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中西文化顏色象征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國際舞臺上,一個國家是否強盛,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該國是否擁有一批在國際上有巨大影響力的大型企業。然而,一個國家是否繁榮,人民是否安居樂業,卻決定于該國的中小企業是否健康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中小企業有了令世界為之稱奇的迅速發展,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中小企業長期受到融資困難的困擾,現已成為制約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因此,如何應對挑戰,解決中小企業普遍遇到的融資困境,就成為整個國民經濟發展最為關鍵的因素之一!
一、困境與機遇:中小企業融資現狀分析
現狀之一:中小企業融資總額與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不成比例
1998年中央正式提出要“增加向中小企業貸款”,2000年國務院《關于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后,中小企業融資形勢雖然有所好轉,總體上看并沒有取得突破性進展。長期以來,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遠大于50%,但融資額占總融資額比例始終徘徊在30%以下。
現狀之二:融資渠道過窄
目前,中小企業融資主要是間接融資,其中銀行貸款占絕大份額。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調查顯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98.7%來自銀行貸款,直接融資僅占1.3%。在求告無門的情況下,不少中小企業被迫地下資本市場甚至向高利貸借貸,以致在高息盤剝下,走上不歸之路。
現狀之三:融資成本高
且不說有些中小企業背負地下錢莊甚至高利貸的高利息之苦,就是向銀行貸款其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也顯著高于大型國有企業。一是申請貸款十次,也難成三兩次;二是銀行利用利率浮動之權,對中小企業一般采取寧高勿低的態度;三是銀行利用其壟斷地位,尋租行為泛濫,中小企業深受灰色索取之累。
而系統分析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種,同時,這些原因也是眾多國內中小企業融資時面對的主要挑戰:
挑戰之一:企業弱小,無力進入資本市場
我國中小企業大多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管理落后,市場風險很大,不具備進入資本市場的條件。
挑戰之二:融資體制改革滯后
目前,商業銀行推行的授權授信制度主要是針對國有大中型企業而制定的,信貸資金主要流向大型企業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近年資金向“大城市、大企業、大行業”集中有進一步強化的趨勢。銀行把貸款貸給大型企業,效率高、風險低、收益豐厚。而中小企業貸款金額小、頻率高、時間急、駐地分散甚至偏遠,可資抵押擔保的資產少,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管理成本高、風險大,同時,利率遠沒有市場化,都影響了銀行的貸款積極性。
挑戰之三:直接融資門檻高
無論是主權融資還是債券融資,其門檻之高,是絕大多數中小企業不可企及的。
挑戰之四:對中小企業的作用和地位認識不足,是其融資困難的根本性原因。
發展中小企業既是關乎國計的經濟問題,又是關乎民生的政治問題。但是,人們往往僅僅看重向大型企業傾斜的短期利益,忽視了支持中小企業發展的長遠利益。因此,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法規和政策,或因認識模糊而姍姍來遲,或因缺乏配套措施而難以操作。面對嗷嗷待哺的中小企業,有識之士也深感無奈。
二、未來與希望:走出融資困境的對策
面對上述種種挑戰,我們要從企業自身以及外部整體環境兩個方面尋找希望:
首先,從整個行業的整體從業環境來看,我們要從以下幾方面尋求突破。
一是要從根本上加快金融體系改革步伐,為中小企業融資打開一片天地。用市場經濟的觀點觀察,各大銀行“重大輕小”是可以理解的。我們不能指望銀行以犧牲其自身利益來無條件第支持中小企業融資,那是有違市場經濟規律的,對銀行既不公平也不可持續。應當為中小企業服務專門設立一個銀行體系,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是大多數中小企業求告有門。既然有專門為農業服務的農發行,也可以仿此辦理。當然,與農發行相比,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銀行,應當是完全與市場接軌的金融機構。
二是需要建立新型信用擔保體系。國有銀行面對數量多、規模小、可抵押擔保資產少的中小企業,很難準確掌握中小企業的信用狀況,因而難以做出正確的貸款決策。為化解銀行風險于事前,應設立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擔保公司,由擔保公司作為保證人,化解銀行放貸風險。銀行掌握一個個數量眾多的中小企業資信情況,成本高、風險大,掌握數量有限的擔保公司的資信情況,成本大幅度下降、準確率大幅度上升。至于擔保公司分布于中小企業相對集中的地方,面對的是數量有限的中小企業,它們的資信狀況很容易收集與掌握。
三是要重塑市場誠信體系。中小企業應加強自身的信用建設。近年來社會誠信體系受到極大的沖擊,從產品造假到會計造假大有泛濫之勢,加大了銀行識別中小企業信用狀況的難度。銀行從規避風險出發,不得不對放貸持謹慎態度,中小企業貸款更為困難。因此,我們需要有針對性地逐步重塑市場誠信體系。一方面,要發展信用中介體系尤其是信用評價體系,因為目前我國信用評價工作主要由銀行承擔,其專業水準和可信度,都值得懷疑,只有獨立的第三方評價機構提出的結論,才是可信的。另一方面,要建立信用風險控制與防范機制,防患于未然,特別是金融、稅務、工商等機構和部門,要對掌握的企業信用記錄,實現信息共享,從而降低社會誠信成本。同時,我們還要從教育層面上,占領道德建設的制高點,消除拜金主義的影響,要加大破壞誠信原則行為的懲處力度,加大違法違規行為成本。
其次,從中小企業自身發展來看,則需要提高中小企業整體素質。這才是讓它們走出融資困境的決定性因素。在這方面,中小企業一是要避免家族式經營的固有缺陷,大力引進人才,提高企業高級管理層的管理能力;二是主動擴展主權融資,增加自有資金比率,提高企業資信級次;三是積極開展資產重組和兼并活動,改變目前中小企業小、散、弱的現狀;四是加大新產品的開發力度,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從某種程度而言,中小企業對國民經濟和國計民生都有特別重大的意義。打破制約中小企業融資瓶頸,就能極大地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只要積極轉變觀念,從改革融資體制入手,拓寬融資渠道,就能為中小企業的發展注入活力,進而推進整個中國的經濟發展!