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英語中西文化導入人文背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
我國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教學大綱》中規定: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種能力除包括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外,還包括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以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能力。根據《大綱》的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語言知識外,還應適時、適度地導人相關的文化知識、從而增強人文教育。
二、文化導入的重要性
語言和文化是共生的、互依的,兩者是息息相關的。語言不但是文化重要而突出的組成部分,而且又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文化的載體,同時還是文化的產物。世上沒有不反映一定社會生活和一定文化內容的語言,也沒有和語言毫無關系的文化。語言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緊密相連、不可分割。
學習語言的過程就是認識文化的過程: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中,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道德觀、價值觀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中西方文化內涵的差異必然造成詞義、句義、聯想意思、比喻意義等語言現象的差異。語言學家認為語言學習者失敗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沒能把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領域中,社會文化因素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主要是因為外語教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語言學發展的制約。不管是傳統語言學、結構主義語言學還是轉換生成語言學,都認為語言學研究的對象是語言本身。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往往沒有把教授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2、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過分依賴老師,習慣接受“填鴨式”的教學,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目前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很少利用課余時間讀有關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書籍,大部分時間用于記單詞、做練習上。
3、英語教材一直受到國內政治氣候的影響。當時學生所用教材大多是一些小故事、對話、短劇等,有時也有一些散文和詩歌。雖然教材的題材多樣,但內容單一:學生所接觸的并不是豐富多彩的、深入社會的語言材料,教材講述的主要是工人、農民中的英雄任務,所以盡管學生學的是英語,但是思想內涵卻還是中國文化,語言和文化被人為地隔離了。
三、文化導入的內容
1、什么叫文化英語傳播學家R.Williams作了這樣的結論,文化定義可概括為三種類別:第一種是理想性的,在這種類別的定義之中,文化被解釋為一種具有世界性價值的人類完美狀態與過程。第二種是記錄性的,文化被解釋為人類智慧與創造的主體。詳盡地記錄了人類過去的思想與經驗。第三種是社會性的,文化被描述為一種特別的生活方式,這種方式代表了在習俗日常行為中特定的意思和價值觀,
2、文化的功能
語言教學中的文化背景知識按功能可分為兩種: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知識文化是指一個民族的政治、經濟、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藝術等文化知識;交際文化是指兩個文化背景不同的人進行交際時,那些影響信息準確傳達(即引起偏差或誤解)的語言和非語言因素。它包括問候、致謝、稱呼等習語和委婉語、禁忌語等。詞語的褒貶不同會給解釋和交際帶來很大的偏差,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詞語用法時,要向學生說明詞語的不同文化內涵,要求學生不僅掌握詞的語言意義,而且要知道它的褒貶意義,避免在使用上犯錯誤。這就是結合詞語豐富文化內涵。
3、人文教育的內涵
人文教育經歷了由古典人文主義、自然人文主義、存在人文主義到激進人文主義的演變,雖然由于歷史環境的變化和不同時代的要求呈現出不同的立場觀點,但都指向人類的健康發展。人文教育的任務就是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進步以及終身學習提供應有的基礎。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為終極目的,以實現身體和心靈、知識和道德、立志和情感、智慧和能力等的和諧發展為特征。人文教育強調的是價值教育,重視道德、弘揚價值理性。人文教育的實施以價值加工為基礎,人文教育就是價值教育。
四、文化導入的方法
既然文化可以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既不放棄知識文化的積累又要加強交際文化的導入。交際文化的傳授應該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人手,教師主要向學生講述英漢常用語在語言形式和風俗禮儀方面的差異。文化導人應側重知識文化。以提高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文化修養為主,了解西方人的價值觀以及他們的思維方式等。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具體可概括為四個方面:與詞語有關的文化;與篇章有關的文化;與交際環境有關的文化;與非語言交際有關的文化。
五、人文教育對英語課程系統的要求
人文教育的開展需要全方位的系統改革,包括課程、大綱、教材、評價、教學資源以及課程教學。就英語課程自身建設而言,筆者認為需要從以下兩方面進行改革,以促進英語教學種文化教育的導入。
一是課堂教學。雖然人文教育的實施涉及課程、大綱、評價等各個方面,但其主要教學和學習活動仍舊發生在課堂。盡管目前的課程、大綱以及評估都不能滿足人文教育的要求,但課堂教學中仍可以實施文化導入的教育。我們在英語教學改革中的嘗試也為交際能力的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可行的參考,如互惠合作學習模式、任務型教學模式、基于網絡和多媒體教學模式等。
二是課程評估和學習評價。當課程評估和學習評價所依據的只是考試成績時就不可能有人文教育,也就不可能有素質教育。目前的學習評價依舊是
四、六級考試,而標準化測試無論如何都無法測試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無法評價學生的交際能力,更無法評價人文教育的實施效果。盡管基礎英語教育和大學英語教育的課程標準中都提出了注重過程以及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估理念,但要改變目前的教學局面,就必須從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原因到評價評價手段,使評價真實反映學生多元智力差異、學習風格差異等個性差別,使評價真實以語言教育目標為評價依據,體現對人文教育的評估,真正起到促進學生發展、促進教學發展的作用。
六、結束語
目前我國英語的教與學更多的是出于商業目的,并不是為了發展什么‘文化’和‘社會,的目的,這正是有識之士所擔心的。我認為,認真思考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導入的作用,界定其地位和內涵,并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學內容以及策略上做出相應的調整,使之培養出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際人才,使人才能更直接、迅速和頻繁的接觸外國文化,更敏銳和深切地體會不同的文化體系,并在文化融合中發揮積極作用,這樣看來文化導人是當前擺在我們每一個外語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