西方的民主自由模式當成普世的民主自由來向世界推廣,為少數人剝削多數人提供合法性基礎。新自由主義用抽象的“普世文明”消解“中國特色”,企圖混淆資本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本質區別,“普世價值”也成為西方國家推行新自由主義戰略在當今時代最主要的表現形式。“普世價值”的陷阱與我國學術界存在的“意識形態虛假論”不謀而合,對當下高校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當前高校存在著學術研究領域的泛自由化與學術評價標準的西方化,一些學者動輒以價值中立為名淡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地位,以與國際接軌的噱頭去實現所謂的學術進步,不加分析地引進與傳播西方新自由主義價值理念,拔高西方理論成果的價值,不去深究隱藏在新自由主義思潮下的政治企圖,一些學科甚至出現了“去意識形態化”傾向,更有甚者直接在課堂上不加評鑒地將所謂具有普世性的西方價值觀傳授給學生,充當西方意識形態的代言人。高校的社會科學研究并不存在絕對中立的自由真空。不僅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也擺脫不了意識形態的影響。馬爾庫塞早就指出,現代工業社會連科學和技術都無法保持中立,都具有意識形態性,何況西方的價值觀念?
2.宣揚意識形態的終結和歷史的終結
繼貝爾《意識形態的終結》之后,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當新自由主義在全球化進程中獲得話語霸權,而蘇東劇變又使很多敵視社會主義的人陶醉于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失敗的喜悅之時,宣揚西方民主自由的哈佛大學政治學博士弗蘭西斯•福山在1992年所著的《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中以自由主義為名,極力為西方自由民主制度辯護,推銷自由主義的普世功能,認為西方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的意識形態已經取得了對一切意識形態斗爭的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唯一道路。他指出:蘇東劇變意味著共產主義作為意識形態的終結,西方意識形態已經成為全球性的意識形態,自由民主可能形成“人類意識形態進步的終點”與“人類統治的最后形態”,即“歷史的終結”,自由主義的勝利是人類普遍歷史上的永恒勝利。實際上,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只是社會主義在探索中遇到的挫折,正如鄧小平指出的:“一些國家出現嚴重曲折,社會主義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經受鍛煉,從中吸收教訓,將促使社會主義向著更加健康的方向發展。”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面對新自由主義產生的嚴重后果,福山雖然開始從國家競爭和國家發展角度,轉而研究國家治理績效問題,表面看來似乎已經逐步擺脫“意識形態終結”的影響,但其在2014年所著的《政治秩序與政治衰敗》中,提出“強大的政府、法治和民主問責制”模型的前提,仍然是“充分的自由民主”,而這個“自由民主”,是抽象的自由民主,是以西方特別是美國式自由民主模型為例證的,即他依然信仰市場經濟和“民主”制度是“終結”歷史的“至高點”,其實質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終結”,以消解和否定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
3.消解集體主義,追求個人至上
新自由主義抨擊集體主義,鼓吹個人利益和個人自由,這種自由不是“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自由,而是通過霸權、暴力、壓迫下的資產階級的自由。在個人利益至上的觀念引導下,部分青年在學業上關注的是能夠迅速帶來經濟效益的課程,在價值觀上向往金錢、榮譽,崇拜權力,削弱了國家幾十年來培養的集體主義觀念,并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人性的異化。
三.高校意識形態安全的應對之策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強調指出,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高校必須主動加強意識形態管理,維護意識形態的安全。
1.全面落實高校領導班子意識形態主體責任制
針對新自由主義思潮對主流意識形態的泛化、淡化傾向與國內存在的“去意識形態化”“馬克思主義過時論”等,落實高校領導班子意識形態主體責任制是強化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引領的首要任務。高校領導班子全體成員均要積極參與意識形態管理,不僅是黨委要管,分管科研和教學的更要管。高校要正確處理好意識形態工作與中心工作的關系,充分認識到將意識形態工作貫徹到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和制度建設中,貫徹到學校人才培養的各個領域中去的重要意義。尤其在政治問題與學術問題的關系上,高校要特別加強對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意識形態問題的管理與引導,以“學術研究無禁區,課堂講授有紀律”為基本原則,不能以“雙百”方針為借口,為錯誤言論提供傳播渠道,更不能助長學術研究和學術評價中盲目崇拜西方標準的傾向,否則就會人為導致新自由主義在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中的泛濫。
2.提升高校教師做好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動性
思政課是意識形態教育的主陣地,但意識形態教育不僅存在于思政課堂,傳統的將意識形態教育與專業課區分開來的做法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的實際需求。所有的課程均滲透著意識形態的影響,一切語言都是意識形態的載體,任何知識的傳授,都會打上意識形態的烙印,如西方經濟學,如英語課程等,傳授語言的過程就是傳授意識形態的過程。高校教師應該明確,社會科學的學術研究本身就具有價值性和意識形態性,完全脫離意識形態和特定經濟政治文化背景的社會科學研究不可能存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作為社會存在的反映,本身也是以符合科學邏輯的形式出現的,因此,價值中立不是消解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借口,高校所有的教師均應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自覺端正政治立場、學術態度和教學底線。
3.高校意識形態管理方法的創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意識形態的管理多圍繞國家中心任務展開,強調國家利益至上,而對日常生活維度的、對滿足個體自身發展需要的意識形態建設和管理尚顯不足,意識形態管理尚未完全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而市場經濟的發展、階層的分化、利益訴求的多樣化,使當下人們的獨立意識空前高漲,人們越來越多地根據自己的利益得失,去評判社會的發展,而不再僅限于說教和傳統的灌輸。對高校而言,高校師生群體的特殊性,也對高校意識形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正確使用灌輸方法。意識形態的宣傳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比意識形態的性質和內容,更能決定其吸引力和凝聚力。灌輸作為意識形態管理的根本方法,長期以來被不同程度地誤解誤讀。列寧的灌輸思想并不完全等同于教育學上的灌輸方法,但在某些教育工作者那里,灌輸卻被演繹成“通過簡單強制方法向受教育者傳遞社會認可的思想觀點、政治信條、道德和行為規范,使受教育者無可選擇的被動接受”。
高校意識形態管理不是對學生的粗暴干涉,這只會激起青年學生的逆反心理,使本來正確的理論失去威信和說服力,而應是在尊重學生權利基礎上的引導,要滿足學生在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發展權方面的需求,尊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需求,進而塑造意識形態管理方法的合法性。其次,重視實踐教育的養成作用。恩格斯認為:“人們自覺或不自覺,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高校意識形態管理多年來較多關注的是理論內容的灌輸,而對教育對象的實踐能力、行為養成,多以專業動手能力的鍛煉為主,主流意識形態的滲透并未達到教育對象的內心深處去。當前大學生群體中凸顯的個人至上、權力至上觀念即是明證。因此,將意識形態從漂浮狀態實現真正的滲透,就必須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起來,管理者要創造性地引導青年學生參與社會活動,讓大學生從實踐層面真正理解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將科學認識轉化為獨立自主地辨析和處理意識形態問題的能力。
4.提高理論研究和創新的能力
馬克思主義作為我國國家意識形態的法律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從上世紀末以來,受新自由主義的影響,卻出現了“思想淡出,學術凸顯”的傾向,更深層的原因則是與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科學性、創新性不足密切相關。在學術場域,僅通過口頭宣傳和灌輸而不進入學術爭辯,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占統治地位并為學術研究者和普通民眾共同接受的意識形態的。仍以經濟學為例,當前國內高校的經濟學學科設置基本上仍以西方經濟學這一帶有濃重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課程為主,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仍擺脫不了被邊緣化的局面,2014年中國人民大學邱海平教授就指出:“經濟學專業的學生把主要精力用于鉆研西方經濟學和數學,從而使學生的價值觀、社會觀和歷史觀深受西方經濟學的影響。與此相適應,政治經濟學(或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則被邊緣化。”這種狀態對于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國家意識形態的社會來說,不能不讓人深憂。這種狀態的改變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研究的創新為前提,通過理論研究與創新,彰顯馬克思主義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魅力,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來鞏固其作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合法性,通過理論創新來塑造黨和國家的嶄新形象,增強凝聚力,才能真正使新自由主義思潮最終在我國失去存在的土壤和環境。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自由主義研究”課題組.新自由主義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3(6):18.
[2]弗里德利希・馮・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馮興元,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3]諾姆•喬姆斯基.新自由主義和全球秩序[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7.
[4]侯惠勤.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433.
[5]王振中.寫作經濟學博士論文需要激情、思辨和創新[J].經濟師,2001(1).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
[7]唐正東.從斯密到馬克思——經濟哲學方法的歷史性詮釋[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4-5.
[8]吳易風.略論新自由主義及其影響[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4(2):82.
[9]弗蘭西斯•福山.歷史的終結及最后之人[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4.
[10]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3.[11]福山依然是“福山主義者”[EB/OL].
[1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EB/OL].中國政府網.2015-01-01.
[13]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14]楊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意識形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79-180.
[15]李景春,李倩.灌輸式教育在和諧德育中的反思和揚棄[J].湖北社會科學,2009(12).
[16]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9.
[17]邱海平.我國經濟學教育“西化”傾向亟待糾正[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08-27.
作者:李雪梅 單位:安徽工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